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探析

一、引言

语言是交际的主要方式,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语言并不是交际的唯一方式,在某些场合,语言可能会实现不了交际的目的。非言语交际,作为另一种沟通方式,对语言交际起着强调,补充,甚至替代的作用。所谓非言语交际,即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 非言语交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身体行为,空间距离,时间观念和沉默四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进行的交流的过程。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交际双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从而会导致交际过程中出现误解和冲突。因此,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对于促进人们正确认识目标文化,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非言语交际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非言语视角入手,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时间观念的差异,并探讨两种时间观念在语言,影视,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体现,使人们对中美时间观念系统认识,从而为有效跨文化沟通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中西时间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

时间观念是人类社会在实践中产物,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

过程中形成的,是文化深层次结构的重要方面,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贾玉新认为在非言语交际的各个因素中,时间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容易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中美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时间的认知---环形时间观念和线性时间观念。对于时间的认识,在时间观念史上形成了环形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前者认为世界万物都处在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在经历了一个时间周期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时间像一个大圆圈,主客体的界限在这个圆圈之中比较模糊,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受到客观条件的约束程度较小。中国传统的哲学时间观普遍认为,时间既是线性的,又是循环性的。从时间进程的线性特征而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绵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沦语·子罕》)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川流不止,生生不息,肯定时间流逝并且从容不迫,泰然处之。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美国人认为时间的运动是单向线性的,不可逆转,且最终会“消失殆尽”,故美国人时间意识强,他们生活节奏快,办事效率高。“这种线性的时间认知在一些英语俗语中都有所体现:Bet-ter early than late.(宜早不宜迟),Time is money.(一寸光阴一寸金),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间不等人)。

(二)时间的取向---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的时间导向理论将时间分成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导

向。其中,中国是以过去时间取向为主导的文化,人们尊重祖先和历史,注重经验和传统,个人的阅历和资历在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与之相反,美国人的时间取向具有”前瞻性“,他们信奉”一切美好都会在未来到来“,年轻就意味着更多的可能和希望,个人能力在生活工作中是最重要的。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在双方语言上有着明显的表现。汉语中的俗语如:”姜还是老的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老马识途“,”古人诚不欺余也“,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过去取向型的。相比之下,美国人非常忌讳”old“这个词,在他们眼中”old“是”incapable(无能力)“,”useless(无用的)“,”hopeless(绝望的)“的表现。因此,在日常的交流中,美国人尽量避免使用”old“,一般都用其他词语代替。

这些差异在双方的影视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历史剧备受中国人青睐,《康熙大帝》,《大汉天子》等影视剧都烙着”历史的灿烂文明“这一印记,近几年流行的穿越剧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过去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反观美国的影视作品多以科幻巨作为代表,《超体》,《银河护卫队》等,大都以”未来“为背景,故事一般发生在距今几千万年之后。由此可见,美国人一般相信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三)时间的使用---多向时间观念和单向时间观念霍尔将不同文化模式的时间观念分为多向时间制(polychromic time)和单向时间制(monochromic time)两种范畴。前者将时间看成发散性的,强调时间使用的灵活性,倾向于一个时间段里做多种事情;后者将时间看成可以分割的直线,注重日程、期限、效率,强调时间的宝贵。

多数中国人不善于做详细计划,不习惯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工作,他们的行动经常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灵活性和随机性较强。美国人一般会有周密详细的计划,在特定的时间里做特定的事,时间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珍惜时间,遵守预约,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美双方在时间的认知,时间的取向和时间的使用三个方面有着鲜明的区别。总体来讲,中国人的时间紧迫感较弱,他们强调对时间的适应即”适时观“---顺应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他们看重历史,倾向于回顾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强烈影响着人们当前的行为和对未来的看法。美国人则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对时间进行有效管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他们关注未来, 对明天充满期待.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文化相融现象愈加明显,各国都在倡导相互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市场经济下,很多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进行时间管理,做计划安排,提高办事效率。在跨文化交际

中,中美交际者要充分认识双方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摒除民族自我中心主义优越感,理解他国文化,才能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 T.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AnchorBooks,1959:20.

