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人物分类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新闻传播理论是研究新闻与传播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对于新闻的产生、传播和影响力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流派以及代表人物。

一、前现代主义流派前现代主义流派是新闻传播理论的早期阶段,其核心观点是强调新闻的客观性和传播的无法控制性。

在这一流派中,代表人物包括瓦尔特·利普曼和伊江·高尔曼。

瓦尔特·利普曼是一位德国学者,他提出了“环境论”和“新闻因果论”等重要概念。

他认为,新闻是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的,但媒体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无法全面地呈现事实真相。

伊江·高尔曼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他关注新闻对于社会和文化的作用,提出了“媒介依赖论”,认为新闻是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主义流派现代主义流派是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阶段,相较于前现代主义流派,它重视媒介的角色和传播的控制性。

在这一流派中,代表人物有哈洛德·拉斯韦尔和麦克卢汉。

哈洛德·拉斯韦尔是一位美国传播学者,他提出了“媒介效应论”,认为媒介可以直接影响个体和群体的思想、行为和态度。

麦克卢汉则关注媒介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他提出了“媒介即信息”和“全球村”的概念,认为媒介将世界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社会。

三、后现代主义流派后现代主义流派是新闻传播理论的近期发展阶段,它强调信息的多样性和传播的相对性。

代表人物包括詹姆斯·麦金特和朱里娅·休斯。

詹姆斯·麦金特是一位加拿大学者,他提出了“叠加原则”和“新闻娱乐化”等概念。

他认为,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叠加和混乱,导致公众的信息获取受到限制。

朱里娅·休斯是一位英国学者,她关注媒介的文字和图像表达方式,提出了“视觉文化”和“媒介考古学”的理论,认为媒介的语言和符号对于信息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理论涌现了多个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新闻与传播的关系。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分类
传播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人内传播:也称为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最典型、最直观、最大量、最丰富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

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内部和外部信息活动。

通过信息传递的过程将组织的各部分、各岗位联结为整体,保障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发展。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新闻传播理论是指对新闻产生、传播、接受等方面的规律性问题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形式化总结和阐述的理论体系。

在新闻传播领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

本文将介绍几个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流派以及代表人物。

1. 加莱和霍夫曼
加莱和霍夫曼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共同提出了第一个系统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加莱-霍夫曼新闻传播模型。

该模型认为,新闻传播是一种线性的过程,即信息从传播源经过媒介传播到接收者,在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是单向且不可逆的。

加莱和霍夫曼的理论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狄高斯
狄高斯是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新闻传播的双向对称性”理论。

根据狄高斯的观点,新闻传播是一种双向的对称性过程,即传播者和接收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息传播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

狄高斯的理论为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3. 鲍姆
鲍姆是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又一位知名学者,他提出了“螺旋式向上传播理论”。

根据鲍姆的理论,新闻传播是一种螺旋式向上的过程,
即媒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会受到受众的反馈和影响,最终形成一种向上的传播模式。

鲍姆的理论为新闻传播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上是新闻传播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每位学者都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理解新闻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不同的理论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推动新闻传播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以上介绍对您有所帮助。

第六讲传播者和受众

第六讲传播者和受众
四是观点一致(对社会事 务和面临的问题看法一致、 观点相同)
五是利益一致(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唇亡齿寒)
受众的心理效应(三)
晕轮效应
指受传者在接受活 动中将认知对象的 某种印象不加分析 地扩展到其他方面 去的接受倾向,从 而得出全部好或全 部坏的整体印象。
晕轮效应具有使信 息接受变简单、便 捷的特点,因而合 理地加以利用可迅 速取得某种传播优 势,获得即时的短 期的传播效果。
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 —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 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
受众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码 者”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受众的特点:
就受众在空间上分 布、存在的态势看, 表现为:众多性、 混杂性、分散性和 隐匿性
受众的心理效应(一)
威信效应
传播者个人或群体 的权威性、可信性 对受众的心理作用, 以及由此产生的对 传播效果的影响。
在传播活动中,受 众威信效应的产生 主要取决于传播者、 传播机构或信息来 源在受众心目中的 威望和地位
“名片”效应
这是指传播者先向
受众传播一些他们 所能接受的和熟悉 并喜欢的观点或思 想,然后再悄悄地 将自己的观点和思 想渗透和组织进去, 使受众产生一种印 象,似乎传播者的 思想观点与他们已 认可的思想观点是 相近的。
概要:课堂讲授进入点的层面。介绍
传播媒介的发展、分类及各自特点。 重点讲述受众的传播行为、类型和特 征,受众研究理论及其流变。
练兵上推选代表发言,最后由教 师总结点评的方式,训练学生把握重 点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 神
受众(Audiences,又译为受传者、接受者),就是接

文化传播的文化人物和文化名人

文化传播的文化人物和文化名人

文化传播的文化人物和文化名人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学习和认识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文化人物和文化名人在文化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为人们树立了标杆,如同灯塔一般为人们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

