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论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

论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作者:杨庆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1期【摘要】作为非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有关时间的使用、代表意义及其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能体现出许多文化差异或导致交际失误。
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文化的代表,其文化的差异可以视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将从时间观念方面浅析中美时间观的差异。
【关键词】中美时间观;差异;单向记时制;多向记时制中国入世后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
各国人民也开始逐渐了解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而中国和美国代表了东西方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两国的文化交流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
作为非言语交际的要素之一,时间这一客观实在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形式的反映。
处于无意识之中,人们容易把自己的时间观念以及使用时间的方式视为理所当然,并推己及人,一旦发现差异,就会感到怪诞或无法理解,造成交际失误。
因此,对于非语言行为中经常为人们忽略的时间观差异的研究可以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失败。
时间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生活习惯。
Hall(1982)在著作《单向记时制与多向记时制》中将时间划分为单向制和多向制,前者讲求效率,强调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任务,着重于近期的计划,一个时间段只做一件事。
而后者着重于长期的计划,对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一个时间段内可以做多件事。
Hall(1982)还指出,美国、德国、瑞士等欧美国家属于单向记时制国家,而包括非洲、阿拉伯和希腊等属于多向记时制国家。
许多的专家学者们认为,中国应属于多向记时制国家。
而通过两种时间制概念的对比,以及中美两国人的时间观念以及对时间分配的分析,笔者也认为中国应属于多向记时制。
单向记时制的优点是非常有效率,事前制定好计划,并严格按照时间安排进行,一个时间段只专心做一件事,绝不拖拉,但缺点是缺乏灵活性。
多向记时制的优点则是比较灵活,能够变通,富有人情味,但不注意遵守时间安排,容易影响工作。
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

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关于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介绍如下:时间观念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国家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态度和使用方式都有所不同。
以下将从时间感知、时间利用、守时观念和工作与休闲等方面,探讨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
一、时间感知不同国家和文化对时间的看法和感知方式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时间的线性流动,认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强调计划和组织。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当下的感受和体验,认为时间是一种无限的资源,应该放松和享受。
因此,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感知和态度也不同。
二、时间利用不同国家和文化对时间的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效率和生产力,通常将时间安排得非常紧凑,追求高效率。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将时间更多地用于社交和休闲活动。
此外,在一些文化中,时间的分割非常明确,每个时间段都有特定的用途,而在其他文化中,时间的分割则相对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用途划分。
三、守时观念守时观念也是各国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些文化中,守时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规范,人们通常会准时到达约定地点。
而在其他文化中,对时间的态度则相对较为灵活,迟到或提前到达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此外,在一些文化中,时间的精确度也被强调,而在其他文化中,时间的精确度则相对较为宽松。
四、工作与休闲各国对工作与休闲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强调工作和生产力,认为工作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全力以赴。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休闲和娱乐,认为人生应该放松和享受。
此外,在工作与休闲的安排上,各国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通常将工作和休闲分开,而在其他文化中,工作和休闲的界限则相对较为模糊。
综上所述,各国对时间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感知、时间利用、守时观念和工作与休闲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时间和生活的看法和态度。
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时间观念差异,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

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一、引言时间观念在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2. 时间的测量:如何精确地测量时间?3. 时间的分类:时间的分类和时间段的划分方式。
三、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比较1. 中西方时间观的异同:比较中西方两种传统时间观念的异同点。
2. 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探讨中西方对时间的态度差异以及其内在的文化原因。
3. 中西方时间观的影响: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四、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1. 中西方时间观的历史演变:对中西方时间观的发展进行历史纵观。
2. 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分析中西方时间观的转变,从而探讨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和思考方式的变化。
五、现代时间观的思考1. 现代科技对时间的影响:现代科技对时间观的影响,如何让时间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意义。
2. 个人时间观管理: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个人时间观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利用时间。
六、结论对前面章节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转型和进步所带来的启示。
第一章引言时间是世界上唯一不可逆的事物,它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时间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思考中逐渐形成的关于时间的观念和认识。
本文旨在对时间观念进行解析,并比较中西方传统时间观的异同。
通过探讨时间观念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现代时间观的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间在人类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时间观念的解析1. 时间的概念:时间是指宇宙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续性,是一种通过测量来刻画的物理量。
它不可捉摸,无法具体感知,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2.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设备,对时间的变化进行观测和记录,从而得出时间的定量结果。
人们从古至今,不断寻找更加准确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时间。
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 论就是"阴阳五行说"
万事万物都要受行说认为:在 宇宙中,万物都有阴 阳两个方面、两种属 性
比如在古代哲学中就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天地一阴一阳构成了 阴阳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 观念差异11111
xxxxxx
-
目录 / CONTENTS
1、 对时间的感知与理 解
2、 对时间的重视和珍 惜
3_中西文化差异之时间观念差异11111
时间观念是指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态度,它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和看法。中国人和西 方人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感知、理解、重视、珍惜和利用上。中西文 化差异中,时间观念的差异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重视和珍惜
