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周易》中的创造心理学思想

解读《周易》中的创造心理学思想
解读《周易》中的创造心理学思想

周易的管理思想

周易的管理智慧 摘要:周易管理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主 体上,它肯定了“人”是管理的主体,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该是“以人为本”; 在管理方法上,它重视变通的思想,强调创新进取;在管理目的上,它主要强调的是社会 内部的整体和谐。周易管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周易;管理;思想 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周易》这部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从现代管理的观点看,《周易》管理思想是一种与科学管理交相辉映的人文管理。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借鉴意义。本文就《周易》管理观作一探讨。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择定一个历史片段中的“人”,作为研究单元,他绝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而是在社会联系中取得了自己的意义:从血缘上讲,他是人类进化的结晶;从文化上讲,他是对社会文化要素和意义世界的继承;从生存支撑上讲,他的存在不可能将自我与社会割裂。所以,管理实践是属人的实践,而人的意义也在社会管理实践中得以实现。 尽管周易世界中肯定天对于人的主宰,如“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之上九爻辞),但周易经传中皆有大量记录人事、肯定认为的记录,这些记录事实上是对易前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通过“概率”来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其中依然存在巫术或神学的影响,但可以看出人与“神”之间的斗争,如“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蒙》之初六爻),将人的地位置放于天命之上,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占卜作为人类对未知命运的一种想象,在周易中已很少看到将自己的命运完全“托付”给神的记载了,并且从龟占到蓍占,这个过程就意味着人从神的手中夺取自己的命运主动权。“占卜,作为巫术自其出现以来就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它代表着神的力量,传达着神的旨意,把握着人的命运,指挥着人的行动。从这一角度看,占卜巫术束缚、否定、甚至扼杀着人的智慧、人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要通过人的占卜来通晓神意。这无疑承认,人可以获得神的智慧和力量,人与神共同地掌握着人的命运和活动。从这一方面说,占卜巫术又部分地肯定着人的智慧和力量,包涵着人为了把握自身命运而寻求掌握未来的方式,探索现实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神权的管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命运相当短暂,从周易出现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将自身命运的管理权,从神的手里争取回来。[1] 周易所提出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周易以“人道观”进行管理的基本思路。所谓的“人道观”是指人类社会生存的必由法则,人道从属于天地之道,人为天地所生,但同时人类并非是盲目地遵从于历史,相反是可以利用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发挥主观之能动性,创造社会文明,改变历史。《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下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泰卦》的《象传》也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遵从天地变、自然规律,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管理主体地位。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它早于老子、孔子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周易》和谐思想

《周易》的和谐思想 张涛 摘要:《周易》作为我国和谐思想的重要渊薮,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极为深远。《周易》的和谐思想内容丰富、大体上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和谐思想对于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开掘和认真研究。 关键词:《周易》和谐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不仅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文化经典,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和谐是《周易》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涌动、回荡、传播,对中国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 《周易》有着丰富的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谐理念的重要渊薮。众所周知,《周易》以变为本,倡导变革,呼唤创新,但这种变革和创新是要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实现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和谐,进而实现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天人整体和谐。这就是《周易》的中正思想:《周易》每卦六爻,各有其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若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即为得位或当位,得位为正,象征阴阳各就其位,合于其应然的秩序。每卦有上体、下体之分,二为下体之中,五为上体之中,若爻居中位,即为中,或曰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不偏不倚,合于阴阳和合的法则。在此基础上,《周易》又提出了“太和”思想:一阴一阳相互交感,相互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的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易传·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按照这种文化价值理想,人类的社会政治伦理的实践活动都应以“太和”这种最高境界、最理想状态的和谐作为终极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天人整体和谐,各种变革和创新活动自然也不例外。 《周易》倡导的和谐,大体上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三是人自身的心灵和谐。《周易》的这一和谐理念就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协调和沟通社会发展的诸要素,最终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获得更高层次、更高水准、更加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心灵和谐是整个社会保持和谐状态的基础,最终能够推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的局面。 二 我们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被概括为天人关系,名曰天人之际。在中国历史上,天人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焦点,而其中一种贯穿始终的见解是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周易》是这一思想的重要源头,而其中这种天人关系的背后,即天人合一思想的终极指向,则是天道与人道如何协调,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周易》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上古先民正是通过对天道规律的体察来指导人类

