从五行学说认识肝(胆)脾(胃)关系及治疗

合集下载

五行和五脏六腑关系是什么

五行和五脏六腑关系是什么

五行和五脏六腑关系是什么五行与我们人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他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吗?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和五脏六腑,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五行和五脏六腑关系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腑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以腑脏为基础,按照其生理特点可以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为阴,五脏的共同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所以多虚,属阴。

六腑:胆、小、胃、大、膀、三焦。

另外还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组成的奇恒之腑中医藏象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五行也是相对应的。

木对应着肝;火对应着心;土对应着脾;金对应着肺;水对应着肾,这是五脏,。

我们来看看六腑:木(肝)对的是胆;火(心)呢对的是小肠;土(脾)对的是胃;金(肺)对的是大肠;水(肾)对的是膀胱,还有三焦,三焦又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主进(我们吃的);中焦主存(消化、吸收);下焦主出(排泄)。

六腑的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就是府字,有聚集的意思,所以为阳;五脏六腑由经络连接着六腑,互为里表。

五脏六腑对应着五行原因以木而言,木可以曲可以直,枝条发达,有生发的特性,而肝喜欢跳大而恶抑郁,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所以肝属于木。

火性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功能,所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呢,也有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为气血升华之源,所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所以肺属金。

那还有啊,金属可以发出来声音,肺也是重要的发声动力,肺是矫脏,怕烟火,金属也怕火。

水性润下,水往低处流,滋润万物,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所以肾属水。

五脏六腑都在面部有表现,了解中医的人望闻问切的功夫了得啊,一看就知道,就好象神医扁鹊一样,要不要来学习一下,简单的了解一下是不是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啊?肝主筋,开窍于目。

中医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治疗肝病

中医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治疗肝病

中医如何运用五行理论治疗肝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学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且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

肝在五行中属木,中医运用五行理论来治疗肝病,有着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当肝脏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影响到五行的平衡。

从五行相生的角度来看,如果肝木虚弱,可能会影响到心(火)的功能。

因为肝藏血,心主血,肝血不足可能导致心血亏虚。

此时,治疗肝病不仅要养肝,还可能需要补心血,以增强相生之力,促进肝的恢复。

中医常用的方剂如四物汤,既可以养血补肝,又能通过养血来养心。

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木克土,如果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就可能会克制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治疗时,一方面要疏肝理气、清泻肝火,另一方面要健脾和胃。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实等疏肝之品,以及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之药。

中医还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治疗肝病的策略。

春季属木,与肝相应,是肝气升发的季节。

此时,如果患有肝病,应顺应肝气升发的特点,采用疏肝、柔肝等方法进行调理。

但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出现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症状,则需要平肝潜阳。

在诊断肝病时,中医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望诊方面,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

如果患者面色发青,或者舌边尖红,可能提示有肝郁气滞或肝火上炎的情况。

闻诊中,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如患者声音高亢、急躁,也可能与肝火有关。

问诊时,详细询问患者的情绪、饮食、睡眠、二便等情况。

比如,患者经常情绪抑郁、胸胁胀痛,可能是肝气郁结;若口苦、咽干、目眩,则可能是肝胆有热。

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弦脉往往提示肝病。

针对不同的肝病类型,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肝郁气滞型肝病,患者常表现为情绪抑郁、胸胁胀痛、嗳气等。

五脏六腑与五行关系

五脏六腑与五行关系

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
肺 大肠 金 鼻:

