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储层沉积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

油藏分布规律
根据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的构造、储层和流体 特征,可以将油藏分布规律分为3个主要类型:构造地层复合型、地层型和岩性型。其中,构造-地层复合 型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地层 型油藏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的南部地区;岩性型油藏 则主要分布在三肇凹陷的中部地区。此外,根据油藏 形成动力学机制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不同类型油藏 的形成与分布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运 动、地层沉积和热力学作用等。
地层油藏
由于地层沉积和岩性变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较好封存条 件的岩性或地层圈闭,这些圈闭能够有效地聚集和保存油 气,形成了地层油藏。
构造油藏
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形态 ,这些构造形态控制了油气聚集和运移的空间,形成了构 造油藏。
岩性油藏
由于岩石物理性质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较 好渗透性和储油能力的岩性圈闭,这些圈闭能够有效地聚 集和保存油气,形成了岩性油藏。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 扶杨油层油成藏机 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三肇凹陷源区地质特征 • 内扶杨油层油成藏条件 • 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条件 •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机制 • 三肇凹陷源区内外扶杨油层油成藏模型构建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三肇凹陷是松辽盆地中一个重要的含油区域,研究其油成藏机制对于提高石油勘 探和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烃源岩是白垩系青山口组湖相页岩,其有机质丰度高, 类型好,是良好的烃源岩。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
该地区的烃源岩成熟度较高,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能够 生成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储层条件
储层岩性
扶扬油层以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其粒度较细,分选较好,有利于油气的储集。

三肇凹陷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划分

三肇凹陷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划分

三肇凹陷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划分
李照永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2011(018)001
【摘要】为了指导油田完善注采系统和加密调整,实现精细化开发提高采出率,开展了低渗透扶杨油层流动单元研究.以精细地质研究为基础,根据渗流地质参数储层渗透率、地层系数和有效厚度与生产动态测试油井产液强度和产液量的相互关系,优选地层系数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在沉积相控约束下,应用地层系数累计概率分布拐点截断法将扶杨油层流动单元划分为好、中、差3类,并对各类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岩心、物性等进行了阐述.各类流动单元之间储层渗流差异明显,研究区生产状况与流动单元类型之间关系密切,生产井射孔井段内Ⅰ类流动单元比例较大的井产液量高,射孔井段Ⅱ类与Ⅲ类流动单元比例大的井产液量相对低,与流动单元划分结果较吻合.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李照永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25
【相关文献】
1.低渗透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及水淹层识别——以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 [J], 梁杰锋;黄郑;付晓燕;周永强;王胜任
2.基于储层构型的流动单元划分--以扶余油田东5-9区块扶杨油层为例 [J], 蒋平;吕明胜;王国亭
3.靖安油田三叠系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J], 敬小军;康丽侠;王娟
4.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低渗透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J], 董凤娟;卢学飞;琚惠姣;孙卫
5.基于灰色定权聚类的微观水驱油模型实验特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评价 [J], 黄进腊;孙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北探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松北探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松北探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本论文在利用地震、钻井、重磁资料并整理收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松北探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地层发育与沉积进行了分析。

利用源岩实验与评价技术,对松北探区内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地化指标、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表明大部分区块未达到成熟演化阶段,其生成石油量不能满足最大残烃量,13个区块均不能向外排油。

利用油源对比方法确定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为松北探区扶杨储层源外供烃,指出其排烃门限和排烃高峰分别为1300m和2050m,并根据构造演化史及源岩地化资料,分析其排烃演化史,表明源岩排烃中心范围随地层沉积逐渐北移,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油气运移路径进行模拟,显示松北探区距排烃中心的距离均大于100km,属于长距离运移范围。

利用钻井、岩性物性资料,结合重点探井单井沉积相分析,得到松北探区扶杨储层主要发育冲积平原相,局部存在河流相,砂体展布方向主要为近南北向和近北东向,仅在绥化凹陷南部和哈尔滨东区块近东西向,利用油气储层评价原理与方法,指出松北探区扶杨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度均大于20%,渗透率均大于10×10-3μm2。

