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把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教育带到中小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底要把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教育带到中小学?

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近些年一个超热词。

尤其自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里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要求之后,人工智能教育又成为新的一个热点词。

它直接面向中国2亿中小学学生,有人表示完全支持:未来必将是人和人工智能共存的时代,孩子们应该对此有接触和感知;也有人对此深表担忧:中小学阶段学生基础知识弱,开始学习这么高难度综合学科能行吗?

这些问题其实都在指向一个核问题: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什么?以及真正适合孩子们的人工智能教育是什么?或者更深一个现实层面上:

“我们的孩子将会在学校里接受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教育’?”

正好,上海电教馆即将推出了第一套人工智能读本(小初高中版),带着好奇与问题采访了读本的副主编,上海电教馆馆长张治。

(对你们来说),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张治:这件事情是我们团队集体探讨的成果,当时的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任友群教授带领我们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做了非常严谨和创新的顶层设计,很多参与的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张志筠老师都贡献了他们的智慧,我今天代表这个团队谈谈这件事情的起因。

之所以要开展这项工作,一方面是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到要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问题,这个文件之后很多教育界的同仁都在想,该如何在中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呢?

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肯定会带来社会各方面的深刻革命,那在这场革命面前,我们中国该怎么办?人工智能教育应该在哪个层面展开?虽然目前大学里也纷纷开出了人工智能专业。但是这个专业到了大学再开,其实已经晚了。因为这批人不是“童子功”,到了大学,再对思维方式的引导等等都已经有点晚了,所以中小学当中开展人工智能的教育是势在必行,这是大的背景。

第二方面就是,我们也看到市面目前也有些专家学者和公司推出了相关教材,看完之后觉得有一些并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教材,或者是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也没有那么准确,当然也可能对于教育的理解没有那么深刻,所以我觉得我们搞教育信息化的、像电教馆这样的单位有这个使命,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的普及教育,推进一代人信息素养的提升。

▪人工智能其实还是一个宏大且专业的领域,那你们在编这套教材时的立足点思考是什么?

张治:有一个问题是我们思考了很久:到底把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教育带给中小学?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说:

第一个层次,是作为内容在教,要思考人工智能是什么?会带来什么?怎么实现?能够给我们这个未来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第二个层次,是作为工具在用,要思考人工智能够真正给我们带来的改变,从课堂、教学到管理,但是这两种作用,教育流程以及教育模式都没有发生本质改变,只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促进了效率的提升,或者是解放了人的部分劳动。

所以我们进一步思考,第三个层次,是人工智能应该嵌入原来的教育系统。嵌进去之后会深度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工作方式,能促进流程再造,对于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评、怎么管等系列问题的一种重新架构。

所以核心就是,我们未来的教育是要架构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和技术之上。这个时代我觉得需要开始探索了,能够嵌入思维方式,不仅包括从老师做起,还是从孩子这一代就开始做起,所以这三个不同的层次,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会深刻地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那我们的教育教学怎么改变呢?其实就是第三个阶段才是最根本的,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在幼小的学生时代引导学生把人工智能背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任友群教授非常强调书对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引领,他对所选的技术素材、应用案例和书中涉及的人物都仔细审查,确保这是一套符合中国教育价值导向的读物。

人工智能教育急不得,要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循序渐进

▪面向孩子们的学习内容肯定是有差异的吧?那教材的课程设计思路是什么结构呢?

张治:其实还不能叫教材,因为教材是要国家审定的,在没有审定之前,我们暂叫读本吧。

我们当时想,人工智能不是仅仅把一堆知识给学生,而是能够让他带来实践、带来探索、带来体验,从而改变他的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当初这个课程的一个出发点。

让他去既要考虑这个课程怎么样在实践环节能够真正的在课堂上能够实现、能够落地,所以我们就觉得这个读本要出得好,所以我们把整个的架构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小学生阶段主要是侧重人工智能的初感知。

怎么理解初感知?

张治:人工智能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一部分孩子,其实已经嵌入到具体的生活里。比如他们会见过扫地机器人,人脸识别、语音输入、各种机器人,以及各种互联网产品的应用和算法。孩子们首先要对于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去神秘化,它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人工智能在伴随着他长大,他们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那首先他的思维方式里就该多少有这样一个元素的存在。

从孩子的角度,对于一个新生事物而言,他是怎么认识它?他要怎么理解它?他该怎么界定他自己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包括他未来应怎么样利用它、开发它、探索它?这些都是原认知,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种下探索的种子,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所以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帮助孩子们感知它,这个时候应从全面、立体、真实、多元的视角来感知人工智能世界,所以第一个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主导思想就确立了“人工智能初感知”这个目标。

如果基于真实、多元、全面,那对于读本素材的选择就很重要了。

张治:是的,核心是把最真实、朴素的元认知问题抛给学生。

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是不是人?这些问题最简单的问题让我们引发小学生的思考,对这个研究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而且我们没有绝对答案,也不强调标准答案,让孩子自己建构对于人工智能的感受。

因为目前大家对人工智能就像瞎子摸象一样的,不一定每个人看的视角都一样。所以我们不能把一个固定的刻板的或者标准的答案给学生;而且人工智能本身技术也在发展迭代,不能一开始就把它界定得很死。

我们希望孩子用他自己的触角,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感知它,这个感知的过程,就是我们尽量提一些稍微开放的元认知的,然后不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原始的想象力,这是对素材的选择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