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合集下载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以下是对《寒夜》全书的解读:1.背景与主题: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2.人物塑造: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奋斗。

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懦弱和消极。

曾树生则是汪文宣的妻子,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在家庭和现实的压力下,她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

汪母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责任心,但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行为。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真实。

3.艺术特色:小说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4.社会意义: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它揭示了抗战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和福祉。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面对现实时所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创作于1944年,完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

作品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惨状:有小公务员的挣扎,有失业者的眼泪,有城市贫民的流浪街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侵略带给人们的无尽的惊吓和恐惧,是当时人们生活的十分真实的再现,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形象。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出版社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而他办教育的美好志愿却一直深置于自己的脑海中。

在他身负重病,又被公司辞职,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心爱的妻子又将要和他告别,调职到兰州工作,他已预料到妻子很难再回到他身边来,将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寒夜一样的环境始终纠缠着他,使他的心冰冷冷的,没有一点温暖看不到一线光明,但他仍不忘记自己美好的志愿。

“我三十四岁,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

”他不平的痛快地想到,这时大学时代的抱负像闪电般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青年时代的面孔、活泼、勇敢、充满希望、自负的语言…………全在他脑子里面重现。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寒夜人物形象分析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

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曾树生恋、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家庭中的婆媳“”。

寒夜的作品鉴赏《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这与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

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

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形象的现实意义作者:朱景燕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1期摘要: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

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本部作品的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悲惨生活现状。

小说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

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的形象意义。

关键词:家庭;婚姻;悲剧;战争;和平“寒夜”一词有凄凉、悲苦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当时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二是汪文宣的家庭生活环境。

他的生活就像“寒夜”一样没有阳光,没有温暖,只有彻骨寒冷的漫漫长夜。

一、通过社会环境来塑造汪文宣悲剧性格汪文宣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城市经常报警,兵荒马乱,有钱的坐车逃命,没钱的步行走,走不动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这个时候,哭爹喊娘,乱成一团遭,报警过后,人们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还要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而受煎熬,即使那样,还是有一些人吃不饱,有些人被饿死,生了病就是丧命,肺病、霍乱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像“寒夜”一样的生活环境中,作为一个小职员汪文宣也逃脱不了,作者就让汪文宣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他的悲剧命运就有了很大的必然性。

最后他的喉咙发不出声音,疼痛难忍,他的眼珠翻白,很长的手指在喉咙上乱抓,划破了几条血痕,口张开,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他的死是一定的。

二、从工作环境方面塑造汪文宣的悲剧性格汪文宣曾是一个热心、富有崇高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在冷气逼人的“寒夜”中,他的美好性格,一步步被环境毁灭了,逐渐变得软弱无能,而周围的工作环境更加速了他这种性格的形成,比如:当汪文宣的了肺病吐血时,但没有人关爱他,没有人同情他,为了生活,他只能带病坚持繁重的工作,却仍被公司领导无情地解雇,他愤怒却无可奈何。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doc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doc

在黑暗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寒夜》写于1946年,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是最能代表巴金后期创作风格的小说。

标志着作家在创作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艺术成就上超过《家》,曾获“但丁文学奖”。

小说以悲怆的笔调,通过描写抗战后期国统区一对夫妇汪文宣,曾树生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暴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与腐朽,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对人的摧残。

提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中的曾树生、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他们有理想、有热情,受“五四”新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由自由恋爱而同居,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而进入社会。

可是,在那黑暗的社会里,汪文宣四处碰壁,丧失了当年的锐气,只有忍气吞声地在一家印书馆当校对,成为一位安分守纪,忍辱偷生的小公务员。

拖着患有肺癌的身体,在贫疾中苟延残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带着妻子出走,失业、贫穷、疾病等精神上,肉体上的极度痛苦,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曾树生,在一家银行里当“花瓶”,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之争,死气沉沉的家庭生活,加之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最后随陈主任远去兰州。

抗战胜利后,树生请假回家,知道丈夫已死,婆婆和儿子已搬走,不知去向,孤苦无助的她茫然地徘徊着。

总之,他们的经历、遭遇在当时具有典型的社会现实意义,展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问题,值得探究。