利用剥蚀量恢复技术,表明松北探区坳陷期遭受强烈抬升剥蚀,青一段泥岩盖层厚度仅在木兰-宾县区块可达100m以上,通过地层水分析解释资料,得到松北探区扶杨储层地层水类型在绥棱背斜带以北为NaHCO3型,在其南部及以东地区地层水为CaCl2型,地层水矿化度仅在海伦隆起带和哈尔滨东区块较高达5000mg/L以上,其余区块均介于2000~5000mg/L,不利油气保存。

综合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和层次分析法,对松北探区扶杨储层进行区块优选排队,表明哈尔滨东区块成藏最有利,其次为宾县和木兰区块,划定成藏有利区具体位置在王府凹陷与青山口-钓鱼台隆起带结合处,其面积达430km2左右。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上生下储式油运聚成藏规律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上生下储式油运聚成藏规律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上生下储式油运聚成藏规律王洪星【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10(029)006【摘要】通过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分布特征及油藏解剖研究得到,其油成藏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控制着油成藏范围,T2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扶杨油层油运聚部位,T2源断裂与河道砂体交叉在T2源断裂下盘形成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场所.利用源岩排烃期、断裂活动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研究得到,油成藏主要时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为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明水组沉积末期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向T2源断裂的下盘地垒构造侧向运移,通过断块、断层遮挡在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至未钻探区内,T2源断裂下盘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是主要勘探目标区.【总页数】6页(P6-11)【作者】王洪星【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凹陷区上生下储式源储组合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J], 杨玉华2.断裂对凹陷区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J], 马晓红3.断裂密集带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以三肇凹陷和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为例[J], 周广军4.断裂密集带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以三肇凹陷和尚2井区块扶杨油层为例[J], 周广军;5.断裂密集带在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中的作用——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J], 付广;王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

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

钟 建 华 。
13 1 6 72; 276 ) 5 0 1
504 160;2 大庆 油 田有 限 责 任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黑龙 江 大 庆
3 .中 国石 油 大 学 ,山 东 东 营
摘要 :肇 州油 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属浅水湖泊一三角 洲体系 ,发 育有浅水 湖泊三角洲 相和湖泊 相。通过精 细岩
21 00年 l 2月
大庆石 油地质 与开 发
P t lu Ge lg n i il e e o me ti a i g e r e m o o y a d O l ed D v lp n n D q n o f
De ..2 0 c 01 V0 _ 9 No 6 l2 .
心观察和单井相分析 ,识别 出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天然堤 、水下 决 口扇 、水下分 流问湾 、河 口坝 、前缘 薄层 席 状砂 、滨湖泥滩 、混合滩 、砂滩 、浅湖砂坝 、浅湖泥 等沉 积微相类 型。其 中,河 口坝相 对不发 育是该 区沉积 体
系最 为显 著 的特 征 。在 对 以上 各 种 沉 积 微 相 特 征 精 细研 究 基 础 上 ,通 过 详 细 的 储 层 物 性 特 征 研 究 ,根 据 录井 油 气显 示 、地 层 测 试 、试 油 资 料 及 开 发 动 态 资 料 分 析 ,确 定 了 4种 主 要 储 集 砂 体 类 型 :水 下 分 流 河 道 砂 、水 下 决
口扇砂体 、前缘席状砂 和滨浅湖滩坝砂 。为该区扶杨油层 的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 了有力依据 。
关 键 词 :沉 积 微 相 ;扶 杨 油 层 ;肇 州 油 田
中图分类号:T l 13 E 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 — 5 (0 0 60 1 -6 0 03 4 2 1 )0 -0 20 7

肇源南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肇源南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肇源南地区扶杨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肇源南地区位于朝阳沟阶地和长春岭背斜带之间。

主要产油层位为扶余油层一、二组。

储层以河流相为主。

由于扶余油层特定的地质沉积条件,造成河道砂体横向上连通性极差、纵向多层错迭连片。

传统的砂对砂、泥对泥的地层对比方式常常造成地震解释层位的不一致,给识别和预测河道砂体带来很大的难题。

本次研究以肇源南地区为研究区,开展扶余油层一、二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建立河流相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在时间地层格架内开展精细地震建模反演与储层预测。

本次研究在大量观察岩芯的基础上识别出了研究区扶余油层六种沉积微相类型,即曲流河道相、决口河道相、决口扇复合体、冲积平原、河间湖泊和开阔湖泊边缘相六种微相类型。

并以大量岩心观察和岩-电对比为基础,建立了不同微相类型的岩心和测井识别标志。

在河流相旋回界面识别标志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技术可以将扶余油层一二组划分为三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和五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五级层序)。