肺主皮毛:
悲:
辛辣入肺: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 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 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少吃辛
好,会引起鼻塞,鼻炎, 孔粗,皮肤无光泽
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 辣的食物,
鼻窦炎
悲,喜也悲,悲伤过度,
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
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五色
脸色发青:
肝功能不强的人
脸色发红:
心功能不强的人(高血压的 人脸色发红)
脸色发黄:
脾胃不和的人,脸色发黄无 光泽。
脸色发白: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结核 的病人过午发烧,脸色发 红)
脸色发黑:
肾功能不强的人,,因为肾 过滤血液毒素的,如肾脏不 好,毒素虑不出去,反射到 脸上,所以脸色黑。
肾 膀胱 水 耳:(二阴)
肾主骨:
恐:
咸味入肾: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 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则伤肾。惊吓刺激肾功 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咸
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
能,膀胱内气功能不好, 的,,咸味过重伤肾
炎,闹耳 底
您就说:吓得屁滚尿流。
三焦
三焦:三焦总司人体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养,水液代谢。 上焦司呼吸主血脉,谓气。 中焦熟水谷,吸精养通肺化生营血。 下焦分清浊
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 的,苦的在血管里不易流动
场合。脾 胃,胰源自土 唇:脾主肌肉:思:
甜味入脾: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 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 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甜食,
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肢无力
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 影响消化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肝不郁,则脾不虚;脾胃差,则肝受累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肝不郁,则脾不虚;脾胃差,则肝受累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肝不郁,则脾不虚;脾胃差,则肝受累在临床上见很多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疾病的患者,细究其病因,多数与情绪的影响有关系,可能因为工作操劳、心情郁闷不得志,这也是提示我们中医治疗尤其要注意肝郁方面的影响。

肝脏与脾胃的关系在中医理论范畴内,肝胆与脾胃分别属于不同的五行。

在五行中,肝胆是属于木,而脾胃在五行为土。

因此,在五行关系中,肝胆与脾胃存在着一个。

相克与被克的关系中医认为,肝胆和脾胃之间存在着'木克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生理上的制约,不会出现病理上的联系,但是,。

由于脾胃和肝胆之间的'相克相乘',当脾胃出现问题,也会影响肝胆功能,反之亦然肝气疏泄,畅达气机,促进和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使脾气升,胃气降的运动稳定有序,为脾胃正常纳运创造了条件,促进了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若肝疏泄机能失常,既可影响脾气升清,致脾失健运、清气下陷,见腹胀、腹泻等症;又可影响胃气降浊,致胃失通降,胃气上逆,见纳呆,脘胀、嗳气、呕吐、便秘等。

脾胃不调,如何从肝胆论治?清代名医叶天士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因此,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方式,也是消除脾胃疾病的根本,因肝气犯胃导致的脾胃疾病,主要表现是胃部胀痛,或是两肋胀痛,特别是生气的时候,会出现胸闷、胸痛的表现。

在治疗这种类型的脾胃问题时,中医上常选取2类中药材,从肝胆论治,以解决脾胃不调。

柴胡、芍药《滇南本草》就记载到:'柴胡,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

'就是说,它常常与枳壳搭配,一降一升,起到舒肝和胃的功效。

柴胡具有疏解肝气郁结的功效而《神农本草经》说到:'芍药,养肝阴,补而不泻。

'由此可以看出芍,它与柴胡搭配,刚柔相济,互相制约,缓解脾胃不调的症状。

药具有柔肝功效脾胃病,从3个方面进行调理1、寒温并用法适用于脾寒胃热,半夏是常用药材。

五行所对应的人体五脏六腑

五行所对应的人体五脏六腑

五行所对应的人体五脏六腑木: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肾,膀胱,胫,足,头,肝,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天干为阳地支为阴,所以天干代表六腑为主,地支代表五脏为主,但是天干与地支又各分有阴阳,各有所代表。

