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郑成功

合集下载

郑成功的故事简介

郑成功的故事简介

郑成功的故事简介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字成功,号忠武,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今属福建省泉州市)人,明末清初抗清民族英雄,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抗清民族英雄和民族英雄之一。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郑芝龙的次子,母亲是郑芝龙的妾室陈氏。

郑成功从小聪明伶俐,喜好武艺,尤其擅长骑射。

他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朝的抗
清名将,郑成功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立志报效国家,为明朝复国而奋斗。

然而,郑芝龙在抗清战争中战败,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被清军俘虏,郑成功也因此流落海外。

郑成功在海外历经坎坷,但他并没有放弃复国的信念。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
在台湾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开始了长达十七年的抗清斗争。

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与荷兰人作战,还与清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地保卫了台湾,成为了抗清斗争的一面旗帜。

郑成功一生忠君爱国,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不惜一切代价。

他不仅
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仁义之人。

在他治理台湾的时候,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使得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最终,郑成功在台湾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建
立政权的领袖。

他的事迹被后人称颂为“郑成功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郑成功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英雄的传奇,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他的不屈
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郑成功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字国兴,祖籍福建泉州,明代末年的民族英雄。

他在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以英勇顽强、智勇双全的形象,成功抗击了荷兰殖民者的入侵,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

一、家族背景与早期经历郑成功来自一个世代抗击外敌的家族。

他的父亲郑芝龙,是一位著名的抗倭将领,曾多次在福建抵御荷兰倭寇的入侵,充分展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忠誠于明朝的精神。

郑成功自小受到优秀的家庭环境和激励,早年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学得了儒家经典和历史等学问。

这些丰富的知识与身经百战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他日后的抗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郑成功的抗击侵略之路1.经营台湾郑成功在抗击侵略的起始阶段,选择经营台湾。

当时,荷兰殖民者在台湾形成了一个据点,对中国海疆构成了严重威胁。

郑成功深知削弱荷兰势力的重要性,因此他利用自己在海上的优势,不断发动袭击,瓦解了荷兰人的力量。

最终,在对荷兰产生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成功地恢复了台湾的中国统治。

2.突袭菲律宾在稳定了台湾局势之后,郑成功继续前行,将目光投向了菲律宾。

菲律宾当时被西班牙殖民者占领,成为西方殖民势力在东南亚的一个重要据点。

郑成功意识到菲律宾也是中国的领土,决心解放这片土地。

他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以雷霆之势突袭了马尼拉,并成功夺取了该地。

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的国威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与荷兰的决战郑成功的决心与英勇不亚于他的父亲。

他明白只有击败荷兰殖民者,才能真正保卫国家独立。

于是,他率领舰队进行多次激烈的战斗。

在一次次的交火中,郑成功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勇敢的战斗精神,最终击败了荷兰人,将他们逐出了中国的海疆。

三、郑成功的抗侵事业对中国的影响郑成功的抗击侵略事业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震撼。

他的胜利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定精神和抗击外敌的决心,也为后来的抗侵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郑成功的事迹鼓舞了无数的后代,激发了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和保卫家园的决心。

爱国名人故事100字郑成功作文

爱国名人故事100字郑成功作文

爱国名人故事100字郑成功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爱国名人故事100字郑成功作文篇1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

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

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

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

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

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

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

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爱国名人故事100字郑成功作文篇2郑成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英雄,他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万分。

郑成功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很勤劳好学。

他6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武功,14岁时就能熟练使用兵器了。

当时正值明朝覆亡,满清入主中原,郑氏一家为了反抗外族统治,就举家逃到了东南沿海一带。

从那时起,郑成功就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抗争之路。

他聚集了大批骁勇善战的乡勇,发动了多次反清斗争。

大家都很敬重他,称他为"郑芝龙大人"。

郑成功率领军队进攻台湾,痛击西班牙和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这块祖国的领土。

他还先后夺回了厦门、金门等沿海城市,给清朝政权制造了巨大压力。

清军无能为力,只能求助于满洲国内各部。

郑成功的英雄事迹

郑成功的英雄事迹

郑成功的英雄事迹郑成功,即郑经,字成功,号东山,福建漳州人,明朝末年东南沿海的抗清民族英雄。

他的英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人们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郑成功出生于明朝宁王朱权之子郑芝龙的家族。

由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严重,清军入侵势不可挡。

郑成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并且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教育。

他早年即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战斗精神。

在顺治帝统治时期,郑成功曾参与明军抗击清军的战斗,展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作战策略。

尤其是在厦门的战斗中,他带领明军成功驱逐了清军,保卫了厦门。

这场战斗不仅显示了郑成功的英勇和智谋,在当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励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清的行动中。

但是,尽管郑成功多次取得战斗胜利,但由于明朝的衰败和内部纷争,最终还是不敌清军的强大力量。

明朝灭亡后,郑成功带领一支由明朝遗留下来的舰队逃往台湾,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政权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广泛支持。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包括开拓土地、培植作物、建设港口和加强军事力量等。

