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契丹墓考古

合集下载

中国东北地区契丹—辽[1]音乐文化遗存[2]的研究

中国东北地区契丹—辽[1]音乐文化遗存[2]的研究

刘 嵬 东北,古称营州、辽东、关外,是中国辽阔疆域中东北方向领土的总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概念。

其区域划分以山海关为界,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域(即东五盟市,含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

辽金时期,设有东北路统军司、东北路招讨司等官职,赋予东北地区以区域管理的意义。

东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多民族深度交融、自然资源相对富足、区域文化特征突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的区域。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东北先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东北地区音乐文化遗存是东北各民族人民民俗精神的诠释,是各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文化创意表达,是与世代东北人民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的各种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见证。

其中契丹 —辽时期作为重要历史时期,创造了独具风格的音乐文化,通过与中原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建构和丰富了东北音乐文化的内涵,为东北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东北地区的音乐文化相互兼容,包容开放,形成了一个既具共性又有个性的东北音乐文化区,成为一个较为统一的“大中国”文化圈,为后世中国经济文化的统一发展奠定了基础。

契丹 —辽音乐文化遗存展现了北方先民音乐生活印记与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留下了解当时音乐文化发展的宝贵的历史资料,为构建完整的东北古代音乐史提供了丰富且有力的历史依据。

一、东北地区契丹—辽音乐文化遗存的概况 由契丹族建立兴起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契丹 —辽王朝(907—1125年),先后经历了九帝。

其建立的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大名城)、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以及上京路、蒲峪路、咸平路、胡里改路和临潢府路都位于东北地区,这直接反映了契丹 —辽王朝对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视程度。

此外,契丹 —辽时期的皇家园林和山陵,贵族的封地和墓葬,皇宫、行宫和捺钵之地、城镇、都市、交通、寺庙等建筑设施均遍布于中国东北地区。

辽代契丹人发式分析——以辽墓壁画为主要线索

辽代契丹人发式分析——以辽墓壁画为主要线索

Ⅱ代契丹人发式研究
线平涂,个别墓出现在人物面部晕染的手法。壁画上所绘契月人物、游牧生活, 四季风光、车马禽兽等图像,均有别于其它时代平¨民族的壁画,独具其浓郁的民族 特色。
辽建国以后t版图逐渐的扩张,境内的民族成分电逐渐复杂,特别是燕云十 六州划入版图,辽国的境内明显的划分出两类经济区域。以契丹为主体及其邻近 地区的畜牧狩猎经济区域,居民=}三要是契丹人,以及室韦、女真、乌古、于厥等 部旗;燕云}-六卅l投其邻近的地区为农业经济区域,居民}要是汉人。辽朝小仅 统治着以契丹为主体的北部游牧民族,还统治着以汉族为主体的南部的定居人 民。出于南北两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民生活习喷的不同,古代遗址所反映出 来的南北分区应该分为以契丹族游牧生活和畜牧业为特点的文化和汉族定居生 活及农业生产为特点的文化分区”。“因俗而治”、“以国治契丹,以汉f}的考古资料显示, 辽代的墓葬儿乎部带有不同形式的壁i画,所以总结辽代墓莽的分期与分区便是剥 辽代壁画墓的一个很好的概括。辽代墓葬分为两个主要的区域: 1 长城两侧及长城以北的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北
李%口《由目Ⅵ史》辽空人民¨¨鞋社20(h5年版
辽代契卅人垃止研究
便是汉人文化所影响的结果。 K期以米,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很大程度E局限于汉族统治地区美术的研究。
即使在现在, 般的美术史著作,对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地区的美术睛况,特 别是辽金美术的情况,仍然较少涉及。辽金美术之所以处于这样一种境地,其中
hair style ofLiao Dynasty to other ethnic groups.such as the Nvzhen,I conclude the
basicfeature ofQidan hair gtyle Key Words:Liao Dynasty tomb mural s Oidan people Kum hal r CUS'LOIIIS