[2]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韩银燕。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J ].辽宁大学学报,2006(3):15-17.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49.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4407317.html,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Pec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 2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3 旅游与文化 4 从《喜福会》看美国华裔女作家身份探求 5 《喜福会》所表现的中美文化的冲突和兼容 6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7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8 英汉数字之间的文化对比研究 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0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11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 12 《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之哥特风格 13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 14 英汉灾难性新闻导语写作手法初探 15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 16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17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8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19 专有名词普通化 20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21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22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中的幽默 23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2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25 Culture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 26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 27 <<罗伯特家的苔丝>>中动植物的作用 28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29 《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和谐”研究 30 《嘉莉妹妹》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地位 31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 32 An Analysis of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Theory 33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4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5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 36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 rick 37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38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 39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40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 41 The Travel of Freedom—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42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

从谚语看中西时间观念差异 中国有句古话: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把昼夜交替,春去冬来看做时时间的周而复始,倾向生命是轮回的,“来生再见” “三生有幸”,这辈子,没有做到的事情下辈子还可以弥补,因此,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形的,有一种充裕感,喜好回顾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是将来行为的借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过去的历史的重视和崇尚,做事喜欢引经据典,追本溯源,循规蹈矩,类似的还有“前车之鉴”等。 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起点始于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从而开始了人类的繁衍,时间随着创世开始了。Not to know a man from Adam这个熟语体现了西方文明中的时间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就是“原罪”。“a day of final judgement”,即“世界末日”。根据基督教,“世界末日”是接受最后审判的日子,人类以“原罪”为起点,不断忏悔、赎罪,接受了最终的审判后,被解救者将进入七重天,获得永恒的幸福。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英语中反映出的时间观念是一条有始有终的直线。西方人认为,活在当下,抓住现在才能走向明天。There is a good day coming. “好日子就要来临”,不管现在和过去如何,将来都是“a good day”,现在和过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来。象这样更看重将来的熟语还有“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Better the last smile than the first laughter”,“He loses indeed that loses at last”,“The end crowns all”等等。 中国人习惯把时间抽象化自然化,“只争朝夕”中“朝”指“日”,即白昼,“夕”指“日暮”,即夜晚。“朝夕”在这里就是指“时间”。类似的还有“多事之秋”、“一朝一夕”、“千秋大业”、“朝朝暮暮”等。在运用时间上,比较随意。 西方人的时间很具体,只有数字,用精确的小时,分钟,秒钟来衡量。西方人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金钱也可以为他们赢得时间,类似的还有,“Spare time is the gold dust of life”,“He that gains time gains a ll things”,“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Time’s up”等。在这些熟语中,时间都被视为可消耗、获得的实体。在约会时,非常准时准点,而且不能接受无故的迟到。 王小诗200921010123 07英语本(一)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214407317.html, 从时间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孟静 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09期 摘要:东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人们的时间观念存在差异。笔者从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中英对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的取向、中英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态度3方面着手,分析了时间观念对时间隐喻的影响,进而期望有助于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Abstract: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are different, so the people''s sense of time is different.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ffect of time view on time metaphor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endency for 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ndency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the attitude to "past, present, future"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in hope of helping to improv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people. 关键词:时间观念;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一元和多元时间模式 Key words: time view;linear and cyclical time view;single and multiple time mode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315-01 0引言 人类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他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其制约和支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人们在社会实践、思维方式和安排时间等方面的不同,各自形成的时间观念产生了差异。正如美国人类学家Hall所说,各个文化就像拥有自己的语言 一样,拥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因此,当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流时,对时间意义的理解不同就会对人们的交际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沟通。 1中英对线性和循环性时间观的倾向 中国传统的哲学时间观普遍认为,时间既是线性的,又是循环性的。从时间进程的线性特征而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绵性,时间是川流不止,生生不息的。“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沦语·子罕》)就凸显了儒家始祖孔子对待时间之流的态度,肯定它但从容不迫,泰然处之,无惊恐之感。从时间的循环性特征而言,时间则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就创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发生论的时间观。从《易经》、《老子》等等经典中,不难看到人生经历的时同流程中穷通、逆顺、吉凶、祸福的互相转换。而历史文人经常提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等又充分体现了时间之流当中的循环性时间进程。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时间流程的线性和循环性是融会贯通的。在线性时间的绵延流动性中含有周而复始性;在循环性时间的流程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英文

