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基础知识整理)

变态心理学(基础知识整理)

1、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原因与规律的科学。

2、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楚,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3、妄想: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4、幻觉:患者在周围的环境中并无任何刺激,但患者却能产生感觉。

5、抑郁症:经历了一次或多次抑郁发作期间没有躁狂发作,被称为抑郁症,也称为单相障碍,容易复发。

6、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

7、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或强迫性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8、神经性呕吐:指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的心理障碍。

神经性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情不愉快、心理紧张、内心冲突有关,无器质性病变,可有害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由于总的进食量不减少,所以体重无明显减轻。

部分病人具有癔症性人格,表现为自我中心、好表演、易受暗示等。

9、记忆障碍:指个人处于一种不能记住或回忆信息或技能的状态,有可能是由于病理生理性的或情境性的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记忆障碍。

10、分离性障碍的病因:①生物学观点大脑功能缺失②心理动力学观点防御焦虑③行为学和社会文化学观点社会角色的分离④认知观点记忆功能失调11、物质滥用:指对药物的使用导致人们难以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并且带来人际关系以及法律上的问题。

12、物质依赖:指对物质以强迫性的方式使用,并且从生理和心理上对人均造成了损害,随着使用物质而使人体产生耐受性和戒断反应时人就在生理上产生了对物质的依赖13、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14、多动症注意障碍:15、紧张型木僵状态:指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明显减少或抑郁,常会保持同一姿势。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知识点:1、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2、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

识记、保持、回忆、再认是记忆的基本过程。

4、记忆减退:是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之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5、遗忘:对于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为遗忘。

6、思维障碍:是由于某种外来的或体内有害因素的,破坏了人脑正常的活动规律或扰乱了人的思维的逻辑进程,在病理的基础上退到低级的水平上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联想形成一些反乎常人的逻辑概念做出了为反常人逻辑的判断和推理,从而丧失了正常正确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能力,对现实进行了歪曲的反映。

7、思维过程障碍:1、抽象和概括过程的障碍(水平下降、扭曲)2、联想过程的障碍(过度、贫乏、错乱)3思维逻辑进程的障碍(逻辑倒错性思维、象征性思维、诡辩证、语词新作8、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9、被害性质的妄想:1、关系妄想2、被害妄想3、影响妄想4、嫉妒妄想10、夸大色彩的妄想:1、夸大妄想2、发明妄想3、钟情妄想11、自我贬斥性质的妄想:1、自责自罪妄想2、疑病妄想12、妄想产生的条件:1、病人在意识清醒下由于某种身体内、外的刺激物的作用,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出现异常,就可能在认知异常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发展成妄想。

2、妄想也可以在意;识障碍的条件下产生。

3、在情绪障碍的条件现产生妄想4、思维过程本身有障碍的条件下产生妄想5、在人格障碍的背景上产生妄想。

13、恐怖症:是一类带有强迫性质的、不能以病人的意志和愿意转移的恐惧情绪。

14、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情感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1.症状、主要症状、核心症状症状:患者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

2.关于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生理功能是指人体八大系统的正常的作用。

比如消化系统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主呼吸等等。

躯体症状是指躯体能够感觉到的不适或被观察的到的异常。

3.预后和转归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结局,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

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

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

4.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

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

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等)所以焦虑症是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范畴。

你在这里之所以有疑问,可能是因为教材上说我们的工作范围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神经症。

其实在三级书上44页四、注意事项的第一句话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第一章、绪论一、心理障碍与病理心理学1、心理障碍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常表现为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而出现。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心理障碍的基本元素:•痛苦(suffering)•适应不良(maladaptiveness)•不合理(irrationality)•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unpredictability and loss of control)•少见的和非传统性(rareness and unconditionality)•观察者不适(observer discomfort)•违背标准(violation of standards)3、心理状态:主要包括两大类:心理正常和心理不正常从临床心理学角度出发,划分为:①心理健康(健康心理);②心理不健康(不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③心理不正常(异常心理):变态人格、神经症、其他精神障碍4、判定建议注意判定标准的社会性,注意判定标准的主观性,注意判断这的不同角度,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还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其研究的理论任务是帮助揭示正常心理活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实践任务是促进人类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变态心理的定义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第二章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一、生物学理论1、生物理论学家认为异常行为是脑和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失调的结果。

他们主要从遗传基因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行为异常的现象。

变态心理学内容要点汇总

变态心理学内容要点汇总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区分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概念辨析:1.错觉和幻觉错觉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幻觉一般都是病理性的。

错觉是有对象性的知觉,只不过知觉发生了错误,而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

2.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的区别内感性不适是感觉障碍,而内脏性幻觉是知觉障碍。