契丹早期文化的探索

契丹早期文化的探索

关于契丹早期文化来源,其一必须用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资料来说明,其二用族属问题来说明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探讨,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对于几座墓葬的分析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考古人员在辽宁、内蒙古等地的墓葬中挖掘整理出不少文物,尤其是对出土陶器方面的研究是很有成果的。

比如通辽地区发现的乌斯吐火葬墓、扎鲁特旗乌日根塔拉土坑竖穴墓、荷叶哈达石棺墓、呼斯淖尔土坑竖穴墓、王家店古墓,以及辽阳一带发现的三道壕土坑竖立式木棺墓及柳条沟一号墓等,这些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陶器等文物。

文章从典型的陶器分析,整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内蒙古、辽宁等地区陆续发现并发掘出不少辽代早期墓葬,虽然这些墓葬的丧葬形式和方法不一样,但是出土的文物却多有相同之处。

其中以陶器为主的有陶壶、陶瓶、陶罐等器物。

从器物的形式和特征来看,它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恰好说明它们具有同一种类型的文化内涵。

实际上夹砂陶器和泥质陶器是两种陶系的陶器。

在夹砂陶器中陶罐比较多,还有轮制的有云母的大口炊器,这些陶罐从口到底部、从上到下越是底部越是瘦小,制成口大底足小的器形,色彩基本都是以褐色、黑色和红色为主,中间有点模糊的过渡色彩,是质地比较松软的陶罐。

在纹饰方面,陶罐的口沿都有二至五道凸弦纹。

在泥质陶里,壶形陶器和瓶形陶器比较多,壶形陶器中多有盘口陶器,壶口似大碗口,壶的肩部有一道凸弦纹,壶的腹部呈凹进的瓜棱形。

根据上文有关材料,结合辽宁和内蒙古通辽、赤峰地区有关材料综合来看,说明这种文化是这一地区的土著文化,而且其存在的时间很长,我们也可以看出其文化与上述墓葬所显示的时间差异也是相同的,因此在这个地域和历史时期内,毫无疑问其活动的民族就是契丹人,所以我们认为这批墓葬是契丹人的墓葬,这种文化类型正是契丹人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所创造的文化类型。

在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大量出现了一种盘口壶,这种盘口壶成为这个时期器物的典型特征。

历史趣谈震惊!《鬼吹灯》中契丹公主墓已被挖掘

历史趣谈震惊!《鬼吹灯》中契丹公主墓已被挖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震惊!《鬼吹灯》中契丹公主墓已被挖掘导语:《鬼吹灯》从最开始的盗墓小说到现在的热门电影,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原本认为是虚构的剧情,其中的很多物品也都已在现实中找到了原型。

《鬼吹灯》从最开始的盗墓小说到现在的热门电影,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原本认为是虚构的剧情,其中的很多物品也都已在现实中找到了原型。

作品中贯穿主线的契丹公主墓其实也真实存在,并且现已被考古学家进行挖掘。

契丹皇族这位年轻公主,是萧太后与辽景宗的孙女、耶律隆庆的女儿。

她幼而聪辩,长乃柔闲,兰仪秀出,在闺阁皇宫中,曾备获荣宠,数次晋封。

刚开始被封为太平公主,后又晋封为越国公主。

16岁时,年轻的公主下嫁驸马萧绍矩,郎才女貌的故事再次上演。

萧是当时齐天皇后的兄长,位高权重,而这桩圆满的婚姻也曾被无数人祝福。

但是,好景不长。

2年之后,18岁的公主突然病逝,36岁的驸马也在不久后驾鹤,两人病逝原因成谜,多被认为因病所致,因此,其后被追封为“陈国公主”的谥号,也引得唏嘘嗟叹。

一千年以后的1985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的小村庄——斯布格图,村民们在修建水库时突然发现了这位年轻公主和驸马的合葬墓。

而随着内蒙古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的精心发掘,沉睡了近千年的珍贵文物揭示了契丹公主的繁华生活。

当墓室被开启时,展现在考古队员眼前的是一座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西耳室和后室6个部分组成的砖砌多室墓。

