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分析中国经济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回顾1.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过去几十年间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9%。

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

然而,在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逐渐向中高速增长转变。

2.消费升级:中国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消费升级也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城市化进程:中国正在经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机会。

这导致了城市房价飞涨、大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但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内需和消费潜力。

4.创新驱动: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图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创业创新等,以推动经济转型。

二、未来趋势展望1.新兴产业:未来,新兴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将被重点发展。

这些领域的创新技术将引领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潮。

2.消费升级:中国消费市场仍然有巨大潜力待释放。

消费升级将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扩大内需。

3.绿色经济:中国政府强调绿色发展,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

4.全球影响力: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中国将争取更大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国际秩序的构建做出更大贡献。

三、挑战与机遇1.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这将给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巨大压力。

同时,老龄经济也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医疗、养老等服务业的发展将迎来机遇。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_0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_0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胡鞍钢中国现代化的追赶模式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大体体现为四种类型:一是现代化的先行者;二是现代化的后来者;三是现代化的赶超者;四是始终未能进入现代化、处于停滞甚至落后状态的国家。

我们发现有几个大国是属于现代化赶超类型的国家:首先是美国,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加速工业化,在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迅速追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其次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发动工业化,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日本实现经济起飞,迅速追赶美国;再次是亚洲的“四小龙”,在60年代开始经济起飞,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第四是中国,从1980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史专家安格·麦迪逊最近发表的《中国长期经济运行》一书,按照实际购买力方法计算了中国1820-1995年期间GDP和人均GDP指标,中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中国人均GDP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比。

根据他的计算结果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历史过程总结为如下特点: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国力经历了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

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为%,居世界首位;到1890年降为%,1919年又降为%,1952年降为%。

这是因为1820-1952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同期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因而中国GDP比重占世界GDP 比重明显下降;到1978年达到%,这是因为1952-1978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大大高于1820-1952期间的增长率,但是却低于世界GDP年平均增长率,因而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略有下降;1978年中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到1995年超过11%,这是因为1978-1995年期间中国GDP增长率上升为%,而世界GDP增长率下降为%,所以中国GDP 占世界GDP的比重明显上升。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其经济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

这种强劲的增长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

过去40年来,中国经历了一次独特的经济转型,从一个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化为一个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全面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中国未来的发展既充满着机遇,又充满着风险。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经济现状非常值得人们关注。

去年中国GDP过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5.4%。

按照各国人均GDP的标准却只是61岁世界初人类发射人工卫星的状态。

这样的差距看似相当突兀,实际上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中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较长时间内采取了封闭的宏观经济体制,直至30年前改革开放以后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坚力量。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了6.1%,并未出现普遍担忧的“硬着陆”。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了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在这些政策中,加强金融监管,调整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的产业结构,都对中国当前经济的保持稳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它仍面临着许多不同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人口问题。

由于过去的早期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几乎已经达到了峰值,并开始下降。

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尽管放宽限制后,人口数量又开始出现了逐年的上升,国家近几年一直在积极的推进相关的公益活动以及制度建设,支持民众尽快组建家庭,毕竟这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态”。

此外,中国面临着由于未来出口市场的减少而产生的贸易压力。

由于全球市场虽然依旧活跃,但已逐步分化成了由各个大洲主导的市场体系。

以至于,“中美贸易战”这样的事件也常常笼罩于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持续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多年呈现稳步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的工业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制造业实力雄厚,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制造的产品以其高质量和较低成本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中国的互联网和科技行业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全球创新和科技研发的重要力量。

二、中国经济的挑战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出现变化。

这对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资源环境约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

中国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国金融体系存在风险和不平衡的问题。

过度依赖债务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对经济稳定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增长,中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推动结构性改革,降低经济风险。

三、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广阔的潜力和良好的前景。

首先,中国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继续从规模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中国将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加深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自身利益与世界共同发展。

另外,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已经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

中国将继续加大环保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经济自20世纪末开始快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的经济引擎之一。

中国市场规模大、产业广泛、人口众多,这些条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小的优势。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各种压力,如去杠杆化、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经济现状分析1. 速度减缓几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直是世界经济的奇迹。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增速逐渐出现了下滑。