一、曾树生形象:在困境中挣扎的知识女性。

曾树生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

她热情开朗,聪慧美丽,富于幻想,怀着“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步入社会,不料四处碰壁,靠姿色被迫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面对失却理想的痛苦,环境对人性的压抑,无休止的婆媳纠纷,死气沉沉的丈夫,毫无乐趣的家庭生活,资产阶级享乐观和物质生活的侵蚀、引诱,使曾树生的性格呈现出复杂性。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

《寒夜》中汪文宣、曾树生形象分析卢小英论文提要:巴金的小说《寒夜》以悲怆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家庭生活和不幸遭遇,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腐败,冷漠和对人的摧残,提出来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关键词:婚姻家庭悲剧苦闷彷徨《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该文学作品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说成功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及汪母等人物形象,刻划了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重庆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生活面貌。

一、汪文宣: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的知识分子1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汪文宣曾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受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也曾是反封建的勇士,有崇高理想和宏伟志向,想创办“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报效祖国。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腐败的社会制度、贫穷、疾病的折磨,使他的理想付之东流,成为软弱者的典型。

复杂的生活经历使性格表现出复杂性,多样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隐忍和妥协成为汪文宣性格的主导面:懦弱无能、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不敢抗争,奉行“为了生活,可以忍受”的新的处世哲学,在贫病交加中苟延残喘,现了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软弱者的病态灵魂。

他从自己切身的痛苦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但从未想到要改变这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他对粉饰太平、歌颂政府的文章之以鼻,却不敢于直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

他怕见上级注视的目光,怕上级不满的话语,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朦胧怪罪自己的意思,连对妻子也如此。

当他发现妻子与风流人山人海的陈经理谈笑风生,亲密地散步时,他很痛苦,却“不卫迎着他们走去”,犹豫了半天,还是“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办公的地方去了”,活到了“有活不敢讲有思想不敢想的”的可怜地步。

汪文宣的性格

汪文宣的性格

浅析《寒夜》中主人公形象——汪文宣的形象分析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是巴金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发人深思的文学著作。

小说以抗战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个懦弱善良,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典型悲剧角色。

作者通过汪文宣的悲剧及其家庭悲剧来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现实面前的苦闷,无奈,彷徨。

提出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关键词:性格,婚姻,家庭一、汪文宣的形象分析(一)、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而又富有理想的新青年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

刚开始他们胸怀远大抱负,有崇高的理想和宏伟的志向,怀着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而投身社会。

然而,战争的爆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是他们的理想最终破灭。

为了生活,汪文宣不得不到一家出版社做字样校对员的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但是,他心中仍然想着他的教育事业,充满着教育理想。

(二)、汪文宣是一个善良又热爱自己家庭的人,但他却过得极为痛苦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自己的母亲。

他不要他们跟着他过着清贫的日子。

但是,辛苦的工作却只有挣来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薪水,而且他为了保全这份工作还不得不埋头苦干,甚至生病了也不敢放假回家休息,只得继续工作。

他和妻子本来是真心相爱,两个人因为爱,也因为共同的理想结合在一起,残酷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们原来简单幸福的生活,激化了夫妻之间的矛盾。

他们在战火中逃到了重庆生活,母亲也赶来照顾、帮忙儿子。

而树生却与母亲的婆媳矛盾不断地激化,家里时刻充满着火药味,矛盾不断,两个人时常恶语相向。

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汪文宣既要理解树生,又要孝顺体贴母亲。

他的确很爱妻子,他和妻子发生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

他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

为了给妻子买上生日蛋糕他忍着伤病的折磨继续上班。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考虑的还是树生,他也没有将病重的消息告诉树生,而是忍着极大的痛苦亲笔歪歪斜斜写下“我愿她幸福”的遗言。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品中重要人物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品中重要人物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作品中重要人物形象汪文宣巴金著名长篇小说《寒夜》的男主人公,他是当时暗中社会典型的被损害者、被侮辱者。

汪文宣是个典型的“好人”,他处处忍让,事事含垢忍辱,但社会并没有对他有所宽容,他最终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

作品中汪文宣这样的小人物之死,预示着阿谁“寒夜”一般暗中冷酷的社会的必然灭亡。

虎妞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着墨较多、很有特色、性格复杂的一个人物。

她是车厂主刘四的女儿,性格泼辣、爽快。

作为生活在病态社会里的30多岁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她有着本身的苦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并因这种愿望的不能正常实现形成了她变态的心理;她对祥子有感情真挚的一面,为与祥子结合,她失去了父亲和财产,最后难产身亡,在她身上具有某种悲剧因素。