试谈《周易》“天道”与“人道”思想

“天道与人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论是远古神话传说,还是春秋子集,亦或是历代哲学著作,都不可回避此问题。作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的《易经》中关于天的叙述很多,天的内涵也丰富,大抵有自然之天,宗教之天,道德之天三类。 都说西方文化偏重实证分析,其中“二元论”是比较盛行的思维模式,而中国文化偏重整体感知,但自近代以来,不论西人或国人,大多以“二元论”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解读诠释。自然避免不了“二元论”,“二元论”思想缺点早已被西方哲人们论证过,至于在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弊病,在此不复赘述。 “天人合一”四字成语虽然直到北宋才被哲学家张载提出,但“天人合一”的观念却早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周易》。 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的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但就是这样的哲学命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就会产生尴尬的情景。 “民族的神”的境遇 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在历史的发轫之初,人类的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生存状态极为恶劣。电闪雷鸣,山洪爆发,火山地震,流星赶月等自然的现象,总会被幼稚的人类披上神秘的外衣,赋予神灵的色彩,而人类群体的普遍心理总是诚惶诚、战战兢兢的。 此时,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寄托,宗教的产生成为可能。至于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是找不到自我,丧失了自我的人的自我欺骗和满足”,这样的说辞固然有理,却失之偏颇。 宗教最根本之特点即超越虚象,达到彼岸世界。通常崇拜人格化的神,而所有的蹊跷便在这里。远古人类在平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生存受到极大的挑战,这迫使远古人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而最终探索的结果便是对神的崇拜,对天的崇拜。而所有的行为活动的最终归旨就是寻求一种解释自然、解读自然的方法,寻求一条摆脱困境与恐惧的途径。 就象神话传说,便是远古人类只是为了解除外象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恐惧感而给出一种看似合理性的解释。 这样的神话故事,往往在解决了疑惑后,使人类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获得暂时的心理平息,这种为摆脱困境、恐惧的应激性的本能反应,源自于一种跳出现实存在的束缚的牢笼的生存的渴望。 而这渴望背后起终极性的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的征服的欲求,不过这种征服的欲求的表现形式,却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把神“人格化”的方法实现的。 神话,表面看来是人类恐怖的虚幻的产物,但最终极的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欲望,以及为生存而进行的征服压迫的活动。 当这样一种对神灵的崇拜行为社会化后,便自然会产生特定的神灵崇拜的文化心理。由于特定地域的状况不尽相同,于是所崇拜的神灵体系也不尽相同。恩格斯曾解说:“在每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江堰市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空上界限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衰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死灭亡。” 有别于西方国家对宗教的崇拜,华夏民族显得早熟,对宗教并没有狂热的崇拜,反而神被背景化、模糊化。 麦克斯·缪勒:“世界上的各个民族在不同的时候几乎都选中‘明朗的天空’这个名称,难道说‘天空’能充分表达人们心思中需要表达的那个思想吗?人的心思因此感到满足了吗?人的心思承认天空是神吗?全然不是这样。人们很明白自己用可见到的天空来表达什么。那个第一个找到‘天空’这个名称的人,在到处寻找以后,迫不急待地抓住这个名称,不过是寥胜于无,他心里明白他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可悲的失败。当然明朗的天空是最崇高的,它是