天干与地支与人体五脏六腑对应关系。

(一)五行十干表征一、木:肝、胆、头、项、关节、筋脉、眼、神经、肢体、毛发甲:头、胆。

乙:肝、项。

寅:臂、肢、胆、筋、脉、发、毛、风门穴卯:肝、胸、目、手、爪、筋二、火:小肠、心、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舌头、腹部、神经、血管、血压丙:肩、小肠丁:心、血液巳:面、牙齿、心胞络、三焦、咽喉午:心腹、小肠、目、舌、神气三、土:脾、胃、肋胁、腹、背、胸、肺、肚、皮肉、肿块戊:胃、肋胁(天干);背、肺(地支)辰:背、胸、项、肩、皮肤己:脾、腹丑:肚、腹、脾、肌、肉未:脾、胸、胃、腹、口、唇、齿戌:命门、胸、筋、臀、腿、膝、足四、金:肺、大肠、肝、脐、股、声咳、气管、鼻、皮肤、痔疮、呼吸系统、骨骼、牙齿庚:肠、脐辛:肺、股申:声咳、肺、大肠、筋骨、经络、音声酉:肺、鼻、皮毛、声五、水:肾、膀胱、胫、足、头、会阴、尿道、阴气、腰、耳、子宫、疝气、生殖系统、血液、汗壬:膀胱、胫癸:肾、足、精子:会阴、耳、腰、液、溺亥:肾、头、阴囊、髓、精①肝与胆肝属“木”:肝在生理上具有像“木性”那样生发、条达、柔和的特性,而在病理上则像木那样易于化火动风。

人体的五脏与五行的密切关系

人体的五脏与五行的密切关系

人体的五脏与五行的密切关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着密切关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盛夏之际五脏都处于虚弱之际,只有在此时补养生息,才能确保我们在秋冬季节的健康。

下面就让我们依据五行之说开始今夏的养生之旅吧。

五行之木:属木器官—肝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较易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和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养肝理由:工作过于辛苦时第一要维护的就是肝脏。

因为肝是身体里集中藏血的器官,你玩命工作它就得玩命储血。

五行本来是按肝→心→脾→肺→肾这个方向相生的,肝过劳虚弱,心、脾、肺、肾都进入波及范围,而且过劳积累的怒气也会伤肝。

肝胆相照,肝胆之间会互相影响,肝气郁结或虚弱的人,要多吃绿色或酸味食物。

养肝之道:多喝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身体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

保证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不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五行之火:属火器官—心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较易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和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养心理由:由于心属火,而高温时候容易上火,心绪不宁,心跳加快,给心脏增加负担,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养心。

养心最好吃些赤色食物,它们对应的是同为红色的血液及负责血液循环的心脏,气色不佳、四肢冰冷的虚寒体质人更可以多吃一些。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气不顺则小肠功能亦不调,吸收就会不好,心脏虚亏时要吃红色或苦味食品。

养心之道: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心静自然凉。

善于静养心的人,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夏天宜多吃养心安神之品莫如:茯苓、莲子、百合、小枣等。

同时,还要多吃养阴生津之品,如:藕粉、银耳、西瓜、鸭肉等。

除此,夏天不妨多吃点“苦”。

因为苦入心,可养阴清热除烦,如苦瓜、绿豆等。

中医如何从五行理论诊断和治疗脾胃病

中医如何从五行理论诊断和治疗脾胃病

中医如何从五行理论诊断和治疗脾胃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

其中,脾胃在五行中属土。

通过五行理论,中医能够对脾胃病进行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医五行理论的核心概念。

相生指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循环关系;相克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制约关系。

在人体中,五脏六腑也遵循着这样的生克规律。

从五行理论来看,脾胃属土。

脾为阴土,主运化,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

脾与胃互为表里,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和输布。

当脾胃功能正常时,人体能够正常地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

但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健康。

在诊断脾胃病时,中医会从五行的生克关系入手。

例如,如果一个人肝气过旺(木克土),就可能会克制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此时,除了脾胃本身的症状外,还可能伴有情绪急躁、易怒、两胁胀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

另外,如果心火过旺(火生土太过),也可能会影响脾胃。

表现为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同时伴有胃脘灼痛、口臭、消谷善饥等胃火亢盛的症状。

反之,如果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则可能会影响肺气的生成和宣降,出现气短、乏力、咳嗽、自汗等肺气不足的症状。

在治疗脾胃病时,中医也会依据五行理论来制定治疗方案。

如果是肝气犯胃,治疗时不仅要调理脾胃,还要疏肝理气,使肝气得以疏泄,不再克制脾土。

常用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等。

如果是心火亢盛影响脾胃,治疗时需要清心泻火,同时清胃降火。

比如使用泻心汤之类的方剂。

而对于脾胃虚弱导致肺气不足的情况,治疗时则要在健脾益胃的基础上,补肺气。

可以选用参苓白术散等方剂进行加减。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

在五行中,脾土与肝木相克,因此,脾胃不好的人要少吃酸味食物,以免助长肝气,克制脾土。

同时,可以多吃一些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粳米等,以健脾益胃。

中医五行学说调理脏腑增强免疫力

中医五行学说调理脏腑增强免疫力

中医五行学说调理脏腑增强免疫力中医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以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来描述人体和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不仅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还在脏腑调理和免疫力增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调理脏腑和增强免疫力。

