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课件 陶渊明归隐原因_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

主题思想的分析
01 归隐思想
深入分析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的归 隐思想,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02 自然观
阐释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体现的自然观, 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03 人生观
解读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人生观,即 追求自由、独立和真实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01
《归去来兮辞》公开 课优秀课件
目录
•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与背景 • 《归去来兮辞》的内容与主题 •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 《归去来兮辞》的影响与评价 • 《归去来兮辞》的实践与应用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与背
01
景
作者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 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总结词
辞文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详细描述
辞文中通过对山水田园的细腻描绘,如“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等,展现出一个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世界,让人感受 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辞文的修辞手法
总结词
辞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借代等 ,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形象。
《归去来兮辞》的语言优 美、精炼,学习它可以提 升语言运用技巧,提高文 学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
《归去来兮辞》作为古代 文学经典,通过学习和传 承,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价值观引导
人生观启示
《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的隐逸思想、 自然情感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
《归去来兮辞》完美版课件

《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
辞官归隐
陶渊明曾在东晋朝廷任职,后因不满官场黑暗,选择了辞官归隐 ,这首《归去来兮辞》便是他告别官场、回归田园之作。
感悟人生
陶渊明在归隐过程中,深感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因此借《归去来 兮辞》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文学自觉时代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开始 摆脱经学束缚,逐渐走向 自觉,出现了众多杰出的 文学家和作品。
隐逸文化盛行
在乱世之中,许多文人选 择隐逸山林,追求心灵自 由,陶渊明便是这一文化 的代表。
作者陶渊明简介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03
陶渊明在诗中坚决地表明,他要抛弃世俗的枷锁,追求真实的
自我,展示了他对自由与真我的追求。田园生ຫໍສະໝຸດ 的描绘1 2自然风光
诗中通过对田园自然风光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宁 静、和谐的生活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纯净、美 好的感觉。
农耕生活
通过对农耕生活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朴实 、辛勤,以及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简约风格
言辞简练而不失深意,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天赋。
隐逸情怀
诗词中常表现出隐逸的情怀,流露出作者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简 单生活的渴望。
05
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与 启示
当代人如何借鉴陶渊明的思想
追求内心宁静
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可以 借鉴他的思想,学会放下繁琐的事务,关注内心的声音,寻求心灵的平静。
隐逸文化
《归去来兮辞》所体现的隐逸文化,强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尚品德。这种价值观 使我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第4课归去来兮辞课件

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 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 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 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 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 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 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 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 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 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 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 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诵读课文
要求: 1.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 、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2.梳理文本文言知识。
研读全文
(1)从何而归去? 从官场而归去。 (2)为何要归去?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 ,今是昨非”。
作者简介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 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 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 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 社会动荡的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在传统道德理想 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一位隐者的心声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读懂文章大意,学会有感情地朗 读全文。 2.通过品析词句,理解作者归隐的原因,体会作者不与黑暗社会 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3.感受文中作者表现的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悦以及遗世独立、乐 天安命的隐士精神,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归去来兮辞》完美版课件

2023-11-01contents •课程介绍•《归去来兮辞》原文解析•《归去来兮辞》的译文及注释•拓展阅读•练习与思考•总结与回顾目录01课程介绍课程背景《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传世名作。
该作品体现了陶渊明高洁的情操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针对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经典的忽视和淡漠,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和理解这一经典作品,感受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掌握《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点、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理解陶渊明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
与其他文学经典作品的比较和关联。
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02《归去来兮辞》原文解析陶渊明的生平简介时代背景的简述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无奈展现对自由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情感真挚,感人至深意境深远,回味无穷03《归去来兮辞》的译文及注释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作者意识到田园已经荒芜,为什么还不回呢?自从我让心为形体所役使。
0302 01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故事。
为何我惆怅而且独自悲伤。
奚惆怅而独悲我明白了过去做错了已经无法挽回。
悟已往之不谏知道未来的还可以努力争取。
知来者之可追我意识到自己走错了路,实际上并不算太晚。
实迷途其未远我意识到现在做的是正确的,而昨天的是错误的。
觉今是而昨非小舟轻快地飘荡在水面上。
舟遥遥以轻飏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
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早晨的光线太微弱。
风飘飘而吹衣风轻轻地吹着我的衣服。
03胡不归为什么不回去呢?《归去来兮辞》的注释01归去来兮回到家乡啊。
02田园将芜田园将要荒芜。
《归去来兮辞》的注释心为形役心被形体所役使。
奚惆怅为何惆怅。
悟已往之不谏意识到过去做错了已经无法挽回。
知道未来的还可以努力争取。
《归去来兮辞》课件 (共38张PPT)