易经思想

易经思想 一.易经的自然观 普遍认为易经起源与占筮。一方面这种观点本身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即使起源于占筮,但《易经》占筮与纯粹的巫术是有区别的。易经占筮的依据一方面是《易经》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系词上传一开始就阐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成,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周易系词上传》第一章)这说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宇宙有阴阳,阴阳造万物,宇宙生成的自然规律也就成了万事万物的行为规范。人的吉凶也是由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运动造成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系词来理解《易经》的自然观是十分不全面的,而要真正找到《易经》的自然观要从八卦的形成和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原理来理解。系词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一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词上传》第十一章)这里的无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两仪是指宇宙生成过程中阴阳对立元素出现;阴阳对立元素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运动变生成各种事物;而事物的相生相克变决定各种事物的吉凶。 对于宇宙的生成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迷。我所接触到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

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霍金《时间简史》) 另一种科学理论是以热力学为基础的进化物理学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当给系统供给能量,复杂系统便从平衡态逐步向非平衡态演化,从而进入了系统的进化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是对“死”的定义。热力学把“死”定义为平衡态,即,混沌态。而把“生”定义为时间有序和空间有序的非平衡态。由“死”转变为“生”是由系统外部供给系统能量所形成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把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宇宙生成的图景:在宇宙生成之前是一种混沌态,当外界给它供给能量以后,就逐步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正如中国哲学描述的那样:轻轻者上浮而为天,沉沉者下凝而为地。 我个人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更能够清楚的描述宇宙的生成过程,并对整个宇宙的运动图景也做了准确的描述。比如,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有序运动,而无数的星系又组成有序的星系集团,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并且是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准确解释的。 很显然,易经对宇宙的生成的描述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常接近的。为此,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就非常欣赏中国哲学,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它内容丰富。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七)

周易思想综合分析(七) 据《史记·儒林列传》载:\"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又据《汉书·儒林列传》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轩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 1

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大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由此看来,身历战国、秦、汉三代的田何当是一位关键人物,此人生于汇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学宫所在地齐国, 2

应深知当时学术思想,也必有真才实学,方能在汉兴之后传《易》于众。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汉代以后流行的《易大传》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17,后人以为《汉书》中所述\"皆著易传数篇\"已佚,实际上中国授学传统是弟子珍惜师作,当不致于散失,故田何所作\"易传数篇\"极可能就是《系辞》,无论从年代上看还是史料引证看都如此。冯友兰先生言不能断定《十翼》是否田何等人所作,李镜池60年代推断《系辞》、《文言》是田何到 3

田王孙的口传易传18,张岱年先生说今本《系辞》和《彖》,《象》等篇当是田何传下来的,均未肯定是否田何所作。如果《系辞》作于田何之前,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应有所反映;由于先秦诸子均未引《系辞》而汉初《新语》却有。故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虑,可以推断《系辞》应是田何所作。 此外,笔者认为《系辞》中的\"子曰\"应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师之语,不一定全是孔子所说。 4

易经与心理分析完整版

易经与心理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重访爱诺思——《易经》与“心理分析” 这是许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浏览网页的时候在网上看到,转贴过来这里。在这文章写后的10年中,也常去爱诺思访问。 2006年的第三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时,我也专门为纪念瑞策玛先生,在大会的报告讲述了与他的交往与其中的动人故事。 有一种安详能超越所有的理解; 存留于永恒者的心中。 有一种力量能使万物更新; 促发知心为一者的生动…… 重获此文,放在这洗心岛和山木的博客,也是对瑞策玛先生的追思。 再过一周,将与易学家刘大钧先生和张文智先生等一起,访问瑞士荣格学院,并做有 关“易经与心理分析”的报告。届时,也将重访“爱诺思”。 《易经》与“心理分析”——重访爱诺思 在瑞士南部与意大利接壤的阿斯科纳,有一闻名遐迩的学术中心,爱诺思基金会。该基金会的前任主席瑞策玛(R u d o l f R i t s e m a)博士,化其40余年的心血,完成了爱诺思的《易经》版本①。该版本正式出版后,随即便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出版,并且即将被翻译为俄文、法文和日文等,在国际上引起了热烈的凡响。 “爱诺思”(E r a n o s)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她便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贝-卡普泰因夫人(O l g a F r o e b e- K a p t e y 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着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维尔海姆(R i c h a r d W i l h e l m)、鲁道夫·奥图 (R u d o l f O t t o)和卡尔·荣格(C a r l G u s t a v J u n g)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30年代开始至今,爱诺思已经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促进东西方学者的相互了解,做出了引人瞩目的贡献。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会议”,是国际上研讨东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每年都出版的《爱诺思年鉴》,是西方人研究东方文化的最重要的参考文献。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瑞策玛(R.R i t s e m a)博士,同时化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 瑞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 难点47 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含解析)

