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政策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经济学家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环境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的核心原理是资源稀缺性和外部性。
资源稀缺性意味着环境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如环境改善)或者负面的(如污染和破坏)。
2. 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经济学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评估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比较不同政策或措施的成本和效益,以确定最具经济效益的方案。
例如,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经济学家可以计算不同减排措施的成本和对健康和环境的效益,以确定最佳的减排策略。
3. 环境税与排污权交易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是经济学家提出的两种环境治理手段。
环境税是对环境污染者征收的税费,以激励他们减少污染排放。
排污权交易是指政府将污染排放额度划分为可交易的权益,企业可以买卖这些权益来达到减排的目标。
这两种手段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主动采取环保措施。
4. 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绿色创新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绿色创新可以带来新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经济学家强调,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人类的长期福祉。
5. 国际合作与环境治理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国际合作是实现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机制,如环境合作协议和碳排放交易。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同制定政策和标准,分享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总结: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问题研究,强调了资源稀缺性和外部性的重要性。
环境经济学环境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环境经济学环境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经济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政策则是指国家采取的有关环境问题的政策,旨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对环境和经济相互作用的研究,旨在寻找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平衡的方法。
环境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环境的学科,它通过考察环境中资源的难以替代性和价值,研究人类对于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在此基础之上寻求在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平衡点。
二、环境政策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也越来越重视。
环境政策是指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政策措施。
而针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针对环境问题的政策中,环境税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环境税是指针对环境污染的一种特殊税收,主要是通过提高环境污染者的成本,来使污染者更好地控制污染。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性而复杂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平衡考虑。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可能性。
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优化土地利用、推广清洁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等方面。
在可持续发展时期,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变得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环境经济学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以通过环境税等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的发生。
同时,可持续发展策略可以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的利用变得更加重要。
经过科学和合理的规划与应用,环保工作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
宏观经济学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与建议

宏观经济学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与建议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其视角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讨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宏观经济学对环境保护的视角在宏观经济学中,环境被视作生产要素之一,与劳动力、资本等因素一样,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宏观经济学强调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
环境提供资源和能源,为经济活动的进行提供保障;而经济的发展则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包括资源消耗、能源排放等。
因此,环境保护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其次,宏观经济学认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市场失灵导致的问题,更是政府干预不足造成的问题。
市场的自由竞争会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监管作用。
最后,宏观经济学关注环境与经济的长期均衡。
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追求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环境的可持续性。
只有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对环境保护的建议宏观经济学对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指导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和行动。
首先,宏观经济学强调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
政府应当通过价格、税收、补贴等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消费中更加注重环境效应。
例如,提高污染物排放的排放费用,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其次,宏观经济学主张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政府应当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
再次,宏观经济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议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全球环境治理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最后,宏观经济学强调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引导。
只有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才能够形成人人关注环境保护、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不仅仅是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具有深远经济意义的行为。
首先,我们要明白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在经济学中,稀缺性是一个核心概念。