建立了扶余油层钻井等时间地层对比格架。

在沉积微相及地层格架地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沉积模式、储集体的发育及演化模式。

与此同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与地球物理地层反演技术、属性提取技术、储层特征重构反演等技术相结合,完成储层分布的综合预测。

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有利勘探区带提出建议。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施秋华;袁亚娟;夏斌;林舸【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8(092)001【摘要】The study conducted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mudstone,siltstone and sandstone samples from the Yushulin Oilfield,Sanzhao sa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of major elements have moderate pared with the average of upper continent crust (UCC),the samples have lower Fe2O3,MgO,CaO and Na2O,but slightly higher TiO2,Al2O3,K2O,MnO.The contents of compatible elements (V,Cr,Co and Ni) in the samples are lower than PAAS (Post Archean Australian shale) and UCC,and the total amount of REEs ranges from 102×10-6 to 276×10-6 with an average of 188×10-6.The similar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 with PAAS suggests that they have similar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s.The Pearson correlation of some elements shows that most element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SiO2 but positive to Al2O3,indicating that most elements are affected by clay minerals because quartz and feldspar exert a dilution effect on these elements.Based on the provenance discrimination diagram of major elements,Th-Hf-Co plot,and La/Hf and (Gd/Yb)N,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rovenance of studied area mainly derived from felsic-predominant rocks,probably involved in some recycle sedimentary rocks.A series of tectonic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suggests that the Fuyang oil layersdeposited in a continent island arc setting.Pale-climate analysis of oil sub-layers shows that FI sub layer deposited in a strong tectonic activity settings and drought climate and is of better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Therefore,this should be the key layer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三肇凹陷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中泥岩、粉砂岩和砂岩样品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多数主量元素含量中等,与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UCC)相比,Fe2 O3、MgO、CaO、Na2O含量较低,而TiO2、Al2 O3、K2O、MnO含量均略高;样品中的相容元素(V、Cr、Co、Ni等)含量均低于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PAAS)和UCC;稀土元素总量为102×10-6~276×10-6,平均为188×10-6,与PAAS表现出相似的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显示了相似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部分元素与SiO2负相关而与Al2O3正相关,说明大部分元素受到黏土矿物吸附作用的影响,石英与长石矿物对这些元素表现出一定的稀释效应.根据主元素物源判别方程图和Th-Hf-Co图投影及La/Hf、(Gd/ Yb)N值,扶杨油层物源主要来自后太古宙长英质火山岩,可能卷入了部分再循环沉积岩.通过一系列的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分析,表明扶杨油层沉积时以大陆岛弧环境为主.在对油层组进行了纵向古气候分析后,认为FI油层组沉积时处于一个构造活动强、干旱的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岩储层物性更好,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总页数】16页(P154-169)【作者】施秋华;袁亚娟;夏斌;林舸【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州,510275;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州,510275;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广州,510275;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广州,510275;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藏北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下二叠统展金组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胡俊杰;李琦;方念乔;杨静懿;黄静;陈若瑜2.江陵凹陷古新统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余小灿;王春连;刘成林;张招崇;徐海明;谢腾骁3.赣南地区寒武纪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徐文坦; 马虎超; 龚安州; 杨圣都; 黎家强; 周博文4.湘西花垣地区奥陶-志留系沉积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J], 王辰;刘建朝;张海东;杨阳;杨飞;张旭阳5.浙西银山震旦系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黄彬;李方林;周乐尧;刘荣;张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安北油田黑帝庙油层油藏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大安北油田黑帝庙油层油藏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大安北油田黑帝庙油层油藏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摘要:对大安北地区黑帝庙油层油藏特征及成藏条件研究表明,黑帝庙油层沉积时期,发育了受北部长春岭肇州物源控制的三角洲前缘砂体。

通过对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分析,对构造,储层,油藏、沉积等特征有了系统的认识,研究认为,黑帝庙油层岩性物性相对较好,油层分布广泛,平面上连续性较好;油藏控制因素因方向不同而不同,在南北向,主要受岩性控制,以岩性油藏为主,东西向,在大安、红岗逆断层的共同控制下,形成了断层-岩性油藏。

