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安黑河水资源保护的生态移民问题研究
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西安黑河为例

2 0 1 4年 1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m 0NM ENTAL SCI ENCE AND M_ ANAGEM ENT
V0 1 . 3 9 No . 1
J a n.2 0 1 4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6 1 3 9 ( 2 0 1 4 ) 0 1- 0 1 5 5- 0 4
c o mp e n s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a n d c o n s t uc r t i n g a c o mp e n s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f r a me w o r k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s u b j e c t a n d o b j e c t c o m -
黑河水库在 过去几年里为 西安 市的发展做 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 。本 文以西安 市黑 河水源地 为研 究对 象, 分析 了建 立黑河水源地生 态补偿机制 的必要 性 , 从补偿 主客 体、 补偿 标准 、 补偿 方式 三方面构建 了黑河水资 源地生 态补偿机 制的框架 , 最后提 出完善黑河水 源地 生态补偿机 制的具体对策建议。
生态 补偿 是 指 通 过 对 损 害 ( 或保 护 ) 资 源 环 境 的行 为进 行 收 费 ( 或补偿 ) , 提 高该 行 为 的成 本 ( 或 收益 ) , 从 而 激励 损害 ( 或保 护 ) 行 为 的 主 体 减 少 ( 或) 增加 因其 行 为带 来 的外 部不 经 济 性 ( 或外 部 经 济性 ) , 达 到 保 护 资 源 的 目的 。建 立 生 态 补 偿 机 制 就是要 通 过一 定 的政 策手 段实 行生 态保 护外 部 性 的
黑河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早 且其 利 用程度 高 、 用水 矛盾 非 常尖 锐 、 态环 境 严 重恶 化 生 但水 资源 贫 乏 的地 区 。 因缺 乏对 水 资源 的 合理 开发 利 用 规 划与 有效 管 理 , 开发 利 用 已接近 最 大承 载 量 , 致地 表水 其 导
现 代农 业科 技
2 1 年 第 2 期 01 l
农业 工程学
黑河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李 军辉 齐 广平 张恒 嘉
( 肃农业大学工学院 , 肃兰州 70河流 域水 资 源利 用与 生 态环 境现 状及 水 资源持 续 利 用与 生态环 境 恢 复重 建研 究的 意 义 , 并提 出 了该 区水资 源持 续 利 用与 生态环 境恢 复 重建 的应 对措施 , 以期 为 实现 流域 经 济一社 会一 资源一 生 态环境 系统 的协 调 可持 续发展提 供科 学依 据 。 关键 词 水 资源 利用 ; 态环境 ; 生 现状 ; 义 ; 意 对策 ; 河流域 黑 中图分 类号 T 2 3 文献标 识码 A V 1. 4 文 章编 号 10 — 7 9 2 1 ) 1 0 6 — 2 0 7 5 3 (0 12 — 2 5 0
学 发展 观 为 指 导 , 统 筹 人 口、 源 、 来 资 生态 环 境 与经 济 社 会 的协 调 发展 , 把水 资源 持 续利 用 、 态环 境恢 复 重建及 经 济 生 社会 发展相 结合 , 入研 究并提 出这 几个方面 的可持 续发 展 深 对 策 , 根 本 上抑 制和 扭 转生 态环 境 恶化 的局面 , 从 不但 对 黑
西 北干 旱 区的 黑河 流域 水 资源 不合 理利 用 已 引发 了一 系 列 的 生态 环 境 和社 会 问题 。 严重 制 约 着 区域 经 济和 社 会
黑河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1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黑河流域作为甘肃省经济较发达、人口多、开发水资源早且其利用程度高、用水矛盾非常尖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但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因缺乏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与有效管理,其开发利用已接近最大承载量,导致地表水资源急剧减少而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区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危及绿洲生存与安全。
当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总的发展趋势是沙漠区向农业区推进、风蚀区向耕作区推进、农业区向牧区推进、牧区向林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同时植被覆盖度和地下水位下降,灌木林面积、冰川积雪及生物种群减少等,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不仅威胁着流域内人们的生存,也对我国北方干旱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2]。
上游森林带下限逐渐退缩,水源涵养林、草日渐退化,同时生物多样性也减少。
流域祁连山地森林面积仅逾6.67万hm 2,比建国初减少l6.5%,森林带下限退缩至2300m 。
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整个生态系统由祁连山森林草原区、走廊中部绿洲农业区、北部荒漠区组成。
区内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为9.17%,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62%,其中风蚀面积占总面积60%以上,重点风蚀面积达92.89万hm 2。
尽管人工林网有了较大发展,在局部地带有效阻止了沙漠入侵并使部分沙化土地转为人工绿洲,但土地沙化总体上仍呈发展趋势,沙化速度大于治理速度,如高台县沙化速度是治理速度的2.2倍。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灌排方式,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局部河段水质污染加重,仅甘州、临泽、高台3个县区就有盐碱化耕地面积约1.53万hm 2,正义峡河段水质已达Ⅲ类。
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一是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黑河下游狼心山断面断流时间越来越长,由20世纪50年代约108d 延长至现今近200d ,河道尾闾干涸长度也呈逐年增长之势,而水面面积为267km 2的西、东居延海先后曾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
黑河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