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降至6.7%,2019年GDP增长率为6.1%左右,2020年受疫情影响更加明显,增长率预计只有2%,远低于预期。

2. 一二三产业比重转变中国逐渐转变为服务型经济,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9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占据GDP的54.5%,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同时,随着科技创新的崛起,高新技术制造业和军工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3. 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要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差异逐渐扩大。

同时,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突出,如房价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

4. 受贸易战影响中美贸易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贸易战导致了出口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压力。

同时,招商引资也受到了影响,外资流入相应减少,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未来中国经济展望1. 变革升级中国经济会在未来持续转型,继续向经济升级和科技领域发展。

中国加快地推动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以实现向高质量经济发展。

我们看到,中国正在努力加快从制造业向产业新兴的发展,致力于高端智能制造的发展。

未来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推进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多项改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产权制度改革、金融改革等,以促进深层次挖掘市场活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备受普遍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挑战和机遇。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特征。

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中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

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6%左右,对于一个规模庞大的经济体来说,这是非常可观的成绩。

其次,在领域创新方面,中国发展迅速。

从高铁技术到5G通信,中国企业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世界瞩目的创新中心之一。

此外,中国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结构不够优化。

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需要更多依靠消费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

其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污染问题严重,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转型向绿色发展模式。

同时,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也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这些问题需要中国政府不断改革和调整经济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二、未来趋势分析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将面临一系列重要的趋势和机遇。

首先,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加强,中国将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

同时,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吸引更多外来投资和技术。

其次,中国将加大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投入。

随着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中国将加大绿色产业的发展力度,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全球环境治理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

此外,中国还将加强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中国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这将为中国的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餐饮、旅游、教育等生活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总之,中国经济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可谓是波澜壮阔,充满活力。

很多人都在感慨,变化真是日新月异。

咱们从多个角度来看看这个话题。

一、经济结构的转型1.1 新兴产业崛起当下,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科技、环保、文化创意等领域,都是未来的希望。

这些行业不仅吸引了大量投资,还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尤其是数字经济,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生活中处处可见它的影子。

1.2 传统行业的升级与此同时,传统行业也在不断升级。

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那些老旧的工厂,现如今也变得高科技了,自动化设备满天飞。

这种转型,不仅提高了效率,还让产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

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2.1 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普及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乡村学校的条件也逐渐改善。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未来的关键。

2.2 医疗的进步在医疗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很多人都感受到了温暖。

从智能诊断到远程医疗,患者再也不必为了小病跑医院,真是方便得很。

大家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成为了新时尚。

2.3 文化的融合文化交流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亮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文化如潮水般涌来。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大家在享受美食、音乐的同时,也在体验不同的文化魅力。

三、生态环境的改善3.1 绿色发展理念如今,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大家都知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企业也在逐步转型,向可持续发展靠拢。

3.2 环保技术的应用在技术层面,环保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能源、清洁生产等技术,不仅减少了污染,还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比如,电动车的普及,让城市的空气质量逐渐改善。

四、未来的展望未来的中国,前景无限。

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生态,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变革的一部分,共同书写着属于我们的历史。

想象一下,未来的城市将是怎样的景象?高楼大厦间绿树成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是美不胜收。

当前中 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 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经济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现状来看,中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合理区间。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传统产业如制造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同时,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以互联网为例,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消费市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对高品质、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长。

旅游、文化、教育、健康等服务性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消费市场的崛起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在投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然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加大,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民间投资也逐渐活跃,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给中国的外贸出口带来了一定压力。

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

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在 5G 通信、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科技创新将催生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内需市场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内需市场有望保持稳定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 中国现代化的追赶模式 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大体体现为四种类型一是现代化的先行者;二 是现代化的后来者;三是现代化的赶超者;四是始终未能进入现代化、处 于停滞甚至落后状态的国家。