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英 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Compared with America being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 .Chinese care a little about time going by . The concept of time(时间观念) ①In china,words and phrases about time are very general. For example,if you date with someone, most of Chinese used to answer: in the afternoon /at night/after a while and so on. But in western, people have a very strong concept of time. If you date with a foreigner, they will ask you the Specific time, such as: what time should we meet ②In Chinese dating, people would like to come in advance and they think its represent respect and politeness. Westerners like come to the dating place on time or a few minutes late, which can give each other fully time to prepare and the enough private space. They think that arriving on time shows people have good education. Otherwise he will be regarded as unreliable or is not responsible for the other people. Most Americans place a strong emphasis on being on time.?They tend to organize time by means of schedules. Time is highly valued and treated as something real in American culture because it conveys different meanings to American people. In their eyes,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and “Time lost is never regained”. As a result, they want every minute to be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 and they firmly believe that no time should be wasted. Not surprisingly, the new comers to America find the Americans seem always in a hurry and do everything at a running what makes the new comers embarrassed is to have no opportunity to smile, converse or have a short exchange with strangers because the Americans regard such practices as a waste of time. Keeping Appointments and Dates It is considered impolite and inconsiderate to fail to keep an appointment or date without giving prior notice to the other person.?If you do not plan to meet the person, then you should decline the invitation.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时间观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 时间是人和周围世界存在的一种形式。时间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后,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与支配。相反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的某种信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更响亮而清晰。”时间观念是各种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形成其特定的对时间的看法,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时间观有利于我们跨文化交际, 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中国人约会提前到,西方人约会迟到三五分钟。中国人视年龄大为尊,西方人视年龄大为忌。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时间也有所不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障碍可能仅仅由于对时间及其运用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例如,一位美国学者即将离开中国,他的一个中国朋友邀请他吃饭为他送行,可意想不到的是那个美国人说:“我很乐意去。但万分抱歉,因为我已经安排好了明天的事情。”这位

中国朋友听后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在他的眼中美国人对他的友好都是一种过度的冷漠。不久他才发现是他不合时宜的邀请而导致拒绝。 为了尽量减少因时间观念的不同带来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交际双方应尝试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是一种深层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全球一体化各国文化交流频繁的新世纪,对其他文化的时间观念不够尊重和了解,误解就有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就有可能失败。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中美时间观念差异的意识。当彼此时间观念不同时,不宜做好坏评价,宜作客观描述。(2)变通和协商。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是对异国文化的认知了解的过程,单靠一方的努力不容易加速彼此的理解,需要交际的双方互动并将自己的时间观念向对方解释,作出调整。如:被安排在星期天上课的外籍教师完全可向中国同行说明,在他们国家星期天是不工作的。 时间观念的不同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对时间的不同态度及其相应的不同社会行为习惯往往会阻碍有效的交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间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倾向,如何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实现有效的交际非常重要。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

中西方时间观念对比研究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inese concept of time and western concept of time 0ginates from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hich affect l people’s behavior,awareness Of concepts,industrial relationship,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value orientation.Different cultures breed different time conceptions and time behaviors. Today will talk about the aspects of their differences. When different time views meet with each oth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flicts and obstacl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may arise. 1.Introduction Because of the social practice,ways of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and time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re different..That is to say, time ,as an objective existence,has different forms of reflection in different cultures.Time view is seen as a part of cultural deed structure,which affects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world,controls their judgment and determines the ways of behaviors.The vagueness and exactnes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1ture usually lead to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 when peop1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The Chinese use time Very casually and tangibly(明确的).The Chinese prefer to say some uncertain words 1ike “at Once",”sometimes”,“a short while",which a1ways contrary to the westerners.Chinese students who are studying English tend to misuse the tense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the foreigners.The reason may be that there is no clear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ime in Chinese.When a Chinese and a westerner parted from a party,the westerner said,“I shall invite you to have a lunch one day”.And the Chinese took his words seriously and had been waiting f0r his invitation,but in Vain.So he thought the westerner was dishonest and he did not carry out his promise.In fact,such“promises”,as“we will keep in touch”and‘‘I will see you 0ne day",do not specify the time and place of the invitation and are only greetings.Because we are accustomed to such vague expressing way Of time,we tend to take them seriously. Conversely,a certain behavior also reflects certain concept of time and transmits some message about it.As a way 0f non-verbal exchange,time has its own speci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Just as American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nθr??p?l?d??st] 人类学家)E.T.Hall has pointed out that it has its own language,every culture owns its “time language"(Hall,l 959,p.2O).We all have such experience that when people shake hands with each other on social occasions,we can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ir identities,relationship and status from the order of who stretches his hand first and how long the shaking has lasted.Similarly,if two sides have made an appointment to negotiate a contract at 9:00,while

