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学基础第一章总论
介入放射学总论

经皮椎间盘髓核切吸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穿刺椎体注射骨水泥治疗转移癌或 骨质疏松等导致的压缩性骨折以及良性 的椎得到较好的控制疼痛 的作用
由于仅仅阻断了神经通道,疼痛复发率 较高
通过反复治疗可以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
CT引导下腹后 神经结固定术
14
再次固定对侧
管腔成形术
利用球囊导管、金属支架或其他介 入器材治疗各种管腔的狭窄、闭塞
目的 使狭窄的管腔恢复通畅, 或改善通畅状态。
并发症 出血
感染
注意事项及处理
术后卧床2个小时
将明胶海绵条留置 在穿刺通道,达到 栓塞目的。
紧急血管栓塞,止 血。
术后抗炎治疗3天
引导设备
X线透视:
简单、方便、廉价; 主要用于胸部活检、骨组织活检的介导。
B超:
无辐射、简单、方便、廉价; 用于腹部实质脏器,软组织病变活检 对于胸部病变可对胸壁病变和有积液包绕的病变进行活检,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盛京医院 放射科 卢再鸣
非血管介入放射学
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影像手段的 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引流导管、金 属支架或其他介入器材,进行组织学 检查或对非血管系统疾病进行治疗。 穿刺与引流术 管腔成形术
穿刺与引流术
利用穿刺针进行活体组织学检查 利用穿刺针注射治疗及其它物理治
术前镇静和镇痛
教导患者学会配合
必要的术后留诊观察
囊肿的穿刺治疗
在影像设备的监视下,通过各种 穿刺针、引流管,经皮/经组织穿刺, 抽出囊液,并固定囊壁的治疗方法。
目的
减轻囊肿对周围正常组织的压力,治疗感染的 囊肿,防止囊肿破裂。
介入放射学课件:第一章介入总论

介入放射学
介 入 放 射 学 的 定 义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治疗学为基础, 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 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采集影 像学、组织学、细菌学、生理生化资料进行 诊断的学科。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CT:断层影像能够使病灶的显示的更加清楚,
颅内出血穿刺抽吸减压治疗、肺内病变的 活检 肺肝癌CT定位下局部介入治疗CT机价 格远远超过超声,所以在治疗费用上较高 且具有放射损伤
一、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学科发展的萌芽 古埃及人用天然芦苇的管茎扩张尿道狭窄 古人用置管方式解除体内管道器官的阻塞 1904年Dawbon对颜面血肿供血动脉的栓塞 1928年Santos等完成第一例主动脉造影 1929年Formann在身体内进行右心导管插管 1940年Farinas用股动脉切开方法做动脉造影
1979年Wallace在欧洲放射学会第一次介入放射学 学术会议上作了专题介绍,此命名在国际球囊成形术)
1964年1月16日Charles Dotter首次应用经皮穿刺插 管 , 用 不 同 直 径 的 聚 四 氟 乙 烯 同 轴 导 管 (coaxial Teflon-catheter)扩张技术治疗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获得初步成功
Roesh、Dotter、Brown报道经导管注入自体 血凝块栓塞胃网膜右动脉治疗急性胃出血
经导管栓塞术
20世纪70年代初期,各种栓塞剂(如明胶海 绵、聚乙烯醇、组织粘合剂、可脱球囊等) 的发展及导管技术的改进,推动了栓塞治 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70年代中期,Giantureo和Wallace研制了用于 栓塞的钢丝圈
介入放射学的导向设备---超声
介入学总论

导 管
使用选择
长度:越短越好,但要达到检查目的要求。 外形:猪尾巴导管—大血管造影,猎人头导 管I、II、III型—所有动静脉,Simmons导管I、 II、III型—颈动脉插管,MIK导管—用途广 泛,Cobra导管I、II、III型—用途广泛, Rosch肝管—肝动脉, Rosch脾管—脾动脉, Judkins左、右冠状动脉—左、右冠状动脉等。
链激酶 尿激酶
三.抗肿瘤药物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影响DNA分 子的复制或功能,用于增殖细胞群的各 期,甚至作用于非增殖细胞。主要包括 烷化剂、大部分抗癌抗生素以及糖皮质 激素。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此类药物仅对于 增殖细胞群的某一期有作用。如氟尿嘧 啶、甲氨喋呤等。
烷化剂:环磷酰胺 抗代谢药:氟尿嘧啶 抗肿瘤抗生素:丝裂霉素,阿霉素,表 阿霉素 植物类抗肿瘤药:足叶乙甙 杂类:顺铂,卡铂 激素类: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免疫增强剂:白介素-2等
以4cm为宜。 粗细:以G(gauge)表示。
导 管
材料
聚乙烯
聚氨基甲酸乙酯
聚氯乙烯 聚四氟乙烯 导管内加铅、钡或铋,使之不透X线。
导 管
结构:网络导管,均质导管 外形:
导 管
规格(French , F):2~12F不等,成人常 用5、6、7F导管,儿童常用3、4、5F导 管。 Chuang导管归类法:
《介入放射学》理论教学大纲-遵义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网站