我们发现有几个大国是属于现代化赶超类型的国家首先是美国,在上 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加速工业化,在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迅速追赶上并超 过了英国;其次是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开始发动工业化,特别是二次大 战以后,日本实现经济起飞,迅速追赶美国;再次是亚洲的四小龙,在 60 年代开始经济起飞, 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第四是中国,从 1980 年前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显现出现代化追赶效应 或追赶模式的明显特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学史专家安格· 麦迪逊,1998 最近发表的《中 国长期经济运行》一书,按照实际购买力方法计算了中国 1820-1995 年期 间和人均指标,中国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中国人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百分比。

根据他的计算结果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历史过程总结为如下特 点第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国 力经历了从强到弱又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

1820 年中国的总量占世界总量为 324,居世界首位;到 1890 年降为 132,1919 年又降为 91,1952 年降为 52。

这是因为 1820-1952 年期间中国年平均增长率为 022 明显低于同期世 界年平均增长率为 162, 因而中国比重占世界比重明显下降;到 1978 年达 到 50,这是因为 1952-1978 年期间,中国年平均增长率为 440 大大高于 1820-1952 期间的增长率, 但是却低于世界年平均增长率为 452, 因而中国 占世界比重略有下降;1978 年中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到 1995 年超过 11, 这是因为 1978-1995 年期间中国增长率上升为 749,而世界增长率下降为 27,所以中国占世界的比重明显上升。

; 第二,中国人均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是先拉大而后迅速缩 小。

1820 年中国人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89,1890 年降为 50,1919 年降为 367,1952 年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不足 14237,1820-1952 年期 间中国人均增长率呈负增长为-008,而世界人均增长率为正增长为 092, 因而中国人均与世界人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明显扩大;1978 年为 223,略低 于 1952 年的水平,1952-1978 年期间中国人均增长率为 234,略低于世界 人均增长率为 256,这一时期中国人均不仅与发达国家人均水平拉大,也 与世界人均水平拉大;而后迅速上升,直到 1995 年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的 12 为 511,比 1978 年提高了 288 个百分点,也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11,日本人均水平的 13,台湾的 20,南朝鲜的 22。

这一时期中国人均增长率为 604,明显高于世界人均增长率 101,中 国人均水平不仅与世界人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而且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水 平的相对差距也大大缩小。

第三,在世界性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直到 1978 年以 后才日益开放,加快了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的作用可以用该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 的比重来描述,中国 1890 年这一比重为 17,1913 年降为 16,1978 年降 为 08。

一个国家贸易发展水平可以用该国人均出口额相对于世界人均水平 的百分比来衡量,中国 1890 年为 65,1952 年为 46,1978 年为 36。

这表明中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又是一个贸易小国;虽然中国从 50 年代就开始发动工业化,但是属于典型闭关锁国和自给自足国家。

1978 年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有四个特点一是对外贸易呈现前所未有 的高速增长, 1978-1997 年期间中国外贸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 156, 其中进 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 145,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 167;二是贸易增长速 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指占比重不断上升,70 年代末中国贸易依存度占比重为 13,是世界上最低比率的国家之一,到 1995 年这一比例猛增,占的 30 以上;三是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比 重明显提高,到 1995 年提高到 29,成为世界第十大出口国,但这一比重 仍太小,仅四小龙出口额就超过世界出口额比重 10;四是中国人均出口额 提高了数十倍, 1952 年中国人均出口额只有 14 美元, 1978 年为 101 美元,1997 年为 1228 美元, 但是中国人均出口额相对于世界人均水平仍然低下, 1995 年仅为 136。

这表明对外开放的政策使中国迅速参与国际市场、国际竞争,对世界 的贸易增长贡献越来越大。

无论是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还是中国人均出口额相对 于世界人均水平与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相比都是太低,因此加速 中国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是中国全面对 外开放的基本方向,也符合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它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 长期好处将会远远超过短期的开放调整代价。

如果中国人均出口额接近或达到世界人均水平 12, 则中国出口额占世 界出口总额的比重至少达到 110 以上。

第四,中国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人文指标的相对差距。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经济的迅速增长,人均收入 水平的幅度提高, 促进了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的明显变化, 人们寿命延长了, 识字率上升,吃得更好,居住条件改善,尽管这些变化在城乡之间、地区 之间表现出不平衡特征。

