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

合集下载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老子、孟子、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

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本篇作文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本篇作文围绕“孟子的思想和庄子的思想的区别作文”为标题,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而求索。

”孟子名言,联系我今天主题,孟子思想强调“求知”,对真理追求探索。

而庄子思想则倡导“顺其自然”,主张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

两种思想着本质区别,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眼(视觉):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本性善良,都天生道德感。

种观点就像一束光,照亮类道德之路。

而庄子“性恶论”则认本性恶,天生就自私。

种观点则像一面镜子,反映性真实面貌。

耳(听觉):孟子思想如一首动听乐曲,旋律优美,令陶醉。

他强调主观能动性,认可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命运。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首朦胧笛曲,让陷入无尽遐想。

他主张无而治,反对过于干预改变自然。

口鼻(味觉):孟子思想像一顿丰盛大餐,味道浓郁,令回味无穷。

他“仁政”思想,就像一道美味佳肴,让感受性善良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杯清茗,味道淡雅,却能让品味生真谛。

他“逍遥游”思想,就像一口茗茶,让感受心灵自由宁静。

手(触觉):孟子思想就像一双温暖手,抚摸着心灵。

他“仁爱”思想,就像一双温柔手,给予关爱温暖。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阵清风吹过,让感受自然魅力。

他“道”思想,就像一阵轻风,吹散烦恼困扰。

大脑(思考):孟子思想如一盏明灯,照亮前行道路。

他“仁义”思想,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行道德。

而庄子思想则像一位智者,引导着思考生真谛。

他“逍遥”思想,就像一把利剑,剖析着内心世界。

总来说,孟子思想强调性善良道德修养,他主张通过自己努力,实现生价值。

而庄子思想则强调顺应自然,主张过于追求物质功名利禄,逍遥自生活。

两种思想都具深刻时代意义,对于我今天生活也着重启示。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之语言艺术比较

《孟子》和《庄子》论辩艺术之语言艺术比较

尽管同为论辩散文中的代表,但是《孟》《庄》的论辩却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貌。在论辩语言
上则主要表现为《孟》文具体、《庄》文抽象;《孟》文质朴简洁、《庄》文华丽雄奇;同时,《孟》
《庄》的文字在音乐性上也给读者截然不同的音乐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词]《孟子》;《庄子》;论辩 ;语言艺术 ;比较
[中图分类号] I206
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 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宣颖在《南华雪心编》中称赞此段文字道:“写地籁忽 而杂奏忽而寂收,只是风作风济之故。以闻起以见收,不 是置闻说见,止是写闻忽化为乌有,借眼色为耳根衬尾, 妙笔妙笔!初读之拉杂奔腾,如万马奔趋,洪涛汹涌,即 读之,昔微杳冥,如秋空夜静,四顾悄然。”可见《庄子》 之文辞极具文学魅力。再如“旧国旧都,忘之畅然;虽使 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 也,以十仞之台悬众间者也!”(《则阳》)此段文字已 经初具后世写景文的雏形,情貌皆备,词句优美,充满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孟子》文辞质朴,干净利落,《庄子》文辞华 丽,汪洋恣肆
《孟子》与《庄子》文辞的显著差别,同样也显示出 了先秦散文艺术的发展轨迹,即由简入繁的发展轨迹。
《孟子》所言大多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这使得 《孟子》在用语时的选择范围较大,能够在充分选择常 用词的基础上再进行提炼和加工,因此它的文字质朴而 简练。同时,《孟子》所记载的又大多是两方对谈,因此 这也要求《孟子》必须选择最简洁易懂的语言,以便使 听话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自己的意思。苏洵在《上欧 阳内翰第一书》中形容《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刘 熙载也说“孟子之文,至简至易”(《艺概·文概》),这 都足以说明《孟子》语言的简约、文辞的质朴。如《滕文 公下》中形容陈仲子“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 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 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这段文字虽然寥寥数语,却 将陈仲子虚伪的“廉士”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三日 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交代了不食的天数和状态,文字 简单内容却很丰富,还与后段“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 见”巧妙地扣合在一起,更加凸显了讽刺的意味。同时, 《孟子》的文辞简洁质朴还在于它用语的精炼,如“男 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离娄 上》)此处《孟子》只用了两个字便将“男女授受不亲” 和“嫂溺援之以手”的本质差别揭示了出来。虽质朴简 练,却极有深意,体现出《孟子》散文词约义丰的特点。 相同的例子还有 “贼仁者谓之 ‘贼’,贼义者谓之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之比较作者:王金,周威豪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9期王金周威豪[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济南250300]摘要:从现代语境出发,庄子的“逍遥”就是现代的“自由”,这种“自由”与“气”息息相关,形成了庄子哲学中的“自由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与庄子的“自由之气”有三个层面的比较:在发源的层面上,“浩然之气”生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生于内;在充实的层面上,“浩然之气”充实于“内”,“自由之气”中“有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外,“无所待”的“自由之气”充实于内;在功用层面上,“浩然之气”所导向的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和谐,“自由之气”所导向的是肉体或精神层面的超脱境界。

