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革新
高中历史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
巩固
善
①都是中央行政制度;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③都对 古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三、赋税制度
历
春秋战国
魏晋
代 土 地
西周 井田制
初税亩
秦汉
编户齐民
均田制 租调制
租
田租、人头税、更赋
税
唐中期
隋-唐初 两税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 秦汉田租为定率田租,人头税按人头交纳
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朝
军功 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军 功爵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 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
军功爵制
汉代
品行才能(孝廉)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 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 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 命官职。
察举制
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 察举制
一(种常岁由举举下)而上推察荐人举才制为非(常特官科举的) 制度。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过渡 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征收逐渐到基本定时征收 人身控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以庸代役,封建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总结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
科举制度
封
建
制
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
三省六部
度 走
向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之法
成 熟
—— 《资治通鉴》卷226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施两税法。
收税流程[拓展]
(2)内容
①定总额:量出为入,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制定 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唐时期,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隋唐制度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一、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即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六个部门。
这一制度的实施,体现了政府对各项事务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要求,具有历史意义。
1.中书省:隋唐时期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考核各级官员的工作,同时也是各部门的协调机构。
中书省的设立,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全国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
2.门下省:隋代设立,唐代发展完善。
门下省负责处理皇帝的日常事务,包括宣布法令、文件、草拟上奏表章等等。
门下省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处理国家事务,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
3.尚书省:负责处理文书、文书录用等事务,是道路交通的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设立,使得文官草拟奏章、修改文书等工作更加规范化,提高了文书的质量和效率。
4.吏部:负责官职任命、考核等事务,是官员选拔和管理的机构。
吏部的设立,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透明,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官员素质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5.礼部:负责国家礼仪、儒学传授等事务,是国家文化教育的管理机构。
礼部的设立,使得儒学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和普及。
6.兵部:负责军队组织、军事训练等事务,是国家军事管理的机构。
兵部的设立,使得军队的组织和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的防御能力。
7.刑部:负责司法审判、刑狱管理等事务,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管理机构。
刑部的设立,使得司法体系更加规范化、公正化,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8.工部:负责工程建设、运输等事务,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构。
工部的设立,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畅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9.户部:负责财政管理、税收征收等事务,是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机构。
户部的设立,使得财政收支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和人民利益。
隋唐的制度革新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中书省
地方 州(郡)县
中央机构
(起草政令)
(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唐三彩文官甬
中拟,门审,尚行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奉行而已。”
租——纳谷 调——布、绢 庸——不服徭役,可用布、绢代替
⑴隋 ⑵唐
北魏 —租调制
(不受年龄限制)
出现“庸”,受年龄限制 。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
土地制度:均田制
三、赋役制度变革: (一)租庸调制
朝代
租
调
役
庸
北周
粟五石
绢1匹(4丈)、绵8两或布1匹、麻10斤
30天
隋朝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乡举里选制 赋役制度: 人丁为主 兵役制度:
三公九卿制
01
Hale Waihona Puke 三省六部制02年份
纳税户
中央赋税收入
唐代宗 大历十四年 (779年)
120万
1200万贯 (包括盐利)
唐德宗 建中元年 (780年)
310万户
1350万贯 (不包括盐利)
5、以下是唐朝时连续两年的纳税户数和中央赋税收入表,对此表解析最为正确的是
练习: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程序是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工部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工部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户部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吏部
高三历史 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知识精讲人教版

高三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二. 重点、难点:1. 重点:隋唐制度的革新、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2. 难点:对科举制实行的准确理解、府兵制到募兵制第四章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制1. 情况:隋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2. 意义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省分掌议政、决政、行政三权,实际将秦汉以来的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分隶三省,总与皇帝,从而大大加强了皇权。
六部各自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司法、工程等权力。
各司其责,中央机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三省六部制使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得以完善,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这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条件(1)产生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②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政治出路。
③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④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 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考点4:隋唐制度的革新一、政治制度的革新(一)中央官制...

材料3:(建中元年)(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 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之人。户 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 者,所在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人之。 ──《新唐书· 杨炎传》 材料4: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初,府兵之置, 居无事时耕于野……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 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 兵志》
4.对科举制度,不正确的评价是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对当时历史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C扩大了官吏来源,巩固了封建国家统治的基础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5.《新唐书》载:“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 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 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 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此 材料所表达的中心问题是 A府兵制与均田制的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 B府兵制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C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了推行的经济基础
回答:①材料1和材料3的征税标准是什么?为何出现这一变化?从 材料1中能找出什么依据?②指出材料2中年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 其目的和效果。③材料1中“庸”和材料3中“行商”的规定有何作 用?④材料4和材料1有何关系?这种兵制有何优点?
9.①前者以人丁为主,后者以土地、财产为主。原因:因为土地 兼并严重,均田制破坏,以此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保证 国家赋税收入而实行两税法。材料1中规定世业回归私人所有,从 法律上为土地兼并大开方便之门。 ②变化趋势:丁男中男的起岁推迟,而“老”的年龄提前。减轻赋 役,有利于广大民众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庸”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发展农业生产;“行商” 的规定使商业合法化,且量亦较合理,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④授田者要服兵役。兵农合一,有利于军队自给,可避免武将专权 割据。
【史料及解析】隋唐制度的革新