从人口出生率来看, 1952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高达 370‰, 1978 年降为 1825‰,1995 年降为 1712‰;从人口预期寿命来看,1952 年中国人口预 期寿命为 38 岁,1978 年达到 64 岁,1995 年接近 70 岁;从 15 岁以上人 口受教育年限看,1952 年中国 15 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 170 年,1978 年 上升为 533 年, 1995 年为 893 年麦迪逊的计算结果高于的计算结果, 高于 同期印度 555 年,但比法国 50 年代初期低,法国 50 年代是 96 年,德国是 104 年,美国是 113 年,英国是 108 年。

经济增长与人类生活质量改善是一个相互促进和过程,人口健康素质 越好,受教育水平越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

第五,改革以来,中国各类生产要素增长及其配置市场化程度增强有 助于加速中国的快速增长。

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类要素指标看,按两个不同时期 1952-1978 年期 间与 1978-1995 年期间相比,中国总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 由 220 下降为 137;劳动投入增长率略有提高,由 257 提高到 262; 资本投入增长率略有上升,非居民投资-增长率由 757 提高到 880;农地无 增长, 由 047 下降到 0;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负变正, 由-078 提高到 223。

这表明, 改革以来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 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不断增强, 改善了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1952-1978 年期间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为 178,1978-1995 年期间上升为 474;资本生产率增长 率一直呈负增长,1952-1978 年期间平均增长率为-295,1978-1995 年期间 为-121。

通过国际比较表明,1978-1995 年期间中国实现经济起飞的过程更类 似于日本和韩国在 1952-1978 年期间经历的经济起飞情形。

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中国为 13,日本为 11,韩国为 226;相对高的 劳动投入增长,中国为 886,日本为 957,韩国为 849;农地无增长或负增 长, 中国为 000, 日本为-012, 韩国为 046;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提高, 中国为 223,日本为 374,韩国为 184;出口额增长率大幅度增长,中国为135,日本为 1317,韩国为 2609;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呈高增长,但资本生 产率呈负增长,人均资本存量大幅度增长。

如果说 50 年代、60 年代、70 年代日本和韩国成功地追赶了美国,则 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中国成功地在追赶美国、日本和韩国。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在历史上既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又是一个人均收 入相对较高的国家,但它在全球性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大大落伍了,到本世 纪中叶已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口大国。

从 5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尽管中国已经开始发动工业化,经济增长 速度比较高,但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中国经济增长率,因而中国 占世界总量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略有下降,中国人均相对于世界人均水平 也是没有上升略有下降。

1978 年以后,改革与开放使中国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而同期世界经 济增长率又明显下降,出现了中国迅速追赶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 的新现象。

这是一个全面追赶的过程,既包括经济总量,也包括经济个量;既包 括经济发展水平,也包括社会发展水平。

上世纪美国追赶英国、本世纪二次大战之后日本追赶美国、四小龙追 赶发达国家都相继成功了。

同样,占世界人口 15 的中国,正在成功地追赶上来。

迄今为止, 尽管她尚未完成这一追赶过程, 但是她对人类发展的推动、 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二 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中国走向 21 世纪的过程,就是从世界经济大国走向世界经济强国的 过程。

今后中国还会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迅速赶上,并在下世 纪初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以下介绍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的几种预测和估计。

1995 年中科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预测,1995-2000 年期间中国年平均 增长率为 93-102。

2000-2010 年期间为 80-87;2010-2020 年期间为 70-78。

按底线方案预测,1994 年中国人均为 2100 美元;1994-2015 年平均 年增长率为 76,预计到 2015 年左右,中国总量将超过美国,但是人均仅 相当于美国人均水平的 14。

按上限方案预测,1994 年中国人均为 2510 美元;1994-2015 年期间 平均增长率为 81,中国将于 2010 年左右总量超过美国,中国人均水平相 当于美国的 14。

1996 年美国兰德公司对中国 1994-2015 年的长期趋势作了预测。

他们对中国人均美元值按方法计算的初始值估计过高,既 1994 年为 4200 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人均水平的 163;他们对未来时期中国平均增 长率估计又过低,在最好情况下仅为 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