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化评介
文学翻译分析报告

文学翻译分析报告文学翻译,作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是一项充满挑战与魅力的工作。
它不仅要求译者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有精准的把握,还需要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理解,从而在保留原作韵味的同时,使译文能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流畅自然地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一、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通过文学翻译,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读者能够领略到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让世界各地的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文学翻译还能够丰富目标语言的表达和内涵。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引入一些新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为目标语言注入新的活力。
二、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1、忠实性原则译者要忠实传达原文的内容、风格和意图。
这意味着不能随意增减或篡改原文的信息,要尽可能保持原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通顺性原则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读起来通顺流畅,没有生硬的翻译腔。
3、文化适应性原则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译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使译文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
三、文学翻译中的难点1、词汇的翻译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
例如,中国文化中的“太极”“风水”等,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需要译者进行解释或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2、句子结构的处理不同语言的句子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一些源语言中的复杂长句,在翻译时需要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重组,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3、风格的再现每位作家都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如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尽力再现这种风格,让读者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4、文化背景的传递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习俗、信仰、价值观等。
译者需要在翻译中巧妙地传递这些文化背景,避免读者产生误解。
四、文学翻译的策略与方法1、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特色,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译文难以理解。
文学文体学_文学翻译批评的试金石_评介_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_

最严峻的课题小说( 特别是现实主义小说) 的研 究与翻译批评研究结合起来, 在国内外翻译界 都有一定的开 创性意义。 1998 年获得 中国第 二届青年学术奖。 作者在 引言里简要 说明了本 书的基本 宗 旨: 研究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批评的关 系, 以期 用更为标准、 更为深入的文体学模式和方 法取代英汉翻译批评中传统的印象主义方法。 ( p. l) 全书共八章 , 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 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文体学; 第二部分论述 了文体学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1 文体学关心的问题 作者界定了文体 学研究的典型对象 , 讨论了文体 ( 即风格 ) 的概 念, 如 : 风格即类型或文学创作阶段的特点; 风 格即作者的习惯性特征 ; 风格即出自于美学和 主题考虑的语言形式选择。从语言形式在文学 中的美学意义、 美学效果与小说事实、 小说事实 与叙事风格的关系等方面讨论了文学文体学研 究的对象。她指出, 要把握文本所产生的全部 意义 , 必须把形式和内容同时加以考虑。 2 语言形式与文学意义的关系 作者从 文学文体学典型的分析方式出发, 明确批判了 当代文学理论家 Pearce 和 Fish 从不 同角度对 文体学的典型分析方式所持的否定观点, 阐述 了文体学的理论基础、 分析程序以及主要特点, 捍卫了文学文体学的地位 , 她指出 , 语言形式与 文学阐释是客观现象与主观反应的关系。在语 言形式与文 学阐释之间 , 直觉起着 重要作 用。 因此 , 形式与阐释的关系不能像两个自然事实 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样用科学手段检验 ; 但语言 Chinese Translators J ournal
主要参考பைடு நூலகம்献
