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_论杜甫晚年诗的禅宗意趣_邓绍秋

合集下载

论杜甫晚年诗的神仙思想及个性追求

论杜甫晚年诗的神仙思想及个性追求

论杜甫晚年诗的神仙思想及个性追求
杜甫晚年的诗歌,充满了神仙思想和个性追求。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神仙的崇拜,也有对自然的探索,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投射到神仙的身上,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杜甫晚年的诗歌中,神仙思想十分浓厚。

他把神仙视为自己的榜样,把神仙的精神作为自己的追求。

他在《赠汪伦》中写道:“腾蛟起凤,孟学士之墓,紫薇花魁,西施神仙。

”这里,他把自己的心声投射到神仙身上,表达了自己对神仙的崇拜之情。

此外,杜甫晚年的诗歌中,也有对自然的探索。

他在《江南春》中写道:“春来江南草木青,明月松间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里,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投射到自然的景象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探索之情。

总之,杜甫晚年的诗歌中,充满了神仙思想和个性追求。

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投射到神仙和自然的景象中,表达了自己对神仙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探索之情。

杜甫《水槛遣心》:开解自己,也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杜甫《水槛遣心》:开解自己,也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杜甫《水槛遣心》:开解自己,也是人生的一种修行
今天一看《人间词话》的第五首居然是杜甫的《水槛遣心》,便酥化了——“遣心”两字实在是用得好,仿佛是把心从郁闷中遣散出去,让它走走,透透气。

《水槛遣心》共两首,《人间词话》录选的是前一首。

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遣心”的?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奢。

私下认为,末尾一字“奢”用得好。

因为可以远离城镇的喧嚣,且四周没有村落的嘈杂,所以能够心宁神静、视眼开阔。

偶尔郁闷之际,极目远眺之下,难道不是一种人生的奢侈吗?
视野开阔,心胸便不再囿于愁怨之隅,此乃一“奢”也。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澄澈的江水,与岸同平;葱茏的树木,盛放鲜花;细雨纷飞之下,鱼儿踊跃;微风袭来之时,燕子斜飞。

这一鲜活怡人的晚景,映入眼帘,散去半生困苦及郁郁不得志的创伤,焕发生气,涤洗心灵,这种开解,乃二“奢”也。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城中十万人家,熙熙攘攘,功来利往;此地两三灯火,闲雅自在。

正是桃源之处,三“奢”呀!
全文一个“奢”字,一反杜甫“沉郁顿挫”之风,道尽了此时的开阔情境,不愧为遣心之作,想必他的嘴角含有笑意,渐渐自得。

记得前两天晚上,楼下的邻居听我诉说最近的困境,吐露出了这样一句话:“妹妹,人生都是苦的。

你以后就明白了。


是呀,人一入世,便有几苦。

然我们必须明白:除了生死之大事,其它小事皆可欢然。

在郁闷、纠结或烦恼等时刻,不妨像杜甫一样,找一开阔之境,遣出我们的心,去赏赏美景,并溜达溜达,呼吸呼吸,郁闷之气岂不一扫而光?
遣心,多美的词!。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诗译文及赏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诗译文及赏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诗译文及赏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诗译文及赏析《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唐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漫兴一作:漫与)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译文人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诗句,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

人老了,诗写得不怎么经心了,对着春天的花鸟,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怎么才能找到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让他们与我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注释值:正逢。

水如海势,江水如同海水的气势。

聊:姑且之意。

性僻:性情有所偏,古怪,这是自谦的话。

不管是什么内容,诗总得有好的句子。

耽(dān):爱好,沉迷。

惊人:打动读者。

死不休:死也不罢手。

极言求工。

浑:完全,简直。

漫兴:谓率意为诗,并不刻意求工。

莫:没有。

愁:属花鸟说。

新添:初做成的。

水槛:水边木栏。

故:因为。

跟“新”字作对,是借对法。

故着(zhuó):又设置了。

槎(chá):木筏。

焉得:怎么找到。

陶谢:陶渊明、谢灵运,皆工于描写景物,故想到他们。

思:即“飘然思不群”、“思飘云物外”的思。

令渠(qú):让他们。

述作,作诗述怀。

语谦而有趣。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赏析此诗是诗人面对如大海汹涌的`江水,抒发内心感受的叙怀之作。

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传世名句,道出了杜甫诗作的特色,反映了他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