黑河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对策摘要分析探讨了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及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研究的意义,并提出了该区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应对措施,以期为实现流域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现状;意义;对策;黑河流域1 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现状黑河流域作为甘肃省经济较发达、人口多、开发水资源早且其利用程度高、用水矛盾非常尖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但水资源贫乏的地区,因缺乏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与有效管理,其开发利用已接近最大承载量,导致地表水资源急剧减少而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区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已危及绿洲生存与安全。
当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总的发展趋势是沙漠区向农业区推进、风蚀区向耕作区推进、农业区向牧区推进、牧区向林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同时植被覆盖度和地下水位下降,灌木林面积、冰川积雪及生物种群减少等,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不仅威胁着流域内人们的生存,也对我国北方干旱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2]。
上游森林带下限逐渐退缩,水源涵养林、草日渐退化,同时生物多样性也减少。
流域祁连山地森林面积仅逾6.67万hm2,比建国初减少l6.5%,森林带下限退缩至2 300 m。
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整个生态系统由祁连山森林草原区、走廊中部绿洲农业区、北部荒漠区组成。
区内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为9.17%,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62%,其中风蚀面积占总面积60%以上,重点风蚀面积达92.89万hm2。
尽管人工林网有了较大发展,在局部地带有效阻止了沙漠入侵并使部分沙化土地转为人工绿洲,但土地沙化总体上仍呈发展趋势,沙化速度大于治理速度,如高台县沙化速度是治理速度的2.2倍。
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灌排方式,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局部河段水质污染加重,仅甘州、临泽、高台3个县区就有盐碱化耕地面积约1.53万hm2,正义峡河段水质已达Ⅲ类。
《2024年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及应对思考》范文

《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及应对思考》篇一一、引言大黑河作为我国北方重要河流之一,其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对于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大黑河上游地区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黑河上游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思考。
二、大黑河上游地区环境问题1. 水资源污染严重大黑河上游地区由于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流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物质严重破坏了水体生态环境。
此外,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的直排也进一步加剧了河流的污染。
2. 土地资源退化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黑河上游地区土地资源退化严重。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频发,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受损。
3. 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大黑河上游地区部分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薄弱,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
三、应对思考1. 加强水污染治理为改善大黑河上游地区的水质状况,应加强水污染治理力度。
首先,要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确保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大黑河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
2. 保护土地资源为防止土地资源退化,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规模和强度,避免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二是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三是推广土地整治技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
3. 提高生态保护意识要提高大黑河上游地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三是开展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策略研究

西安市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策略研究作者:李苒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0期【摘要】对西安市黑河流域地理位置、水资源分区、水资源量、污染情况的综合分析之下,结合实地调研指出水资源保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可操作性层面提出策略。
【关键词】黑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策略基金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CXY1352WL33)。
黑河隶属于黄河流域,处于渭河流域的中游位置,同时也是渭河流域支流中的一级支流。
渭河古名芒水,是渭河在陕西省境内最大的支流,流域面积最大,流程较长。
黑河流域水资源一部分为山区发电之用,一部分供灌溉之用,主要一部分供西安市之饮用,剩下的流入渭河。
但是据实地调研,黑河水资源保护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不采取适当策略将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地理位置黑河流域位于东经107°43'-108°24',北纬33°42'-34°13'之间,东邻西安市户县,南邻南山秦岭,西邻宝鸡市眉县,北邻兴平渭河中游段,流域面积2258km2。