但她的剥削意识十足,想利用本身经济上的优势,控制祥子以及周围的人们,妄图把祥子纳入本身的生活轨道,这就表露出她作为剥削阶级自私、冷酷的一面。

祁瑞宣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描写得最有深度的形象。

一位“温雅自然”的知识分子,“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他失去了往日的沉静,家与国的矛盾使他处于极度的“惶惑”中。

他不肯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但作为长孙、当家人,他觉得本身有义务维系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又不能够离家出走。

他知道家庭之累使他耽误了报国大事,但又只能这样敷衍塞责,心里痛苦万分。

最后,他终于从痛苦的矛盾中挣脱出来,做了许多有利于抗战的事情。

莎菲丁玲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内心痛苦而充满矛盾的时代女性。

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却又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爱与生活。

莎菲的形象是“五四”以后那种冲出家庭,大胆追求爱情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

周朴园曹禺戏剧《雷雨》的主要人物。

他表面上不苟言笑,实际上极其凶狠狡诈的伪君子。

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专横独断的暴君。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的资产阶级的代表。

鲁侍萍曹禺戏剧《雷雨》中性格较为复杂的一个女性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汪文宣形象分析
1、汪文宣是一个热爱生活又富有理想的新知识青年~但是理想却最终未能实现。
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有知识~都富有才华~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期盼~他们有着共同的美好志愿:将来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献身于教育事业~献身于社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而质朴的理想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只是一个奢
2、汪文宣是一位充满爱心善良的人~但他的生活却极度痛苦。
他爱自己的妻子、儿子~也更爱他的母亲~他和妻子发生一些大小的摩擦时~一般都是让步~不用恶声回答~只用哀求的眼光看~不吵不闹不打~他太爱妻子~他妻子到兰州工作~他痛苦地发了疯~难分难舍~妻子走后~他孤独而且身体越来越差~寂寞时~他一个人到街头散步~看到他和妻子曾经坐过的咖啡厅~一切都和前几个月一样~不同的是他再也听不到妻子曾树生的笑声~再也看不到妻子曾树生的身影~他一个人进去了~胆怯地坐到角落里~默默地等待~他向茶房要了两杯咖啡~茶房把一杯咖啡端到他的面前~另一杯咖啡放到他的对面~茶房问他要牛奶吗,他说:“我不要~对方要~他拿起茶匙舀
人受苦~我心里很难过~小宣年纪又太小………”儿子的一片孝心~他心里装着疼爱他的母亲。但是他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妻子~他就夹在了两个人中间~有时他企图用委屈自己的方式让他们能和睦相处~但是他们毕竟不是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人~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分歧。她们两个人的爱并未让汪文宣享受到爱所带来的温暖和幸福~而是很痛苦的生活着。
了糖先放对面杯中~并且又搅拌一下~然后才在自己的杯中放些糖。“你先喝”~他端起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说。他太爱自己的妻子了~爱的让人感动~他多么地渴望和他的妻子团聚。但是一根灯钨的温情无法与寒夜般的现实对抗~他们不能不走向破裂~曾树生随人而去~只留下自己在思念的情感中煎熬。
他爱儿子小宣~母亲建议让小宣回家住~因小宣回来可以给这个寂寞的家增添些温暖~增加一点快乐~至少多一个人讲话。他说:“小宣年纪很小~怕他染上病。”他宁愿自己忍受痛快寂寞。有一次~小宣给他倒一杯茶~他喝过之后把杯子交还给小宣~一面小心嘱咐:“小宣~你记住好好用开水把这个杯子洗干净。”他费好大劲才把这句话对小宣讲清楚~因为他生命垂危~但仍想着自己的儿子。他更爱他的母亲~一次他与妻子树生争吵~他满心的想让步~但是想到了母亲就在隔壁~他就和树生吵了下去~妻子生气出走。母亲是不愿意让儿子去找她的~他为了母亲忍了许久才动身找树生~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后来妻子回了一封信~为了在母亲面前表现对他母亲立场的支持和理解~就非常违心的给妻子回了一封更短更冷的信。汪文宣是那样的爱自己的母亲~为了母亲他违心地做给她看。有一次~他刚回到家里看到母亲捧着一堆湿衣服从房里出来。“妈~你怎么又自己洗起衣服来了,其实你不应该省这点钱模拟应该少累点。”他这样嘱托他母亲几次~有一回~母亲为了给儿子补身子~特买了一只痩鸡~煮着让他吃。他叫母亲:“妈~你也吃一点~味道很好~很好~人是需要营养的。”在他临死之前他说:“我是不怕死的~人人都要死~不过留下你一个