他还着力发展经济,提倡海外贸易,使得当时的台湾经济蓬勃发展。

除了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取得成就外,郑成功还对于台湾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重视教育,鼓励人们学习和研究,提倡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为台湾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郑成功在台湾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

他在击败荷兰殖民势力后不久,就因病去世。

但是,尽管郑成功的统治只持续了短短九年,他的英雄事迹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郑成功不仅以其英勇和智谋闻名,更因其对于祖国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而被人们铭记。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保家卫国的精神,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

在当今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郑成功的英雄事迹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无论我们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正如郑成功一样,我们要以勇敢和坚毅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主要事迹7篇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主要事迹7篇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主要事迹7篇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主要事迹【篇1】提到郑成功,相信大家脑海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无疑是著名的历史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

下面我们将聚焦这一事件,回顾郑成功在当时的所作所为。

在1641年,荷兰击溃了西班牙,实现独占台湾岛,台湾人民也因此惨遭荷兰奴役,被迫接受基督教和荷兰语的教育。

郑成功是当时的抗清之志,坚决不降清,但他在大陆缺乏稳定的据点,无法和清朝抗衡,加上自己在军事上频繁失误,导致形势越来越严重。

后来又因为厦门弹丸之地无法自保,于是他将目光放在了台湾岛。

在1657年,郑成功和台湾的旧将何廷斌取得了联系。

何廷斌原为郑芝龙部下,因为不愿意接受朝廷招安而留在台湾,后来担任荷兰的翻译官。

他将台湾的情况告诉给了郑成功,并希望郑成功能够收复台湾。

1659年,何廷斌又将荷兰在台湾的军事部署地图交给了郑成功。

1661年,郑成功在摸清了荷兰在台湾的兵力部署之后,便审时度势,高举民族大义之旗,挥师入台。

这年正月,他在厦门召集诸将,下达收复台湾的命令:“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

”3月,郑成功率大军抵达澎湖,再兵发台湾。

4月,郑成功军队在台湾登陆之后,将荷兰殖民者围困在台湾城(今台南)和赤嵌城,切断两城与外界的联系,在海上击败荷兰的援军。

在岛内同胞的大力支持下,围城数月,迫使敌人签订投降书,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郑成功主要事迹【篇2】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以前,主要致力于抗清复明运动。

为此,他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北伐。

其中,尤以最后一次规模最大,并一度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郑成功以舟山为老营,开始了最后一次北伐,矛头直指南明故都南京。

一路上连连得胜,过羊山,入吴淞口,进展神速。

六月初,郑成功亲率水师十余万,艨艟巨舰数千艘,蔽江而上,直抵镇江城下。

镇江为长江下游的重镇,南京的门户,清军横江架木,上筑战楼,楼上满贮矢石、大铳、火药等物,江中并遍布缆索,拦截舟师,耗费了数十万两白银,防守甚为严密。

郑成功民族英雄的抗倭

郑成功民族英雄的抗倭

郑成功民族英雄的抗倭郑成功,又称郑芝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爱国将领,被誉为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事迹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明朝灭亡、清朝入侵的动荡时期,郑成功率领舰队成功抵御倭寇侵略,维护了我国的海疆和民族尊严。

本文将从郑成功的家族背景、抗倭事迹、对海防的贡献等方面来阐述他作为民族英雄的意义。

一、家族背景郑成功出生在一个海商家族,父亲是郑芝龙,祖父是郑和。

郑和曾经是明朝的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带领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开辟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为中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芝龙继承了郑和的事业,他积极保护航运安全,维护家族的利益,成为明朝的贸易代表之一。

二、抗倭事迹在明朝末年,倭寇频繁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给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郑成功在海商家族的传统和国家危难之际,站了出来,率领舰队抗击倭寇。

他采取了严密的防御布局,精心组织士兵,打击了一批又一批的倭寇,稳定了沿海地区的局势。

最著名的一次抗倭战争发生在1661年,郑成功将部队集结在金门,成功抵抗了荷兰殖民者的进攻。

这次战争被誉为金门保卫战,郑成功以少胜多,打击了侵略者,震慑了敌人,使得金门成为抵御外敌侵略的重要屏障。

三、对海防的贡献郑成功除了抗击倭寇外,他还非常重视国家的海防工作,并致力于航海技术的发展。

他推行军事改革,加强军队的训练,提高了海军的战斗力。

他还积极发展军舰制造业和海洋科技,改进了船只的结构设计,提高了航行速度和稳定性,为我国后来的海上发展打下了基础。

郑成功在对海防工作上的贡献不仅限于抗倭事迹,他还带领舰队多次南下,探索南洋地区,确立我国对南海主权,扩大了国家的领土。

他还负责扶植海南岛的开发,促进了这片土地的繁荣,为南海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郑成功的意义郑成功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他既是商人,也是将领,他既继承了家族的事业,也肩负起了国家的责任。