诗题中一个“如”字,突现了江水的海势,提高了江景的壮美层次,表现了江水的宽度、厚度和动态。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诗词鉴赏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诗词鉴赏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诗词鉴赏年代:唐作者: 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

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

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

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把臂有多日,开怀无愧辞。

黄鹂度结构,紫鸽下罘罳。

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

汤休起我病,微笑索题诗。

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氎巾。

深藏供老宿,取用及吾身。

自顾转无趣,交情何尚新。

道林才不世,惠远德过人。

雨泻暮檐竹,风吹青井芹。

天阴对图画,最觉润龙鳞。

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夜深殿突兀,风动金锒铛。

天黑闭春院,地清栖暗芳。

玉绳回断绝,铁凤森翱翔。

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床。

明朝在沃野,苦见尘沙黄。

童儿汲井华,惯捷瓶上手。

沾洒不濡地,扫除似无帚。

明霞烂复阁,霁雾搴高牖。

侧塞被径花,飘飖委墀柳。

艰难世事迫,隐遁佳期后。

晤语契深心,那能总箝口。

奉辞还杖策,暂别终回首。

泱泱泥污人,听听国多狗。

既未免羁绊,时来憩奔走。

近公如白雪,执热烦何有。

作品赏析此诗黄鹤编在至德二载陷贼时,以诗中有泥污人、尘沙黄、国多狗等语也。

其连章次序,今依朱卒,先后秩然,他本不免颠错。

《长安志》:大云经寺,在京城朱雀街南,怀远坊之东南隅,本名光明寺。

武后初幸此寺,沙门宣政进大云经,经中有女主之符,因改名焉。

令天下诸州置大云经寺。

钟惺曰:诗有一片幽润灵妙之气,浮动笔端,拂拂撩人,此排律化境也,不宜列在古诗。

心在水精域①,衣沾春雨时②。

洞门尽徐步③,深院果幽期④。

到扉开复闭,撞钟斋及兹⑤。

醍醐长发性⑥,饮食过扶衰⑦。

把臂有多日⑧,开怀无愧辞⑨。

黄鹂度结构⑩,紫鸽下罘罳(11)。

愚意会所适,花边行自迟。

汤休起我病(12),微笑索题诗(13)。

(此初过寺中而记其胜概。

到扉六句,叙事言情。

黄鹂六句,叙景言情。

水精域,地清也。

春雨时,气和也。

扉开复闭,正值斋时,醍醐二句蒙此。

吴论:开怀享此,绝无愧词,以对方外人,不用世法语也。

黄鹂紫鸽,深院春禽。

《杜臆》:意适行迟,诗兴动矣。

微笑索题,知己会心也。

杜甫“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论析

杜甫“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论析
昌武教授 以及 日 本学者柳 田圣 山等 。 第三种意见 述文章中, 郭沫若 、 吕潋等是在论杜甫佛教信仰时 则谓“ 双峰寺” 在蕲州 , 七祖禅” 而“ 则指神会之禅 。 涉及“ 双峰寺 ”“ 、七祖禅” 问题 , 尚未 申论 ; 而陈允 此以钱谦益为代表。 四种意见则认为“ 第 双峰寺” 吉先生《 略辨杜甫禅宗信仰》 则是对此问题首次作
定论 的观 点。近年 来有 学者提 出“ 双峰寺” 潭州、 七祖 ” 南岳怀让之说 , 在 “ 是 是由于地理误 解并由此产 生过 多 联想所致 。通过对杜诗 的具体 分析 , 申“ 重 双峰 寺” 在蕲 州,七祖 ” “ 为普寂的结论 。
关键词 : 杜甫 ; 双峰寺 ; 七祖禅 ; 南宗; 北宗
中 图分 类 号 :9 9 B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4 78 (0 10 — 1 1 0 10 — 3 7 2 1 )4 0 3 — 5
杜甫曾在 《 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 而南康即庐 山所在 , 秋 下所谓炉峰时转吟者, 正应指
百韵》 以下简称《 ( 咏怀》一诗中说 :身许双峰寺, 此。 ) “ 推其本师以立言 , 故尊之日七祖。 求七祖 , 即是

