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有时也称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对象:

对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它是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

三、区别:

变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于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机制)精神病学:为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等。(治疗)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时的两个基本命题

(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

(2)性的冲动,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2、推演出的判断

(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必多”

(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4)“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自我与心理健康最为密切)

(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

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依据假定,人的异常心理的缘由:

(1)固着(2)焦虑(3)压抑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

1、研究技术路线

动物实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例生理机制

观察临床病人

用类比的方法来结合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2、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

第一: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

第二: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3、神经衰弱的特征: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

癔症的特征: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三)人本主义的解释

(1)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马斯洛认为: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3)给求助者创造环境,让求助者挖掘他的潜能,自己来解决问题

一、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组织正常运行;

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一、正常心理活动,即心理的正面,具有三大功能:(添加内容)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

它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

一、标准化区分—李心天(1991)

(一)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可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的变化,或者分子水平上的变化。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

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三)内省经验标准

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

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

(四)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有心理障碍人的行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986、1995)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

异常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不一致,即没有“现实检验能力”或“无自知力”,如幻觉、妄想等。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正常心理活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一致

异常心理活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不一致

(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发生了改变,要怀疑此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2、感觉减退

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时常常有感觉减退

3、内感性不适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带有恐怖性质。

(二)知觉障碍

2、幻觉

无对象性的知觉;

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1)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幻视/mpg、幻味、幻嗅、幻触和内脏性幻觉。临床上以幻听最为常见,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出现次数较少。

(1)非言语性幻听

(2)言语性幻听

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

2、幻视6、内脏性幻觉

(2)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幻觉又可分为真性幻觉(来自外部)与假性幻觉(来自内部)两种。

(3)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想、心因性幻觉等。

功能性幻觉:指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思维鸣响:又叫思维回响。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

心因性幻觉: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内容与精神刺激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三)感知综合障碍

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1)视物变形症/mpg :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

(2)非真实感

又称现实解体。患者认为周围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像舞台上的布景一样,像“水中月”,像“镜中花”,认为和过去所见到的不一样,对它们没有真实的感觉。

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3)窥镜症: 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或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