文化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 摘要: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时间观念和行为。人们的时间行为不知不觉地受到时间观念的制约和支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其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从时间意识和使用时间习惯着手,对中西时间行为进行对比,意在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时间观;单向时间制;多向时间制;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人们的时间观一旦形成,其言行就不知不觉地接受它的制约和支配。反过来,一定的言行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说: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时间观深深地潜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不易为人们觉察。在交际时人们容易把自己的时间观以及使用时间的方式视为理所当然,,一旦发现差异,就会觉得怪诞或无法理解。本文对时间行为进行跨文化对比,意在避免或减少跨文化活动中的误解与冲突。 一、时间系统 文化时间观主要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根据霍尔的理论,世界上存在三种文化时间系统:技术时间、正式时间和非正式时间。(1)技术时间。指的是用科学方法精确地测量出时、分、秒等时间长度。如天文学中的年就有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5.51秒多一点儿)、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9.54秒)、以及近点年(365天6小时13分53.1秒)。技术时间是与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过程关系不大。(2)正式时间。是非科学的,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具体地说,它是指特定文化的人看待时间的习惯。人们一般把时间划分为世纪、年代、年、季、月、周、日、时、分和秒。但是,有的农业社会的文化则把时间与月亮的圆缺和庄稼的生长季节等自然事件相联,如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文化中就形成了农历中“二十四节气”。正式时间通常不会带来交际障碍。(3)非正式时间。是指人们笼统地提到的时间。它最为复杂,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也主要表现在这类时间之中。当某人说“得要一会儿”时,你只有对他十分熟悉并了解这句话的语境时才知道“一会儿”意味着多长时间。不同文化对约会“准时”所定的标准不尽相同。英、美人的标准是5—10分钟,阿拉伯人的标准是半小时,而意大利人是两小时。非正式时间的用语与技术时间和正式时间的完全相同,但词义却常常是随情况而异,因而会给交际带来困难。了解一种文化成员是怎样对待非正式时间,就可以获知这一文化的时间意识。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对比 摘要:何谓“时间”?时间的所谓“本质”是什么?何谓“时间意识”或“时间观念”?它们的所谓“本质”又是什么?这篇文稿并无这样的意图,对诸如此类既古老又“纯粹”的时间哲学问题进行求索和提供答案。 关键词:时间观念;中西传统;时间观 Abstract: What says “the time”? What time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What says “time consciousness” or “the time sense”? What their so-called “is the essence” also? This draft and does not have such intention, to so forth both ancient and “purely” the tim e philosophy question carries on seeks and provides the answer. key word: Time sense; China and the West tradition; Time view 概述 本文将集中研究以下几组同时间哲学有联系的理论专题。第一组是与人的“时间观念”相关联的理论专题。其中包括:如何“还原”出时间观念的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样式的划分问题;时间观念形成的渊源问题;时间观念中的时间维度问题。附带说一句,此处提到的“时间观念”是超地域、跨文化的,对任何民族均一视同仁。因此,它可以为研究和比较中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时间观奠定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基础。 第二组理论专题是:首先纵览中西方时间观的概貌,然后分别介绍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时间观。其中包括三个理论专题:(1)综述中西方哲人对时间观念作出的不同解释。(2)综述中国传统哲学中从《易经》开端的某些学派的时间观,这个专题主要涉及先秦时期的《易经》、儒家(孔子和孟子)、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和《易传》中独具特色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力求做到“见一斑而窥全豹”。既然只见“一斑”,战国后期的“诸子”,两汉以降的董仲舒、王充、魏晋玄学、中国佛教和宋明理学……的时间哲学及其时间观皆付之阙如。至于设定超越时间之流的时间观,如董仲舒所云“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道不变说”的超时间观,又如《大乘起信论》标榜的“一心二门”论,其中涉及与“心真如门”相关的“真如不生不灭”的超时间观,由于篇幅所限,不得不或者割爱或者点到为止。(3)综述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某些类型的时间观,重点介绍延续两千余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圣·奥古斯丁到牛顿、康德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先哲的时间哲学。比方说,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哲学涉及的某些时间问题,例如,是上帝在现成的时间流程中创造世界万物?还是上帝既创造了世界万物,又创造了用来创造万物的时间流程和万物演变的时间流程?均在略加点染之列。 第三组理论专题是: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的时间观中几个发人深省的方面作一些对比研究。笔者概括出了以下五个方面:(1)观察时间与体验时间;(2)时间之“体”与时间之“用”;(3)依存时间(相对时间)和纯粹时间(绝对时间);(4)实在性时间和非实在性时间;(5)线行性时间和周行性时间。要作两点说明:其一,为了设定以上五个可资对比的方面,笔者不得不自创了一组同中西方时间哲学有关的术语。其二,中国和西方传统哲学中各自的时间观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不过是列举出其中的较为醒目者而已。 一、事象世界及其时间流程 时间是流动不已的。时间之流总是事象的运动变化中的时间之流。换言之,事象世界的动态过程或行为过程中蕴涵着时间进程。既然探讨时间之流的问题牵涉到事象及事象世界,所以有必要对后者作一些简要的说明。所谓事象,包括有形体之象的各式各样的物体,有相状之象的