难点47 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倾向 1.弄清表现形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这就需要考生仔细分辨,看属于哪一种形式。 2.弄清材料内涵。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3.区分真伪言论。在文中,有些言论是文章中人物的话,有些言论是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体现。现在高考文言文的取材广泛,文章的结尾处大都有议论性的评价语言,这往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选自《史记》的文段结尾常有“太史公曰”这样的话,其实这就是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4.运用辩证方法。无论怎样分析概括都要紧扣原文,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或随意拔高文意,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古人,客观公正,不苛求;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杨评事文集后序 柳宗元 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虽其言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听,夸示后学。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必由是假道焉。作于圣,故曰经。述于才,故曰文。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兹二者,考其旨义,乖离不合。故秉笔之士,恒偏胜独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专美,命之曰艺成。虽古文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 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①。其后燕文贞② 以著述之馀,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需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周易的思想体例

《周易的思想体例》前言 周易的研究有久远的历史。以中国的情况论之,大致可以分为古代部分与现代部分。古代部分又是传统的研究部分,这里面包括对周易经典的解释与发挥,既有义理的,又有象数的。从解释的文本来说,历史上有三种最为基本和重要,即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和朱熹的《周易本义》。这是因为,孔颖达的周易注疏是在集中了前代周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抉择而定的,从而使历史中的周易典籍的解释有了一个统一稳定的定本,这是基础工作。具体情况在《周易正义》序中讲得很清楚。但是孔颖达注易是偏重于义理一路,以王弼注为底本。这样,在象数方面就不着重。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以保存汉易著名,正好在象数方面对《周易正义》形成补充,所以是留存到现在的相当基本的一部文献,于是义理象数方面乃得以完全。但是王弼死的时候年纪很轻,在学问的厚积上难免有一些问题,虽然孔疏选择王注为所本有一定的考虑,但其中的不足历来学者也多有议论。当然,宋儒对孔疏周易的非议含有排释老的因素,孔氏《周易正义》与李氏《周易集解》基本代表了唐以前的周易解释情况和水平。而宋以后理学时代最基本的文本解释却是朱熹的《周易本义》,虽然注解十分简易,但是代表了理学的基本态度与观点,而且是在吸收前人易学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比如伊川易传等)。明清以后,易学研究有强烈的朴学实证色彩,开始了另一个时代。 关于易学的发挥和旁支更为繁复,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比如《周易乾凿度》一书,郑玄注,有乾隆丙子(1756)雅雨堂版。前有德州卢见曾序,就说到对待纬书的不同态度,认为先秦纬自有其价值,乾凿度就是一例。但这还是就易义发挥的,像汉扬雄的《太玄》,更是直接仿照周易的形式自作的一部书。但是从数上来说,《周易》是八八六十四数,而《太玄》是九九八十一数,只是《太玄》远没有《周易》那样自圆,无论是算法上还是文本方面,都有很多不对应的地方。宋司马光为《太玄》详细作注,而他自己也作有《潜虚》一书。这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着重范数、名范。《潜虚》是五十五数。在配数方面历代的著作还不少,像蔡沈的《洪范皇极》就是一例,他是参照《尚书》洪范九畴按九九八十一数配的;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也是在象数方面很着力的著作。象数的历史十分久远,它是中国思维中一个极普通的干部。一直到现代,始终贯穿在人文的各个隅中。