《介入放射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使用)Ⅰ前言介入放射学是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利用影像设备导向采集病变组织以获取病理、生化方面的诊断以及对病变进行治疗的一门诊疗技术,也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将内科学、外科学、材料学、放射学等学科融为一体的临床微创诊疗医学。
操作时是在特殊的影像学设备监视下将特定的介入器材插入体内,建立起体表与病变之间的通道,经该通道在体外对疾病进行可控性操作,以获取组织进一步诊断或直接治疗。
该技术已深入到人体多个系统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形成了继内科学、外科学之后的又一大诊疗体系。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结合本专业实际增加一些技术岗位方面的知识。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26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3.3:1。
即讲课20学时,实验6学时。
四教材:《介入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郭启勇,3版,2014年11月。
II 正文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的掌握介入放射学的定义,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简史及介入技术涉及的范畴与相关知识。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熟悉介入技术所需的器材及设备、介入放射学涉及的范畴及介入医师应具备的知识。
(三)掌握介入放射学定义及Seldinger技术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一)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二)介入技术所需的器材与设备、介入放射学涉及的范畴、介入医师应具备的知识。
(三)介入放射学定义及Seldinger技术的概念。
介入放射学重点全解析说课材料

介入放射学重点全解析第一章总论1.穿刺针种类:血管穿刺针、微穿套真、活检针、治疗针2.导管:导管外径用“F”(Franch)表示,内径用“英寸”表示。
注:1F=0.33mm,1mm=3F)种类:(1)根据用途:分造影导管、连接导管、引流导管、球囊导管、溶栓导管等。
(2)根据直径:常规导管、微导管(3F以下)、同轴导管等。
3.导丝:直径用“英寸”表示,作用:(1)经皮穿刺后导入导管鞘或导管。
(2)引导导管到达目的或治疗部位。
种类:(1)根据物理特性:分普通导丝、超滑导丝(泥鳅导丝)、超硬导丝等。
(2)根据头端形态:直导丝、弯头导丝和J型导丝。
(3)根据用途:导引导丝、交换导丝、可控导丝、灌注导丝、测量导丝等。
4.导管鞘:管鞘外套管的直径(内径)用“F”表示,内芯的内径用“英寸”表示5.血管扩张类药物:1.罂粟硷 2.前列腺素 3.妥拉苏林 4.硝酸甘油6.血管收缩类药物:1.肾上腺素 2.加压素 3.血管紧张素7.抗凝药物:1.肝素 2.华法林钠 3.阿司匹林 4.双嘧达莫8.溶栓药物:1.链激酶 2.尿激酶9.抗肿瘤药物的类型及主要作用机制A、按来源分:①烷化剂: 属细胞毒类药物,如环磷酰胺(CTX)。
②抗代谢药: 能干扰细胞代谢,如5-氟尿嘧啶(5-FU)。
③抗肿瘤抗生素: 由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如阿霉素(ADM).④植物类抗肿瘤药: 从植物中提取的生物碱,如长春新碱。
⑤激素类: 包括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⑥其它: 包括免疫制剂和作用机制未明、难于定位的药物B、按对细胞增殖周期作用时相不同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主要影响DNA分子的复制或功能。
如烷化剂、大部分抗癌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细周期特异性药物: 仅对增殖细胞群的某一期有作用。
如作用于S期的5-FU,作用于M期的长春新碱等。
10.电凝法优点与缺点:优点:①定位精确度。
②栓塞永久。
③无反流性误栓。
④不引入异物。
⑤可用于血小板减少或肝素化病人。
介入放射学总论郭宏磊 精品

适用 经皮胆管引流
经皮胆囊引流
二. 使用器材
3.导引钢丝(导丝) 作用:引导导管通过皮肤 进入血管腔或其它腔内, 以及引导导管进入更细一 级的血管. 结构:外套<弹簧> 芯子<固定芯子、 活动芯子> 形状:直形、J形 功能:普通导丝、加硬导 丝、交换导丝、微导丝 单位:英寸,0.014-0.038″
按支撑动力分: ①自膨式或自展式: Z型不锈钢 网状不锈钢(wallstent) ②球囊扩张式或捆绑式:球 囊附支架 ③热形状记忆式(来自膨式):二. 使用器材
冠脉支架
二. 使用器材
支架 血管内的应用 ⑴动脉狭窄: ①颈A及颅内A ②锁骨下A及肱A ③主动脉 ④髂股A ⑤肾A ⑥冠状A ⑦肠系膜A ⑵动脉瘤: 同上
一、IVR国内发展史
介入放射学在我国开展较晚。70年代初各地医院纷纷 开展了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A插管选择性血管造影, 为80年代初开始的介入放射学奠定了基础。 1980年 陈星荣、赵伟鹏报道了肾肿瘤的动脉栓塞 1981年 林贵报道了实验性肝肾动脉栓塞和PTCD 1982年 陈星荣等报道PTA治疗动脉硬化狭窄成功 1984年 林贵报道了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
