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中国现代化之路

合集下载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2000字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2000字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2000字【最新版】目录一、引言1.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点2.阐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性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成果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化探索2.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现代化进程3.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展示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1.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2.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3.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国内外复杂严峻的政治经济环境2.资源环境约束和生态保护问题3.改革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五、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策略与举措1.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发挥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作用4.推进绿色发展,保障民生福祉六、结论1.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和价值2.强调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文【引言】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条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带来了巨大的成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就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

从“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我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

经过 40 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我们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根据国情制定发展战略,不依附于任何国家或者集团。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和特点,并分析这一道路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和选择1.1中国历史传统的独特性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因此,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并结合自身国情来进行现代化建设。

1.2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西方的现代化过程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注重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

在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曾发生了许多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社会不公等问题。

中国看到了西方现代化的一些局限性,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而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1.3 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东方国家,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侵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必须走上一条自主、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2.1开展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起点。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种中国式的改革开放,既维持了社会稳定,又满足了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2.2 注重农村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仅仅是城市现代化,还注重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业转型和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中国成功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可持续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发展的底线。

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中国现代化论文1000字左右

中国现代化论文1000字左右

中国现代化论文1000字左右中国现代化论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许多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途径和阻碍,以及现代化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国现代化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概念开始传入中国,并引发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

然而,由于内外因素的干扰,这一早期的现代化尝试并未取得持续的成功。

直到改革开放的开启,中国现代化进程才真正获得巨大的势头。

1978年,中国决定放弃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开始引入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为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家。

二、中国现代化的途径和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途径主要包括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人文素质提升。

改革开放打破了封闭的体制和束缚,使中国能够全面吸收和运用外部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驱动力量,通过加强科研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国能够不断推动自身的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

人文素质提升则是现代化进程的综合要求,包括教育、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使中国人民能够适应和塑造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然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和挑战。

首先,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巨大的土地面积给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资源的有限和分布不均,使得中国在能源、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其次,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多样性也给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使得现代化发展的均衡性和包容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三、现代化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中国现代化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代化的推进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小论文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小论文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独特之路年级:专业:姓名:学号: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东方国家,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中国选择了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路径,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中国不断探索和适应自身国情和民族特点,为实现现代化制定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和政策。

这种独特的发展路径,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中国现代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众多且不断增长,人口问题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人口问题涉及到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如何合理调控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挑战。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资源的紧缺问题亟待解决。

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现代化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

通过现代化进程,中国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现代化是解决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关键。

通过现代化进程,中国可以改善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状况,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现代化还能够推动中国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关乎中国自身的发展,也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对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

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论文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包含了多个层面的概念,其中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改革。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断地迈步向前进行着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变迁,中国式现代化也在不断地演进和完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一、经济现代化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是近年来发生最为显著的变化。

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国已经从一个闭关锁国、仅有几十亿美元GDP的小国家,变成了如今年均增长6%以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

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制度的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建立起了市场经济制度和现代企业体系。

随着对外开放,中国经济逐步成为全球制造,国内消费,以及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

中国式经济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高度有效的方式,将利用国家的集中力量来推动企业的增长,并通过全球的贸易合作进行进一步的扩张。

在中国式经济模式中,有几个关键因素:第一是市场发挥作用的能力;第二是较低的人民币汇率,使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第三是出口市场的强大,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第四是政策支持和对企业的资源调配。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

但同时,中国式经济模式和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上,中国经济进程也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

在未来,需要更紧密的政策协调、策略调整以及改革继续推进,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治现代化中国政治现代化主要围绕着政治制度的改革进行,这与中国其他建设现代化的国家不同。

在中国,政治制度的改革是基于合法性的问题,因为政治体系必须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的政治体制一直是以单一的领导权为核心,这种体制除了刺激一些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外,也将社会凝聚力和创新力等封锁了起来。

这需要对中国式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政治改革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增加政治选举和代表人数、提高政治参与度、增加新闻自由程度等等。

浅析中国现代化发展(论文范文)

浅析中国现代化发展(论文范文)

浅析中国现代化发展(论文范文)中国现代化发展是中国自二十世纪以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和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建设和社会改革的结果。

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并探讨其成就、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

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面临各种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的问题。

中国社会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现代化的建设。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毛泽东的领导,中国迈向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实践中,最显著且最重要的特点是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

最著名的是中国的土地革命和全国解放战争,这些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此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改革,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政策,推动了农业、工业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中国现代化发展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国际竞争的压力。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政府的计划经济政策,而是需要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和开放的态度。

中国逐渐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并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

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和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不仅加强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还积极推进了教育体系的改革。

中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并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领域全面领先。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也显著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人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教育和医疗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此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国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虽然一些城市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一些农村地区仍然相对落后。

此外,中国也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500字论文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500字论文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500字论文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首先,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需要坚持稳定的政治基础。

中国历史上曾经经历过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深知政治稳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民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强调改革和发展的平衡,同时保持政治的稳定和持久。

这需要建立健全的政治体制,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民主决策水平,并赋予人民广泛的权力和参与度。

只有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中国才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

其次,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中国政府致力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人民能够分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此外,中国还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再次,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需要坚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现代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民收入。

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和保护,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多的竞争力。

这一切都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贸易国家之一。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既需要坚持稳定的政治基础,又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还需要坚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道路,同时也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论中国现代化之路——学习《纲要》后的思考论中国现代化之路——学习《纲要》后的思考摘要:第三章中《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的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革命的旗帜》相关内容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颁布新的学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新政的内容大部分只是延续了洋务派和维新运动时的做法和主张,很多人认为“新政不新”。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不得不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正如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在回国后的奏折中所说的,立宪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这正是清政府立宪的指导原则。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现代化的意义,顾名思义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可以说现代化分为:经济结构。