Culler, J. 1982. O n D econstr ucti on . N ew Y ork: Cornell U ni versit y Press. Fish, S. 1980. I s There a Tex t in Thi s Class ? Harvard U ni versit y Press. Fowler, R. 1977. L i nguist ics and the N ov el . London: M et huen. Fowler, R. 1986. Linguist ic Criticism. O xf ord U 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 . A . K, M cIntosh, A , and Lt revens, P. 1964. T he L ingu isti c S ci ences and L anguage Teachi ng . London: Longman. 慈继伟 , 1985, 小说对 文体 学的挑 战 , 外 语教学 与研 究 1985 年第 2 期 , 第 7- 13 页。 刘宓庆, 1986, 文体与翻译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S hen, Dan. 1995. L i terary S tyli stics and Ficti onal Tr ans lati on . Peking U niversit y Press. 作者地址 : 100081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翻译研究的文化潮流--《翻译、权利、颠覆》评介

、
一
9 6
到多种形式 、步骤 、预定选择 、替代选择 、决定 、策略 等 ,其 中规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认为 ,规范 本身就是整个社会权力结构和关系的总和 。接着 ,赫曼 斯就对 “ 常规 ”、 “ 规范”、 “ 规则” 、 “ 法规 ”等概 念进行了阐述和区分 。翻译研究的最主要 目标在于识别 和解释支配译者选择和决定的规范 。我们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考虑宗教 、种族 、性别 、经济等话语制约的影响 , 任何抛 开社会文化环境 的翻译都是对翻译本身的损害。 第四章 “ 翻译 中的文化特 指项”由西班牙著名翻译 家哈维尔 ・ 弗朗哥撰写。他认 为翻译一直都是一项很复 杂的重写过程 ,其 中涉及不少理论和 实践的翻译冲突 。 翻译最突出的特征就是 “ 历史性” ,同时因为它混杂了 两种或 多种文化 ,隐含了一种不稳定 的权力平衡。输出 或输入文化的相对势力决定了权力的平衡。作者讨论了 不 同文化文本间的可译性问题 。弗朗哥重点分析了翻译 中文化特指项及其操控的本质 ,他将文化操控策略分为 保留和替换两类,并详细介绍 了翻译文化特指项过程中 作者需要应对各种文本 、超文本 、内文本及 固有的文化 变项。最后 ,作者分析了 《 马耳他之鹰 》的三个西班牙 文译本所体现 的文化操控 ,论证文化操控的确存在 ,而 译者倾 向于用一种 系统 的而 非特殊的方式实现 文化操 控 ,把翻译 中文化归化的主动性归为文本的输入方 。 第五章 “ 文化 翻译中的他者空间”的作者是西班牙
【 关键词 】 《 翻译 、权力、颠覆 》;文化转向;译者
Hale Waihona Puke 中,译者又受到自身意识形态 、源语文化与 目的语文化 的强势和弱势感觉 、所处时代主流诗学理论 、文本语言 本身 、主流机构和主流意识形态对译者的期望 、读者对 译文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翻译永远不可能真 正 的客观和中立。在文章最后 ,作者提 出人们不能将 自 己限定在一个翻译文本中,而要考虑作者所连接的源语 要理 论 。 文化及 目标语文化 。我们要特别分析权力是怎样进入文 当今 的翻译研究已体现 出了明显的跨学科特质 ,充 化翻译过程的,这一过程既是话语层面 又是非话语层面 分借鉴语言学 、文学 、文化研究理论 ,更涉及到商务、 的实践 。 法律 、经济 、政治等领域 。翻译研究者都跳 出了原先比 第二章是由英国华威大学著名学者苏珊 ・ 巴斯内特 较狭隘的仅仅关注两种语言文字转换 的传统翻译研究层 撰 写的 “ 温顺还是强大 :作者角色重评”。巴斯 内特一 面 ,而共同致力于从更为宏大的文化交际 、比较文化层 开头就指出一直以来 ,虽然翻译对于译者 的要求非常 面上去审视翻译 、研究翻译 ( 谢天振 ,2 0 0 6 :2 )。随 高 ,但译者地位低下 ,其付出的努力也未被人们 重视。 着翻译学的 “ 文化转向”和文化学的 “ 翻译转向”的迅 她回顾并讨论了翻译与创作 、译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 速发展 ,学界对于翻译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关注也越来越 直以来的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近几年 ,学界对于这种 多 。本书以 “ 翻译 、文化和意识形态”为主题 ,观点新 不平等关系提出了反对意见 ,特别是多元系统理论的发 颖 、编排清晰 ,是文化学派翻译政治学研究独具一格的 展改变了翻译研究的本质 ,并将这一研究提升到了独立 奠 基石 。 学科的高度 。翻译所具有的颠覆性的权力在后殖民主义 和女权主义文本翻译中得到了体现 。接着巴斯内特引用 二 、内容介绍 艾蒂安 ・ 多雷 、托马斯 ・ 莫尔等学者关于翻译规 则、译 该书 由八章构成 ,通过 “ 翻译 、文化与意识形态” 者角色 、权力及翻译与文化等译论 ,重新评价了译者的 这一主题相联 系。除第一章为绪论外 ,另外七章分别由 角色。翻译研究的关键词从7 0 年代的 “ 历史”变成8 0 年 不 同学者撰写 ,针对译者角色 、翻译规范 、文化特指 、 代的文化史的反思和文学信息最后变成9 0 年代的 “ 可见 戏剧翻译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性”。我们绕了一个大圈 ,最终又重新回到起点 ,认识 第一章 “ 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由两位编者撰写。 到译者具有改写文本 、改造世界的权力。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提出,人们对于沟通的欲望的不断增 第三章 “ 规范与翻译抉择 :一种理论框架”的作者 强和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地位的奠定加强了翻译的重要 是英国文学翻译理论家西奥 ・ 赫曼斯。在第三章 ,赫曼 性 。译者往往被视为 目标文化中控制文化 、政治 、文学 斯首先简要回顾了下操控学派代表人物吉迪恩 ・ 图里对 以及接受度的主宰者 ,他可以通过翻译行为人工地创造 翻译规范 的定义 、功能和类型的论述 ,接着从社会 、心 出既定文本的接受文本 。然而译者背负着自身文化背景 理和文化层面对规范进行分析 。他指出翻译包含了具有 所带给他的由社会 、历史 、政治 、经济 、民族 、心理等 不同主观想法及利益的社会行动者组成的网络 ,而翻译 各个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组成 的 “ 包袱”。在翻译过程 是对翻译行为有兴趣 的双方的一种交易。这一过程牵涉 引言 《 翻译 、权力 、颠覆 》 ( Tr a n s l a t i o n ,P o we r , S u b v e r s i o n ) 是 由西班牙著名学者罗曼 ・ 阿尔瓦雷斯与卡 门・ 阿弗利加 ・ 比达尔合编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0 0 7 年引进出版 。本书收录了上世纪8 0 年代末至9 0 年代 中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潮流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学者的主