有一点须注意的,就是象数的配法,了解了这一体例,各种学说就不复杂。比如汉京房的易学,就是把天文、人事、日用等各个方面配在一起,其旨就是为了用统一体例给宇宙人事一个大一统的说法和解释。因此,数与象的关系,就是一个辐射分殊的关系。数是中间的一,而象是一切方面的。如气味、声音、律吕、性情等等各个隅。这样,只要我们做出一份详细的象数表,就如历史年表那样,人文中一切生活及知识部门的统一就清楚了。所以,象数与义理并不是相对的两个,而是易的自然生发的阴阳面,最关键的是对中土的思维首先要做到达意。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对历史中的事物,在感性认识及达意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所以才经常出现测量不准的误差,这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这是另一方面。 古代关于易的研究、解释与发挥过繁,因为易与中土一切人文隅胶合在一起,所以这里根本无法列举,在四库全书及续修四库全书等丛书中,保存有大量易学文本,可以参看(易部)。需要说明的是,二十世纪以后,中国的易学研究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这些研究并不一定很准确的当。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古史辩派讨论周易的一些论文,当时是以打破古史中的陈说为务,他们攻击和否定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等说法。但是这与时世背景有关系,所以说,古史辩派在文化历史上的意义较学术上的意义为大。二十世纪的考古发现总是获得与疑古派意见相反的证明,比如最新从王家台出土的秦简归藏易,就说明易的情况相当原始久远,更有早于周易系统的。可参见《周易研究》二○○一年二期有关论文。易的原始乃是一些卦爻符号,至于卦爻下所系之辞本来不是一定的。现在留传下来的周易文本系统也只是一个文献参考,并不能完全绝对化。关于二十世纪借用易学发挥构成自己学说思想的,最著名的是熊十力。他在《新唯识论》、《体用论》、《乾坤衍》等书中讲的翕闢成变,借易申说宇宙构建模式等义,曾发生很大影响。建国以后的易学研究曾受到唯物论的影响,另外考古发现也起过重要的作用。关于周易的文化史与哲学史的研究也不少,这里面较著名的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等著作,还有李镜池《周易探源》、《周易通义》等作品;朱伯崑在周易哲学史研究方面是较有代表性的。而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则有邓球柏的《帛书周易》,讨论解释较详,是很好的参考。《文物》杂志中也有很多相关资料。 现代周易的研究不仅限于大陆,海外也很有发展。而且范围、方面很广,较注重学科的比较与交叉,比如《周易研究》二○○二年一期讨论遗传算法与易算法问题的论文。概要言之,易学与哲学、文化学、人类学、诠释学、历史社会学、美学、文学、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计算数学、生物医学、天文学等各个学科,在现代学界都发生了广泛的交接。比如讨论易与推类逻辑、易与心理分析的研究方向;现在瑞士南部阿斯科纳有一个爱诺斯基金会,《周易研究》二○○一年三期有专文介绍,是一个与易有关的组织。海外与易有关系的组织还有若干,如美国成中英国际易经学会,以及史密斯办的《周易网络》杂志,比利时《世界太极科学》,法国“周易中心”等。研究专著也有一些,如美国卡罗尔?安森《易经的哲学》、德国卫德明《易经八讲》、《易经中的天地人》等著述。但是海外研究周易的,仍然是以台港日韩的为多。韩国与日本的研究,较多地以中国为参考坐标。比如韩国讨论熊十力易学,以及新儒学、易与中哲史的论文就不少。当今世界上国际易学研究的情况,基本上可以从大陆办的《周易研究》反映出来,发表论文极多,另外还不断介绍新出版的周易研究专著,可以参考,这里不能赘引。另外刘大钧有近百年易学研究回顾的专文,见二○○一年一期,也可以参考。据称现在已有与易相关的互联网站三百多个。 《周易的思想体例》前言2 关于易学西传的历史也有几百年,比较著名的例子是莱布尼茨。据说他从易卦爻阴阳性得到启发,用二进制造了一架计算机;他想把自己的发明献给康熙皇帝而未果。黑格尔在哲学史讲录中也讲到了周易。早期西方学者了解中国学说思想可能是用的传教士的译本,据统计周易的译本目前有二十多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曾记述当时来华传教士勤奋研读中国典籍的情况。但是,中国经典的基本特性是它永远不能离开解释,而且历史中的解释是逐代堆叠的。因此,真正要译介中国的经籍,就只能把《十三经注疏》这样的典籍完全翻译才行;否则,对中国学术中枢的触碰,不是猎奇的,便是猜测的。而且有一点可以注意的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域外学者对中国学问还能够持比较认真的讨论态度。比如最近出版的《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作者比较认真地讨论到汉语言的问题。但不仅仅是在语言领域,在一切文化学术部门与分科中,比如经济、文学等,都有过比较慎重的对待。但是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声誉的不断下跌,认真的情况也就渐次损失了。这些历史中的学术情况,我们也须有一个估量。