浅谈中西方的时间观念

浅谈中西方的时间观念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曾经说过:“时间会说话。它比有声语言更坦率,它传达的信息响亮而清晰……”,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往往传达了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由此得知,在学习外语中,进行相关文化的输入,除了介绍一般文化现象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还要深入理解其文化的根源,这些对于接触一门语言,了解一门语言,甚至掌握一门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有始有终与循环往复 在西方文明中,时间是有起点的,它是在行进的,在流逝的,即珍贵又固执,一旦消逝了便无法挽回。圣?奥古斯丁曾经说过:“上帝在超时间的意义上来说是永恒的。在上帝那里,没有所谓以前和以后,只有永远的现在,时间自创世始,又随末日审判而终,进入无时间状态。”所以,我们发现,在西方的文明中,时间是有始有终的,是会有消亡的那天,而非是永远消耗不完的。 可是,在我们的中国文明中,时间的变化是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是一种始终沿着自身做永远螺旋式运动的,如昼夜交替,季节的往复,植物周期生长,农时劳作更替,都有圆周式的去而复始的自身复归的周期性循环活动(贾玉新,1997:71)。于是,一切都处于循环往复之中,时间更是一样。于是,我们就相信,今天没了,还有明天,还有无数个明天和明天,是源远流长的。 2、珍惜时间与挥霍时间 美国人有句座右铭:“Time is money.”把时间和金钱视为等价交换的实体,时间可以让他们创造金钱。由此,他们做事讲究计划,要求严格依照时间表办事,并且凡事做到准时不误。预约是西方人普遍的社会习惯,并且越是重要的活动越是要提早约定计划好。与英美人交往时尤其如此,即使到最好的老外家串门也要事先打招呼,否则便会打扰他们的私生活,使自己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例如,刘凤霞编著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关于西方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是这样描述的:“Americans in the Western world look upon time as a present , tangible commodity , something to be used , something to be held accountable for.……The American divides up the day very precisely and communicates only during certain hours .……For many situations Americans would consider tardiness of five minutes to be relatively serious and improper.”由此可见,在时间这一概念上西方人是十分注重的,且作为生活交际上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 记得德国哲学家康德老人在写给老朋友威廉·彼特斯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在我看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无论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礼貌。”(康德,1779年3月)在实际生活中,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甚至愿意为了守时,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只为了履行自己的承诺。借用戴尔·卡耐基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结交朋友和有影响力的人就要准时。任何人都喜欢和一个时间观念强、守时的人做朋友,因为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诚信的人。”西方人就是如是告诫自己和他人的。 此外,西方人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无所事事了。Jesse Crispin曾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In fact ,if we had more free time ,surveys suggest that the majority of us would fill it with more work .We have a very difficult time unplugging, and many of our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ensured that we don’t have to .”(李湘廷,《Time is everything》,2010.2:18)也就是有了这样的时间观念,在西方,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和资历雄厚的智者。

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

中西价值观差异的主要表现 1.价值主流。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 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 实现自我的保障。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2.价值取向一元化与多元化。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3.个人本位与群体本位。西方文化特点是强调个人价值,即主张个人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个人行为与个人兴趣,勇于进取,珍视个人权利。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拯救自己;寻求自我表达,强调个人尊严,注重个人隐私,个人的权利不可剥夺;人的力量无限,崇尚竞争,适者生存。在西方社会,人们普遍将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个人主义”作为这一精神的概括,被赋予积极意义。每个人都尽量体现个性化的自我:个人自信,自我肯定,自由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公开发表不同见解。中国社会的三大基本结构即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绝对君主制和宗法制,都是从本质上和个人主义水火不兼容的,形成群体本位的集体主义。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崇尚“大公无私”等。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方面,人们被要求做到“克己守道”、“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强调个人是为家庭而生存的,个人的生死荣辱和家庭息息相关。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个人主义”便自然地成为与“集体主义”相对的贬义词,如自以为是、自负都带有贬义色彩,“个人主义”被认为是“利己主义”。语义是文化氛围的产物,语言符号具有既定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个人主义”的定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 4.天人观。西方传统认为,宇宙是由神创造和控制着的,人和宇宙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因此,宇宙自然法则必须遵守。这样的宇宙观形成了后来的二元论世界观。他们认为人和世界是各自独立的,彼此的关系是