我拿过酒壶酒杯自斟自饮,斜 望着庭院中的树木使我很开颜。 倚着南窗寄托自己傲然自得的 情怀,深知这简陋狭小的小屋 容易得到安适。每天到院子里 走走,自成乐趣;小园虽然有 门却经常关闭着。拄着拐杖, 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 (的天空)。云气随意飘荡地 冒出山峰,小鸟飞倦了也知道 飞回巢中。阳光暗淡,太阳即 将落山,我手扶着孤松,徘徊 流连,不忍离去。
叙事线索
感情线索
辞官归田
(第1节)
自责自慰
居室之乐 庭院之乐
归 去 来 兮 辞
田园生活
(第2,3节)
自安自乐
劳作之乐 出游之乐
乐天安命
(第4节)
乐天安命
•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 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 勇敢高洁的,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陶 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 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 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怡,使……现出愉快的神色)
(幼儿)
(自足自得的心情)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意思就是:
题 解
语气助词
回去吧!
归去来兮辞
回去 文体,赋的一种 助词,无义
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一名渊 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现江西省九江市) 人,我国晋代著名诗人。他出 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受儒、 道思想影响很深,少年时曾怀 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 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 处两端,出仕和归隐的矛盾中。
于 丹 品 读 陶 渊 明
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诗中购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 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能开出来了一片乐土, 就是他日子过得很乐呵。他经常说,我归园田居,他本 来也做过小官,当了八十三天彭泽令,后来觉得说不行 ,有一件小事让他觉得不快乐,他在那干着干着,有一 天说上面来检查工作了,说督邮要到此,告诉他说你穿 正装出场,叫做“应束带见之”,你必须要把腰带端上 ,穿正装去见一见,无非象今天穿上正装,扎上领带去 见见领导,就这件事,陶渊明不干了。他说,我不能为 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所以就解佩印而去,自己把佩 印一扔,我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自己写了《归去来 兮辞》。他说过去的这种日子“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 怅而独悲”,这话说的好,什么叫以心为形役,就是让 我这个身体成了我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的心灵,也 就是说我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去低三下四啊,去阿谀 奉承啊,为的无非是我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就让我的 身体享一享福,但我让心灵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啊。所以 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知道我过去的这 事做错了,但是未来还长,所以我就归去了,所以我就 回到自己的田园了。
《归去来兮辞》课件-(共33张PPT)全篇

归家隐居后的家园、 田野和劳作之乐。
情感 自责自悔 欣喜急切
自安自乐
第4段
年寿有限,应顺天应命 ,不必遑遑追逐的人生态度。
乐天安命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乐安天命,顺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 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的确在历史上也引 起许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是不能以偏概全,联系陶渊明 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 期”,他本人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无法将自己融 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官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 择,投身自然才可以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 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 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的真实 而复杂的感慨,饱含作者从官场(东晋时代)退出后的沉 痛反思和过来人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苏轼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重点字词句
1.请翻译下列含有疑问代词的句子。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②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独自悲伤呢?) 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④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乡村生活之乐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与乡邻交往之乐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躬 耕 之 乐
好读书,
人
琴 不求甚解;
情
书 每有会意,
之 乐
便欣然忘食。
10-2《归去来兮辞》课件(共6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五柳先生传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 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 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 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 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 (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 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 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 (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ú)?"
《晋书·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
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尚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 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 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 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 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 人谓之实录。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 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 而蓄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 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 并行中世。
第一段知识点
归去来兮
助词,无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 疑问代词为什么
悟以往之不谏
4.《归去来兮辞》 - 课件

3.本段说,“将有事于西畴”,在《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这首诗中,他如实地记载了自 己从事农耕的生活情景。请背诵这首诗。
第1段主要内容:
写弃官归田的原因和归途
中的心情。
研读课文内容
1.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自 己的话回答) (1)客观原因:家中“田园将芜”。 (2)主观原因——①觉悟到出仕做官 是违背本心的,所以心理感到惆怅伤悲; ②知道了自己过去出仕为官是错误的,不 愿意今后再错下去。
读悟
2.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中,有哪些 句子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四)读悟第4段。 作者想要“委心任去留”,从这一段内容看,他 心里到底想要什么?他的人生要追求些什么?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追求富贵,不指望着 得道成仙,他只想趁着美好的春光,独自出 去走走,或者是放下手杖在田里,给庄稼除 除草,培培土;或是“登东皋舒啸”,或是 “临清流赋诗”,这样顺乎自然地在山野田 园间走完生命的旅程,乐享上天赋予的生存 时光。别无他求。
合作讨论
2.作者除了“闲适自得”,还抒发了什么别的 情怀?
孤傲之气。 “松菊犹存”、“抚孤松而 盘桓”(松经烈冬而不凋,覆冰雪而不弯,乃刚劲之
木),由此可见,他的辞官归隐,不全是因为他对大
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还有 对互相倾轧、混沌污浊、没有自由、没有尊严的 官场的厌倦和鄙视。
3.赏析名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原因:天下无道,君臣 相残,战乱不断 主观原因:质性自然,非矫 厉所得 直接原因:程氏妹丧于武昌 不为五斗米折腰
谢谢大家!
他“像一位‘一生爱好是 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 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 悲痛,真是深刻入骨。梯一样 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 五种,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和自我实现需求。
“士可杀而不可辱”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 夺志也。”
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 归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 “渐近自然”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自然:不是客观的、物质的自然,而是一个 来自老庄、郭象的哲学范畴,指的是一种自 然的状态。质性自然:自己本来的、未被世 俗异化的,自在天真,无拘无束的性情。
陶渊明归隐田园原因探究
陶渊明为什么要出任 彭泽县县令?
大丈夫处世,当努力建功立 业,著鞭在先。今若不取, 为他人所取,悔之晚矣。 ——罗贯中《三国演义》
《拟古九首》其八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杂诗十二首》(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