是认为双峰寺乃是曹溪双峰 山宝林寺 , 七祖 当
对于前三种观点, 学界讨论较多。 讨论文章主
是菏泽神会 。 杨伦 、 仇兆鳌等持此说 , 今人郭沫若 要有郭沫若《 白与杜甫 ・ 李 杜甫的宗教信仰》 吕潋 ,
等从之 。 第二种意见则 以双峰寺指蕲州双峰寺 , 七 先生的《 杜甫的佛教信仰》 陈允吉先生《 , 略辨杜甫 祖乃是大照禅师普寂 。 这种观点 由清初朱鹤龄发 禅宗信仰》孙 昌武先生《 , 禅思与诗情 ・ 王维 、 杜甫 轫 , 以吕潋和陈允吉教授为代表 , 当代 此外 尚有孙 与禅》 柳 田圣山《 , 初期禅宗史实 研究》 在上 等。

《杜甫诗选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选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选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原文及翻译杜甫诗选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原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1!老去诗篇浑漫与2,春来花鸟莫深愁3。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4。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5!【注释】1性僻:指性情有所孤偏,这是自谦的说法。

耽:嗜好,沉溺、醉心于。

惊人:感染读者。

死不休,表决心,意思是到死也不停止。

2这句是说如今我年纪大了,已不能够像过去那样仔细推敲。

老去:指人到老年。

浑漫与,全是随意抒写。

3这句表面说我写诗很随便,所以花鸟们不用担心。

实际是说已经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了。

愁:是对花鸟说的,意思是说连花鸟也要怕愁。

4这句说因为到处是水,就扎了一个木筏子代替小船使用。

新添:指初做成。

水槛:是指水边的木栏杆。

故:承接关系,表示因此。

浮槎:小木筏。

5陶谢:指陶渊明和谢灵运,因为这两位诗人都擅长描写景物,所以想到他们。

思:即心游万仞的构思。

令渠:是说假如让他们来写诗,而自己仅仅是陪同一起游览。

陶谢手:陶渊明和谢灵运那样的大手笔。

渠:他们,这里指陶、谢。

【译文】一生做人性情偏僻,但最溺爱的是精警的诗句。

要求自己造语如果不能惊人,誓死也不肯罢休。

我年老写下的许多诗篇,全是率性应付。

明丽的春天带来的花鸟,并不引我深愁。

新添水亭的栏栅,闲情时只当做垂钓。

还特意安放小小的木筏,浮在水面替代鱼舟。

怎样能够遇到高才的人,像陶潜、谢灵运一样的能手,请他们都来创作,一起在江中长吟遨游。

【赏析】这首诗是上元二年(761)在成都草堂所作。

主要是谈自己的创作经验。

杜甫一向严谨创作,炼字熔句,刻意求工,老来诗境成熟,得心应手。

但他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向前人学习,争取在艺术上达到更高的境界。

诗题说江水暴涨如海,景观新奇,但因暂无佳句,只好聊作短歌。

值奇景,无佳句,所以说聊短述。

聊,姑且。

杜甫当时也许打算写一首长诗。

《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

《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

《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下面就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共含6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宿天台桐柏观》诗词翻译及赏析《宿天台桐柏观》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

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三老。

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前言】《宿天台桐柏观》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泛舟远行,在桐柏观休憩。

这里可以采摘灵芝仙草,享受听鹤唳、闻鸡鸣、观早潮的乐趣。

【注释】(1)天台:山名。

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

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

《临海纪》:“天台山超然秀出,山有八重,视之如一帆。

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

”桐柏观:即桐柏宫。

观:道教之庙宇。

(2)信:任凭。

(3)逗:停留。

(4)缅:藐远。

沧洲趣: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吕延济注:“沧洲,洲名,隐者所居。

”(5)扪萝:扪,攀援。

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

(6)辍棹:停船。

棹,划船工具。

恣探讨:尽情赏玩。

(7)唳:鹤鸣声。

(8)信潮:《异物志》:“伺潮鸡,潮水上则鸣。

潮水依时而至,故曰信潮。

”(9)纷:盛多的样子。

(10)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1)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鉴赏】诗人泛舟远行,在桐柏观休憩。

这里可以采摘灵芝仙草,享受听鹤唳、闻鸡鸣、观早潮的乐趣。

这种闲情意趣,与当时纷扰的尘世生活、黑暗的官场争斗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诗人发出学老子长生之道、脱离官场、隐居山林的喟叹,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篇2:宿天台桐柏观,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的意思,宿天台桐柏观赏析宿天台桐柏观,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宿天台桐柏观的意思,宿天台桐柏观赏析 -诗词大全宿天台桐柏观孟浩然朝代:唐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杜甫晚年心态及诗歌创作考辨