高中历史中外史实对比时间表

世界近现代史与中国史重要史实对比 西方: 十四,十五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意大利尼德兰。 十五世纪晚期~十六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十四~十七世纪,文艺复兴。 1640~168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89,《权利法案》的颁布。 十七世纪中叶~十八世纪前期,法.俄.普.奥的革(未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但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使知识融会贯通,需了解)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775.4~1781.10,美国独立战争 1776.7.4,《独立宣言》的颁布,美宣布独立1783,美国得到英国承认。 1787,美国宪法的制定(资本主义第一部成文宪法)。 1789,美国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1789.7.14~1794.7.27,法国大革命。 1791,《人权宣言》颁布(注意与之前英,美《权利法案》和《独立宣言》做比较)。1795,热月党人成立都政府。 1799.11~1804.12,拿破仑建立执政府。1804.12~1814.3,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法国殖民地海地独立(拉美第一个独立1804,《民法典》的颁布。 1765~1840,英国工业革命。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2,《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1861,俄国废除农奴制(资产阶级性质改革)1861~1865,美国内战(资产阶级性质改革)。1862,《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颁布1862~1871,德国统一(资产阶级革命)。1852~1872,意大利统一(资产阶级革命)。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71,巴黎公社中国: 1368,明朝建立。 1421,靖难之役。 1405~1433,郑和七下西洋(比新航路早半个多 世纪,但性质不同,注意比较)。 1553~1565,戚继光抗倭(新航路开辟影响之一)1553,葡萄牙人登陆澳门。 十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636,清朝建立,并实行闭关政策(新航路影响之1661~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 十七世纪,早期启蒙思想潜滋暗长。 十六世纪后期~十八世纪初,西学东渐(新航路开影响之一)。 1839,林则徐虎门硝烟。 中国近代史开端: 1840~1842.8,鸦片战争,后签定《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1844,《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签定。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定《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其中重要文献有《资新篇》.《天朝田亩制度》)。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29 卷第4 期 2006 年7 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No rmal Univer 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 ion) Vo l. 29 No. 4 Jul. 2006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 韩银燕1 , 钱鑫2 ( 1. 大连轻工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辽宁大连116034; 2.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130021) 收稿日期: 20051220 作者简介: 韩银燕( 1967) , 女, 吉林敦化人, 大连轻工业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社会语言学研究; 钱鑫( 1980) , 女, 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摘要: 文化气象万千, 无所不在。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 时间信息的传 递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 别, 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如何对待时间以及如何使 用时间,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导致中西方时间观念 差异的文化因素, 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时间取向,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 时间观念;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C912.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51( 2006) 04001503 A Contras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ime Concept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N Yin yan, QIAN Xin ( 1. S chool of I nter national Communication , Dalian I nstitute of L ight I ndustr y , Dalian 116034, China; 2. School of For eign Languages , J ilin Univers ity , Chang 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ubiquitous and is ever yw here. As an import ant part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t ransmission of t ime messag e a lso has pr ofo und cultur al connotation. Differ ent cult ur es have shaped different concepts of t ime. The differences be tw 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philosophy, histor ical backg round and social sy st em and so on hav e caused their differ ences in concept of time and att itude tow ard t ime, and as a result, have created different mo des of time or ientat ion. The way to deal wit h t ime and use time, to a g reat ex tent, influences the effect of cro ss cultur al communicatio n betw een t hem. This ar ti cle, thro ug h co nt rastiv e analy ses of the cult ur al factor s causing the differ ences in time concept betw een Chinese cultur e and western culture, aims at a deeper under 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o rientatio

中西方谚语中时间观念之对比分析

中西方谚语中时间观念之对比分析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ime Concept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Acknowledgements This thesis has taken me almost two years to turn it from conception to the final completion. It is a work of joint efforts from many people. So I especially wish to extend my gratitude for the following people. Firstly,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appreciation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Meng li for her patient and constructive instructions on my thesis writing. I have got more inspiration and motivation to accomplish this study. I can deeply touched by her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I would like to thank my dear classmates and roommates. They helped me so much by giving me useful suggestions and encourage me when I was in trouble and in confusion. Without their concern and companion, I cannot finish my paper smoothly. I benefit a lot from our daily communication. All in all, thanks all the people who offer me selfless support. Your kindness would be remembered forev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