唐梦华:阐述《周易》取象比类独特思维模式(安阳9.19)

阐述《周易》“取象比类”的独特思维模式 唐梦华 《周易》是由象数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结合而成的古老的思想体系,其最引入注目的是象数思维模式。象数思维模式是借助于《周易》的卦爻象或卦爻辞的物象进行形象思维、取象比类、触类旁通、以发展理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模式又分“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两种思维途径。这两种思维途径都对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被泛化,为中华民族所特有。这里就“取象比类”思维模式进行阐述。 一、《周易》取象比类模式 《周易》卦象即是从天文、地理等物象中概括出来的。《系辞传》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可见八卦的产生是我们的祖先仰观俯察对自然宇宙客观的抽象和总结。八卦一经设定,有着以简御繁的特殊思维效用,所谓“卦者,挂也。”即是挂上一种直观的象,以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想象,便于论理。对此《易传》称之为“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①。取象是选择个别事物作典型,比类则是根据个别事物中的共相加以演绎,取象的目的在比类。《周易》的象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卦象,即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二是指物象,即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及事物的引申意义和日常生活见闻的“物象”。 -------------- ①《系辞传》下

《周易》的《彖传》、《象传·大象》基本上是属于取卦象以比类的类型,它们是取六十四卦中某一卦象,分析它是由哪两个经卦所构成,再看内外卦这间的关系,结合内外卦所象征的事物,根据人们已经有的经验、知识进行运思,最后获取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 《大象传》是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解释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明夷卦,上坤下离,坤象地,离象日。取象为地下有日。《大象》说:“明(日)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是说,日入地中,虽有光明而不显露,人君施治于民,当持此种“用晦而明”的态度,是为韬晦之计的领导艺术。“明入地中”是取象,“莅众,用晦”是比类的论断。 剥卦,上艮下坤,山地剥。《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山在地上,日益剥蚀,在上的执政者当本着损上益下的原则,抑制上层利益,使下层民众的生活日益丰厚,则可保障社会安定,同时也使自己的统治日益安稳。取山附于地被剥,地日益被充实之象,诱导出“厚下安宅”思想。 《彖传》对某些卦象及其内涵的分析,也可作为取卦象以比类的思维典型。益--上巽下震,巽为风,震为雷。有风雷交作、相互助益之象。《彖传》依此卦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这是因卦象表明,风得雷而风势愈猛,雷得风而雷声更烈,二者有相互促进作用。引申到社会上如损抑上层执政者,使下层民众受益,下民会悦心诚服;上层人物能放下架子深入下层民众之中,体察民情疾苦,则其为政之道会更加光大。