主室内紧贴砖壁有赤柏松制成的木护壁,直达墓顶。

主室正北壁地面上有砖砌尸床,尸床前有砖砌长方形供台。

尸床和供台的东、西、南三面有雕刻的16个壶门,装饰讲究……生活常识分享。

契丹葬俗中的铜丝网衣及其有关问题

契丹葬俗中的铜丝网衣及其有关问题
在 发 现铜 丝 网 衣 的 同时 报 道 墓 中 发 现 有火 烧 肋 约
,


此外 如已 知的韩 相 王悦 李进 赵
、 、
,



在碎骨 中
。”
德 钧 王 泽 尚肺 董 库 马 直温 耿 延 毅 张 世 卿 等 等 汉 族 官 员 墓 包 括 许 多夫 妻 合葬 墓 均 无 铜 丝 网 衣 发 现 而 有铜 丝 网 衣出 土的 墓 葬
契丹葬俗中的铜丝 网衣及其有关间题

几 十 年 来 我 国 内蒙 河 北 京 山西 吉林 和 黑 龙 江 各 地 区 数 以 百 计 的 辽代 墓 葬 丹 贵族 的 墓 葬
, 、 、


指式 足套

,


辽宁 以 及 北
,
足 套 如 同袜 子

墓葬 中发现残存的 手

,
相继 发 现 了
,
,
铜 网 内常 见 指 骨 或 趾 骨 遗 留
( 四 ) 内 蒙 古 昭 乌 达 盟 赤 峰市 大 窝 铺 村
1957
,
有 些 内容 已 为大 量 考 古 发 现 所 证 实
过 去的 考 古 发 掘 所 见
,
, 、

年发掘

,
属辽晚期的砖 石结构八
, ,
多是 铜丝 编 织 的 “ ” 手 足 套 即 所 谓 铜 丝 络 其手 足 之 制 最 近
所谓

铜 片

( 五 ) 辽 宁锦 西 西 孤 山萧 孝 忠 墓
,
,
195 8
” ,
即 用 直径 约

1
毫 米 的 铜 丝 编 成一 般

吐尔基山辽墓主人究竟是谁

吐尔基山辽墓主人究竟是谁

吐尔基山辽墓主人究竟是谁?张立峰内蒙古日报20040910第5版最近,中央电视台反复播出了3集纪录片《凤棺迷魂》,在观众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人们对这个不解之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凤棺”是去年3—5月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东南麓山坡的一座辽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的。

伴随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中,有精美的金器、银器、铜器、木器、漆器、马具、玻璃杯和丝织品。

由于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北方契丹族政权辽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服饰、艺术以及丧葬制度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因此在2004年4月被考古界资深专家们评选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这座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及耳室组成,没有盗洞。

可是,挖开之后考古人员发现墓室非常窄小,而且建造的非常粗糙,四周墙壁上彩绘的壁画已经全部脱落。

给人们的初步印象是:墓内凌乱,仓促下葬、应付了事。

在墓室的后部摆放着一具描有彩绘的木棺与棺床。

棺上雕刻着凤凰、仙鹤、缠枝牡丹、祥云等图案;木棺彩绘以红、黑两色为主色,其中凤凰与仙鹤贴金;四周悬有铃铛。

棺首有一小门,门上有铜锁,门两旁各站一侍卫。

棺床上是镂空的栏杆,栏杆上有6只铜狮,栏杆下有两排铜铃,中间部位有4只相对的描金凤凰。

随葬品有金器、银品、铜器、玛瑙器、木器、漆器、马具、玻璃器和丝织品等。

从这具木棺和随葬品的豪华珍贵程度来看,不难断定这一定是封建社会皇室成员的墓葬,因为能够享用“凤凰”陪葬的只有皇室中的女性。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这么简陋的墓室和那些奢华的随葬品之间显得多么的不协调。

因此考古人员判断:这个墓主人是匆匆下葬的。

墓主人是一位女性,生前保养良好。

经科学鉴定,她的年龄在30—35岁之间。

尸骨头部戴有金箍,穿着11层丝绸衣服。

在尸骨上还覆盖着8层丝织品。

外层损毁严重,内层保存较好。

尤其是第7层,不仅保存较完好。

而且十分精美,它是墓主人的一件罗裙,虽历经千年,但上面清晰可见黄色的绣凤图案,明显带有晚唐风格。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