杜甫晚年心态及诗歌创作考辨

杜甫晚年心态及诗歌创作考辨刘晓光Ξ(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北京 100011)摘要:杜甫晚年心态以沉郁为主,又兼有旷达、超脱的一些内容,与此相关,他在诗歌创作上提高了律诗形式及自然意象的表达。

关键词:杜甫; 诗歌; 心态中图分类号:I20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8X (2001)03-0020-02The T extnal R esearch on Du Fn s Later Years Mood and PoemsL IU Xiao 2guang(Chi nese Dept.,Beiji ng Instit ute of Educat ui n ,Decji ng 100011,Chi na )Abstract :Dn Fn s old age s mood mainly appears depressed.In addition ,he was broad —minded and stayed away from the scene of contention.Accordingly ,in poetic writing ,he enhanced the regulated rerses forms and images manifestation.K ey w ords :Du fu ; peom ; mood 杜甫早年是一个汲汲求政的儒者,晚年既入于仕途失志,由此造成其特有的心态转换呈现为何种情状呢?首先,对失落理想的向慕仍如幽灵一般盘桓于杜甫心头,其情感呈现厚沉之重色,其诗沉郁之主导面貌即由此奠定。

一方面,“长怀报明主”,杜甫始终对未竟的理想有一种难解的“拙”情,虽然时至晚年老且病,唐朝社会于士人的政治礼遇方面亦毫无改观,其早年的理想恰如日之夕落,决无实现的可能,然而杜甫在心中仍于此耿耿于怀,那种他曾自我描画的“老大意转拙”的“拙”意之于他其实是一直贯串到底的,而另一方面,杜甫既已由现实中深味了理想与黑暗现实强烈冲突、矛盾不可调和的苦衷,而为儒的奉儒守官传统人格又决定了他不忍说出否认事实上扼制了其仕进之路的唐代当时朝政的话,一种复杂的心态郁积于内而无可明言,至多只能发发那种“故国平居有所思、”“彩笔昔曾干气象”式的曲笔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研究学刊二★★三年第三期 总第77期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论杜甫晚年诗的禅宗意趣邓绍秋 〔摘要〕杜甫的思想和创作心理是复杂的,杜甫晚年诗蕴涵着禅宗意趣。

它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1.禅宗历史意趣:杜甫诗歌描述了禅宗事象;2.禅宗哲理意趣:杜甫诗歌渗透了禅宗意识;3.禅宗审美意趣:杜甫诗歌营造了禅宗境界。

研究杜甫晚年诗的禅宗意趣,有利于把握唐代以来文人“儒禅互补”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 杜甫;晚年诗歌;禅宗意趣 我们在关注杜甫的儒家思想和积极入世精神时,却往往容易忽视了他的另一面———佛禅思想。

其实,入唐以来,随着佛教禅宗的广泛传播,更由于“安史之乱”和杜甫个人遭遇,使杜甫的思想介于入世与避世、崇儒与近禅之间。

本文试图在肯定杜甫的儒家思想和入世精神的同时,探讨一下杜甫晚年诗歌与禅宗思想的联系。

一、杜甫与禅宗的结缘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进步的。

肖涤非先生就说,在杜甫的诗中,我们几乎读不到那种“人生如梦”一类消极颓废的东西。

他是顽强的,他是不知休息的,他是“死而后已”的。

他富有牺牲精神、利他精神。

这是他之所以伟大超过一切诗人之处。

为了天下穷人,他可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十分可贵的。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的政治观,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观。

然而,杜甫晚年诗歌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禅宗意趣。

这与他的禅宗信仰密切相关。

杜甫在早年就接触过佛教禅宗。

天宝元年(742年),杜甫为其姑母所撰写的墓志云:“爰自十载已还,默契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

喻筏之文字不遗,开卷而音义皆达。

母仪用事,家相遵行矣。

”〔1〕以此观之,杜甫的姑母笃信佛教,并使全家奉行。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邓绍秋,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副主任 412007他还提到早年寄居姑母家中的事实:“甫昔卧病于我诸姑,姑之子又病,问女巫,巫曰:`处楹之东南隅者吉。

'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用是存,而姑之子卒。

”〔2〕杜甫早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定然会受到佛教禅宗思想的熏陶。

他在《夜听许十诵诗爱而有作》明确道出:“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的禅宗信仰。

〔3〕在这里,“粲”指禅宗三祖僧粲,“可”指禅宗二祖慧可,“禅寂”就是禅宗北宗的坐禅方法。

他在《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中也说:“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止观”就是禅宗双修的意思。