科学教育,医疗卫生。

以及军事装备。

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道路来看,大多走的是向外扩张,以海外市场带动国家工业发展,当国家富起来从而扩大内需。

大国的崛起常常是伴着另外一个大国的衰落。

比如,英国的崛起并且实现第一现代化的时候,伴随的是西班牙帝国的落寞,和对全世界的掠夺使全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德国的现代化成功后,带来的是对本国人民的掠夺,并且不可自主的走向掠夺全世界的时候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时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

巧的是德国的失败,带来的美国的成功,日不落帝国的奄奄一息。

根据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既包括经济的现代化,也包括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他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建国前夕,从建国后到1779年党的十一大三中全会,从改革开放至今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便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的。

1840年,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清朝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了振兴图强,向外国学习,建立枪械厂、购置军舰、建立船坞,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

其中李鸿章是代表人物。

中国开始了对外的学习,洋务运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后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

洋务运动只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没能为中国的进步带来效果(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他毕竟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

由此引出了康·梁维新变法,借鉴英国经验,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君主立宪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孙中山等人的引导下一种新的制度民主共和制进入了中国。

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如:辛亥革命等:(这一阶段属于学习“制度”时期)。

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后,马克思·列林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进入学习“思想”的阶段,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新中国,中国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这也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以往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而实际上,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重要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是近代日本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因素之一。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

这些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破坏为条件的。

如果说甲午战争已经表明日本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起的全面侵略战争,则完全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工业每年的平均增长率约为7.6%,而且这种增长突出地表现在基础工业上,1936年资本主义生产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4.48%。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彻底地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至1932年底,中国政府在东北的损失达178亿元,加上私人损失,不下200亿元。

在全面侵华的八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了大城市的80%以上。

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

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

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

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

对于一个本来就十分贫穷的中国来说,上述战争损失不仅使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难以为继,还足以使它的经济全面崩溃。

二、中国的抗日战争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

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本来就不是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现代性积累和成熟的结果,而是对外部挑战所做出的回应,因此主张将其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因为中国近代的开港以及后来洋务运动的出现,都明显地带有被动的特征。

而这个特征又决定了这种现代化本身的脆弱。

但是,抗日战争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性质。

正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极大地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进程,又使得新的“自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在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悄然开启。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

关于现代化的含义,除了工业化为其核心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立也应包括在其中。

而对于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后者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抗日战争,无疑地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条件。

中国共产党在七七事变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机构”的要求,与此同时,其他政治派别也先后发出了开放民主的声音。

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严重威胁的时候,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只能顺应潮流。

尽管这种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却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国民党因抗战所需开放的民主是以国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为条件的。

因此,政治民主还需要另外的社会条件作为支撑,这个条件就是进步力量能够很好地发挥对社会的主导作用。

而这个条件,在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不具备的。

但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由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已经在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中,后者就很难占到上风了。

而进步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同样是中国现代化因素积累的一个重要表现。

另外,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言,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基层政权的普遍选举制和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与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这些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确实表明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

这也是现代化因素的积累。

其次,从经济层面来看。

前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指的就是日本侵略对战前中国积累起来的现代化经济的严重破坏。

但是,也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对中国经济的摧残,迫使中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应对的结果。

战时经济体制是一种被迫的应变措施,它的实施一方面是通过金融、物资、资源的统制,集中了抗日战争所需的财力物力,一方面又使官僚资本扩大了势力,从而压缩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

但是,如果从现代化的视角来审视,这种体制下的现代金融体制的建立,工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查与统筹开发,工业发展的布局调整等等,都表现出了现代化因素。

尤其是被称作是工业化传动的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变了中国西部工业落后的状况,对战后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再次,从国家主权层面来看。

自1842年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以来,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诸多基本主权,因此,中国一直没有取得完整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地位。

在20世纪20年代,无论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曾为废除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做过许多外交上的努力,但是,这些努力几乎没有任何成效。

究其原因,在国家内部严重分裂的情况之下,无论是中央政权或者是地方政权,或多或少的都与一个或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有着附庸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的国家主权不可能受到他国的尊重。

但是在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中国不再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了。

尽管在战争期间,不同阶级以及代表其利益的政党和政治集团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而国家主权的实现与之密切相关。

第二,中国不再是一个屈服于列强侵略的国家,并且以自己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已经独自与日本作战4年,并且牵制了日本的大部兵力;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继续牵制着日军的大部兵力。

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国不能不对中国加以重视。

而国家主权的实现更是与此密切相关。

上述两个变化产生的结果就是,1943年初,中国先后与美、英等国签署了废除旧约、签订新约的协议。

从此,中国摆脱了束缚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

而独立的主权,是任何现代化国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

可以说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夕这一段最黑暗的时期,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是中国无数先烈的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民族资本又获得一次大发展。

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这是中国的第二次现代化探索。

也是中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1949年到1976年,我们中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拥有、共同生产、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因此消灭了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娼妓、毒品、贫民窟和高犯罪率;提升了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宁的社会环境。

使得中国人迅速摆脱了人均寿命三十多岁的“东亚病夫”耻辱称号,改变了洋钉、洋袜、洋油的状况,短短二十七年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六大工业国!虽然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艰难曲折,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都以崇高的理想为激励,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以李四光、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

正是在广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感召下,广大人民群众迸发出无比高昂的建设热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使科技文化获得迅猛的发展,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胰岛素等辉煌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