周易的美学思想

周易的美学思想 ——阴阳之美 摘要:《周易》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本文对《周易》中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美学阴阳 一、《周易》概述 提起《周易》,不少人都会认为,它就是用来进行占卜和算命等迷信活动的旁门左道。但是实践证明,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周易》确实产生于古代先民为占卜而作的记录,但是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研究和阐发,它逐渐融合了各个历史朝代先师大儒的学养,饱含着古圣先贤根据事理观察和人生经验得来的真知,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和认识自然、把握人生的基本规律,从而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目前,流传于世的《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中,《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卦画、卦象、卦德等基本内容,并记载了每一卦的卦辞一条和爻辞六条,是一部以六十四卦为基础产生的百科全书;而《易传》则是对《易经》的解释和说明,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是研究《易经》必须学习的一部重要典籍。 二、《周易》与美学 从美学角度看,《周易》包容了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伦理美等。把自然、真实、光明、秩序、和谐、生化等作为美的基本条件,通过象、数、理体现出丰富的审美意蕴,《周易》的“象”是由阴阳两爻构成的八经卦,和由八经卦相迭而成的六十四个别卦的总称。卦象是古人观物取象的高度概括。卦象的美学艺术价值,突出的表现在它是书画的渊源。汉代许慎根据中国古代籀文和小篆及前人研究成果,把中国文字的缘起概括为“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周易》的卦象已经具有“六书”的含义。 《周易》阴阳观中的美学精神 《周易》中提及美的有这样两处,其一为《乾》中的“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其二为《坤》中的“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这两处分别从乾和坤来讲美,《周易》认为万物由天而生,美也来自天,因此坤的美也来自乾,但是乾、坤之美大不相同,《系辞·下》中说“子日: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以明得失之报。”在《周易》的思想体系中,乾为天,为阳,为刚;坤为地,为阴,为柔;通过《周易》对“乾”卦及“坤”卦的解释可以看出乾所含之美为阳刚之美,而坤所含之美为阴柔之美。 “阴”字和“阳”字作为汉字,出现和存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因为目前已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阴”“阳”二字的身影。“阴”字与“阳”字的本意是指阳光的向背——其中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若在山峰或河流附近时,则太阳照到的地方为“阳",即山之南、水之北;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为“阴",即山之北、水之南。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中国无论古今的地名中,含有“阴"“阳”二字的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如蒙阴,位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著名的沂蒙山区腹地,因在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之北而得名;衡阳,位于今湖南省中南部蜿蜒千里的湘江中游,因在五岳独秀的衡山之南而得名,等等。然而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阴阳”的概念是在西周末年才开始出现的,并被记载于《国语·周语上》。此后,真正在中国历史上把“阴阳"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的则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易》。也正是因为《周易》的引导作用,“阴”“阳”

易经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易经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易经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03月25日 早在1900年,梁启超就在《少年中国说》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他把中国强盛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 今天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繁荣,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就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所有各种企业的兴旺发达。而企业的兴旺发达,又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企业如何能够兴旺发达呢?我认为有一条路径很值得探索,这就是充分借鉴易经思想,采用“和变”经营方法,促使企业产生“核变”效应。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在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宰相叫虞世南的,此公不仅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又是一个书法家,他曾经对他的皇帝说过:“不学易,不可为将相”。同样是唐代的一位名人——大医学家孙思邈也说:“不知易,不可以为医。”他虽然终身不肯为官,却成为一代药王,活了101岁,俨然是一个人间“活神仙”。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甚至规定,不懂易经者,不得入阁。我们都知道,日本正是从明治维新开始取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就,而今成为世界第二发达国家,看来易经功不可没。到了现代,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也说