关键词:孟子庄子逍遥自由浩然之气孟子和庄子在其著作中都谈到了“气”,孟子讲求的是“浩然之气”,庄子讲求的是一种“自由之气”,这二者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实际功用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孟子在《公孙丑章句上》中通过对告子“不动心”观点的看法,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告子认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孟子认为:“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由此可见,孟子认为思想意志是意气感情的主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体现了意气感情对于思想意志的反作用。

在下文中,孟子对言辞与“志”的关系做出了阐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孟子认为“志”是言辞的来源,而“气”反动其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言辞,从而引出了“养浩然之气”的主张。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

孟子和庄子道德思想比较与探讨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最偏激,最钻牛角尖,但他们的文章也因此最好看。

如果说,庄子是人生的悟者,那么,孟子就是人生的迷者,悟者的文章因为超脱与透彻而好看,迷者的文章因为热情与天真而好看。

如果用孔子对人的分类,庄子是捐者,孟子是狂者,要读一流的文字,“必也狂捐乎”!孟子既以好辩著称,他在辩论上就必有自己的特色。

平心而论,孟子辩论的最大特色,不在于在学理上穷究不已卓识不凡新见迭出引人入胜,而在于他论题之外的功夫揣摩对方心理,窥测对方思路,巧设陷阱,暗布机关,引人人殷,而后一剑封喉—等对方明白上了圈套,却已没了“喉”—最后一句总是他说的,所以,他就是胜利者了。

另外,他是一个极端自信而又热情洋溢的人,他有充沛的道德上的自负,及由此而来的目空一切的勇气,他总是认为真理永远在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虽然设了不少圈套,但却并不显得心机阴暗,相反,倒显得他机智能干。

从这方面看,他是一个极天真的人。

我们欣赏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为他的道理所折服,而是被他的聪明机智所吸引。

我们来看看他与齐宜王的一段辩论: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巨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宜王是一个颇有心机的人,他问齐桓、晋文之事,表面上是在谈历史,实际上却是在借历史表明自己的“所欲”他要像齐桓、晋文一样成就霸业。

当然,他一定知道孟子是倡“王道”而反“霸道”的,所以,他不能直接与孟子谈“霸道”问题,于是把这种想法打扮了一番,以谈历史人物的面貌出现,若孟子不察他的用意,与他大谈齐桓、晋文,孟子可就上了他的圈套了。

但盂子岂能在这样的地方掉以轻心,对他的真实用心疏忽大意他看穿了宣王的用心,只一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轻轻地就把对方的招数化解了。