翻译评估的一个探索_评_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_(2)

2007年第5期总第105期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2007,№5Serial№105翻译评估的一个探索———评《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李尚杰(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 1.引言马红军博士的新作《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翻译文学》)(2006)为上海译文出版社“译学新论丛书”之一。
如副标题所示,该书以在世翻译名家许渊冲为对象,多角度全面分析、评论他的翻译实践、理论以及围绕他展开的一系列论战,同时运用读者调查的实证法对其诗歌译作进行了个案研究。
这套丛书以推出译界新人新论为主旨,选入的著作中专门研究某一译者的,除了祝朝伟的《构建与反思———庞德翻译理论研究》之外,就只有马红军的这一本;而综观译学著作,以在世译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专著写作就更少了。
近年由于翻译学的文化转向,对译界名家的研究陡然进入一个新的层次,理论视野和研究深度与以往的名家研究几乎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这类研究可以遵循什么途径?同时,诗歌翻译评论历来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其实证方法的开拓也具有发展意义。
《翻译文学》正是在这几个方面颇具探索精神,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值得引起译界关注。
1.翻译研究的本体思路《翻译文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特点是,没有套用其他学科的某个理论框架,而是直接面对翻译现象本身。
作者从许渊冲本人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出发,进而阐述其理论渊源,然后详细评述翻译界围绕许渊冲现象所进行的三次论战,最后从读者调查的角度来关注最难解的问题:译诗质量问题。
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对许氏的理论观点或文本本身进行批评或赞扬,而是追根究底,从许氏从事翻译实践和研究的个人发展历程、脉络、渊源、性格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剖析,这就突破了简单地评论其观点对错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进入了一种比较严谨的翻译史研究范畴,从而也就能避免因为某一种理论立场而蒙蔽了对其诗歌译文的全面认识。
文学翻译批评学诞生的宣言书——《文学翻译批评论稿》评介

王宏印的《 稿》 20 论 于 0 6年 由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版 社 出版 ,
全 书 由序 言 、 言 和 九个 章节 组 成 。兹 做 一 介 绍 和评 点 。 前
于 这方 面 努 力 . 运 而 生 的产 物 。 应
到 了庞 而 不 杂, 全书 结 构 合 理 , 络 清 晰 。《 稿 》 脉 论 理论 构 架 分 成八部 分: 论 准备 ; 质 、 型与功能 : 体 、 法 与程序 : 理 性 类 主 方 原 则 、 准 与 等 级 ; 本 、 体 与 互 文 性 ; 化 参 与 ; 作类 型 ; 标 文 文 文 写
Ma . 0 9 y2 0
V0 _ . l6 No5
文学翻译批评 学诞生 的宣言书
《 学 翻译 批 评 论 稿 》 介 文 评
王 建 丰 , 伟 刘
( 北 煤 炭 师 范学 院 大 学 外 语 教 育 学 院 , 徽 淮北 2 5 0 ) 淮 安 30 0
摘
要 : 宏 印 的 著 作 《 学翻 译 批 评 论 稿 》 对 中 西哲 学 、 论 和 译 论 进 行 相 互 阐发 的 基 础 上 . 文 学 翻 译 批 王 文 在 文 对
的 主体 条 件 , 这 个 学科 的建 立 创 造 条 件 。从 客 观 条件 而 言 . 为 我 们 可 以按 照学 科 发 展 的 理 想 条件 提 出一 些 基 本 设 想 .作 为 介 入 这 一 学 科 的第 一 步 因 为 缺 乏关 于学 科 建 设 的 各 种 理想 条 件 的设 想 .就无 法 讨 论 文 学 翻译 批 评 学 的建 设 问 题 。 因 此 《 稿 》 第 一 章从 译 作 问 世 、 员 准 备 、 作 研 究 、 论 发 表 、 论 在 人 译 评 学 派论 争 、规 律探 索 和 学 科 建设 七 个 方 面提 出建 立 文 学 翻 译 批 评 学 的条 件 和设 想 。 些 条 件 之 间彼 此 不 是 孤 立 的 , 是 辩 这 而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之间的区别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和思想得以传播和交流。
在翻译领域中,可以将翻译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两种类型。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在翻译对象、翻译目的、翻译技巧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
文学翻译指的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
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将原作品的情感、风格、意境等方面准确地传达到目标语言中,同时保持原作品的文学价值和风格。
而非文学翻译则是指对非文学类作品的翻译,比如科技、商业、法律、政治等领域的书籍、文件、合同等内容。
非文学翻译更注重对信息和专业术语的准确传达,以满足读者对具体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在翻译技巧方面,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也有所不同。
由于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文学翻译者需要在译文中忠实保留原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感体验。