黑河峪口以上山区段干流长91.2km,河道平均比降8.8‰,峪口以上的流域面积为1888 km2;黑河峪口以下平原段干流长34.7km,峪口以下的流域面积为370km2。
整个流域共涉及15个乡镇,都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境内,属于山区的乡镇有7个,属于平原区的乡镇有8个。
2.水资源分区考虑到黑河流域的地形和地貌的特征以及水资源的具体状况,把黑河流域可以划分成两个水资源五级区,见表1。
①源头——黑峪口为中高山区,区域内人口较为稀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为黑河流域的主要产水区。
②黑峪口——渭河主要以平原为主[1]。
3.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水资源总量指当地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2]。
黑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0275.5万m3。
黑河水库水质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

黑河水库水质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作者:李杰等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11期摘要:黑河水库作为西安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与水量直接关系到西安300万市民的身体健康与西安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黑河水库水源地水质情况的实地调查,深入分析了水源地的污染源状况,针对性的提出了库区水资源保护的相关对策。
Abstract: Heihe Riveroir is a very important source for drinking water in Xi'an City. Its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quantity is related to the healthy of 3 million citizens and society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Xi'an City directl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water quality of water source of Heihe reservoi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llution source situation of water source,proposed the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关键词:黑河水库;水质;污染源;保护对策Key words: Heihe Riveroir;water quality;pollution source;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TV6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87-03————————————基金项目:西安2012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XF205):黑河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移民。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其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其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黑河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供应区之一。
然而,在长期的水资源开发中,黑河流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等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实现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该流域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进行评价。
因此,本文将从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评价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二、研究内容1.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分析本文将从黑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分布、水质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方案设计本文将考虑黑河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等因素,设计出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以提高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黑河流域水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本文将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的评价方法,考虑到水资源的数量、水质等多个因素,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价模型。
4.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为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三、研究意义1.对黑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黑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2.通过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3.揭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依据。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出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建立评价方法,最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
五、预期成果预计本文能够揭示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和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建立评价方法,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并对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西安黑河水资源保护的生态移民问题研究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
