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中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这种思想源自于《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治未病不仅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身体和环境的整体调适。
治未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运动健身、药物预防等。
在饮食调养方面,中医强调“食饮有节”,即饮食要适量,营养要均衡,避免过食或偏食。
情志调节则是指通过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运动健身则是通过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药物预防则是指在必要时,通过服用一些中药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实践需要个体化,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都不尽相同。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然后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和调理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预防和调理,不仅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总之,中医治未病是一种综合性的预防医学思想,它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积极的预防和调理,以达到防病于未然的目的。
通过治未病,人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详细解读

【原文】中医治未病思想涵盖健康与疾病的全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的发展;三是“瘥后防复”,防止疾病的复发。
【解读】治未病,是指通过情志、饮食、起居、运动、中草药等多种措施或疗法,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人少生病、不生病,得病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
“未病先防”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具体说来,就是要保持精神上的清静闲适,保持心情愉悦安宁;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季晚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顺应“春夏养阳,春秋养阴”的法则等。
《黄帝内经》曾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明阴阳平衡对生命活动来说是多么重要。
“既病防变”是指生病了就要及时治疗,既要预测到疾病可能的发展方向,还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而防止传变则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个方面。
首先,邪气侵犯人体后,根据其传变规律,阻截其病传途径,可以防止疾病的深化与恶化;其次,“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的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来进行判断,顾护受其影响的脏器。
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意思是说,肝病常会影响脾胃,所以在治疗肝病的同时,需配以调理脾胃的药物,使脾气旺盛而不受邪。
“瘥后防复”则是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做好疾病后期的治疗与调理,巩固疗效,注意调摄,以防止疾病复发。
中医治未病思想感悟总结

中医治未病思想感悟总结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强调预防、保健和促进人体健康。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的是从整体的视角看待人体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在人体出现疾病时才进行治疗,更加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工作。
这一理念与西医的“治标不治本”有所不同,强调了病前预防的重要性。
通过中医治未病思想,我们可以了解到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等对健康的积极作用,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习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和生活压力,身心健康也面临着挑战。
通过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我认识到不仅要关注生理的健康,还要注重心理的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疲劳,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中医治未病思想还强调了个体的差异性。
每个人的体质和环境都有所不同,要根据个体的特点来进行治疗和保健。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通过辨别身体的症状和表现来确定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我意识到不能盲目跟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只有针对个人的差异性进行治疗和保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中医治未病思想也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
养生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抵御疾病的目的。
养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度的运动、良好的作息等方面来提高免疫力。
通过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我认识到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我们了解健康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我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关注个体的差异性,以及养生的重要性。
简述治未病的内容

简述治未病的内容治未病,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保护。
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先治未病,后治已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和保健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未病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调整心态,保持良好情绪中医认为情绪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过度的愤怒、忧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免疫、神经等系统失调,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对于治未病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心静自然凉”,建议人们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运动、旅游、读书等,以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二、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维持营养均衡,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治未病中的饮食保健包括: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适量控制热量和脂肪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饮用过热或过冷的饮料等。
三、适度运动,增强体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的耐受力。
治未病中的运动保健包括: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坚持有规律的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在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放松,以减少运动损伤。
四、调整作息,保持充足睡眠中医认为作息规律和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不规律的作息和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疾病。
治未病中的作息保健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在睡前大量饮水、饮酒和食用过多的刺激性食物等。
五、中医药保健,预防疾病中医药保健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保健包括:中药调理,如服用具有调节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功效的中药;针灸保健,如针刺穴位、按摩等;推拿保健,如推拿、拔罐等。
治未病的经典原文

