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回延安教案新人教版0

2.回延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4个重点字的读音,了解一些有关延安的历史和“信天游”这种艺术形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文章。

3.以读代讲,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并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包括延安的历史及作者情况,“信天游”的歌曲形式及陕北风情,通过资料的拓展,推动学生对本课的深刻理解。

4.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解和体会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教学难点:“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引入:

陕北人有句俗语: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无法解忧愁。”下面我们就播放一首典型的信天游形式的歌曲。学生通过欣赏歌曲初步体会信天游的曲词特点,简单谈听后感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贺敬之在1956年写下的一首诗《回延安》,看看作者是怎样采用“信天游”的表现形式以诗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贺敬之与《回延安》

1、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十六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后在诗歌领域创作颇丰。曾先后担任过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及文化部代部长等职。1956年作者从北京重回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于是激情满怀地创作了《回延安》。

2、板书课题,齐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了解作者用了一条怎样的感情线?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示范朗读课文。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能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吗?作者将延安比作谁?请你试着用对母亲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注意分析重点字的读音。

3、检查字词。交代两个多音字:了、肚。正音:延、糜。

三、精读感悟,理解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轻声自由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提示:第一部分写回延安,抒写久别延安的感触,表达了作者激动、喜悦的心情。

②哪些词语的运用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

提示:“莫要”,表明强抑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第二小节中“抓”,写出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热爱。“贴”字更写出了对延安土地热爱之深沉。第四小节把延安比作母亲,既形象、生动,又从升华了的思想境界上写出了对延安的无比热爱。第五小节中的“唱”、“笑”、“招”运用拟人手法,渲染了欢乐气氛,又显得十分亲切。第七小节中“登时”准确地表达了作者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扑”字表情达意强烈而准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回答:

①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提示:忆延安,追想当上延安的战斗生活。

②体会第一小节中“回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把延安当成自己的家,可见对延安热爱之深,眷恋之切。

③第二小节中有“亲山亲水有亲人”一句,山水怎么也有亲疏之分呢 ? 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

提示: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延安的血肉联系。

④第六小节“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所蕴含的感情是什么 ?

提示:永远思念,永不相忘。

这一部分从整体上看,表达了对延安怎样的感情呢 ?

感激,怀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回答:

①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提示:会亲人,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

②找一找具有陕北特点的事物

米酒、油膜、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

③怎样理解第三小节中“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句,你知道哪些关于鸡毛信的事情。(旧指需要迅速传送的公文、信件,上面插上鸡毛。鸡毛信源于“羽檄xí”。“羽檄”:这是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速递。)

④第八小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所蕴含的感情是什么 ?

夸张、比喻

⑤最后一节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由延安说到全国形势。

(四)学习第四、五部分

指生朗读,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第四部分:看延安,记录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作者的欣喜与豪迈之情。

第五部分:颂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荣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美好征程,表达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四、理解升华

学生跟读,深入理解,把握感情。

五、总结这首诗的特点

1.两行一小节。一般一节一韵,也有一韵连数节。学生体会。

2、大量使用比兴,努力使上下句在内容上相近。学生体会。

3、善用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排比、对偶等,在文中找一下。

4、运用叠字、方言,表现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文中找一下。

六、概括信天游的特点

结构短小,感情炽烈,多用比兴,语言质朴。

七、结束升华:当年,诗人与千万热血青年一样,从祖国各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生活,学习、战斗,把自己熔入延安的革命熔炉之中。诗人又和千万革命青年从延安走出去,走向全中国,走向北京城。可以说,是延河水、延安人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一代革命者。他希望“光荣的延河”永远在前头。然而,五十多年过去了,处于西部边陲的延安以及其他西部城市还没有发展起来。我们期盼着延安这个革命根据地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再次辉煌,也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八、走进课外加油站:收集有关“信天游”的歌曲、影片。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创作一首信天游,注意信天游的特点。(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指导:

板书设计:

回延安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颂延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