黑河作为西安水源地,黑河水资源保护问题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文章介绍了黑河水资源利用情况和污染状况,基于黑河水资源保护论证了进行生态移民的必要性,介绍了周至县黑河水库两期移民的实施情况,分析了黑河水库淹没区和大坝区一期生态移民的经验和不足,指出黑河水库库周影响区二期生态移民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就黑河生态移民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黑河水资源保护生态移民近年来黑河流域矿产资源、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为活动的增加,给黑河流域内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
为提高对黑河水的保护力度,我们课题组于2012年8月就有关黑河移民问题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调研,作出如下研究。
1 黑河水资源利用和污染情况1.1 黑河水概况及水资源利用状况黑河,属于渭河右岸支流,流域全在周至县境内。
它的源头在太白山东南坡二爷海(海拔3650米),自西南向东北,最后汇入渭河,河道全长125.8km。
流域面积达到2258km2,其中山区面积占72.8%。
在主河道上游70km的距离内,集中发育了丰富而奇特的地质、水文、森林植被、动物等自然生态资源。
西安地处大陆腹地,气候干燥,水资源贫乏。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西安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现象十分严重,从而使西安缺水的状况雪上加霜,极大地限制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黑河引水工程是一项跨流域引水、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以西安市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农业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效益。
黑河金盆水库位于周至县秦岭山中,为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提供主水源,眉县石头河水库为补充水源、长安石砭峪水库为备用水源。
向西安年供水4亿吨,日供水规模110万吨。
黑河引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西安水荒的问题,从此西安告别了水荒的历史。
它的建成,满足了西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用水的需要,为把西安建成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黑河引水工程提高了周至的防洪能力。
黑河水库修建前,黑河沿线常常洪水泛滥、淹没不少良田、村庄。
黑河水库修建后,通过水库削峰平谷、调剂余缺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再也没有发生过洪涝灾害。
秦岭地区水源林承载着陕南、关中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任。
黑河水则是西安人的饮水源,被形象地称之为西安的母亲河,黑河水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着西安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黑河却面临着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求矛盾和水环境污染问题。
1.2 黑河水的污染情况黑河水源头地区森林覆盖率锐减,荒漠化等生态失衡问题直接影响黑河水水质,黑河大坝区现有居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黑河水水质污染,导致大肠杆菌超标。
一是自然原因导致的污染。
由于森林植被遭受历史性破坏,加之河流密布,落差大,暴雨频发,滑坡、山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有发生,水土流失严重。
因此周至县林业局已经开始积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以保护黑河流域上游森林资源。
二是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人为破坏很严重。
在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带,一些房地产开发、矿产资源和景区开发项目,未经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即开工建设,违规乱建现象比较严重。
具体体现在:林区内开发金矿、铁矿,不断使绿色林区变为矿渣、废地;林区内开发水电站,使原来清澈干净、鱼类丰富的河流不再清澈,水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三是规划相对滞后,管理无序。
秦岭北麓一些景区,包括黑河库区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和长远规划,管理无序现象突出。
城镇乡村普遍缺少环境保护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堆放,造成环境污染。
村民乱建房屋,随意摆摊设点,放牧和坟地烧纸。
尤其是旅游开发后,兴办农家乐的群众越来越多,游客数量增加,污染状况不断加剧。
总之,黑河水目前污染情况严重,水脏与水管理不善并存,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致使企业居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保护,大量污水、人畜粪便等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河流,造成河流水系污染。
2 基于黑河水资源保护进行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及实施情况2.1 生态移民的必要性生态移民是实现环境保护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
在生态保护区内,只要有人居住就会因为生产生活而影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的核心地区,不仅居民的生活受到限制,而且他们的生产生活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此种情况,应该将保护核心以及保护范围内的居民逐渐迁移出保护区。
从生态移民的实践来看,生态移民不仅使区域的生态得以好转,也使区域的经济得到适度的发展。
生态移民已经成为改善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良性运转的有效措施之一。
因此我们绝对有必要对黑河水库库周影响区的村民进行移民。
这样不仅为黑河水源的保护做出贡献,为秦岭生态环境的恢复做出贡献,也为山里的村民提供了很好的一条生活出路。
对于迁出地和迁出居民都是有利的好事。
2.2 黑河生态移民的实施情况为了提高黑河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我们课题组于2012年8月27-29日就有关黑河移民问题进行了为期3天的社会调研,周至县黑河移民办公室赵主任给我们介绍了移民的必要性和实施情况。