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长官大都由品级较低的官员担任隋官品最高的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都是正一品,但无实权,只是一种荣誉称号。
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是三省,其长官虽均贵为宰相,但品级较低。
其中,尚书省“事无不总”,地位极高,权力极大,其长官属二品,副长官属从二品。
与尚书省鼎足而三的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均为正三品。
九品中正制曹丕称帝后,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
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任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初创时,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它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汉魏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士族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士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
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
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
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受到影响。
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特权。
为了维护特权,士族过分夸大士庶之间的差异,他们不屑于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机会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更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
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
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士族势力强盛,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
实行这种制度,就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保证,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
然而,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数比士族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实力日渐壮大,要求掌握政治权力的愿望愈来愈强。
况且,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极为不利。
《隋唐制度的革新》课件

社会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民族矛盾尖锐。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民族 融合加速,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
社会基础。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思想活跃 ,为制度的革新提供了思想支持
。
02
隋唐制度的革新内容
政治制度的革新
总结词
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中央 集权、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等方面。
历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度革新是 历史的必然选择。
统治者明智决策
隋唐统治者具有远见卓识,顺应历史 潮流进行制度革新。
05
隋唐制度革新的特点
创新性
隋唐制度革新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创新 ,如官制、法制、土地制度、赋税制 度等。这些创新为后世制度建设提供 了重要借鉴。
隋唐时期在法制方面也有所创新,如 《唐律疏议》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 完整的封建法典,对后世法制建设产 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打破了士 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为寒门士子提 供了上升通道,提高了官员素质。
全面性
01
02
03
04
隋唐制度革新涉及政治、经济 、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全面
性。
在政治方面,隋唐时期对官制 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三省 六部制,完善了监察制度等。
在经济方面,隋唐时期推行均 田制和租庸调制,保障了农民
阶级关系调整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对 政治制度提出了改革要求 。
民族交融推动
各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 促使制度向更为包容和开 放的方向发展。
外部原因
周边文明影响
吸收外来文明优秀成果,如佛教 、摩尼教等,为制度革新提供了 思想资源。
战争与征服刺激
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与交往,促使 隋唐统治者反思并改进制度。
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有: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统治政策得到调整,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这种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上: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
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巡游、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2)客观效果:①运河的开通产生了久远而积极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开凿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也是隋朝暴政的内容之一;同时,隋炀帝利用大运河,多次组织到江南巡游,极尽铺张、奢侈,也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的阶级矛盾,成为隋亡的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六 胡适说:“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 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七 1835年,英国人格尔斯说:“科举是古往今来的 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或许将来有一天, 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 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55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三 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 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明确提出:“欲补救时艰,必 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当日, 清政府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四 孙中山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 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 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材料八 1870年,美国人史皮尔说:“它没有世袭等级,或 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 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883年,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
如何更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
试题演练
2.阅读材料:(2006年四川高考文综试题)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
标准 东汉后期依据门 第族望
隋唐时期
科举制 中央采用考 试方式选拔
主要依据考试 成绩(才能)
对比九品中正制,分析科举制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方面的优势。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 康有为说:“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民智 不开之故,皆在于八股取士为之。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之后 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
——摘自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西岳论坛
1.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本质性的区 别?
2.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得以确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 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大臣。而其实的高 门大族,门户以成,令仆三司,可安留平 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人主 遂不能借以集事。
高祖(隋文帝)既受命,……置三师、三公及尚书、 门下……等省。
--《隋书-百官志》
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变革。 材料中分别反映了隋唐哪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3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的创新之处。(6分)
科举制,采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三省六部制,形成分工合作、相互牵制监督的完整严密 的封建官僚体系。
思维拓展
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回复下面的贴子: 王老师,隋唐形成并最终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这是一 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它优化了政府结构,提 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正确性,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上 最优越的政府管理形式。然而它较之西方的三权分立有何 不同?为什么这么一个互相监督,乃至对王权的限制的机 构,没有继而形成更“民主”的机构,相反走向了它的反 面,而且越走越远,反观西方却与我们恰恰相反呢?
材料二 自从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 业的发展,属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相应发 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
根据材料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
比较两汉至隋唐时期的三大选官制度
时期
制度
两汉时期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选拔 途径
自下而上推荐
自下而上推荐
西汉至东汉前期 选拔 根据才能和品德; 依据门第族望
隋唐的制度
制度名称
政治 制度
军事 制度
赋税 制度
特点
评价
隋唐的制度
制度名称
政治 三省六部制 制度 科举制 军事 府兵制 制度 募兵制
赋税 租庸调制 制度 两税法
特点
评价
三省六部制
唐朝时黄河决堤,国家修建这个水利工程应该 要经过哪些程序?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户部
这种制度与秦朝的制度 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会产生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