PTC穿刺针 囊肿穿刺针,脐带穿刺 针,羊水穿刺针,子宫 肌瘤穿刺针,卵巢囊肿 穿刺针,(臭氧穿刺治 疗针,激光治疗针), 离子针各种类型穿刺, 胆管造影,PTC-D引 流时诱导丝的插入等。 胆管造影 PTC-D引流 时诱导丝的插入
二. 使用器材
二. 使用器材
经皮酒精注射
疗法针
适用 局部注入 酒精注射治疗
二. 使用器材
二. 使用器材
髂总动脉动脉瘤带膜支架封堵术
《介入放射学总论》PPT课件

(4)CT
• 除同样具有X线影像的特点外,由于断层影 像能够使病灶的显示更加清楚尤其是近年 出现的CT透视为介入放射的发展提供了便 利条件,如颅内出血经皮穿刺抽吸减压等。
(5)超声
• 超声波检查仪作为介入放射学的影像监视 设备,使用方便,实时显像是其最大特点, 对人体无伤害,作为穿刺的定位手段有其 独特的优越性。尤其是肝胆系统经皮操作, 超声应作为首选的影像监视方法。
• 即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生素、植物药、 杂类及其他类型。
1.烷化剂
• 烷化剂:烷化剂为细胞周期作特异性药物, 对增殖细胞群和作增殖细胞群的肿瘤细胞 都有杀伤作用。
常用烷化剂抗癌药 • 环磷酰胺CTX:主要杀灭G2期细胞,常
用于肺癌的灌注治疗。剂量:200- 400mg溶于50ml生理盐水,经导管注入。
(2)间接X线透视
• 将透过人体的X线通过光电转换器并经摄像 系统传递到显示器上成像的方法,由于使 用了影像增强器,图像清晰明亮,无需在 暗室内操作,射线剂量也较少,已基本取 代直接x线透视。
(3)DSA
• DSA是在直接X线透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利用其计算机技术消除了骨骼、软组织对 于注入造影剂影像的影响,提高了血管显 示的清晰度,并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使 器官、组织及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显示的更 加清楚,目前是血管系统介入放射学首选 的监视方法。
世界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 1953年瑞典Sven-Lvar Seldinger医师首创引用套管针、导管和导丝 经皮股动脉插管作血管造影的方法,大大简化并提高了介入放射学的 安全性,为当代介入放射学奠定了基础,此技术也称为Seldinger技术。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Seldinger技术开始被应用于许多器官 的介入诊疗,如:经皮、经肝胆管造影、经皮肾盂输尿管造影等。20 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随着自然科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材料 的出现,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极大的改善,从 而大大促进了经皮穿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高分辨 影像增强器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ty DSA)技术的普及,全身各部位的血管造影及血管腔内介入疗法其侵 袭程度小、治疗效果显著而在世界各国广泛迅速地开展起来。非血管 性介入疗法如经皮、肝胆管引流,脓腔或囊腔穿刺引流术等都是采用 这种方法。北美放射学会因此授予Seldinger荣誉会员称号。
《介入放射学总论》课件

03
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肿瘤患者。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利用导管等介入器材对血管病变进行治疗的方法。
常见的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 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已成为许多 血管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01
非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是指利用介入技术对非血管病
治疗。
内窥镜技术
内窥镜技术与介入放射学在某 些领域存在交叉,如支气管镜 、腹腔镜等。
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为介入放射学提 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如CT、 MRI、超声等。
核医学
核医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 与介入放射学有密切联系,如
放射性核素治疗等。
02
CATALOGUE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经皮穿刺技术
造影剂过敏反应
总结词
造影剂过敏反应是介入放射学中常见的 并发症,可能导致呼吸困难、皮疹等症 状。
VS
详细描述
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患者体质、造影 剂种类等因素有关。过敏症状包括呼吸困 难、皮疹、荨麻疹等。处理方法包括立即 停止使用造影剂、给予抗过敏药物、保持 呼吸道通畅等。
05
CATALOGUE
《介入放射学总论》PPT 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介入放射学简介 • 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 • 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 • 介入放射学的并发症及处理 • 介入放射学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介入放射学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通过影像技术 引导,对病变进行微创性诊断和 治疗的医学学科。