一、文化传播的文化人物文化人物是指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人士,他们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人物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不朽的文化瑰宝。

孔子是中国古代德育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中庸之道”、“仁爱之道”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为后世所公认。

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崇敬。

李时中是中国古代医学界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临床医师之一,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文化人物,他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是中国中医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古今中外,文化人物有很多,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名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创作,对社会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文化传播的文化名人文化名人是指比较知名的文化创作者、传媒从业者、艺术家等,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形象影响了大众,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陈升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是一位著名音乐人,以其独特的音乐创作和热爱自然的个人形象和生活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音乐作品以个性化和富有创意的风格为主,传递出自由、独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冯小刚是中国电影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作品以幽默的表现方式和犀利的社会观察力为特色,深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他的电影作品对中国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以上的文化名人,还有许多在各自领域内具有重要贡献和声誉的人物,如电影导演张艺谋、诗人北岛、小说家莫言等等。

三、文化传播和文化人物、名人的关系文化人物和文化名人在文化传播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为人们树立了标杆,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和灵魂担当。

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简介

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简介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国际数学大师。

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华罗庚先生早年的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他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其广为人知,国际间颇具盛名的“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即华罗庚开创的学派,该学派对于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他在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更是影响到了世界数学的发展。

也有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华罗庚先生在多复变函数论,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这些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高度称赞。

华罗庚先生是难以比拟的天才。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 2009年10月31日),浙江省杭州市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传播学代表人物

传播学代表人物

12、罗伯特?哈钦斯
罗伯特?哈钦斯(1899-1977),20世纪30-40年代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并出任“大众媒体自由与责任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后来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业》报告开创了社会责任论的新时代。
13、西奥多?阿多诺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曾接受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广播研究,但是因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的分歧而没有成功,这引发了对于传播学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阵营的第一次讨论。他对资本主义文明进程中文化工业造成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8、沃尔特?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专栏作家和理论家。他在1922年出版的著作《舆论》一书中揭示了传播和媒介对人类想象世界的构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假环境等著名概念,对议程设置理论、舆论研究、宣传研究影响极大。
9、马歇尔?麦克鲁汉
马歇尔?麦克鲁汉(1911-1980),加拿大传播学者,他强调媒介的决定性作用,写作了很多畅销书,不仅使得全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理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使得传播学的众多概念深入人心。
14、罗伯特?帕克
罗伯特?帕克(1864-1964),美国社会学家。早年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后来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担任系主任,领导了一系列关于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发展了城市生态学理论,并将库利、米德和杜威等人关于传播、自我、社群的理念发扬光大。他的个人专著是《侨民报刊及其管理》(1922)。
15、埃弗雷特?罗杰斯
4、卡尔?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态度改变的研究。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他们形成了“耶鲁学派”。

传播学代表人物

传播学代表人物
6.克劳德·香农(1916-2001),电子工程师、数学家,二战期间,他在贝尔实验室从事密码研究时提出了信息论。香农的信息论包括信息的定义、对于信息的熵的度量,也有关于传播的论述。
7.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专栏作家和理论家。他在1922年出版的著作《舆论》一书中揭示了传播和媒介对人类想象世界的构建作用,提出了“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等著名概念,对议程设置理论、舆论研究、宣传研究影响极大。可以说他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8.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传播学者,他强调媒介的决定性作用,写作了很多畅销书,不仅使得全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理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使得传播学的众多概念深入人心。
9.伯纳德·贝雷尔森(1912-1979),美国社作者。他曾经做过报纸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并推动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总之,他在宣传分析领域的成就是巨大的,对传播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分析方面影响是深远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1890-1949)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群体动力论”的开创者,并创立群体动力研究中心。群体动力论主要研究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他在二战期间将群体动力学应用到军队士气研究和劝说人们改变食品习惯的研究中。卢因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4.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与形成的转变,说服的方法,技巧与能力等。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他们形成了“耶鲁学派”。他最早将心理试验方法引如传播学领域,大大拓展了传播学的视野研究领域,而是他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巧、受众属性等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定“枪弹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08.17-1929.05.07],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美国传播学研究的先驱。

他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市,因患癌症逝世。

皮尔士(1839~1914),Peirce,Charles Sanders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

实用主义的创始人。

威尔伯·施拉姆 Wilbur Schramm 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将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一门新学科———传播学。

阿尔弗雷德·艾耶尔爵士(英文:Sir. Alfred Jules Ayer)(1910年10月29日-1989年6月27日),英国哲学家,因1936年出版的《语言、真理与逻辑》而闻名于世。

此书中他提出了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主要论点,从而成为了逻辑实证主义在英文世界的代言人。

在1946年至1959年,他曾是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逻辑哲学的教授,同时也是牛津大学的逻辑教授。

在1970年,他被封为爵士英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者。

1910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就学于伊顿公学及牛津大学。

1933年起在牛津大学任哲学讲师,1944年任沃德姆学院研究员、院长,1946年后任伦敦大学逻辑与精神哲学的格罗特讲座教授,1959年重返牛津任逻辑的威克姆讲座教授,1978年退休。

