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划(2017-2020年)

合集下载

2023年安徽鼎尖教育10月联考高三地理(含答案)

2023年安徽鼎尖教育10月联考高三地理(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济州岛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海域,是典型火山岛,玄武熔岩广布,土壤贫瘠,柑橘栽培历史悠久,早期以官营为主,集中在北部,且规模小,现代多为民营,范围不断扩大。

下为2019年济州岛柑橘果园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济州岛的面积约()A .180km 2B .1850km 2C .18500km 2D .25000km 22.与北部相比,南部柑橘园()A .分布海拔低B .风灾危害大C .光热较充足D .地表起伏小3.制约早期济州岛柑橘园规模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政策B .种植技术C .交通落后D .气候寒冷洞里萨湖位于柬埔寨的西北部,由永久性湖区和洪泛区组成,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通,50%湖水来自湄公河,5月至10月为雨季,水面可达16000km 2,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水面缩小至2500km 2。

近年来,人类不合理活动,旱季提前,水面缩小,水位降低,影响湖区的渔业以及周围农业生产。

下图为洞里萨湖示意图。

据此完成4~6题。

4.洞里萨湖湖区雨季的水汽主要来自()A .太平洋B .印度洋C .大西洋D .洞里萨湖5.导致近年来洞里萨湖旱季提前的主要原因是()A .湖区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B .湖区植被破坏,降水量增加C .澜沧江上修建众多水电站D .湖区周边居民农业抽水增加6.洞里萨湖面积减少,会导致()A .渔业生产供给服务降低B .净化水质支撑服务降低2023年安徽鼎尖教育10月联考高三地理C.娱乐旅游文化服务提高D.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服务降低根据监测显示,2022年6月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约为1307万平方公里,为近年来的最低值,比2021年同期减少了约172.9万平方公里(减少11.7%)。

下图为气象卫星南极海冰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7~9题。

7.与2021年6月相比,2022年6月南极海冰减少最多区域位于()A.太平洋沿岸B.大西洋沿岸C.印度洋沿岸D.南极半岛沿岸8.2022年6月南极海冰面积缩小,表明南极地区()A.海平面降低B.海拔升高C.降水增多D.气候变暖9.图中甲海域位于乙海域的()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印度以全球18%的人口创造了近8%的年均经济增速,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是新兴经济体的代表。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严飞
【期刊名称】《环境经济研究》
【年(卷),期】2024(9)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不到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建成区及其周边地区水土气污染依然严重,农村面源污染较多,生态环境风险隐患较大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健全全民环境治理参与机制。

【总页数】10页(P149-158)
【作者】严飞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发展的跨域治理协调机制构建
2.跨省域低碳城市群健康发展策略初探——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3.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实践指向
4.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低碳协同发展分析
5.“双碳”目标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困境和对策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5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其次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必备学问基础练学问点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读我国四大地区划分图(下图),完成1~4题。

1.下列关于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工业化水平较高B.中部地区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优于东部C.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而东部的其次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D.东北地区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2.下列关于四大地区对外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吸引外资实力较强B.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较高,吸纳外资的实力较强C.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D.区域开放程度高,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阅历,但不利于提高竞争力3.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缘由是( )A.人才、技术、资金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峻D.自然资源不足4.我国政府为推动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应实行的主要措施是( )①赐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爱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主动引进人才A.①③ B.②④C.③④ D.①②学问点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示意图。

读图,完成5~7题。

5.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优势条件是( )A.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B.地跨我国三大地区C.改革开放起步早D.交通便利6.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要优先考虑( )A.生态爱护 B.经济建设C.灾难防卫 D.城市建设7.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中的城市叙述正确的是( )A.上海市服务功能强,辐射范围广B.武汉比南昌供应的服务种类多C.成都和拉萨的城市规模相同D.上海和杭州的城市等级相同学问点三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