黑帝庙油层整体属于受岩性控制的断层-岩性油藏。

关键词:大安北油田黑帝庙油藏特征成藏条件大安北油田构造位于中央坳陷区和西部斜坡区两个相对升降运动的一级构造单元的过渡带,属于阶地挤压构造油气聚集带,主要发育三角洲储层和断裂背斜构造带,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通过近几年来的油气滚动勘探开发,相继发现了D2-7、D2-6、D52-6等含油气区块,揭示了黑帝庙油层HⅡ2 、HⅡ3等多层含油层位和以大安长轴背斜构造圈闭及大安逆断层控制的多个油气藏成因。

但是,大安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断块小、断层多、含油饱和度低、油气平面分布复杂。

笔者依据油气勘探新理论和相同沉积构造背景条件下油气藏的聚集规律,研究该区断裂组合特征、沉积微相类型、砂体展布特征及油气成藏机制,充分挖掘石油勘探开发潜能,以增加新的石油地质储量[1-3]。

一、研究区地质背景大安北油田位于吉林省大安市境内,北邻嫩江,南为海坨子油田,西部有红岗油田。

嫩三段黑帝庙油层分为HⅡ1、HⅡ2 和HⅡ3砂组,主要由灰黑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组成,厚度约90-110m,其中HⅡ2 、HⅡ3砂组是该区重点含油储集层。