消失的民族: 契丹神秘失踪之谜辽上京遗址『中华民族』是神州大地上,多个民族历经几千年融合而成的,在这几千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民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即坚固之意。

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

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於他们的消息。

1922年,一位“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一座被盗掘一空的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古墓中,发现了一块,刻满奇怪的类似文字符号的石碑,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些犹如天书的符号。

这些符号公诸於世後,一时间众说纷纭丶莫衷一是,这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後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後人见都没有见过。

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天书”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文字,结论一出举世期待,契丹这一消失的民族,会不会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呢?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不过据《魏书》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

部落首领“耶律阿保机”的统一了契丹各部,于西元916年建立了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

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北部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丶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

契丹王朝在中国延续存在了200多年,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差一点就将宋朝灭亡而统一全国。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讲的就是1000年前,宋朝军队在杨家将率领下,与强大的契丹军队激战沙场的故事。

在此期间,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许多西方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直到今天在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

吐尔基山辽墓 契丹文

吐尔基山辽墓契丹文1.引言1.1 概述吐尔基山辽墓是一处位于中国辽宁省的重要考古遗址,被认为是契丹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契丹文化是10世纪至12世纪在东亚地区繁荣的一个古代文化,它是辽朝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之一。

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这座墓葬群建于辽朝时期,包含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古代墓葬,对于研究契丹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

这些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包括了陶器、金银器、石刻等,展示了契丹文化的独特之处。

吐尔基山辽墓不仅具有考古学价值,而且对契丹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契丹文化是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与辽朝的兴盛密不可分。

通过研究吐尔基山辽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契丹先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艺术技术。

同时,这些文物还提供了对契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和影响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历史中多元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契丹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更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吐尔基山辽墓是研究契丹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考古遗址,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丰富的文物和墓葬结构上,更体现在对契丹文化的研究与理解上。

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契丹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历史的多元文化面貌。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吐尔基山辽墓以及契丹文的背景。

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本文的组织结构进行说明,分别介绍引言、正文和结论的内容安排。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对吐尔基山辽墓及契丹文的研究,探讨其重要性和对契丹文化的影响。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吐尔基山辽墓的背景介绍和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与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墓葬一、早期契丹墓太祖—景宗(907—982)(一)早期契丹墓的特点概述[1]形制有砖室墓、石室墓和土坑墓。