杜甫从开元末年到天宝初年,生活于禅宗广为传播的东都洛阳,此后又居长安十载,也恰逢禅宗南北二宗纷争之时。

《游龙门奉先寺》一诗颇能看出杜甫对北宗禅的信仰:“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这种闻钟发悟的体验与北宗禅藉境悟道、住心看净的禅法一脉相承。

另外,据杜甫故交严挺之记载,北宗神秀弟子羲福就葬于奉先寺,所以,杜甫游览本寺也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的敬仰之意。

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流寓四川达十年之久。

在这期间,杜甫对禅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因为禅宗的支派净众宗、保唐宗恰好在当时当地公开弘法。

据《历代法宝记》记载,无相(又称金和尚)在净众寺开法传禅,“金和上每年十二月、正月,与四众百千万人受缘,严设道场,处高座说法。

”这种公开传授禅法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广大信徒修炼禅法,也便于杜甫这类知识分子加深对禅宗的了解。

〔4〕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认为,无相所传“无忆无念莫妄”禅法,与慧能无念法是一致的。

无相是开元十六年来中国的,不久就到了四川。

无相可能见过慧能《坛经》古本,更可能从东山门下某禅师受得无念禅法。

〔5〕普济《五灯会元》卷二记载,无相禅师的弟子无住禅师居南阳白崖山,“虽广演言教,而以无念为宗,唐相国杜鸿渐出抚坤维,闻师名,遣使到山延请。

时节度使崔宁亦命诸寺僧徒远出,迎引至空慧寺。

时杜公与戎帅召三学硕德俱会寺中。

”又说“师后居保唐寺”。

〔6〕据《历代法宝记》,这个无住就是继无相净众宗之后的保唐宗领袖。

无相圆寂前曾把法衣密送无住,后来,无相门下因此发生了纷争,时“高大夫判付左右巡虞侯,推问得实”。

至永泰二年(766年),无相门下“净众、宁国两寺小金师、张大师闻请无住和上,惶怖无计,与诸律师平章,拟作魔事”,严尚书(杜甫的挚友严武)表弟子萧律师等嘱太夫人(严武的母亲)夺无相禅院为律院。

〔7〕据杨廷福《杜甫交游考略》考证,严武、高适(杜甫诗友)、杜鸿渐(杜甫从叔),崔光远(成都尹,与杜甫相识),以及被差遣延请无住的多位官员均与杜甫有密切来往,所以,杜甫对禅宗纷争及净众、保唐宗禅法一定有所了解。

〔8〕杜甫对禅宗的理解到底如何呢?杜甫漂泊四川即进入晚年之后,涉及佛法禅趣的诗作明显增多,如《酬高使君相赠》、《后游》、《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上牛头寺》、《望牛头寺》、《山寺》、《上兜率寺》、《望兜率寺》、《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大觉高僧兰若》、《谒真谛寺禅师》、《谒文公上方》、《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等。

《望牛头寺》云:“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所谓“传灯无白日”,就是指禅宗密传法衣之事;所谓“不住心”大概是指无相净众宗“无念、无忆、莫妄”三句。

前面说过,净众宗禅法源自慧能无念法,而无念法又远溯《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杜甫是比较倾向于南宗无念无住禅法的。

他在《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中也说:“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

据陈允吉等学者考证,“双峰寺”是指四祖道信法庭蕲之双峰,意思是不管南北禅宗都同根共祖,不必争来争去。

可见,杜甫主张整体的接受禅宗思想,反对内部纷争。

〔9〕杜甫与禅宗的结缘,是由以下五个方面促成的。

第一,安史之乱。

这场浩劫的影响,使得杜甫等大批盛唐文人对儒家理想产生怀疑甚至感到失望,迫切需要寻求新的人生参照系。

禅宗在这时期广泛传播,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第二,家庭熏陶。

杜甫成长于儒学世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然而,除了儒家思想之外,佛教神宗思想对他的影响也不小。

如前所述,杜甫早年曾生活于奉佛修禅的姑母家中,耳濡目染,在心灵深处埋下了佛禅的火种。

第三,仕途失意。

杜甫的文化心态结构中,存在着两种人生价值取向:一是“窃此稷契”、“致君尧舜”的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这代表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是他集体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二是“江海之志”、”独往之愿”。