注意,孟子这句话,实际上是绵里藏针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云云,实际上是在警告齐宣王我是仲尼之徒,你拿这个问题问我,是失礼不敬的但若话就此打住,语气就太生硬、太冲撞了,双方就僵住了,所以,下面又接以“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好像前面所说的,不是警告,而只是证明自己不能谈(注意,不是不愿谈——孟子就是要巧妙地把不愿谈转化为不能谈的原因。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庄子》和《孟子》文学比较分析
《孟子》与《庄子》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
(1)形象说理,擅用比喻
(2)具有论辩色彩(结合时代背景论述)
不同之处:
(1)文学风格:
孟子:现实主义色彩,论据也多取材于现实。

如“为长者折枝”。

庄子:浪漫主义色彩,论据多取材于虚构的寓言故事和想象。

(2)论说方式:
孟子:推理论证,一步一步,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示所论主旨。

庄子:形象论证,寓言即论证,论据即论证,大量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论点。

(3)全书结构形式:
孟子:语录体散文
庄子:论说体散文(专题性)
(4)语言风格:
孟子: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炼准确。

庄子: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核心1、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

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

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

仁就是爱人,关爱他人。

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孔子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我的理解就是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和为贵。

2、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我的理解是以民为本。

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

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

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
的发展情况简析
《孟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在诸子散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孟子主张性善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

《孟子》的散文风格以雄辩、犀利、富有感染力著称,其语言简练明快,善于运用比喻、类推等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庄子及其弟子的著作为主。

庄子追求自由、无为、逍遥的境界,倡导人们超越世俗的束缚,回归自然本真。

《庄子》的散文风格以奇幻、夸张、幽默、富有想象力而著称,其文章结构灵活多变,语言生动形象,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而言,《孟子》和《庄子》在诸子散文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不仅展示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而且在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这两部作品的出现丰富了诸子散文的内涵,为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和孟子的社会理想比较研究
【摘要】孟子和庄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人物,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思想、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不同的社会理想。

他们的社会理想在政治理想、道德上虽有不同,但两人所追求社会理想的具体措施和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有殊途同归之妙。

【关键词】孟子;庄子;仁政;王道;自然;无为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时期,战国时期尤其黑暗,百姓们受到战争的蹂躏和统治者的压迫。

面对如此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从各自不同的立场描绘了社会理想国。

一、孟子的社会理想
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特别强调“仁”,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仁政”是其实现社会理想,建立一个伦理道德社会的武器。

(一)孟子社会理想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孟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民本”为前提的,其所有的措施、政策、思想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阐发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把人民排在社稷和君王之前,认为在国家的统治中,人民应该处在最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的主体。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他理想中
的社会蓝图。

(二)孟子的社会理想
在先秦,孟子对于他社会理想的构思是很明确完整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要求给人民宅地和土地,让百姓耕作劳种,给人民恒产,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但是,如果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依旧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孟子就此提出了“省刑罚,薄赋税”(《孟子·梁惠王上》)、“易其田畴,薄其赋敛”(《孟子·尽心上》)等内容。

在减轻赋税的同时,还要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活动,保护生产力的发展。

要从农、林、渔多方面发展农业,不侵夺农时,不影响鱼林的生长作息,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人民安定富足。

同时,他主张重视商业发展,要“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征,法而不廛”,这样,才能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孟子·公孙丑上》),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达到小康。

在乡间开办学校,对百姓施以人伦道德教育,让百姓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孝悌忠信的道理,这样社会道德完备,社会和谐。

此外,孟子还注意对命运悲惨贫苦的人给予帮助和救济。

对于一些老人,孟子要求君王对他们进行帮助、救济。

这样,整个社会井然有序,稳定、和平,百姓自给自足,整个社会洋溢着伦理道德氛
围。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所理想的社会是人民拥有土地,并且讲求伦理道德的和谐社会。

二、庄子的理想社会
与孟子生活的同一时代的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社会理想,即所谓的“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