单室墓为主。

仿木结构的多室大墓在辽初就已出现。

砖室墓的墓室平面有方形,也有圆形,少数墓为不规则形。

[2]装饰在高等级墓中有复杂而华贵的装饰。

辽太祖时期已使用装饰精美的故事壁画,(宝山M1、M2)。

太宗时耶律羽之墓(阿旗)还发现了使用琉璃装饰墓室内部。

壁画主要分布在墓室内。

在低等级墓中,发现了反映契丹民族风情的棺画。

(如克什克腾旗二八地M1)。

[3]葬仪多数墓不用棺椁,直接陈尸于棺床之上。

少数墓有小帐或棺。

(如宝山M1有小帐,海力板墓有彩绘木棺,二八地M1有石棺,驸马墓有小帐)。

在宝山2号墓发现了丝织品上有银丝网络的印痕,说明金属网络葬具在辽初就存在。

[4]随葬品早期随葬品丰富,种类多,以实用器随葬。

(1)马具与兵器:早期马具有多套,都具有实用之器,兵器的数量最多。

尤其是镞的式样繁多(大横沟M1沙子沟M1)驸马墓出土马具8套,30枚鸣镝,20枚铁镞。

沙子沟M1敖汉旗文管所:《内蒙古敖汉旗沙子沟、大横沟辽墓》,《考古》1987年10期。

大横沟墓敖汉旗文管所:《内蒙古敖汉旗沙子沟、大横沟辽墓》,《考古》1987年10期。

(2)陶器与瓷器:低等级墓以陶器为主,或全为陶器,高等级墓中的瓷器为主,但也有陶质器皿。

流行矮体肥胖鸡冠壶和提梁鸡冠壶。

瓷器品种单调。

有穿带壶,鸡腿坛等游牧特色的瓷器。

(3)金银器皿:高等级墓中常有金银器。

以宝山M1、M2、耶律羽之墓、驸马墓最丰富。

年代最早的纪年墓是宝山M1。

(4)墓志:太祖时期墓葬还未发现有墓志,但高等级墓有汉文题记,诗词(宝山M1,M2)。

太宗时高等级契丹墓已使用墓志,形式与唐同(耶律羽之墓,会同四年;驸马墓)。

(二)墓例1——宝山1号墓[1]年代和墓主宝山墓地位于阿鲁科尔沁旗。

1993年发掘。

按1号墓石房子内西壁左上角的墨书题记,墓主下葬于太祖天赞二年(923年)。

“天赞二年癸未岁大少君次子勤德年十四五月廿日亡当年八月十一日于此殡故记”[2]形制墓道正南向,建筑华丽,属于仿木构建筑。

全长22. 5米,由墓道、甬道、墓室、石房组成。

墓门砖砌,上筑歇山顶门楼,通高3. 98米。

甬道呈拱形,宽1.4,高2.02,进深1. 62米。

壁面及券顶施白灰,地面铺方砖。

甬道内砌三重封门砖墙,并装有一道木门,现残存部分门栏及边框。

墓室平面呈抹角方形,宽5.42,高5.3,进深5.84米。

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四角有彩绘半明柱,立壁高1.58米,壁顶砌阑额一周。

立柱与阑额顶部雕绘铺作,其中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

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偏后,南北长3.7,东西宽3.16,高2. 36米。

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门正对墓道,地面铺石板。

[3]壁画墓室内有壁画。

四面是契丹人生活,有牵马图、侍从图、犬羊图、宴席桌图。

顶部是火焰珠等。

石房内外遍布绘画,色彩鲜艳。

外壁:影作建筑,门两侧有侍卫。

内壁:南壁门两侧绘男女侍从;北壁绘厅堂建筑,有高背桌子、椅子、盘子、案子;西壁绘高逸图,已经不清楚,大致有僧人、道者和儒者的高谈阔论;东壁绘汉武帝拜见西王母,左上部墨书“降真图”四仙女驾云,上墨书“西王母”,汉武帝坐在云塌上,几案上有盖鼎、托盘,周边点缀山石、树木。

(三)墓例2——宝山2号墓[1]年代2号墓出有契丹小字石碑,该文字的创制年代晚于契丹大字(神册五年,920年),大约在天显元年(926年)稍前,由耶律阿保机弟迭剌(926年于东丹国左相任内病故)主持创制,晚于1号墓。

但从两墓形制和壁画特点比较,二者年代相隔不远。

故该墓年代可能在天显年间。

壁画中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2号墓颂经图中盛装女子,容貌丰润,发型讲究,着宽大衣袍,尤如唐代仕女画翻版,而男吏所戴的展脚幞头则为五代式样。