内感性不适的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而内脏性幻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内感性不适和内脏性幻觉哪个更严重?答案是,内脏性幻觉。

因为内脏的痛觉本身就具有性质不明确和放射性的特点,所以内感性不适更接近于内脏的生理感受,也更接近于正常。

3.思维鸣响是思维障碍吗?思维鸣响在有的教科书里放在思维障碍的分类,有的教科书放在知觉障碍,笔者认为思维鸣响虽有“思维”二字,但从定义上讲还是一种特殊的幻觉。

概念辨析:1. 思维迟缓和思维贫乏两者的思维活动都减少,但后者语速不减慢2.强制性思维和强迫性思维强制性思维见于精神分裂症,强迫性思维见于强迫症。

强制性思维的另一种叫法是思维云集,顾名思义,是指一股潮水一般的思想,突然大量出现在大脑内。

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强迫观念:是指一种观念或思概念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中,明知不必要,但仍然无法摆脱相同点:都是求助者不能自控的思维3.思维插入、思维被夺和思维云集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的思维中还有属于患者自己的思维,受患者自己支配,而思维云集的思维活动完全不受患者本人支配,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内容。

4.关系妄想和其它妄想其它类型的妄想也都含有关系妄想的成分,比如被害妄想的实质就是关系妄想,特殊意义的妄想的实质也是关系妄想,但是如果符合典型的被害妄想的表现就不再诊断为关系妄想,而是诊断为被害妄想。

概念辨析: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精神发育迟滞的人,智力从未达到过正常成人的水平,而痴呆患者则是曾经有过正常的智力水平后又衰退的结果,比如老年痴呆。

概念辨析:情感迟钝和情感淡漠情感迟钝,比如对亲属变得不体贴,对朋友不关心,对工作不认真,情感反应不鲜明且不生动。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调查法实验法:病程实验病程的治疗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三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四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六):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2特殊意识状态3轻度心理异常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6严重的心理异常五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我国心理学倡导人丁瓒曾提出这一学科的任务:是以心理学特征基本规律的知识来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揭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

(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六、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简述(一)中国古代的记载1我国古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2.我国古医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成书的《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二)西方变态心理学研究历史简述阿克列比亚德首先使用“心理障碍”与“心理缺损”等名称,而另一位医生格伦区分了“感觉病症、记忆病症心理错乱等三种类型的障碍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几次变革,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心理活动一方面受人体,特别是大脑生理,生化机制所制约,另一方面受其社会实践环境所制约,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变化的物质根源。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最新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

变态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1)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2)心理和行为功能紊乱往往伴随痛苦而产生,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3)非典型性反应是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通常,有些事情会因为不经常出现或者偏离了正常范围而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4、对变态心理的认识(1)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3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的解释、心理学的解释。

(2)生物学的解释。

对生物学观点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被称为现代医学之父,他们相信心理障碍可能是由大脑病变或头部受伤引起的,并且会受到遗传因素影响。

希波克拉底的一个更有意思并很有影响的理论是心理障碍的体液理论。

后来,盖仑发展了这一理论。

大部分振奋人心的发现来自于通过催眠研究得出的心理学观点。

首先是奥地利人梅斯梅尔指出物理磁流体的不均等分布造成了人体疾病。

“通磁术”就是后来所说的催眠,通过对病人的暗示起到了治疗效果。

对眠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人物是法国医生沙考。

19世纪末期,催眠作为一种治疗癔症的方法在欧洲和美国广泛使用。

它构成了现代精神疗法的基础,并成为通过心理学途径研究精神障碍的里程碑。

——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变态心理和行为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梅耶。

梅耶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

他强调变态心理和行为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的共同作用。

5、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心理动力学、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模型、认知学派、多维综合模型6、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

这些内部力量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

心理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医生费洛伊德。

他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如释梦、自由联想等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变态心理学绪论笔记摘抄(3篇)

变态心理学绪论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绪论概述变态心理学,又称心理异常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心理异常现象、心理异常的原因、心理异常的诊断与治疗等问题。

本绪论将从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概述。

二、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异常现象及其原因的学科。

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的现象。

变态心理学旨在揭示心理异常的成因、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期为心理异常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创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变态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佩林和布洛伊尔开始对心理异常现象进行系统研究。

他们主张从心理角度研究精神病,并提出了“心理症状”的概念。

2. 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威廉·麦独孤等人对变态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提出了心理异常的分类、诊断与治疗等理论。

此外,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心理学流派也对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20世纪中叶以来,变态心理学逐渐走向成熟。

随着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变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目前,变态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四、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变态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情绪、认知等心理现象,以了解心理异常的成因和表现。

2. 实验法实验法是变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心理异常现象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以揭示心理异常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变态心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心理异常的成因、表现、诊断与治疗等问题。