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是在人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的保健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在人体健康的状态下,通过一系列的保健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被后来的医学家们所发扬光大,成为中医药理论中的一大特色,也成为了现代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保持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与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治未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还能够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使身体更加健康。
在中医药理论中,治未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生活方式。
中医药理论认为,生活方式的不良习惯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包括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等。
2、饮食调理。
中医药理论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理论中有许多关于饮食调理的方法,如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等。
3、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药调理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饮片、中药贴敷等。
4、针灸调理。
针灸调理是中医药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针灸的刺激作用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针灸调理的方法包括经络穴位的刺激、耳穴刺激等。
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强调的是在人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的保健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理论中的治未病方法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调理、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预防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健康预防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于健康的追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疾病的治疗,而是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
中医的“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为我们的健康预防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指导。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简单来说,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在疾病已经发生之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在疾病痊愈之后,防止其复发。
这种理念强调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和预防的重要性,与现代健康预防的观念不谋而合。
未病先防,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首要环节。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饮食方面要做到合理搭配,五味调和。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例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季节特点,选择适宜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
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
起居有常也是未病先防的重要内容。
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和精力,增强免疫力。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这告诉我们,不同的季节应该有不同的起居方式。
此外,适度的运动对于预防疾病也非常重要。
中医提倡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调节呼吸和心态,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
运动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并且要持之以恒,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
情志调节也是未病先防不可忽视的方面。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会导致人体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总结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它着重强调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手段,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进行总结。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是指在人体内部疾病没有出现之前,通过调养身体、调整生活、预防疾病,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强调“治未病”,认为病症的出现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畅等原因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以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养生的核心方法是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中医强调“以食为先”,认为饮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养生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食谷、果脯、肉、蔬菜等五大类食物要均衡摄入,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节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食物的荤素搭配,以增强食物的营养价值和食欲。
此外,中医还强调规律的生活习惯,包括定时作息、有规律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
中医养生的另一个核心方法是情志调摄。
中医认为情志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推崇“心静则神宁”,强调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还提出了对于不同情绪的调节方法,比如愉快的情绪有助于气血调畅、内脏功能平稳,而愤怒、忧郁、悲伤等消极情绪则容易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疾病。
中医养生也注重个体化的调养。
中医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体质和病理特点,因此在养生过程中应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养。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艾灸等,都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与治未病思想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调摄等手段,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具有个体化、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注重防病于未然,注重人的整体健康,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保健方式。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思想总结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思想总结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通过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身体健康,疾病很难侵袭;而当阴阳失衡时,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思想的目标是调整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使身体能够有效地抵抗外侵因素,防止病症的发生。
一、中医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思想总结为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人体的健康取决于是否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
2. 注重养生:中医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法,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 重视心理健康:中医认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 维护脏腑功能平衡:中医将人体的脏腑视为重要的调节中心,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衡,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方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养:中医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和季节气候的变化,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保证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的食物。
2. 运动健身:中医推崇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阳气,提高免疫力。
3. 中药养生:中医药学注重通过中药调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药养生方法包括草药泡脚、药膳食疗等。
4. 按摩推拿:中医强调通过按摩推拿,刺激人体的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穴位保健: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许多穴位,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6. 起居调摄:中医重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当休息等,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未病思想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渊源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
“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
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
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养生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
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
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
“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
“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
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
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
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
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
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
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
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
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
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
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
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
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实践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
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童心,要童心未泯。
蚁食,要少吃。
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
龟欲,要心境淡泊。
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
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
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
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
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
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
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
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
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
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
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
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
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
中医治未病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未病先防”,预防疾病发生。
二是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是“既病防变”,防止疾病发展。
根据五脏(五行)之间生理、病理相关原理,从整体出发,预测原发脏的病变发展趋势,采取非针对“现脏病”的“隔二、隔三脏”预防性治疗,防止继发脏病的产生,杜绝疾病发展和传变。
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惜生命,重养生,防患于未然。
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
一、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
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心身疾病”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
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
二、饮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
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
三、运动保健: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应当劳逸结合、锻炼适度,才能气血调畅、疏郁散结、脏腑得养、阴阳互守。
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
中国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理论及方法的体系,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
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根据自我身心的特点,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
运动保健的原则是协调统一,形神兼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比较适宜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散步、慢跑等。
四、药物保健:历代医家对药物养生保健有很多记载。
《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共约160种。
后世医家分别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遵循中医理论进行君、臣、佐、使的配伍,适宜于长期进行养生保健。
五、住宅保健:中华文化典籍中有“鸡初鸣、洒扫堂庭”等教导。
具有保健作用的住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住宅建筑的地理形势、住宅建筑的自然方位、住宅环境的水土质量、住宅环境的气流状况等。
我们应当顺应住宅保健的发展趋势,防止由于住宅而引发健康问题的情况。
治未病-三个层次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
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治未病-基本原则1.定期体检,见微知著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辨病”与“辨体”相结合。
2.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如对中风的潜证“无者求之”的早期治疗,如出现肢体麻木、沉滞者为脉络阻滞,予活血通络之丹参、红花、川芎、赤芍、鸡血藤,若见眩晕则予平肝熄风之钩藤、天麻、石决明、菊花等,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治中风于未发之时。
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结合情绪调摄、体育锻炼,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