读图,完成8~9题。

8.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 )A.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B.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9.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A.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B.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C.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交通一体化体系为依托,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背景 (2)第一节合作发展基础 (2)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第三节重要意义 (3)第二章总体思路 (4)第一节指导思想 (4)第二节基本原则 (4)第三节战略定位 (5)第四节发展目标 (6)第三章城乡统筹发展 (7)第一节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8)第二节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9)第三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11)第四节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12)第四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4)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4)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17)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19)第四节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20)第五章产业协同发展 (20)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1)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3)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 (25)第四节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27)第五节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28)第六章生态文明共建 (29)第一节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29)第二节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 (31)第三节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 (32)第七章公共服务共享 (34)第一节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 (34)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4)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5)第四节联合开发人力资源 (36)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37)第八章深化开放合作 (38)第一节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8)第二节完善国内区域合作 (39)第三节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40)第九章规划组织实施 (41)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41)第二节强化督促检查 (41)前言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分析---------分析背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城市,涵盖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优势分析(Strength analysis)1.区位条件优势:1)自然地理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涵盖“一江两湖”。

(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长江中游地区,沿长江两岸相连,京九京广连通南北,黄金水道和沪昆高速贯穿东西,形成了”井”字型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地立体地形成了大交通网络格局。

从武汉出发,沿线经过22座县以上城市,平均不到五十公里一座。

京港澳,大广二广,福银,济广,沪昆,沪蓉,沪渝,杭瑞等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再加上随岳高速,长张高速,长株高速,衡邵高速,漳吉高速等交通通道,长江中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为汉长昌核心城市扩大经济辐射范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武广高速和在建设的沪昆客运专线以及即将建设的武九专线使三大城市圈形成城际交通圈。

3)科技水平优势:首先,现代农业优势突出。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现代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其次,制造业优势明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一大批老工业基地,如武汉、黄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等,制造业基础雄厚,特色和优势突出。

第三,高新技术优势凸显。

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和株洲4个国家级高新区。

4)人力资源优势:该区域科教文化优势显著,有高校260余所,在校大学生277万,两院院士120个。

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群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其城市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了武汉、南昌、宜昌等城市,其城市化水平与质量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以武汉市为例,其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人,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

各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的各项指标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城市化质量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化质量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注重生态环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人口密集区的空气和水质等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关注民生改善。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是重要内容之一,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医疗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

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城市化质量需要更多关注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积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

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

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
(四)集约利用通道资源 统筹利用桥位资源、岸线资源、土地资源,根据铁路、公路、 城市轨道等设计要求,整体考虑多功能合并过江通道的主体结构 与两侧引线。扩大单通道运输能力,原则上新建过江通道中公路 不低于六车道,铁路不低于双线,统筹做好远期预留。加强多功 能合并过江通道设计协同,推进各种方式通道建设保持同步。 六、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 (一)综合评价 《规划》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有效衔接 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流域综合规划、长江岸线保护和 开发利用、长江流域防洪以及综合交通、铁路、公路、航道、港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生态环境管控,过江通道建 设应以不破坏长江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 管理,尊重河道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实现过江通道布局与 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陆水并进,立体高效。统筹陆路运输过江需求和水路运 输通航要求,发挥好过江通道沟通南北和长江航运横贯东西的纽 带作用,促进过江通道与长江航运立体协调发展,提升长江经济 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整体效率。 ——集约利用,协同推进。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优化
里洲长江大桥、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武汉都市 区环线汉南过江通道、军山长江二桥、武汉轨道 17 号线过江通道 (青菱过江通道)、武汉白沙洲过江通道、武汉轨道 12 号线白沙 洲过江通道、武汉轨道 11 号线三期汉阳段过江通道、武汉轨道 13 号线过江通道(小东门过江通道)、二七路过江通道、武汉轨道 10 号线二七过江通道、武汉轨道 12 号线丹水池过江通道、堤角过 江通道、武汉轨道 20 号线过江通道、武汉轨道 25 号线过江通道 (长江新城过江通道)、武汉轨道新港线阳逻过江通道、光谷过 江通道、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鄂黄第二过江通道
一、规划基础 为促进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科学有序建设,2004 年国家发展改 革委组织编制了《长江干流桥梁(隧道)建设规划》,提出了 2020 年前长江干流各类跨江桥梁(隧道)的总体布局。2014 年, 国 务 院 印 发 《 长 江 经 济 带 综 合 立 体 交 通 走 廊 规 划 ( 2014 — 2020 年)》,进一步明确了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方案。 在相关规划的指导下,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建设稳步推进。截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0.06•【字号】鄂政发[2012]83号•【施行日期】2012.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鄂政发〔2012〕83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2年10月6日湖北省汉江流域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前言汉江是长江中游最长的支流,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公里。