1. 木能养肝在五行学说中,木代表肝脏。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总调节器官,与情绪、气血的循环等多个方面有关。

如果肝脏功能失调,会导致情绪不稳定、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降低免疫力。

因此,调理脏腑和增强免疫力的首要任务是养肝。

常见的养肝方法包括多食用绿色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等。

2. 火能养心火代表心脏,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具有养心血和调节情绪的作用。

心脏是免疫力的重要基石,只有心脏功能良好,免疫力才能得到有效增强。

为了养心和增强免疫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心脏功能和免疫力都有益处。

其次,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此外,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心脏功能和免疫力。

3. 土能养脾土代表脾脏,脾脏是消化吸收和免疫力的关键脏器。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土具有养脾的作用。

要调理脏腑和增强免疫力,首先需要保护好脾脏。

合理的饮食习惯对脾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例如,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饭、面食、瘦肉等,少吃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尝试一些中药调理,如黄芪、党参等,有助于提高脾脏功能和免疫力。

4. 金能养肺金代表肺脏,肺脏是呼吸器官和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金具有养肺的作用。

为了调理脏腑和增强免疫力,需要重视肺脏的保养。

首先,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其次,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或感冒,以免影响肺脏功能和免疫力。

此外,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提高肺脏功能和免疫力。

5. 水能养肾水代表肾脏,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水液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五行学说认识肝(胆)脾(胃)关系及治疗
【关键词】
五行学说;肝(胆)脾(胃);关系;治疗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
五行学说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是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1]。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五行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

引起相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因而造成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促使被克的“一行”虚弱,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

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

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的虚弱,因而对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显得相对的增强,而其本身就更衰弱。

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

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

从“五行学说”来看,在五行上肝胆都属木,且相为表里;脾胃皆属土亦互为表里,肝脾之间存在“相克”的正常关系,即所谓“木克土”。

这种木克土是生理性制约的正常关系,不发生任何病
理反应和表现,可称为生理上的“木克土”即木疏土。

病理上的“木克土”,即所谓“相乘”。

它反映病理变化和表现,人们习惯上也称为“木克土”。

在正常情况下,肝主升而胆主降。

脾的升清作用必赖以肝木升发之气制约,而胃的降浊作用必赖以胆木的下降之气的制约,这样才能“升降调和”。

若肝胆之气失调,则能影响脾或胃而发病。

这类疾病,一般都称为“木克土”。

肝木太旺则克脾土,而胆木太旺克胃土,其克又有“太过”与不及之分,也就是说,肝胆之气的“太过”与“不及”,均能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如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皆能影响到脾,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四逆散”证、“逍遥散”证的脘协不舒、抑郁不乐、善太息、饮食不香等是“肝气郁结”所致。