浅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浅析《寒夜》中的汪文宣形象
巴金先生的优秀长篇小说《寒夜》也是巴金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作品。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本部作品创作于1944年~完成于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作品内容也正是以抗日战胜胜利前后的国民党“陪都”重庆为背景~展示了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各种人物的生活惨状:有小公务员的挣扎~有失业者的眼泪~有城市贫民的流浪街头~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侵通过三个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为线索~展示了他们凄惨的悲剧命运。而对于本篇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形象的研究和再认识~对于我们重新了解祖国的那段屈辱历史~了解旧社会的腐朽与罪恶~以及文学艺术形象与现实的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汪文宣形象。
望~最终也未能实现。毕业后~为了生活~汪文宣很不情愿地到一家出版社做了校对工作~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而他办教育的美好志愿却一直深置于自己的脑海中。在他身负重病~又被公司辞职~生活一天不如一天~心爱的妻子又将要和他告别~调职到兰州工作~他已预料到妻子很难再回到他身边来~将要成为别人的妻子~寒夜一样的环境始终纠缠着他~使他的心冰冷冷的~没有一点温暖看不到一线光明~但他仍不忘记自己美好的志愿。“我三十四岁~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他不平的痛快地想到~这时大学时代的抱负像闪电般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青年时代的面孔、活泼、勇敢、充满希望、自负的语言…………全在他脑子里面重现。由于战乱~由于日常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他的这个美好的愿望只能在自己的脑海中闪现~却最终也不能变为现实。
他不仅对家人是那样的善良~在邻居面前也是一样~他是个大好人~一次~有一家邻居张太太听到警报~全家人害怕~他们又是外地人~逃命受到阻碍~来到汪家求救~“汪先生~你是本地人~你要照顾我们啊:”张太太用惊恐、焦急的声调央求他~可是汪文宣心里想:“你还找我~我们自己一家人都没有办法:”这是他家的实际情况~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还是很爽快的答应道:“好~我一定帮忙。”汪文宣就是这样的一类人~有知识有文化~心地善良~充满着爱意~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工作认真~任劳任怨。但是汪文宣并没有让自己的家庭好起来~当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但是与汪文宣自身也有着很大的关联。
3、汪文宣胆小、懦弱~缺乏反抗意识。
汪文宣虽然大学毕业~有着美好的憧憬~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特别是在长期的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下讨生活~他的思想、性格、心理状态就不能不发生严重扭曲~他变得胆小怕事~懦弱~缺乏反抗意识。公司中同事们给周主任做寿~好多人都签了名并拿出一
千元祝贺~他看到这上面的数字很吃惊~他踌躇了一下~一个同事轻蔑地在他旁边咳嗽一下~他惶恐地立刻拿出笔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后~他感到浑身都不舒服~因为他的薪金少得可怜~不情愿地这样做~为了他在同事面前不失面子~不笑他太抠~但他最终还是…………其实这时的汪文宣不仅仅是怕同事笑他太抠~更重要的是他也考虑到以后在单位里的工作~虽然薪金很少~但是这毕竟是他生活的来源~如果这条路断了~他的生活怎么办~所以他为了与周主任处好关系还是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可是他的薪金的确是少的可怜。在公司中~他是工作最买力的~但他还经常受到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歧视~吴科长用严厉的目光扫他一眼~使他就不敢偷懒片刻~当然这有汪文宣的老实能干~但更能看出其懦弱的一面~后来连头也不敢抬起来~当他生病时没有人同情,除锺老外,~他咳嗽很厉害~工作期间他到痰盂的地方吐了两次痰~吴科长不高兴地咳嗽一声~他便不敢去第三次~偏偏他咳嗽出痰来~他只好咽到肚子里~后来~同事们写字签名要求他辞职~最后~吴科长和周主任派锺老送来一个月的薪水~他已经意识到他们要裁掉他。汪文宣只能在心里气愤~不敢在他的同事和领导面前有丝毫的反抗。此时的汪文宣的锐气已经被苦难的生活一天天吞噬~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懦弱的生活~没有丝毫的斗争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