汉江湖北段涵盖了汉江的上中下游,占全长的55.25%,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

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轴线、连接鄂西北与江汉平原的重要纽带,具有“融合两圈、连接一带,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功能,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带来的历史机遇,探索我国内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效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培育湖北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力构建“安澜”、“畅通”、“富饶”、“绿色”、“和谐”汉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丹江口市、茅箭区、张湾区,神农架林区,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荆门市东宝区、掇刀区、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孝感市安陆市、云梦县、应城市、孝南区、汉川市,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以及武汉市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汉南区等10市(林区)39个县(市、区),流域面积6.3万平方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发展规划(2017-2020年)2017年10月目录前言 (6)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7)第一节发展基础 (7)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11)第三节重大意义 (14)第二章总体要求与目标 (15)第一节指导思想 (15)第二节基本原则 (15)第三节发展定位 (17)第四节预期目标 (18)第三章商业空间布局 (19)第一节“两横三纵”总体布局 (19)第二节“三核八区”功能分区 (22)第四章健全流通体系 (30)第一节打造流通节点城市 (30)第二节加强流通基础建设 (30)第三节推进物流基地建设 (31)第四节加快发展专业物流 (31)第五节协调发展城乡物流 (32)第五章完善市场体系 (33)第一节引导市场合理布局 (33)第二节完善商品市场体系 (34)第三节健全服务市场体系 (35)第六章增强集聚辐射功能 (37)第一节提升城市商贸功能 (37)第二节增强商贸聚集区功能 (38)第三节提升市场集散功能 (39)第七章发展智慧流通 (39)第一节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40)第二节推动流通智慧化 (42)第八章推动商务供给侧改革 (43)第一节推进流通标准化建设 (43)第二节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 (44)第九章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45)第一节加快流通领域立法 (45)第二节强化商务综合执法 (45)第三节加强商务诚信建设 (46)第十章推动统一市场建设 (47)第一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47)第二节推动流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48)第三节推动区域市场融合发展 (50)第十一章提高市场开放水平 (50)第一节抓好自贸区建设 (50)第二节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51)第三节融入全球市场体系 (51)第十二章重大工程实施 (52)第一节物流体系建设工程 (52)第二节市场体系建设工程 (56)第三节智慧流通工程 (57)第十三章规划的实施保障 (59)第一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59)第二节确保规划组织实施 (60)前言一、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商务部关于加快推进环渤海等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明确构建长江中游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措施,以引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建立商业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三省在全国流通体系中的枢纽地位,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规划范围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全境。

三、规划期限2017-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长江中游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中部地区的核心板块,总面积约56.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9%;总人口1.71亿人,占全国12.5%。

2015年,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76.18亿元,占全国的10.97%,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建设长江中游区域市场、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较好基础。

一、流通规模稳步扩大长江中游汇聚商贾重镇,自古物资集散、贸易繁荣。

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联动,流通业发展迅速。

2015年,长江中游三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52.7亿元,占全国10.6%。

其中,江西省5925.5亿元,同比增长12%;湖北省14003.2亿元,同比增长12.5%;湖南省12024.0亿元,同比增长12.1%。

三省增速均高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

流通业已成为长江中游服务业各大门类中总量规模最大、市场化程度最高、活力最强、发展最快的行业。

近年来,三省各类购物消费中心、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仓储式商场等新兴商业业态蓬勃兴起。

一大批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相继建成营运,其中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武汉)、高桥大市场(长沙)、华南城(南昌)市场总规划面积均在300万平方米以上,其基础设施、交通配套、物流组织、运营水平在全国商贸物流领域处于先进行列;其他各类城市商业中心也得到快速发展,宜昌市夷陵广场,益阳万海商圈、城东新区,岳阳市东茅岭,赣州市南门,景德镇人民广场,九江市大中路步行街等商圈成为各城市主要商业中心。

二、城乡互通市场日趋繁荣长江中游被誉为“鱼米之乡”,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2015年粮食产量为7854.9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64%。

目前,已建立商品粮基地、棉花优势产区、油菜优势产区、生猪和家禽养殖基地、林业产业基地、水产品基地20余个,形成了一批以罗田板栗、安化黑茶、宜昌柑橘、湘村黑猪、祁东黄花菜、赣南脐橙、瑞昌山药等为代表的名优农产品。