代表了人的自然性的一面,是他个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反映。

前者早年表现得较突出,后者系晚年的主要心态,从而使杜甫的思想与创作出现矛盾的状态。

杜甫《上牛头寺》诗云:“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老杜此时的心情是空寂自由的,因为他已经从官场退出,摆脱了世俗拘束,获得了心灵的解放。

第四,禅宗兴盛。

禅宗始祖为达摩,于南朝宋来华。

相传慧可为二祖、僧粲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

至盛唐,弘忍的弟子神秀、慧能分别在南北两地弘法,形成“北渐”、“南顿”两派。

由于慧能的南禅简便,又满足了大众和“寒士”从不自由中追求自由的需要,因而其势力压倒了神秀的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所以,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慧能之后,神会争得法统,成为七祖。

“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就是杜甫针对禅宗争法统的事,所发表的看法。

(《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禅宗具有从政治向审美,从集体向个体退缩的思想倾向,这正是杜甫等唐代诗客骚人所需补充的思想营养,也是穷则独善其身的需要。

〔10〕第五,诗禅相似。

它们都是人类深刻的生命体验,最根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

人是一种有反思能力的生命存在。

人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每一项生命活动,而且能反思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目的。

人是有限的存在物。

人的有限性表现在生命于无尽时间长河中只能占有一瞬,生和死只是一个必然的虚幻起点和戛然而止的终点。

这一切成为人生意义的终极之间。

体验正是对这一终极追问的感知和领悟。

可见,诗人的审美体验和禅宗体验是人类生命反思的典型体验形态。

诗不是别的,其实就是生命体验的语符化显现。

杜甫作为诗人,在仕途失意之后常常反思着生命的意义,体验着苦难的人生。

他的晚年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记录下最切身的体验。

正因为具有这些相似性,所以,杜甫接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一点也不奇怪。

这是诗人杜甫与禅宗结缘的文学内在原因。

二、禅宗历史意趣:杜甫晚年诗歌描述了禅宗事象 杜甫晚年诗歌对禅宗事象的描述,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曰禅宗术语。

杜甫晚年诗歌运用了大量的禅宗术语,如“第一义”、“不住心”、“止观”、“无生”、“精微”、“香炉”、“传灯”、“慈航”、“孤月”、“莲花”、“锡飞”、“大珠”、“白月”等。

《题玄武禅师壁》中提到“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鸥”,这里的“锡飞”即指禅师拄的锡杖,也叫鸣杖,杖头有环,摇动时会发出响声。

《谒文公上方》诗称文公:“大珠脱玷翳,白月当虚空”,以“大珠”、“白月”喻心性明净,这实际上沿用了禅宗的术语。

二曰禅寺佛塔。

如《舟月对驿近寺》对寺庙的描写“更深不假烛,月朗自明船。

金刹青枫下,朱楼白水边。

”〔11〕又如《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12〕杜甫晚年漂泊到湖南时,曾拜谒长沙麓山、道林二寺。

诗人欣叹其寺门高开,虽盛夏五月,可冷佛骨;焚修既盛,梵乐常举,六时之间,朝绕香炉。

诗人不禁萌发“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的感慨。

三曰高僧大德。

据初步统计,杜甫晚年交往、酬赠过的高僧大德有十多位,兹择要列举如下:夔州巫山寺院大觉禅师:《大觉高僧兰若》“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

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蜀僧文公:杜甫于宝应元年在梓州时游山寺所识。

《谒文公上方》:“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石门日色异,绛气横扶疏。

窈窕入风磴,长萝纷卷舒。

庭前猛虎卧,遂得文公庐。

……”玄武禅师:杜甫宝应元年所认识,有《题玄武禅师屋壁》。

真谛禅师:杜甫在入川时所拜谒者,见《谒真谛寺禅师》。

太易:大历三年所结识的公安诗僧,存《公安留别太易沙门》。

此外,杜甫接触的隐士禅师还有赞公、朱山人、覃山人、司马山人等。

四曰宗派方法。

如《望牛头寺》云:“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传灯”,道出禅宗以心传心的传授方法,所谓“不住心”就是慧能南禅的修炼法门,与神秀北禅住心相对。

他在《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提到的“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正是对南北两派争法统的诗化表现。

三、禅宗哲理意趣:杜甫晚年诗歌流露了禅宗意识 杜甫晚年诗歌不仅描述了禅宗事象,而且不时地流露出或浓或淡的禅宗意识。

具体表现于三个方面:第一,人生幻灭,有求即苦。

佛教禅宗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