区域研究表明,该区经历了断陷、坳陷和萎缩三个构造演化阶段。

侏罗纪末期燕山Ⅲ幕构造运动使深层构造定型,青山口组末期构造运动为大安北地区构造的发育、演化奠定了基础。

受大安逆断层控制,大安北地区派生出一系列以北北西向为主的羽状断层,呈雁列式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岸、 席状砂和滨浅湖滩坝 5 其具体特征见表 1 种, 。另
外 非储层 相关 的微 相包 括水 下分 流问湾 、 前三 角洲 和滨
浅 湖泥 。
顶超 以及槽 形反 射 结构 。测井 曲线 泉 头组 二 段 为 尖 齿
* 收 稿 日期 :0 90 —0 2 0 —62
第一作者简介 : 王培俊 (9 3) 男 , 1 8一 , 安徽 淮南人 ,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含油气 盆地沉积 、 构造研究。
三角 洲水上 、 下分流 河道十分 发育 , 口坝较不 发育 , 水 河 无深 湖相 、 半深 湖相 泥出 现 。平 面呈 “ 叶状 ” 明显 不 叠 , 同于深水 陡坡盆地 边缘 那 种 向湖依 此 推进 的 “ 瓦状 ” 叠
说明了水平 面小规模升降比较频繁, 而物源供应比较稳 定 , 向冲刷并 携带 了前 方 的泥岩碎 片到下游 的另一颜 侧 色的泥岩中沉积下来 。据岩芯观察可见典型 的分流河 道沉积。研究区同时发育水上和水下两种分流河道 , 即 正好处于湖平面升降的中间地带 , 因此造成区域内三角 洲平原 和三角 洲前缘 的频 繁交 替发 育 , 中以三角洲前 其
摘 要 : 钻井 、 井、 芯 等 资料 收 集应 用的基 础上 , 识 该 区构 造 特征 和 沉 积 背景 , 该 区进行 了 在 测 岩 认 对
沉积相及 微相 划分 , 述 了该 区储层 沉积特征 , 描 建立 了储 层 沉积 模 式 , 以期为 后 续 的研 究 工作提 供 较
为充分 的地质 资料 , 最终 为今后 该 区的勘探 指 明 方向提供 有 益 帮助 。 并 关 键词 : 三肇 凹 陷 ; 构造 特征 ; 沉积微 相 ; 沉积 模 式 中图分类 号 : 3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O、一5 l(00 0— 05— 0 TE 3 A 1r 76 21 )8 0 5 4 研 究 区位 于 松 辽 盆 地 北 部 中 央坳 陷 区三 肇 凹 陷 的 西南 部 , 究 对 象 为扶 杨 油 层 , 杨 油 层 砂 体 厚 度 研 扶
肇 州油 田位 于黑龙 江省肇 州县 境 内 , 构造 上处 于松 辽 盆地北 部 中央坳 陷 区三肇 凹陷 的西南 部 , 肇州 北构 跨 造 群和肇 州鼻 状构 造 两个 三级 构 造 单 元 。本 次研 究 的 区块 位 于肇州 鼻状 构造下 倾部 位 的东翼 , 于长期 继 承 属 性发 育 的地垒 。研究 区西北 与宋芳 屯鼻状 构造 相连 , 东 南 与朝 阳沟 阶地 相 接 ( 1 。三肇 凹 陷位 于 松 辽 盆 地 图 ) 中心地带 , 西为 大庆 长垣 、 东南 接朝 长 阶地 、 为安 达 向 北 斜, 它是 古 中央 隆起解 体后 在 大庆 长垣 和朝长 阶地 抬升
5 6
西部探矿工程
2 1 年第 8 00 期
221 浅水湖泊三角洲相 .. 泉头组 三 、 四段 发 育 独 具 特 色 的浅 水 湖泊 三 角洲 相, 这种浅水湖泊三角洲是由河流注入广阔的滨浅湖区 形成的沉积体 , 它与典型三角洲相模式的区别是浅水湖 泊三角 洲的环境是 湖水 浅 , 湖底 地 势 平缓 , 水 面升 降 湖 波动较大 , 湖水 与湖底 沉积 物摩 擦 力 较大 , 水 动力 较 湖 弱, 波浪作用弱, 在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中, 以河流作用 占绝 对 优势 , 湖 泊 的影 响较 小[ 。因此 , 而 2 ]
平 面 变化 较 大 , 层 多 为 薄 互 层 , 目前 的 地 震 资 料 储 以
分辨 能力 , 地 震 剖 面 上 直 接 解 释 单 砂 体 有 很 大 困 在 难, 因此 对 该 研 究 区 扶 杨 油 层 储 层 沉 积 特 征 研 究 则
显 得 十分 必 要 。
1 研 究 区概况
浅 水湖 泊三 角洲 相 和湖 泊 相 。研 究 区 主要 发 育 以下 与 储 层有关 的沉 积微 相 : 下 分 流 河 道 、 下 决 口扇 、 水 水 溢
现为 区域性 的地 层 缺失 现 象 。在 坳 陷 边 部地 震 剖 面 上
可见 泉头组 二段 地层 的削 截和 泉头组 三段 地层 的上 超 、
的基 础上所 形 成 的L 。 1 ]
2 沉积 特征研 究
图 1 肇 州 油 田地 理泉 三段 为 开 阔 的尖 峰 与平 直 的线形 组 合 , 明显 分界 。 具
2 2 沉积 相类 型 .
2 1 沉 积背景 . 泉头 组三 、 四段 沉 积 于松 辽 盆 地 沉 陷期 , 在 泉 头 是
组二 段沉 积末期 盆地 整 体 抬 升遭 受 冲 刷 侵蚀 之 后 到 青
山 口组一段 底 突然海 侵 , 总体具 有沉 陷特 点 的一 个 显著 的陆 相充填 沉 积建造 。底 界为不 整合 面 , 是泉 三段 网状 河流 体 系冲刷 泉头组 二段 顶面产 生 凹凸不 平造 成 的 , 表
根 据研 究 的需要 , 研 究 区 的 1 对 O口井 进 行 了精 细 的岩 芯观察 。根 据岩 芯 观察 和分 析 , 泉 头 组 三 、 对 四段
扶 杨油 层 进 行 了 沉 积 相 划 分 和 环 境 解 释 , 为 泉 头 组 认 三、 四段沉 积 以浅 水 湖泊 一三 角 洲体 系 为 特 征 , 发育 有
21 00年第 8 期
西部 探矿 工程
5 5
肇 州 油 田北 部 扶 杨 油 层 储 层 沉 积 特 征 研 究
王培俊 , 钟建 华 , 牛永斌 王海侨。 ,
(. 1 中国石油 大学< 华东> 地球 资源 与信 息 学院 , 山东 东 营 2 76 ; . 50 1 2 中国科 学院广 州地球 化 学研 究所 , 广 东 广 州 50 4 ;3 中科 院地 质 与地 球 物理研 究所 , 京 10 2 ) 1 60 . 北 0 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