地球的资源并非无限,例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未受污染的土地等环境要素都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这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其稀缺程度日益加剧。
当资源变得稀缺时,其价值就会上升。
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未来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来获取或修复这些资源。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环境保护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过去,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采取了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
然而,这种做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一方面,环境污染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和罚款,增加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环保型的产品和企业。
如果企业不能及时转型,适应环保的要求,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影响其长期盈利能力。
在消费领域,消费者的选择也会对环境保护产生影响。
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决定了市场的供给。
当消费者更加注重环保产品,愿意为绿色、可持续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时,企业就会有动力去研发和生产更环保的产品。
例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电动汽车,而不是传统的燃油汽车,这就推动了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和尾气的排放。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环境保护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一个良好的环境质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果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土壤污染导致粮食减产、水污染引发疾病传播等,将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通过投资于环境保护,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污染治理等,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环境政策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环境经济学的内外部性与环境政策

环境经济学的内外部性与环境政策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资源配置和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分支,通过分析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中,内外部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环境政策则是应对内外部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内部性内部性指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在做决策时,对其自身以外的其他人或者企业造成的影响未被充分考虑。
例如,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可能会对周围的居民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一种负的内部性。
相反,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取了减少废气排放的措施,同时提供了清洁的环境,这就是一种正的内部性。
内部性的存在导致了市场无法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对环境的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环境政策来纠正这种失效,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二、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除市场参与者以外的人或者企业造成的影响。
在环境经济学中,外部性主要指的是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例如,一家工厂的废水污染了河流,附近居民的健康受到了威胁,这就是一种负的外部性。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无法充分考虑到环境成本,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实施环境政策,通过征税、排污许可证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得经济活动对环境负面影响内部化。
三、环境政策环境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环境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在解决内外部性问题时,环境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种常用的环境政策工具是经济激励措施,例如征税和补贴。
征税可以使企业内部化环境成本,使其在决策中考虑到环境损失,从而减少污染排放。
补贴则可以鼓励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管制措施,例如制定排放标准和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
通过设置严格的排放限制,可以强制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排污许可证制度可以使企业之间进行交易,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减排效益。
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知识点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议题。
经济学中的环境经济学与政策研究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环境政策的设计原则。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领域,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经济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中的行为对第三方造成的不良影响。
环境经济学强调如何解决市场中存在的负外部性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对人们健康和生活品质的影响。
2. 公共物品:指那些不能逐个分割、共同使用、不竞争的物品或服务。
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评估和管理公共物品,例如公共森林和河流等。
3.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环境经济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原则和实践方法。
二、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经济学研究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评估与估值:通过估算环境资源的价值,帮助政府和企业在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
其中包括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可持续性评估和生态系统服务估值等。
2. 环境政策的设计与评估:研究制定和改进环境政策的原则和方法,评估政策的效果和可行性。
例如,碳排放配额交易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市场等。
3. 自然资源管理:研究如何合理管理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森林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和渔业资源管理等。
4. 环境技术与创新:研究环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包括清洁能源技术、回收利用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等。
三、环境政策的设计原则环境政策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1. 内部化外部性:通过内部化环境污染等外部性的社会成本,促使企业和个人在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