他不畏强敌,坚定不移地保卫国家的利益,成为中国抗倭斗争的一面旗帜。

有关郑成功英雄的主要事迹15篇

有关郑成功英雄的主要事迹15篇

有关郑成功英雄的主要事迹15篇有关郑成功英雄的主要事迹精选篇1郑成功,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

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

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

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

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

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

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

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

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

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有关郑成功英雄的主要事迹精选篇2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来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

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

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幼名福松,字明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清之际民族英雄,著名的军事家。

于1662年打败了侵占台湾长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随他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埋下了一颗早日收复台湾的种子并下决心赶走侵略军。

由于清朝入关之后在江南采取野蛮残酷的高压政策,强行下达剃发令,激起了各地抗清运动的蜂起云涌。

一些明朝遗臣和抗清力量,在福州拥立唐王朱韦键为皇帝,国号“隆武”。

当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手握重兵,掌握着国家军事大权,是隆武帝依靠的主要力量。

隆武帝即位以后不久,郑芝龙就将21岁的郑成功引荐给了隆武帝。

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成功的才华,他不无惋惜地说:“只可惜朕无一女可与之相配,否则必择之其为佳婿。

”在封建社会,皇帝以女儿给人做妻子是最高的荣誉,为了表示对郑成功的赏识,隆武帝将自己的本姓也是当朝最尊贵的姓朱姓赐给他,并将他改名为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

顺治十年(1653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青年时期就很关心国家大事,清军入关占领北方以后,他决心反抗清朝,恢复明朝。

郑成功的生活的时期不仅是国内明清王朝交替的时期,也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

顺治三年(1646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并写信劝他也来投降。

他在回信中说:“一向只听说过做父亲的教导自己的儿子忠心保家卫国的,还从来没听说过劝自己的儿子投降敌人的。

”郑成功反对父亲降清,因此誓与父亲分道扬镳。

他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顺治七年(1650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

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 湾 的 来 历
————国姓爷的由来
小知识
清军入关,占据北京城后,又于顺治二年(1645年)消灭了明朝遗臣拥 立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政权,于是有明室血统的明唐王朱聿键在 福州称帝,年号为“隆武”。隆武帝封郑芝龙为建安伯,后加封平国公。郑 芝龙带着当时21岁的郑森去拜见皇帝谢恩,在会面中皇帝问起该如何救国, 郑森用南宋岳飞的话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隆武 帝很赞赏郑森的对答,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改名为成功,并封忠孝伯,这 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郑成功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 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 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 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 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 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 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 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 (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 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 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 海作战,清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 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
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 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 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 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 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 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 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攻陷云南省城,永历帝危急。 郑成功与鲁王的大将张煌言位牵制清兵,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 次年入长江,克瓜洲、镇江,围南京,并收复南京附近及安徽 部分地区。郑成功派张煌言守住这个南京以西的沿江重镇,郑 成功自己则带兵进攻南京城。清朝镇守南京的是两江总督郎廷 佐,此人非常狡猾,为拖延时间,等待援兵,便使了一个缓兵 之计,假意要向郑成功投降,使郑成功放松了警惕, 而暗中 派人出城求援。七月二十三日拂晓,郑成功的军队遭 到清军 的袭击,伤亡惨重。郑成功率领余部退回厦门根据地。郑成功 撤退后,张煌言在安徽独木难支,也被清军杀得大败,化装逃 回浙江,安徽及南京附近的去芜湖,地方又被清军占 领。虽 然在这次进攻中,郑成功因轻敌而功败垂成,但它 动 摇 了清朝在东南的统治,也震动了北京清朝中央政府。 顺治十七年(1660年),郑成功在福建海门港(今龙 海 东)歼灭清朝福建总督李率泰和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 余人, 军威复振 。
郑成功收复台湾资料
郑成功收复台湾发生在公元1661年。 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 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明末清初,郑成 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永历 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将 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 门出发。永历十六年初,侵略军头目 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 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 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福 尔摩沙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 湾的统治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 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 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 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 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 “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 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 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 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 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 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 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 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 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 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 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 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 台湾的名称。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 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 移民台湾。
1.国姓爷是谁? 郑成功 2.台湾在中国的那里? 东南部 3.几年荷兰侵占台湾? 1624年
首页
Hale Waihona Puke 小学海西家园五年级下册16课
郑成功资料
•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是17世 纪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幼名福 松,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 姓爷”,[1]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郑成功之父为出身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港、[2] 曾为海盗的南明水师将领郑芝龙,母为出身日本肥前 国平户岛(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的田川氏;他出生 于母亲的故乡平户,六岁时为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及 长被送往金陵求学。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 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成功乃率领父亲旧部 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 一,包围清江宁府,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 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 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大员的驻军,开启 明郑时期,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设有 庙宇加以祭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