变进行治疗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的分类
介入放射学几乎包括了人体的各个 系统,因此分类方法颇多。本教材则按 介入放射学操作技术、临床领域和临 床科室应用分类来讲述。
第一章第三节
按临床领域
2011年和2012年我国卫生部对医疗机构介入诊疗 技术管理规范有关文件是按如下领域进行分类, 国际上也基本上是按照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1.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主要包括: 肿瘤介入诊疗技术、非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4.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第一章第三节
按介入手术操作领域
1.血管内介入放射学,包括: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经导管动脉灌注术、 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血管造影术等。 2.非血管介入放射学,包括: 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引流术、 消融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非血管管腔狭窄成形术等。
第一章第三节
按介入影像导向手段
1.CT介入:即在CT引导下进行的介入诊疗 技术。 2.超声介入:即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介入诊 疗技术。 3.MR介入等:即在MR引导下进行的介入 诊疗技术。
第一章第五节
导丝(guide wire)
导丝:导丝是引导导管前进的丝,也是介入手术不可缺 少的重要器材。由于导丝头端相对较柔软,能够有效地 保护血管壁免受导管头段的损伤。在用导管插入血管时 必须在导丝的引导下才能更容易的将导丝插入血管的远 端。根据使用物理特性不同导丝可以分为:超滑导丝、 超硬导丝、超长交换导丝等。 第一章第五节
第一章第二节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起步
1979年林贵教授发表了肾动脉狭窄造影诊断和扩张 治疗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论文 (1979年 中华放射学杂志),这是我国关于介入放射 学报道最早的研究论文,标志着我国介入放射学事业 的开始。 第一章第二节
1981年刘子江教授受卫生部委托首次在贵阳医 学院放射科举办了卫生部介入放射学学习班,培 养了我国最早的一批介入放射学工作者。 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章第五节
• 第四节 介入放射学使用的药物
一、血管收缩与扩张药物
• 血管收缩类药物 • 作用:主要用于减少或降低动脉血流速度,常用 于少量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 主要药为加压素 • 血管扩张类药物 • 作用:主要用于解除插管等导致的血管痉挛,亦 可用于血管造影时增加靶血管的血流量,使图像 更加清晰 • 主要药物有罂粟碱、前列腺素等
第一章第二节
Seldinger技术
1953年瑞典Seldinger医师首创了用套管针、 导丝和导管经皮股动脉插管做血管造影的方法, 从而提高了介入放射学操作的安全性,为当代介 入放射学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之父
血管成形术-周围动脉成形术
股浅动脉粥样硬化-局限性狭窄
PTA术后4月
介入放射学的诞生是以美国放射学家Dotter于 1964年首先应用了同轴导管的血管成形术为标志, 这项技术成为介入放射学亚专业—成形术实践和 理论的奠基石。 第一章第二节
第一章第一节
目录
第一节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 第二节介入放射学的分类 第三节介入放射学所需器材 第四节介入放射学使用药物 第五节栓塞材料 第六节对比剂 第七节Seldinder技术
第二节、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1929 Werner Forsmann 首先进行了自体右 心导管插管,并于1956年与美国其他两位学者 因为“心导管的发现和循环系统病理改变”被 授予诺贝尔奖。
第一章第二节
国家卫生部发布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2011年和2012年我国卫生部相继发布了 “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第一章第二节
国家卫生部发布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第一章第二节
2013介入放射学基础教材编写组合影
主编合影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用
介入放射学基础 实训与学习指导
主 编 副主编 杜耀明 卢 川 潘小平 刘要先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高职高专学校教材
欧洲接过接力捧
1973 Gruntzig 双腔带囊导管闻世,世界球囊热
第一章第二节