同墓中的寄锦图及1号墓降真图中的女子,其面容与发髻亦为唐式风格,但在长裙外加套腰裙却属五代特有款式。

此外,画中案、椅等日用家具也更多地含有五代特点。

[2]形制墓道正东向,全长25.8米,墓道长19.25米,墓室平面近方形,进深4.45、宽4.9、高3.8米。

其立壁高1.84米,顶部逐层叠涩圆收,正中盖内径为1.65米的封顶石。

室内原遍抹白灰作画,地面铺方砖。

石房为长方形,贴墓室后壁起建,亦以整块石材组装,顶部侧边出沿,正面平齐,东西长3.2,南北宽2.97,高2.18米。

外表抹白灰作画。

石房门面内凹,两边为门柱、立颊,底部有门槛、门墩,顶部门额与上额连为一体。

石房内紧贴后壁为砖砌尸床,尸骨被扰乱,为成年女性,残存木质构件,可能原先应有小帐。

[3]壁画墓室内壁的壁画保存不好,脱落严重,从残存的壁面来看,与1号墓的绘画题材类似,也有侍从、家居、花卉等图案。

石房外壁壁画保存也不好,残存东壁石门两侧为侍从,南北壁上为影作仿木构以及侍从。

石房内壁壁画保存相对较好东壁是侍者图。

西壁牡丹图。

上部有黄鹂、彩蝶、蜻蜓,下半部漫漶不清。

南壁寄锦图。

画面清晰,色泽如新。

画面景色秀丽,人物明艳,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画面共7人交错排开。

中央位置的贵妇为画中主要人物,梳蝶形双鬓髻,满插金钗,柳眉凤目,樱桃小嘴,脸庞丰盈。

穿红花蓝地交领窄袖衣,红色曳地长裙外套蓝腰裙,垂蝶结丝带,肩披淡黄色回纹披帛。

双臂微屈,左手持披帛,右手前指,似有所语。

在众人的簇拥中,显得雍荣华贵。

贵妇前侧侍立僮仆、女侍各一。

男身前置挑担,两端分挂包裹、盈盒。

面对女主人,躬身拱手,神态恭谨,似在辞行。

一侍女在男僮右侧,红衣蓝裙,右手前伸,握一卷锦帛,侧身顾盼主人,似要将其交与男子。

左上角黄地竖框内有墨书诗词一首:“╳╳征辽岁月深,苏娘憔[悴]╳难任;丁宁织寄迥[文][锦],表妾平生缝蜷心。

”北壁壁画,发掘简报认为是颂经图:全画共7个人物,以中央颂经女子为中心,前立2男侍2女侍、后立2女侍,女子坐在高背椅上,面前有案桌,桌上有展开的经卷,正在潜心颂经,右侧有一只白毛鹦鹉。

周边为太湖石、花卉等。

吴玉贵《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颂经”图略考》《文物》1999年第2期,考证是杨贵妃教鹦鹉图。

题诗为墨书,位于壁画右上角竖框内,云:“雪衣丹觜(嘴)陇山禽,每受宫闺指教深。

不向人前出凡语,声声皆[是]念经音。

”陇山禽,是指出产于陇山的鹦鹉。

陇山地处宁夏南部,位于西安、银川、兰州三省会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

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两县境内,海拔2928米。

杜甫诗“陇俗轻鹦鹉”,注云:“《鹦鹉赋》:命废人于陇低,闭以雕笼,剪其羽翅。

”李白也在吟诵鹦鹉的诗中称“落羽辞金殿,孤鸣托绣衣。

能言终见弃,还向陇山飞。

”惜鹦鹉表述作者的胸臆。

皮日休在《哀陇民》诗中,特意刻划了陇山民捕捉鹦鹉充当贡物的艰辛与危险:“陇山千万仞,鹦鹉巢其巅。

穷危又极险,其山犹不全。

蚩蚩陇之民,悬度如登天。

空中觇其巢,堕者争纷然。

百禽不得一,十人九死焉。

陇山有戍卒,戍卒亦不闲。

将命提雕笼,直到金台前”。

可知在唐人诗文中,总是将鹦鹉与其产地陇山联系在一起描写,而且陇山鹦鹉在唐代仍然被当作土贡。

甚至到10世纪时,鹦鹉还保留着“陇客”的俗称。

“雪衣丹嘴”是指画面中鹦鹉的毛羽及嘴的颜色,而“陇山禽”则是鹦鹉的代称。

唐代流传的雪衣娘的故事,可以为这组壁画反映的内容提供明确的答案。

据9世纪中叶唐人郑处诲撰写的《明皇杂录》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

岁久,颇聪慧,洞晓言词。

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娘〕。

性既驯扰,常纵其饮啄飞鸣,然亦不离屏炜间。

上令以近代词臣诗篇授之,数遍便可讽诵。

上每与贵妃及诸王博戏,上稍不胜,左右呼雪衣娘,必飞入局中鼓舞,以乱其行列,或啄缤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