依托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不断壮大,其中武汉白沙洲与四季美农贸城、长沙黄兴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长沙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荆州两湖绿谷市场批发市场交易规模超过200亿元。

同时,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农村产业化得到有力促进。

为推动“农产品进城”,长江中游开展“农超对接”工程,搭建“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已初步形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特色、工业消费品市场为支撑的流通市场体系。

三、流通业态日新月异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经济要素流动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在扩大消费、释放产能、消化库存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新要求,三省积极推进包括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物流业、电子商务在内的流通业态创新,网络购物O2O等新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目前三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2万亿元,占全国7.1%。

武汉、襄阳、宜昌、长沙、株洲、南昌、赣州、郴州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长沙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汉口北大市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获批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云商等国内10大电商企业均在三省设立了区域性总部、功能总部、运营中心、仓储中心等。

餐饮业实现平稳增长,呈现大众转型、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特点。

物流业快速发展,2015年,三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

物流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升。

四、流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江中游地区已构筑了水运、陆运、空运的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了“两横三纵”的交通格局。

长江中游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利用支流湘江、赣江、汉江航运能力,已形成以武汉港、宜昌港、岳阳港、长沙港、南昌港、九江港等主要港口为核心,其他港口为补充的港口体系。

沪昆高铁、京广、京九、二广高速互联互通,已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

长江中游还拥有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宜昌三峡国际机场等重要机场,以及襄阳刘集机场、十堰武当山机场、神农架机场、常德桃花源机场、九江庐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赣州黄金机场、井冈山机场等支线机场。

此外,物流园区的数量和能力都在快速提高。

2015年湖北省物流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湖南省建立了全国首个产权式物流园区----长沙实泰物流有限公司,长沙打造了高端零担物流网络平台;江西省建设了南昌城市配送物流集聚区、九江水运口岸物流集聚区、景德镇陶瓷物流集聚区等16个重点物流集聚区,形成物流产业与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联动发展的格局。

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看,长江中游地区流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客运快速、货运高效的流通系统(图1)。

图1 长江中游流通通道示意图五、会展经济日趋活跃展馆设施明显提升,目前三省专业展馆数量达到30余个,展览面积达392万平方米。

其中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可供展览面积19万平方米,规模仅次广州、上海,居全国第三。

展会水平大幅提高,2015年共举办190个展览会,占全国展览会数量的6%。

会展拉动经济增长效益明显增强,展会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大型展览会数量明显增加。

各省举办的中博会、汽博会、机博会、光博会、农博会、食博会、瓷博会、药交会等展会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有了明显提升。

会展经贸合作不断加强,有效提高了参展企业的知名度。

六、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与流通产业的深度融合赋予了长江中游地区更多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率。

湖北省已有2972家物流企业入驻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24.7%的物流园区接入了省市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7.4%的物流园区接入了国家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3%的园区接入了电子口岸与通关平台。

武汉已“试水”斑马快跑、快召货车等四十多个城市物流配送APP,推动“商业云”社会化。

长沙沁坤大宗农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市场打造农产品电子商务一站式服务品牌,可实现农产品年交易额800亿元,年营业收入24亿元。

江西重点扶持南昌华南城“一体化现代流通智能枢纽”等一批电子商务集成创新项目,促进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抓好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江西省及南昌市两个示范典型。

流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长江中游地区未来提升流通效率、促进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1、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为三省流通业发展带来明显利好长江中游地区不仅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中部崛起这两大战略的重合区域,也是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覆盖区域。

重大战略机遇的叠加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实现加速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对长江中游构建一体化的流通业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形成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上升成为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随着各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流通业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惠及民生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国家对于发展流通业高度重视,将流通业上升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先后颁布一系列文件,强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努力实现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长江中游区域市场建设,有利于促进三省加强合作,在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流通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做出示范。

3、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为区域市场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运用使得地理空间的重要性大为降低,商品销售的边界不再简单地以地域空间来划分,由此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改变,“开放、平等、互动、合作”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力量得以不断强化,从而有利于三省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实施对内对外开放战略,实现区域市场融合发展。

4、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为区域市场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为推动长江中游地区跨区域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深化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和开放开发,2015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