道:“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天下之最。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认真总结、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而他本人则被誉为“企业经营之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似乎也可以说,不学易,不可为企业家。 1.易经概说 易经的起源与中华民族同样古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易经是什么 《易经》是一本哲学书,也是一本能够用来预测的哲学书。从这个意义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本书。易字由日月所组成,又有变化的意思,故易经也可说是一本关于变化的哲学经典。 由于夏朝的《连山易》和商朝的《归藏易》都已失传,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易经指的就是《周易》。《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为山,以山作为起点,反映出原始社会的特征。《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坤为大地为母亲,以大地母亲作为起点,反映出母系社会的特征。《周易》则以乾卦为首,乾为天为父,以天作为起点,反映出父系社会的特征。 我们平常所说的《周易》,一般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其中,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两部分。上经由乾至离的三十卦所组成,下经由咸至未济的三十四卦所组成。每卦由一个卦象、一句卦辞、六或七句爻辞所组成。 《易传》则由十篇文章所组成,分别是《篆》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它们如同为易经加上了翅膀一样,故又称为十翼。这十篇文章从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对易经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解释和阐述。用科学逻辑和唯物观点,揭示出易经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易传这十篇文章的精彩程度,并不亚于易经本

与时偕行 趣时变通——《周易》“时”之观念析(一)

与时偕行趣时变通——《周易》“时”之观念析(一) 摘要:本文围绕着《周易》经传中关于“时”的观念问题进行辨析,综合考察了易学史上对“时”之观念进行象数模拟和义理思考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并分析了《周易》“时”之观念的现代启示意义。 关键词:周易;时;象数;义理 Abstract:Analyzingtheideaof“time”intheTextandCommentariesofZhouyi,thi spapercomprehensivelyexaminedmainformsandcontentsabouttheimagenu meralsimulationandphilosophicalconsiderationon“time”inthehistoryoftheY i-ology.Inaddition,thepaperalsoanalyzedthemoderninspirationalsignificanc Keywords:Zhouyi;timeliness;imagenumber;philosophicalconnotations “当代新儒学”八大家之一的方东美先生,曾以人格类型拟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之格局,他将原始儒家(先秦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区别于宋明新儒家)称为崇尚“时”、“中”的“时际人”;将道家称为崇尚“虚”、“无”的“太空人”;称佛家为崇尚“不滞”、“无住”的“时空兼综而迭遣”者。对于原始儒家,方东美先生论曰:

儒家代表典型之时际人,意在囊括万有之一切——无论其为个人生命之尽性发展,天地万物自然生命之大化流衍,社会组织之结构体系,价值生命之创造成就,乃至性体本身之臻于终极完美等等,——悉投注于时间之铸模中,而一一贞定之,使依次呈现其真实存在。问题的关键是:何谓时间?最简单之答复曰:时间之本质在于变易。 由此,方东美追溯原始儒家作为“时际人”的哲学思想之本根,最终将其归结于《周易》这部古老而奇特的先秦典籍上。 的确,“时”之观念,在《周易》经传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周易》用于名书之“易”字含义为何,古今歧异之说颇多,然究其根本意旨,当在于“变易”。“变易”为《周易》一书丰富哲理意蕴之核心内容,而“变易”的根本及必要之条件,就是“时”。宇宙自然与社会人生,万物生命迁流不息,变动无居,剥复交替,否泰转化,动静行止,潜见跃飞,均离不开“时”之因素、“时”之背景、“时”之偕同。此即《系辞传》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 一、《周易》经传中“时”之辞句析 “时”字在《周易》“经”部分中仅一见,为《归妹》九四爻辞:“归妹愆期,迟归有时。”此仅见之“时”字,似侧重于指“时”的具体意义(即“日期”),哲学的意涵并不显著,然而,统观“经”之全部,却不难发现,卦爻辞中虽少有“时”之名,但与“时”相关联的实质性的思想内容——时间、时机、时序、时势以及审时、待时、时变、时行等观念,却普遍而深刻地寓存于符号、言辞的象征之中。以《干》卦为例,该卦以“天”为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