黑河水库移民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移民对象主要是水库淹没区和大坝区居住的村民,二期移民对象主要是库周影响区居住的村民。
我们通过调研走访、座谈、家访、实地考察了一期移民安置点(金盆新村、桃李坪新村)、二期移民区(金盆村三组、桃李坪村一组)。
通过调研我们得知黑河金盆水库一期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于1998年4月开工,2000年4月完工,完成总投资5388万元,搬迁安置移民334户1576人。
一期移民范围为水库淹没区和坝区,一期工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黑河金盆水库的顺利建成。
黑河金盆水库二期移民工程概算总投资11228.06万元,计划搬迁移民159户590人。
二期工程的建成将使水库水质得到有力保护,进一步确保西安供水安全。
3 黑河水库淹没区和大坝区一期生态移民的经验和不足通过调查走访,得到了有关黑河移民工作的一些经验启示和不足之处。
3.1 经验第一,移民一步到位直奔小康。
黑河一期坝区及淹没区的村民分别移居山外金盆新村、桃李坪新村和渭新村三个移民点。
政府制定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的安置原则,保证每户拥有建设成本12万的113平米独家独院住房一套,宅基地0.3亩、每人生产用地1.2亩,原山区用地使用权依然保留给村民。
新移民通过发展瓜果业、奇石产业迅速致富,2011年人均纯收入已达8700元。
与仍然居住在黑河流域暂时没有移出的村民形成巨大反差,已移出村民的富裕生活令行将移出者羡慕和向往。
第二,生态移民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步伐。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电视、通讯、信息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移民户脱贫致富打下了基础,拓宽了增收渠道。
路通百通,观念转变,信息灵便,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增多。
第三,生态移民改善了生态环境。
山区群众居住在深山陡坡上,耕种着全是25°以上的坡耕地,每年烧掉大量的木材,对森林、生态环境极大地破坏,实施搬迁后,退耕还林,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都得到改善。
3.2 不足黑河移民也存在不少教训和值得反思之处。
一是缺乏长远规划和通盘考虑,对移民分两期安置,增大了项目的成本。
一期搬迁安置移民334户1576人总投资5388.1756万元;二期移民(库区影响区)159户590人,移民投资预算竟达11228.06万元。
一期移民人数多反而成本低,二期计划移民数量少而成本高,为了省钱,反倒大大增加了移民成本。
二是政府面临建移民新村征地难,以及个别村民抢占房屋等棘手问题。
三是尽管大部分搬迁户经济收入与搬迁前相比有了较大增长,但与当地群众相比仍处于落后位置,集中体现在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科技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4 黑河水库库周影响区二期生态移民可能存在的问题第一,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自觉主动搬迁率低,搬迁积极性不高。
由于长期的山里生活、贫困、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和对外面世界缺乏了解,致使很多村民有点麻木。
第二,搬迁的农户对国家的移民政策了解还很少,不太了解的比例很高。
第三,搬迁户的经济状况不乐观,由于搬迁投入较大,负担很重。
一部分农户由于移民而负债。
就我们调查的桃李坪一组的村民而言,大多数移民属于中低收入水平,家里现有资产很难达到移民补偿的标准,也就是说移民后自己家里将分文不剩,没有一点生活费,甚至还要还钱给政府。
第四,移民文化心理适应困难。
人们不熟悉的食物都会有恐惧的想法,何况环境和生活。
很多村民担心自己出去的生活成本会提高,而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收入,生活将难以为继。
只有逐步实现社区的融合才能使他们更加安心于新环境的生存和生活。
现代社会,返迁非常容易。
当人们对迁入地不满时很容易回到原居住地。
5 关于黑河生态移民的对策建议第一,尊重民意,处理好移民相关政策。
顺利实现生态移民的主要经验是充分尊重民意,社会配套设施齐全,土地、户口政策配套,使移民收入稳定。
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心理保障,只有妥善地解决了土地问题,使迁出的农户有土地使用权的保障,才能把他们稳得下来。
当然其他配套设施也应同步跟上。
比如统一给搬迁户办理土地承包证(宅基证)、户籍和子女上学等相关手续。
我们去调研的桃李坪新村的幼儿园就很值得村民向往。
第二,提高移民适应新居的能力。
大部分移民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科技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建议在确定移民计划时,安排必要的培训经费或在实施方案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培训项目,以加大对移民户相关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确保移民实效。
同时应加大移民就业促进工作的力度。
防止返迁。
第三,完善移民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移民政策的制定应综合考虑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村民经济实力,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可行性。
尽量提高对村民的补偿标准,尤其是对一些困难户,适当减免债务。
同时应在基层干部中选一些贴近群众的人选作为宣传员,及时与老百姓交流沟通,及时向政府反映百姓心声,不断调整政策,并将政策宣传到位,让搬迁户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第四,财政上增加对周至转移支付的力度。
政府对安置户的优厚政策使他们一步到位达到小康,黑河移民新村的建设在全国树立了一个典范。
如果政府能把这样的优惠政策给予广大拆迁户,也许不会存在“钉子户”的现象,避免干群之间尖锐矛盾的形成和激化,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黑河一期移民富裕了,但为了保证用水安全,周至失去了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的很多机会,为西安人民作出巨大奉献和牺牲。
尽管周至财政年收入1.6亿,而财政支出20亿,缺口由西安市财政补贴,周至事业单位仍不能按月足额发放工资、市政建设依然落后,希望市政府能加大对周至的转移支付与生态补偿。
参考文献:[1]俞刚.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民勤县生态移民问题[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2]刘福明,查鑫.关于商洛市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情况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综合经济,2009.3.[3]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作者简介:张丹(1983-),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