例如,通过征收污染排放费用等手段。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解析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解析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于这一话题的解析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学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参与。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和排放物,促进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而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析。
传统经济学往往只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
这种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然而,经济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生产、消费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被引入,即环境外部性。
环境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中所产生的外部效应,比如污染、资源消耗等。
传统经济学中,环境外部性常常被忽视,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经济学通过引入环境外部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
例如,征收污染排放费用、制定环境税收政策等,通过内部化环境外部性,可以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
此外,绿色技术和低碳经济也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绿色技术通过创新和应用环保的科技手段,既能实现经济增长,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低碳经济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转变能源结构,采用更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
这些技术和经济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不仅在理论层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解析,还在实践中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例如,经济学家提出了“生态价值论”。
这一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往往被市场所忽视。
因此,通过评估和内部化自然资源的价值,可以有效地引导经济行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治理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治理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空气污染、水污染到土地沙漠化,从资源短缺到生物多样性减少,各种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种外部性问题。
所谓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例如,一家工厂排放废气污染了空气,周边居民的健康受到损害,但工厂并没有为这种损害支付相应的成本,这就是负外部性。
相反,如果一个人在自家花园里种植美丽的花卉,让路过的人都能欣赏到,这就是正外部性。
在环境领域,负外部性问题更为常见,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经济学家提出了多种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是庇古税和科斯定理。
庇古税是指对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征税,使得行为主体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从而减少负外部性的产生。
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排污税,可以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而科斯定理则强调通过明确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如果产权清晰,交易成本足够低,那么通过市场交易,资源可以达到最优配置,从而解决外部性问题。
比如,一条河流的产权明确归属于某个人或某个组织,那么他们就有动力去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或者向污染者收取费用。
除了外部性,环境治理还涉及到成本效益分析。
在制定环境政策和采取环境治理措施时,我们需要权衡成本和效益。
成本不仅包括直接的治理成本,如购买环保设备、建设污水处理厂等,还包括间接成本,如因治理措施导致的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就业岗位减少等。
效益则包括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健康收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
只有当效益大于成本时,环境治理措施才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然而,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环境效益往往难以准确量化。
例如,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景观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环境政策背后的经济学思想分析聂耳聪(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号:515143910022)摘要:过去人们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问题,环境保护是道德问题,环境管制是法律问题,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环境问题,用经济学的原理分析环境问题,用一些经济学的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把经济学工具用于环境保护上逐渐得到普遍承认。
本文以一些常见的环境政策为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政策,试图对这些不同的环境政策所蕴含的经济学原理进行阐释,并分析不同的环境政策所受到不同经济学思想流派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问题;污染;环境政策;经济思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热点问题。
这其中既包含诸如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问题,也包含气候变化、拯救濒危动物、碳排放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不断相互影响和作用,环境问题能否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为。
用经济学的手段对人类权衡取舍行为的研究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如果用同样的手段来研究环境问题,把环境问题纳入到研究经济问题的体系中来,也会带来许多新的思路。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不应该把环境问题货币化,因为环境是无价的,但是现在许多有关通过市场激励来解决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诸如此类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创新的政策①。
正如经济思想流派众多一样,针对同一环境问题也有许多种类繁多的环境政策。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每一种环境政策背后都能找到一些经济思想的影子。
本文将以具体的几个环境政策为例,对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和思想进行分析。
一、税收1.政策内容保护环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离不开多种政策措施的协调配合。
税收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和引导作用②。
目前,各个国家针对环保问题征收的环境保护税的种类有燃油税、消费税、污染税等。
这些税收分为受益税和矫正税③。
受益税是指国家针对准公共产品的征税,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具有排他性。
受益税符合“谁受益,谁付费,多受益,多付费”的原则进行征税,燃油税是对燃油、燃气在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环节征收的专项性税收,燃油税体现了“用路者缴税,多用路者多缴税”的原则,具有受益税属性,可被视为一种受益税。
矫正税是一种纠正一些给社会带来成本和不利影响的税收。
污染税是一种典型的矫正税。
197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这一原则的定义是“污染者应当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