这在他外、杂的一些篇章中有比较完整的表述。

(一)庄子社会理想的来源及基础
庄子的思想来源于老子,庄子理想社会的建立是以“自然”为前提的。

其理想社会的所有观点、措施也都是基于这种观点阐释的。

正因此,庄子对无为而治倍加推崇。

(二)庄子的理想社会
《庄子》中对“建德之国”、“至德之世”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在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之下,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庄子无法展望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而历史上也没有美好的时代和社会图景,于是,他只能寄托于原始社会了。

他只是希望在他生活的时代,人民都能够劳动生活,满足于自己的衣食,安居乐业,任性自然,没有压迫和剥削、犯罪刑罚的美好生活。

他甚至希望人和动物能在一起,依据自己的生活习惯、自然状态随性而居。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庄子·山木》)
庄子在这里给我描绘了一个道德素质很高的国度,在这里,人民淳朴而不知斤斤计较,与世无争,勤恳劳作而没有私欲,不私藏劳动果实;有自发的礼仪规范而不受所谓的礼仪的枷锁束缚。

人民不知道恶业不行恶。

“蹈乎大方”,这是最自由的状态,这里的人们的自然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在庄子理想社会中,人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民品德端正,但是却没有所谓的“义”、“仁”、“忠”、“信”、“赐”这些道德规范之名。

三、孟子和庄子的社会理想的异同
作为战国混战时期的优秀“士”人,孟子和庄子都对理想社会蓝图进行了摹画。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不同点。

首先,孟子主张有为而治,突出和强调的是人事、人为、人治。

而庄子主张无为、无治、要按照自然规律顺应人的性情,任人的个性自然发展。

其次,对于统治者,孟子认为国家君主必须是个懂得仁义道德的贤人,并且要尽力实行“仁政”,实行“王道”。

庄子认为一国之君要“垂手而治”,郡主不要干扰百姓的生活,即使帮助人民之后,也不要让百姓感到君主对他们进行了帮助。

此外,对于经济,孟子主张给人民以恒产,实行他理想中的井田制,注意对商业的发展。

庄子则认为“春耕种”、“秋收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庄子·让王》),与孟子相比,庄子更注重的是对小农经济的具体描绘,要求大家自食其力,而忽略了商业的发展。

同时,
对于民众的教育,孟子认为应该在乡间开办学校私塾等,教给人民儒家所倡导的社会道德,使得社会道德风尚高尚。

庄子则主张让人民“无知”,有自发的礼仪规范而不受所谓的礼仪的枷锁束缚。

最后,两人追求的历史不同。

孟子法尧舜禹,他认为在三王所在的时期,君主贤明,人民安居乐业。

庄子把眼光转向历史,以史喻今,表达其社会理想。

但庄子向往的是远古氏族,憧憬人与人、自然没有冲突对立的社会。

(二)相同点。

孟子庄子都从历史中找寻社会模板,都希望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具有超前性,不被统治者接受。

1.都法先王:孟子崇尚尧舜禹的时代,庄子是羡慕远古氏族时代,所追寻的历史不同,但他们在面对当时的状况,受到历史、阶级等的局限都无法展望出更好的未来的图景,只好转向历史,按历史的模板构建自己的社会乌托邦。

2.理想乌托邦:孟子片面地认为只要统治者实行”仁政”,一切社会矛盾诸如战争、人民疾苦都可以得到解决。

因此他设想了以“仁政”为核心,“民本”为前提的社会方案。

但是这套方案是不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不切实际的空想。

庄子的社会理想就更超脱于当时社会了,他的社会中所要求的“自然”状态更是需要很长的历史时间和很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达到的。

孟子和庄子是生活中同一时代的儒、道的代表人物,面对当时的社会,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的理想中有不同,但是
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他们的理想背后,强烈地闪烁着向往美好社会的光芒,值得我们重视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欧阳超,欧阳思贤译.庄子释译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
[3] 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 赵明义.孟子思想研究[m].甘肃:甘肃新华书店出版社,2006.
[5] 崔大华.庄子研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