4.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变态心理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设计问卷,对大量样本进行调查,以了解心理异常现象的普遍性、分布特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有时也称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对象:对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它是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

三、区别:变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于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等。

(机制)精神病学:为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等等。

(治疗)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二)、行为主义的解释(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时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2)性的冲动,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2、推演出的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力必多”(2)力必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3)人的心理结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人格:本我、自我和超我(4)“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自我与心理健康最为密切)(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3、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依据假定,人的异常心理的缘由:(1)固着(2)焦虑(3)压抑(二)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1、研究技术路线动物实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例生理机制观察临床病人用类比的方法来结合人的异常心理现象。

2、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第一: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第二: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3、神经衰弱的特征: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癔症的特征: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三)人本主义的解释(1)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马斯洛认为: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3)给求助者创造环境,让求助者挖掘他的潜能,自己来解决问题一、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组织正常运行;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一、正常心理活动,即心理的正面,具有三大功能:(添加内容)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组织正常运行;它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便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

变态心理学把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称为异常。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一、标准化区分—李心天(1991)(一)医学标准这种标准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可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的变化,或者分子水平上的变化。

(二)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

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三)内省经验标准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四)社会适应标准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有心理障碍人的行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

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1986、1995)(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异常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不一致,即没有“现实检验能力”或“无自知力”,如幻觉、妄想等。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正常心理活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协调一致异常心理活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不一致(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发生了改变,要怀疑此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

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2、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

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时常常有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二)知觉障碍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正常人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纠正。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带有恐怖性质。

(二)知觉障碍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1)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幻视/mpg、幻味、幻嗅、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临床上以幻听最为常见,幻视次之,其他种类的幻觉出现次数较少。

(1)非言语性幻听(2)言语性幻听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2、幻视6、内脏性幻觉(2)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幻觉又可分为真性幻觉(来自外部)与假性幻觉(来自内部)两种。

(3)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想、心因性幻觉等。

功能性幻觉:指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思维鸣响:又叫思维回响。

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

心因性幻觉: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内容与精神刺激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

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

(三)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1)视物变形症/mpg :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2)非真实感又称现实解体。

患者认为周围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像舞台上的布景一样,像“水中月”,像“镜中花”,认为和过去所见到的不一样,对它们没有真实的感觉。

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3)窥镜症: 认为自己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或模样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一日之内多次窥镜二、思维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联想障碍1、思维奔逸/mpg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

患者自诉脑子反应灵敏(“脑子转得快”)。

多见于躁狂发作。

2、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见于抑郁发作。

3、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询问往往无明确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很简单。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mpg患者的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给人感觉患者的回答是“答非所问”,严重时可发展为破裂性思维。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5、破裂性思维/mpg患者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

这是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之一,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6、思维不连贯表面上与破裂性思维十分相似,但产生的背景不同,它是在严重的意识障碍情况下产生的,病人的言语较上者更为杂乱,语句片段,毫无主题可言。

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7、思维中断/mpg患者在意识清醒、无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思维过程突然中断,片刻之后转到新的话题。

患者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对这部分意外联想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认为这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不受其意志的支配。

若患者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灵感或思想火花)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称思维被夺。

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一种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思维云集可与思维中断相交替出现。

10、病理性赘述/mpg患者在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能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在谈话过程中夹杂了很多不必要的细节。

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思维逻辑障碍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指患者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语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意。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例如,时值夏天,某患者只要睁眼醒来就紧紧抱住冰冷的暖气片不松手,甚至在一日三餐时也不松手,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暖气片是工人阶级制造的,我决心和剥削阶级家庭划清界限,永远和工人阶级在一起。

是形像概念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想障碍。

2、语词新作/mpg患者自己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成符号,并赋予特殊的含意。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例如:字的上半部分是“手”,下半部分是“心”,患者说“这个字读作手心,是书桌的意思”。

3、逻辑倒错性思维/mpg患者的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题,又缺乏逻辑根据,更突出的是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甚至因果颠倒。

见于精神分裂症,亦见于偏执狂及某些病态人格。

(二)思维内容障碍1、妄想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1)妄想的特点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荒唐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这种荒唐的结论。

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1)关系妄想/mpg患者把周围环境中实际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被害妄想/mpg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谋财害命活动。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3)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4)物理影响妄想/mpg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和操纵,患者不能自主。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5)夸大妄想/mpg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等。

可见于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6)自罪妄想/mpg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是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惩罚,以至拒食或要求劳动改造以赎其罪。

主要见于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疾病。

7)疑病妄想/mpg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是不治之症。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老年期抑郁症和脑器质性精神病。

8)嫉妒妄想/mpg患者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