2.分析企业的污染行为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在现代经济学中,当一个人从事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产生的无补偿的影响称为外部性④。
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
污染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使除生产者以外人的福利减少,按照现代自由主义的观点,这是一种典型的负的外部性。
一种理想的针对污染的税收结果应该是总的税收等于污染引起的负外部性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污染能否得到有效遏制呢?企业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污染这一负的外部性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
当政府对污染进行征税时,企业的成本增加,产量降低,带来的污染也减少;同时,税收作为一种激励也会促使企业提高科技能力,主动开发更环保的技术。
此外,政府得到的税收收入可以用来治理污染,进一步降低负外部性的影响,提高社会总福利。
3.结论税收是一种典型的政府通过市场手段进行干预的政策。
现代自由主义思想具有综合的性质,既承认市场的能力,同时强调政府的重要性。
因此税收这一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进行干预的环境保护手段和现代自由主义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1.政策内容污染许可证是污染许可证拍卖局向污染者拍卖的既定数量的污染许可。
建立污染许可证拍卖制度是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思路是:在污染严重的地区设立一个“污染许可证拍卖局”。
该局的任务是:首先,根据这一地区的最优污染水平确定污染许可证的数量:然后,向污染者拍卖这一既定数量的污染许可证,并规定,只有购得许可证的人才有权进行所容许的一定量污染⑤。
20世纪80年度,美国的环境保护署把可交易的许可证用于淘汰含铅汽油。
1990年,《清洁空气修正法案》在美国通过,该修正案要求美国发电站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同时该修正案建立了允许工厂交易其二氧化硫许可证的制度,这样可以更有效率的降低排污量的企业可以把它们的排污许可量卖给污染重的企业,这项计划已经超过了其把酸雨量减少到1980年的一半水平的目标。
在中国,上海等地也有利用污染许可证制度来解决污染问题的实例。
这种环境保护的思路也同样运用到了全球气候问题的解决上。
面对全球变暖这一世界环境问题,各个国家共同面对这一难题时,采用了碳排放交易机制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分析把污染许可证作为具有价值和价格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中进行交易,创造了一个排污权市场。
企业根据自身对技术、成本、消费者需求等市场因素的考虑来调整对废弃物的处理方式。
这正是古典主义者坚信的市场所具有的保护环境的能力。
这种政策可以有效的使企业通过市场自发的调整自己的决策,使利润最大化。
由于不同企业的治污能力、治污潜力和对污染的需求有所不同,在污染总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各取所需,提高社会福利。
事实上,污染许可证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稀缺资源:排污权。
交易这种许可证的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受供求关系的力量所支配。
在理想情况下,看不见的手会使这种新市场有效率的配置排污权。
通过市场的力量,无论最初排污权的分配如何,最后的配置都将会是有效率的。
治污成本高的企业对许可证的支付意愿大,不同企业会根据其支付意愿的不同得到最符合其利益的排污权。
同样的,面对全球气候问题,国家间也是采取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商品的市场机制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污染许可证以及碳排放交易是一种高效率的方法,它利用了市场规律,政府评估确定一个污染或排放总量,具体的配置方式就由企业通过市场自发形成。
3.结论排污权成为了一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使污染水平达到可控甚至最优的效果,这种治理污染的思路和古典自由主义信奉市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三、政府直接管制1.政策内容政府可以直接规定或禁止工厂的一些行为来保护环境。
这也是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政府的直接管制一般会采取多种形式。
例如通国制定法律规定把有毒废水直接排入供水系统是一种犯罪行为,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律的实施。
有时政府还可以规定工厂可以排放的最高污染水平,并制定一系列管理条例。
政府还可以要求企业进行技术升级,采用某些减少排污量的技术。
2.分析政府直接管制是对待环境问题最普遍的一个政策。
然而这种方式却并不总是有效的,即便是管理能力和执行力都很强的政府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信息的不充分。
为了制定出良好的规则,政府管制这都需要了解有关某些特定行业的情况以及这些行业可以采取的各种技术的详细信息,但政府管制者得到准确时效的有关信息是很困难的。
同时,在一些寡头或垄断市场中,政府管制的效力也是值得怀疑的,当企业的权利受到管制的损害时,公司会采取寻租、媒体等方式抵制管制,使管制效力得到削弱。
地方政府作为环境规制的主要规制者,同时受到来自中央政府、企业、公众等对其施加的压力,以中国PM2.5治理为例,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博弈均衡点更多地偏向于污染企业一方,导致政府、污染企业、消费者三方的博弈均衡点偏离了社会福利最大化⑥。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一些激进主义者呼吁使环境质量而不是私人的利润成为决定自然资源用途的导向力量⑦。
3.结论激进主义者重视政府的管制,强调共同体的利益和个人的结果平等。
希望通过国家直接管制解决环境问题的人也正是受到了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
四、公共资源变为私人物品1.政策内容向私人出售公共资源也是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一个方法。
在非洲一些国家,由于猖狂的偷猎者的存在,许多野生动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一些国家,例如博茨瓦纳、马拉维、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并没有将捕杀大象作为违法行为,这些国家允许人们捕杀大象,但是只能捕杀自己拥有的大象,从而使大象成为一种私人物品。
结果是大象的数量开始增加了。
2.分析一旦资源归私人所有,个人便有了很大的激励去保护其财产的价值⑧。
野生的珍稀动物属于公共资源,不属于任何人,每个偷猎者都有尽可能多的猎杀它们获取最大利益的激励。
而如果把它们作为私人物品,人们便有了保护自己土地上动物的激励。
在解决拯救濒危动物的问题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但是对于空气、河流等公共资源,产权的划分就成为了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此,对保护空气、治理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这种方法并不十分有效。
3.结论受到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有关产权的启发,政府通过对有价值的东西在法律上确定控制它的所有者,进行产权的界定,便可释放市场的力量,解决一些环境问题。
五、结语环境本身是无价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并不是对人们享有清新空气和清洁的水的基本人权的贬低,而是通过更有效的经济手段,更好地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① Jessica Vascellaro, “Green Groups See Potent Tool in Economics,”The Wall Journal 2005-08-25》.②吴秋余:《发挥税收对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我国将加快环境保护税立法》,《人民日报》,2014-04-10(10).③胡小红:《受益税、矫正税简论》,《税务研究》,2009年第9期:第30-32页。
④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1-203页。
⑤百度百科:“污染许可证”词条⑥吕守军:《中国PM2.5治理困局及对策研究——基于环境规制理论视角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50-59页。
⑦Barry Commoner, The Politics of Energy,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79, and Robert Engler, TheBrotherland of Oil: Energy Policy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⑧巴里·克拉克:《政治经济学——比较的视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58-3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