先后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名誉院士、丹麦科学文学院外籍院士,1970年受封为爵士。

艾耶尔早期完全接受维也纳学派的意义理论,认为哲学仅仅是一种分析活动,其正当任务主要是从事语义分析、定义分析、认识论分析、辩护分析、构成分析和语言的日常用法分析。

艾耶尔是最早在英国传播逻辑实证主义的人之一,他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书,曾经被视为通俗阐述逻辑实证主义观点的教材,在当时的英国哲学界引起很大震动。

克劳斯是个难得的既研究马列主义而又对现代科学有了解的哲学家。

他早期钻研过集合论,后来对控制论很有兴趣。

他在写作中显得才华横溢而又不拘小节,作品生动流畅,议论纵横,以理服人,读来别具风味。

他不象他平庸的同行们那样仅仅从科学中找些例子来说明辩证法的正确性,而是反过来,力图以辩证法为武器去研究控制论,在分析中使辩证法的正确性自然而然地得到体现。

克劳斯在后期走过了头,曾经想用控制论来解释辩证法,结果当然是失败了。

辩证法能囊括控制论,控制论却无法代替辩证法。

但这是后话,在本书里,克劳斯的观点基本上还是正确的。

张隆栋(1917-2009),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国内传播学研究的先驱、书报资料中心主要创始人之一,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他精通英文、法文、俄文,曾任首都新闻学会“大众传播学组”召集人、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外国新闻事业史组召集人。

合编过《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大众传播学总论》、《外国新闻传播史》等多部教材。

据人民大学官方网站林之达,男,生于1941年10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学院地理专业。

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员。

长期从事传播学和传播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钱学森同志,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前身)机械工程系。

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王雨田男,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物理系教授。

曾反聘于物理系长期从事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与哲学、现代逻辑.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的科研与教学,曾负责863计划中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课题。

领取政府津贴。

主编专著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获1986年图书金钥匙奖。

1987年全国畅销书奖);《现代逻辑科学导引》。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上册),1988(下册);《归纳逻辑导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归纳逻辑与人工智能》,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1995年(获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布克里结构功能学派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著名学者哈贝马斯(1929~ )Habermas,Jürgen于尔根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

1929年生于杜塞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

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

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讲授哲学、社会学,。

后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著述丰富,迄今有数十部著作问世,主要代表作包括:《公共领域的结构变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类旨趣》、《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社会科学的逻辑》、《合法性危机》、《文化与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沟通与社会进化》、《沟通行动理论》、《真理与论证》、《包容他者》、《事实与价值》、《认识与兴趣》、《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交往行为理论》、《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后形而上学思想》等。

郑杭生,浙江杭州人.1936年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会学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审组第三届、第四届成员,国家哲学社会基金社会学评审组组长,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任教专业:法学-社会学类1981-1983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以副研究员身份作访问学者,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太田敏诚社会信息系统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本选集首次节选了马克思的基本著作《资本论》的相当多的篇章,以便更全面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陈力丹,男,1951年2月生,汉族,籍贯江苏省通州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际新闻界》月刊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所所长、新闻史教研室主任。

其它主要兼职: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1994年起);北京市社会科学学位委员会委员(199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系学位评定委员(1994年起);博士生导师(1998年起)。

新闻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舆论学、世界新闻史、传播学坂上昭一动物学家永野為武生物学家船津卫社会学家今西锦司日本生物学家张汝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1953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做过农民、瓦工、农村中学教师。

1981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先后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于198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国外社会科学》杂志特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主编、上海市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

闵大洪1978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习1981年迄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从事新闻学传播学研究工作现为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近年来致力于传播科技研究,尤其是互联网传播研究。

A.哈特美国传播学家美国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永井成男,日本著名分析哲学家和现代逻辑学家阐述了西方分析哲学。

内容包括:分析性问题、分析悖论问题、哲学命题、分析命题、综合命题等。

符号学林进符号学家传播学家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够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

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拉斯韦尔1902年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洲唐尼尔逊的一个牧师家庭。

家境优裕,藏书甚丰。

1922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后,赴欧洲英、法、德等国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最后获得博士学位。

其间,他曾去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分析学说,并最先向美国学界哈罗德·拉斯韦尔引介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其《世界政治与个人不安全感》(1953)一书也深受弗氏理论的影响。

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政治系任教的拉斯韦尔正式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随即在学术界引起反响。

该书描述和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1935年,他又与人合写和合编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本书,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探讨宣传的本质和规律。

1946年,拉斯韦尔和史密斯合著了《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认为宣传只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围要广得多,包括报刊、广播、书籍、电影、告示以及歌曲、戏剧、演讲等等。

该书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并用四篇文章分别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渠道”、“传播者”、“内容”和“效果”等要素,从而显示出著者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的思维轨迹和理论倾向。

1979年,在拉斯韦尔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三册巨著正式出版发行,从而将宣传与传播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沃尔特·李普曼( WalterLippmann,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

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