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外国诗两首

第4课外国诗两首

4《外国诗两首》课时作业

《外国诗两首》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娇.阳(jiāo) 凝.成(níng) 弹.起(tán) 欢嚷.(rǎng) B.疲倦.(juàn) 撒.下(sǎ) 漂.荡( piāo) 微漾.(yàng) C.沉浸.(jìn) 栖.息(qī) 喧.响(xuān) 昏晕.(yùn) D.消逝.(shì) 树篱.(lí) 静谧.( mì) 遐.想(xià)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大自然_________在梦乡。 (2)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_________。 (3)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_______。 (4)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____。 A.沉寂晕眩喧闹游荡 B.沉静昏晕热闹飘扬 C.沉浸昏晕喧响飘荡 D.沉寂眩晕吵闹飘浮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沉醉:比喻沉浸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幽暗:指环境清幽。 C.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 D.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4.判断下列各句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 5.填空。 济慈,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___》。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章节与课题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课时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人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 使用 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 指导 教师二次备 课栏 【自学准备】: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自主学习】 1、济慈,(国别)浪漫主义诗人,叶赛宁,(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学生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合作探究】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三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4外国诗两首

4 外国诗两首 设计人:常巧玲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学习重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情感。 【学习难点】 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学习时数】 一课时 自学 一、自己出声诵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标示出诗歌的重音、节奏、语速、语调等,小组内快速商讨后展示,其他组质疑点评。 , 二、整体感知: 1、《祖国》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诗人对祖国充满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2、《黑人谈河流》一诗中都写了哪些河流?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这些河流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研学 小组内品读,完成下面的研学内容。 一、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说成“爱情”,你是怎样理解这样一种情愫的? 相关链接-----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

二、《祖国》一诗中,诗人的情感主要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画面,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黑人谈河流》中的“我”是不是仅指作者自己?诗歌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资料链接———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中,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的侵略,许多黑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饱受欺凌。休斯,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休斯的创作大都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四、“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在文中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示学 一、口头展示研学案部分内容。 二、阳光展示激情点评大胆追问。 检学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习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外国诗两首》教案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4课《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特点. 2. 了解写景诗的特点. 3.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 引导学生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的构思.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探究新知:第一首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在想象中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特点.第二首赏析.

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 节: 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 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十 第三 节: U 口、【/十丄宀3弘士一 冃静谧.美 丽 第四节: 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第一首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 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 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影响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 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 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 .思考盛夏的 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二首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它诗歌不同,是来自 国外的诗歌.这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 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 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 .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 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大地的诗歌 盛夏 严冬 蝈蝈的乐音 蛐蛐的歌儿 充满生机

4《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 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lí()上飘荡。 ②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③仿佛就是蝈蝈在草róng róng()的山上鸣叫。 ④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______ ①晕()______ ②乐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③盛④弹 ()______ ()______ (3)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 A.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C.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B.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5)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教案鲁教版

4.《蝈蝈与蛐蛐》 教学内容 本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领会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 l.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2.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并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 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标示出来。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 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蛐》。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 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示标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诗歌。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中 是否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 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 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理清诗作的结西有什么不同。 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 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歌的以静写动。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 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 间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6.再次阅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 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 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 二、探究案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答: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答: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1)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学习诗人从不同角度抒发爱国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领略诗歌浓厚的文化 底蕴。 【学习重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2?欣赏诗歌语言,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学习难点】 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能深入诗歌的意境。 【自主预习案】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①莱蒙托夫被尊为_______ 文学史上“ _________ ”。他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 著称于世。他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兰斯顿?休斯(1902 —1967)是著名的___________ 诗人。黑人文艺复兴时的领袖,被誉为 “________________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______________ ,想到林肯总统为 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 的其他河流一一 ________________ 。诗就这样产生了。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 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 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虔信() 慰藉()惦念() 颤抖() 镶嵌()深邃() 晨曦()沐浴() 潺潺() 河畔()瞰望() 浑浊() 黝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新版)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祖国》,了解莱蒙托夫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大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虔信(qián)镶嵌(xiāng qiàn)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祖国教案2

《祖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莱蒙托夫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 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教学过程: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的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祖国》,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

九年级(下)4、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2、分析以诵读课文为主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适当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启发学生研习课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5.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2、分析:任何诗歌一定要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才能掌握诗歌的大意,学生只有理解诗中艺术形象和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才能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问题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代诗歌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理解文章,教师引导学习感知课文,了解艾青及其爱国情感。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在导入播放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流程 导课-----简介作者及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难点解析———小结------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境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2、简介作者及背景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指导自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提问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外国诗两首 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lí()上飘荡。 ②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③仿佛就是蝈蝈在草róng róng()的山上鸣叫。 ④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2)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______ ①晕()______ ②乐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③盛④弹 ()______ ()______ (3)下列诗句与原诗一致的是() A.那就是蝈蝈的声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失,一旦唱得疲劳了。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C.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D.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沉寂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B.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C.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D.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5)下面对《蝈蝈与蛐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B.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C.“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喜”的美妙。 D.“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比又十分和谐。 (6)下面对《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溢、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见溪水轻轻地歌唱。”这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C.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是可有可无的一节。 D.这首诗全篇描写的是眼前的实景,突出其静谧、美丽,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 (7)填空。 《蝈蝈与蛐蛐》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是____国__________诗人。 ②《夜》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诗人_________。 (8)简答。 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 ①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品读《祖国》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者介绍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2.时代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新整理)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 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 你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 们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 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 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 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二、课前准备 资料链接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如《夜莺颂》等。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 员和印刷厂校对员。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 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 2.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yōu暗()沉jì()昏yùn() 3、根据课文填空。它争先________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_______,一旦唱得________了,便舒适地________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三、学习过程 《蝈蝈和蛐蛐》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 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2、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 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 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 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 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构思颇具匠心。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夜》 1.用你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所写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 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 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 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外国诗两首课时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理智.(zhì)慰藉.(jiè) 冷漠.(mò)惦.念(diàn) B.潺.潺(cán)瞰.望(kàn) 沐.浴(mù)镶嵌.(qiàn) C.虔.信(qián)黝.黑(yōu) 深邃.(suì)晨曦.(xī) D.缓.慢(huǎn)颤.抖(zhàn) 苍.茫(cāng)灵魂.(hún) 2.选用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诗句横线处。 (1)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装饰镶嵌) (2)河水潺潺催我入眠(催伴) (3)在夕阳下闪耀金光(闪耀闪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 A.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刻.. B.我爱乘着马车奔上村落间的小路,/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渺茫..的夜色 C.无论是充满了高尚..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 D.我瞰望 ..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 4.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D)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C.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D.晨曦中我在幼发拉底河沐浴。 5.(2017·北京海淀九年级期中练习)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桃李生长在春日里,也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文人墨客由桃李花开时的①(生机盎然兴味盎然)联想到人的青春年华,从此青春有了一个花样美称“桃李年”。而从《诗经》中的 那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开始,“投桃报李”就成为了互相馈赠、礼尚往来这一传统礼仪的形 象表达。同时,桃李花朵芬芳果实甜美,虽默默无言,但仍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树下因此被踩出一条小路来。司马迁便借此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飞将军李广的美德。当然,更 ②(鲜为人知广为人知)的是,桃李可以代指弟子门生。白居易就曾用“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来表达对裴令公弟子满门的赞誉。 在文中①②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