忽一日,飞上贵妃镜台,语曰:“雪衣娘昨夜梦为鸷鸟所搏,将尽于此乎?”上使贵妃授以(多心经),记诵颇精熟,日夜不息,若惧祸难,有所攘者。

上与贵妃出于别殿,贵妃置雪衣娘于步辇竿上,与之同去。

既至,上命从官校猎于殿下,鹦鹉方戏于殿上,忽有鹰搏之而死。

上与贵记叹息久之,遂命瘗于苑中,为立冢,呼为鹦鹉冢。

此故事初见于《明皇杂录》,后又被《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文献反复征引,流布甚广。

北壁壁画反映的是白鹦鹉“雪衣娘”诵经的传说,墨书榜题诗中的“雪衣”即指杨贵妃豢养的珍禽“雪衣娘”。

鹦鹉在唐代是富商或达宦家中都可饲养的宠禽,并不属宫廷独有,而题诗中却说“每向宫闺指教深”,等于明白指出,画中的鹦鹉是特指被豢养于深宫内禁中的“雪衣(娘)”。

正因为画面表现的是杨贵妃在教雪衣娘诵读《多心经》场景,所以白鹦鹉与杨贵妃一起,在画面布局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宣和画谱》记载张萱创作“写太真教鹦鹉图”’周昉创作“贵妃教鹦鹉图”和“白鹦鹉践双陆图”表现了上引《明皇杂录》描述的雪衣娘鼓翼乱局的情景。

以上两幅由唐代画师创作的贵妃教鹦鹉诵经图,一直流传到北宋。

从画风分析是以周昉创作“贵妃教鹦鹉图”为粉本。

(四)墓例3——辽宁法库叶茂台7号墓1974年4月发掘。

村民赵文山、赵鹏权父子和郑国双三人发现后,立刻报告,赵文山冒着寒冷的风,抱着猎枪日夜守侯9天9夜。

没有他的守护,就不可能有后来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法库、铁岭来人后撬开封门砖,每个人用手电筒照明张望一下就封墓,请求上级支援,在辽宁省委的支持下,有省博物馆、辽宁大学历史系、铁岭地区共同发掘近一个月。

——《文物》1975-12 墓主人是一契丹贵妇,该墓地是萧义家族墓地。

四室砖墓,由墓道、主室、前室、左右室组成。

主室门外两侧和耳室门外两侧都会有侍从。

1、主室内有棺床小帐,小帐右侧直棂窗背面绘骑猎图,小帐内横放一具雕刻精美的石棺。

石棺上放着一个包裹,里面包有一个漆盆,盆里装满了日常生活用具。

棺盖上还有一件金缕绣袍。

棺内位一具老年妇女骨架,身穿十多件衣物。

身上佩戴玛瑙、水晶、琉璃、金丝球等饰品。

石棺身四面雕四神。

青龙和白虎躬身奔驰于龙牙蕙草纹之间,下部亦有朵朵祥云。

前和雕朱雀面像,朱雀头长长毛,圆眼,尖啄,双翅展开,前胸雕弦纹,站立于莲台之上,地纹为龙牙蕙草纹。

后和所雕玄武为一卧姿大龟,另有一长蛇缠身。

蛇颈高昂,蛇头弯下,与龟头相对,地纹亦为龙牙蕙草纹。

石棺出土时外壁图案色泽艳丽,地纹填绘朱色、禇色、紫色,青龙的唇、舌涂红色,蛇身绘黑色斑纹。

在石棺前和内侧也雕绘有图案,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是男女侍者图、妇女启门图、伎乐图。

中间雕有门扇,两门中间一妇人半露。

妇人穿交领长袍,梳高髻,拱手而立。

门扇两侧各立一男侍,头戴帽,穿交领长袍,腰束带,拱手而立。

男侍两边有执笛、拍板、排箫的女乐工及两小儿,乐工着汉人装束。

上部图案正中雕一正面展翅朱雀立像,朱雀立于莲台之上,莲台周围布满祥云。

朱雀两侧各有一飞天,飘然而来。

图案中除朱雀、妇人、门扇及男立侍部分雕出外,其他图像则全是墨稿,尚未雕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