西方文化中,由于其历史起源于古希腊,人们更多地关 注于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由于古希腊哲学 家把外部世界看作是神所创造的,他们认为人的一切行 动都必须在神或神明面前进行,这就使他们形成了一种 "外在化"、"超越性"的时间观念。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就像人 可以在过去中发现未来,也可以在未来中发现过去一样
-
汇报完毕 感谢聆听
中国文化中,由于中国历史起源于农耕社会,所以中国人更关注于内在精神世界。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时间既不是外在于人存在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像西方文化中那样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过去和未来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或独立于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而 过去、现在和未来却与人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解读东方与西方的时间管理差异与应对方法

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解读东方与西方的时间管理差异与应对方法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观念解读:东方与西方的时间管理差异与应对方法在跨文化交流中,时间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东方与西方的时间管理差异常常引发沟通障碍和误解。
本文旨在探讨东方与西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并提供一些应对这种差异的方法与建议。
一、时间观念的差异东方文化中,特别是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往往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时间被视为柔性的、相对的。
东方人通常倾向于将时间看作是一种流动的资源,强调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避免冲突。
这种观念在商务谈判、会议安排以及个人约会上都有所体现。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时间的线性性。
西方人倾向于将时间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强调效率、准时以及时间的高效利用。
这种观念在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二、应对方法1. 尊重与适应在跨文化交流中,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了解对方文化中的时间管理差异,就能更好地适应与对方的交往方式。
比如,在与东方人进行谈判时,我们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以适应对方的时间观念。
2. 清晰沟通为了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双方需要进行清晰的沟通。
这包括在商务活动中明确约定时间表,确保双方对待时间的期望达成一致。
3. 灵活调整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中,灵活调整是解决时间管理差异的有效方法。
东方人可以尝试更加注重时间的准时性和效率,而西方人则可以理解和包容东方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性的特点。
4. 建立互信互信是跨文化交流中更加顺利的基石。
通过建立互信关系,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并且更容易找到相互适应的方法。
三、案例分析以中西方商务谈判为例,东方人可能倾向于进行更长时间的交谈,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
而西方人往往更加注重效率和实际结果,倾向于将商务谈判过程简洁化。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差异,双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提高沟通效果:1. 在商务谈判之前,双方应事先制定明确的议程和时间安排,以确保会议的高效进行。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例子时间观念是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时间的看待方式、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对待准时的态度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准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非常注重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在西方国家,如果你迟到了一个会议或者约会,会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相对较为灵活。
虽然准时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是人们对于时间的弹性更大,迟到一两分钟并不会被视为大问题。
其次,中西方对待时间的利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人们注重高效地利用时间。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分开,努力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不拘泥于时间的划分。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在工作之余与同事或朋友一起吃饭、喝茶,这种社交活动被视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
此外,中西方对待时间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金钱,人们注重时间的效益和经济价值。
例如,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他们会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以此来衡量时间的价值。
而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自然流动的现象,人们更注重时间的质量和内涵。
例如,中国人常常会将时间与情感、思考等联系在一起,他们更注重时间的体验和感受。
最后,中西方对待时间的观念差异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上。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提前预约,以确保时间的安排。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即时安排,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随机性。
另外,西方人通常会将时间分割成小块,以提高效率。
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个整体,注重整体的流动和变化。
综上所述,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体现在对待准时的态度、时间的利用方式以及时间的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原创]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原创]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74156e9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62.png)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
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
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
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
”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
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
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
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
”这位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
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
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
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意识。
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
(2)变通和协商。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过程,单靠一方的努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对比: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的差异引言东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差异。
其中之一是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面的不同之处。
东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在东方文化中,时间观念通常较为灵活。
东方社会更倾向于以人为本,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意识。