文学翻译者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以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美感。
而非文学翻译则更注重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和专业知识的运用,翻译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文学翻译分析报告

文学翻译分析报告文学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传递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为了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特点,本报告将对文学翻译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文学翻译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这使得文学翻译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1、语言的艺术性文学语言往往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形象表达和独特的文风。
译者需要在目标语言中再现原文的艺术美感,这要求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和高超的表达能力。
2、文化的传递文学作品常常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习俗、价值观、历史典故等。
成功的文学翻译要能够准确传递这些文化内涵,避免文化误解。
3、风格的再现每个作者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或豪放,或婉约,或幽默,或深沉。
译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并在译文中尽量还原这种风格。
二、文学翻译的原则1、忠实原则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是文学翻译的首要原则。
这包括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准确传达,不得随意增删或歪曲。
2、通顺原则译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读起来通顺流畅,没有生硬的翻译腔。
3、美学原则追求译文的美学效果,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审美体验。
三、文学翻译的方法1、直译在不违背目标语言语法和文化习惯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词句和结构。
例如,“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直译为“及时一针省九针。
”2、意译当直译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或会导致译文不通顺时,采用意译的方法,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而非形式。
比如,“It rains cats and dogs”意译为“下着倾盆大雨。
”3、音译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且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词汇的词语,采用音译的方法。
像“功夫”译为“Kung Fu”。
四、文学翻译中的难点1、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评介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评介作者:宗蔚婷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8期摘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
在人类历史上,翻译活动可以说是同语言本身是同步发展着的学科,而翻译也有赖于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和它们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沟通。
本文通过阅读谭载喜先生的《西方翻译简史》一书来介绍西方翻译发展史在人类史上作出的贡献。
关键字:西方;翻译史;评介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70-01一、西方翻译活动的发展脉络翻译活动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出现过6次高潮,这里作者把它们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肇始阶段。
从广义上讲,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第二阶段:宗教翻译的大量涌现。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基督教教会十分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
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 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这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阶段:宗教交流促进翻译活动发展向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1-12世纪。
此时,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西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化评介
孙艺风先生在04年8月出版了《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作为“翻译与跨学科研究系列丛书”之一。
该书的主要目的是就文学翻译的本质进行探索,即探讨文学翻译的复杂性。
尤其对文学翻译的特质及所涉及的关键性理论问题提出准确的描述和展开详细的讨论,系统深入地研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重要理论,在话语、文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方面揭示文学翻译的规律和特质。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十二章,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绪论、翻译理论(第一至四章)、文学翻译(第五至八章)、翻译中涉及的文化问题(第九至十二章)。