其“郁结”即是肝气不及。

而“痛泻要方”证的腹痛、泄泻、肠鸣等就是“肝气横逆”乘克脾土的表现。

横逆者,肝气太过也。

又如“温胆汤”证的脘痛、嘈杂、泛酸、甚至呕吐酸苦、睡眠不安等,一般称为“胆胃不和”,其实由于“胆热太过”影响到了脾胃。

“温胆者”,以竹茹,枳壳清其胆热,二陈和其胃气。

“胆气郁结”也能影响到脾胃,如患黄疸病胆汁不能正常排泄,胆汁溢于皮肤,因而出现纳呆、厌油腻、大便秘结等。

“茵陈蒿汤”用茵陈舒利胆道,大黄降其胃气,就是此意。

在木克(乘)土的见证中,首先必须分清肝木乘土的主从,一种是由肝气横逆而乘克脾土;另一种由脾虚招致的肝木来克。

前人有“实则乘其所胜或反侮其所不胜,虚则所胜乘之或不胜反侮之”之
训。

因此,在临床上非辩明主从不可。

“木乘土”之证,有的是由“肝实”而乘脾土,其主要矛盾在“肝实”,有的是因为“脾虚”而招致肝木来克,其主要矛盾在“脾虚”。

由“肝实”而致木克(乘)土之证,其脾未必即虚,而由脾虚所致者,其肝木未必横逆[1]。

因此,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或是扶弱为主,抑强为辅。

应用“扶土抑木”法时,“扶土”和“抑木”应各有所偏重。

如以“肝实”为主者,其治应重在“抑木”而佐以“扶土”,若以“脾虚”为主者,则应重在“扶土”而佐以“抑木”,所以,一般要统称为“扶木抑土”是不够确切的。

“抑木扶土”的代表方剂可谓刘草窗的“痛泻要方”。

方由防风、白芍、陈皮、白术四药构成。

其中防风、白芍敛肝,陈皮则理脾胃之气,这三味药均无“扶土”的作用。

“扶土”之药只有白术一味,从这个配伍来看,可知此方是以“抑木”为主的方剂。

从其主旨的腹痛、泄泻、痛则欲便、便则痛减、肠鸣、脉弦见于右关等来看,都是一派肝气横逆乘克脾土的表现,脾土受害是很明显的,但并无虚证,因此,该方是以“抑木”为主。

因为肝实乘脾,最后可能导致脾虚,故佐以健脾祛湿的“白术”,以防脾虚的发生。

如由于“脾虚”而招致“肝木”来克的“木克土”,使用“痛泻药方”就不适宜了,而应以“扶土抑木”的黄芪健中汤为宜。

方中以黄芪、甘草、大枣、桂枝、饴糖补脾健中,而佐以抑敛肝气的白芍,正符合“扶土”为主,佐以“抑木”的原则。

病案举例1,王
某,女,47岁,患卵巢癌,在外院手术化疗后,出现腹满、腹痛、纳差、乏力。

曾服用多潘立酮片、西沙必利片、木香顺气丸、柴胡舒肝散治疗症状无改善,找余诊治,见患者面色萎黄,言语无力分,腹部按压后疼痛减轻,舌淡、苔薄白,双手脉缓弱。

辨证为:中气虚寒,肝来乘脾。

病机为手术、化疗后脾胃消化功能受损,脾胃气虚而肝木乘脾。

药用黄芪健中汤,服药10剂后症状消失。

该患者腹胀是因为脾胃气虚,腹痛是因为肝来乘脾,主要原因在脾胃气虚,用木香顺气丸、柴胡舒肝散会加重中气损伤,前医辩证有误,故治疗无效。

病案举例2,朱某,男,52岁,患腹痛、腹泻2年,每泻后疼痛减轻,平素易生气,生气后症状加重。

曾经多位医生治疗诊断为慢性肠炎,服用药物有氟哌酸胶囊、蒙脱石散、复方地芬诺酯片、山莨菪碱片、补脾益肠丸、四神丸。

病情时轻时重,效差。

找余诊治。

查体右肋下有压痛,苔薄,舌边有瘀斑,双手脉弦。

辨证为:肝血瘀阻,肝失疏泄,肝气乘脾。

病机为肝血瘀滞,导致肝气疏泄不利,肝气瘀而肝气盛,肝气盛而肝气乘脾,肝气乘脾故腹痛,肝气乘脾,脾运化失常故腹泻,泻后肝气得疏故痛减。

用痛泻要方加当归、川、三棱、莪术,共服药12剂治愈。

用当归、川、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治疗肝血瘀阻,用痛泻要方泻肝健脾,药证相符,故治之而愈。

前医用补脾益肠丸、四神丸治疗无效,是因为该病腹痛、腹泻的主要原因在肝不在脾,在于肝气盛、肝血瘀阻,故补脾之法无效。

所以,在临床上对“木克土”的辩证要慎重从事。

参考文献
[1]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1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