因此,东方文化中的时间通常是相对的,并且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常常优先于时间方面的要求。
在东方文化中,时间管理也是灵活性较高的。
计划和安排常常会受到变动和适应的影响。
东方文化更注重当下,追求自由和灵感,因此会对时间的束缚相对较少。
这种灵活性可使个体更具弹性和适应性,但也可能导致项目的延迟或不按时完成。
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更为规范和线性。
西方社会常常将时间视为有限且可分割的资源。
时间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公正而不可逆转的事实,其价值被高度重视。
因此,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时间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时间管理也往往更为严格和有条理。
人们惯于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并努力按时完成任务。
时间的高效利用被视为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这种强调时间约束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压力和紧张感,并限制个体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结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灵活性和强调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更强调规范性和高效性。
理解并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一、引言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方式,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语言并不是交际的唯一方式,在某些场合,语言可能会实现不了交际的目的。
非言语交际,作为另一种沟通方式,对语言交际起着强调,补充,甚至替代的作用。
所谓非言语交际,即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非言语交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身体行为,空间距离,时间观念和沉默四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进行的交流的过程。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交际双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从而会导致交际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冲突。
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对于促进人们正确认识目标文化,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言语交际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非言语视角入手,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并探讨两种时间观念在语言,影视,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体现,使人们对中美时间观念系统认识,从而为有效跨文化沟通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
时间观念是人类社会在实践中产物,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
过程中形成的,是文化深层次结构的重要方面,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贾玉新认为在非言语交际的各个因素中,时间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容易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
中美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时间的认知---环形时间观念和线性时间观念。
对于时间的认识,在时间观念史上形成了环形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
前者认为世界万物都处在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在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时间像一个大圆圈,主客体的界限在这个圆圈之中比较模糊,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程度较小。
中国传统的哲学时间观普遍认为,时间既是线性的,又是循环性的。
从时间进程的线性特征而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绵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沦语·子罕》)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川流不止,生生不息,肯定时间流逝并且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
美国人认为时间的运动是单向线性的,不可逆转,且最终会“消失殆尽”,故美国人时间意识强,他们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
“这种线性的时间认知在一些英语俗语中都有所体现:Bet-ter early than late.(宜早不宜迟),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间不等人)。
(二)时间的取向---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时间导向理论将时间分成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导
向。
其中,中国是以过去时间取向为主导的文化,人们尊重祖先和历史,注重经验和传统,个人的阅历和资历在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与之相反,美国人的时间取向具有”前瞻性“,他们信奉”一切美好都会在未来到来“,年轻就意味着更多的可能和希望,个人能力在生活工作中是最重要的。
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在双方语言上有着明显的表现。
汉语中的俗语如:”姜还是老的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老马识途“,”古人诚不欺余也“,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过去取向型的。
相比之下,美国人非常忌讳”old“这个词,在他们眼中”old“是”incapable(无能力)“,”useless(无用的)“,”hopeless(绝望的)“的表现。
因此,在日常的交流中,美国人尽量避免使用”old“,一般都用其他词语代替。
这些差异在双方的影视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历史剧备受中国人青睐,《康熙大帝》,《大汉天子》等影视剧都烙着”历史的灿烂文明“这一印记,近几年流行的穿越剧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过去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反观美国的影视作品多以科幻巨作为代表,《超体》,《银河护卫队》等,大都以”未来“为背景,故事一般发生在距今几千万年之后。
由此可见,美国人一般相信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三)时间的使用---多向时间观念和单向时间观念霍尔将不同文化模式的时间观念分为多向时间制(polychromic time)和单向时间制(monochromic time)两种范畴。
前者将时间看成发散性的,强调时间使用的灵活性,倾向于一个时间段里做多种事情;后者将时间看成可以分割的直线,注重日程、期限、效率,强调时间的宝贵。
多数中国人不善于做详细计划,不习惯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工作,他们的行动经常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灵活性和随机性较强。
美国人一般会有周密详细的计划,在特定的时间里做特定的事,时间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珍惜时间,遵守预约,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美双方在时间的认知,时间的取向和时间的使用三个方面有着鲜明的区别。
总体来讲,中国人的时间紧迫感较弱,他们强调对时间的适应即”适时观“---顺应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他们看重历史,倾向于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强烈影响着人们当前的行为和对未来的看法。
美国人则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他们关注未来, 对明天充满期待.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文化相融现象愈加明显,各国都在倡导相互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市场经济下,很多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进行时间管理,做计划安排,提高办事效率。
在跨文化交际
中,中美交际者要充分认识双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摒除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优越感,理解他国文化,才能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AnchorBooks,1959:20.
[2]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韩银燕。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J ].辽宁大学学报,2006(3):15-17.
[4]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49.
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Pec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