孙艺风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视角转换的益处和必要性、阐释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在翻译过程以及阅读过程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处理策略。
可以说,这三项内容贯穿全书始末,相互交融,构成全书主线。
在绪论中,孙先生开门见山地对三个问题做出了评论。
一、转换视角可以改变心态与观念,相对单一的本土文化视角应借助它者的视角,从多个角度看待文化差异,“本土文化若要保持真正的个性化,必须要呈现多元化”。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以多元的视角,综合考虑翻
译中遇到的问题。
除译入语文化视角外,还应包括源语文化视角,以及源语文本作者的视角。
在翻译理论研究中,“更应该站在一个足够高远的视角,纵观、把握翻译活动的全局,并尽可能地将涉及的各种因素纳入研究视野之内”。
二、文学批评与阐释息息相关,既然是文学翻译,势必要诠释文本,而在诠释文本时,由于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因此,阐释不仅仅是意义的翻译,更有寓意模糊性与延伸的翻译。
三、翻译的真正挑战在于文化信息的交流,而不应仅仅关注语言间的差异。
许多翻译问题,尤其是争论不断的不可译性问题,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而不是语言差异。
不同文化需要经过嫁接才能相互通融,相互补充。
文化的互文关系是对文学翻译的最大挑战。
孙先生提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翻译规范问题:译者在受到翻译规范的约束后,如何协调原作的语言风格和阅读的审美视角,即是应该注重翻译规范,还是应该强化翻译的主体性。
翻译理论(第一到四章)经验总结可以是理论的基础,但不等同于理论,理论大于经验的总和。
就翻译而言,原作者的意图和动机以及译者的意图和动机难以用经验来解释清楚。
孙先生还提到中国翻译界的一个认知误区,就是希望建立所谓的中国翻译学。
翻译学没有什么国界可分,建立自我封闭式的所谓中国翻译理论体系,只管外译中,不理中译外,那该理论的褊狭性就难以否认了。
关于翻译理论术语的问题,孙先生通过对“equivalence(对等)”、“sourcelanguage(源语、原语)”等词各方面的分析,充分说明了关键性术语可能涉及到的巨大复杂性。
对术
语不加以规范统一,可能利大于弊。
各种语言有各种语言的长处与特色,语言联合文化特色,使得该语言、文化中的读者及学者对某个词,包括术语,产生不同于其他语言、文化下的读者及学者的理解和细化,即不同语言文化促使人们看待学术术语时采用不同的视角,这样也就改进、细化了术语。
“多元”地翻译和使用学术语,可以增加学术的活力,有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
当然,充分利用术语灵活性的同时,还要注意术语的统一性。
译入语读者视角势必与源语读者的视角不同,因而产生译入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之间的距离。
距离和视角息息相关,视角的转换可以立即改变距离,从而促使交际的顺利进行。
人为地操纵距离给翻译提供了调整、取舍、变通与归化的空间。
翻译问题通常是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客观距离造成的,而翻译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人为的距离方能解决。
视角的把握有助于距离的调整,其后便可以进行各类变通。
符号之间的有效交际关系是通过距离的不断调整来完成的,人为地制造翻译距离可以缩短客观上存在的语言距离。
关于意识形态,孙先生认为译者意识形态的存在会对翻译产生干预,但不应夸大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除了意识形态这一文学作品的审视角度之外,文化视角同样必不可少,二者关系互补。
文化冲突比意识形态冲突更为常见。
巴特(RolandBarthes)的“作者之死”不等于源语的意义尤其是文化内涵可以随意弃之不顾或任意宰割处置,因为代表其文化生态的源语文本有其文化意旨,可以规约意义。
过分强调忠实反映了对翻译活动认识的简单化。
翻译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妥协意味着接受某种程度或形式的异质。
翻译时,为了完整表达源语的意义,目标语本身必须不断扩展以与源语相匹配,这也会使目标语系统趋于完善。
翻译行为总是试图消除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异质,就算明知不可为,也不断地设法制造某种“假象”,让人真伪难辨。
异质的消除是徒劳无功的,文化交流的意义是通过对异质的了解和借鉴,更好地认识、丰富和发展自身。
翻译的前提是准确无误的理解,如果意义得不到准确的把握,风格的传递便无从谈起。
话语信息的传递不是自动的,需要解码,即释义。
所谓“不可译性”,除了在翻译转换时所遇到的难以逾越的障碍等因素外,还与源语文本的意义不确定性有直接关系。
阅读的寓意与语境有着直接的关联,语境对于意义的产生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点在该书中有进一步的论述,突出强调语境重构对于翻译的帮助。
译者应重视阐释道德,即不可依自己的好恶对源语文本任意删略、发挥,或者厚此薄彼。
文学语言与文学翻译(第五到八章)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到语
言的特质,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意思或意译。
文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甚至可以说,简单地传递意义的基本信息并不是它的主要功能。
为了达到艺术目的,作者常常重新建立审美机制,通过独创更新而生出新的美感。
制订翻译策略时更应努力克服死板僵硬的翻译,使译文保持鲜活态势,在增加包容性的同时(可使读者从中受益,获得不同的视角),理清交错缠杂的互文和文化资源的关系,使得翻译语言同样具有强大而神秘的内驱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翻译时,应对原作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审视和挖掘,以更多样的方法阐释和复原,并充分考虑审美文化差异,小心谨慎地进行文化移植以及对意象结构的调整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