设备的发展在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中也起 了重要作用。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普及使全身各部位 的血管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在全世界广泛 开展起来。 对比剂的改进以及介入治疗中使用的新器 材也层出不穷,为介入放射学安全、高效、 可靠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导管鞘(sheath)
导管鞘:导管鞘是一临时的人工通道。它由带反流阀 的外鞘和能够通过导丝的中空内芯组成,用硅胶制成 的返流阀在防止血液外逸同时,可以反复通过相应口 径的导管,从而避免导管反复出入血管造成管壁局部 损伤。使用时先将导管鞘插入血管后,再把导管经过 导管鞘的内孔插入血管内,手术完毕后,拔出导管鞘。
第一章第三节
按介入操作技术
1.经皮穿刺术。 2.经皮穿刺引流术。 3.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4.经导管动脉灌注术。 5.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 6.消融术。 7.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8.其他,如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等。
第一章第三节
按临床科室应用
1.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3.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4.肿瘤介入诊疗技术。 5.消化系统疾病介入。 6.呼吸系统疾病介入。 7.泌尿系统疾病介入。 8.妇产科疾病介入。 9.骨骼肌肉疾病介入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目前是血 管系统介人放射学唯一的监视方法。
第一章第四节
USA介入血管机
高压注射器
是对比 剂装入 针桶、 设置压 力、时 间、毫 升数、 自动注 入血管 的机器
超声
超声:主要适用于腹部非血管介入,特别是对 于腹部实质性脏器以及胸膜病变、乳腺、甲状 腺、卵巢或其他浅表器官穿刺定位、肝胆系统 经皮穿刺等操作,超声应作为首选的影像监视 方法。
第一章第四节
CT
CT:是非血管介入的主要导向手段,特别是 对骨、肺、纵膈等结构的显示优于超声和 MR。CT可以对全身任何部位进行断层扫描, 而且CT已经广泛应用。
第一章第四节
开放式MR
开放式MR:该设备主要用于非血管介入,对中枢神 经系统方面的显像优于CT、无电离辐射。
第一章第四节
X线透视
X线透视是最早用于介入放射学传统的监 视手段。过去主要用于血管内及非血管内介 入放射学。 但由于成像层次重叠、对术者的放射损 伤等缺点,特别是新的影像设备例如:DSA、 CT、超声、MR的出现,该方法基本被其他 方法所代替,目前临床已经很少应用该设备。
第一章第五节
支架
支架:支架是能够对狭窄管腔支撑以达到恢复管腔通 畅功能的“架子”。广义上可以分为内涵管和金属支 架; 狭义的支架,仅指金属支架。 金属支架的制作材料可有:金属钽、医用不锈钢、 镍钛合金。 按支架表面处理情况分为:裸支架:为网状液体和 气体可通过这些网眼自由进入;带膜支架:用涂膜或 聚乙烯膜覆盖的支架,能封闭非血管性瘘口;支架移 植物:金属支架与人体血管的复合物。 第一章第五节
支架
按支架展开方式分为:球囊扩张式和自扩式。
其他
介入放射学使用的器材种类繁多。上述五 种是在介入放射学中最基本、最广泛应用的 的器材。 还有很多特殊器材,如:用于防止下肢静 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梗塞的下腔静脉过滤器、 用于肿瘤穿刺治疗用的激光、微波、冷冻等 器材,用于治疗血栓的旋切导管等。 随着介入放射学和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 将不断有新的器材被开发应用于临床。 从如上所介绍的介入放射学的器材中可以 反映出介入放射学“微创性”这一特点。
介入放射学
杜耀明
汾阳学院影像教研室
第一章 总 论
学习目标
1.掌握: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分类和介入放射 学常用的影像导向设备及各自的特点。 2.熟悉:介入放射学的常用器材。 3.了解:介入放射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的定义
定义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R) 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 刺途径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该学科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介于传统的内科学和外科 学之间。 既相似于外科又不同于外科。 既相似于内科又不同于内科。
首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
1986年中华放射学会在山东潍坊召开的 首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对我国介入放射学 的蓬勃兴起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第一章第二节
我国介入放射学---历届重要学术会议
1990 第二届全国介入大会 杭州 全国介入学组成立 杭州 1994 第三届全国介入大会 南京 1997 第四届全国介入大会 广州 2002 第五届全国介入大会 西安 2004 第六届全国介入大会 上海 2006 第七届全国介入大会 沈阳 2008 第八届全国介入大会 北京 2010 第九届全国介入大会 广州 2012 第十届全国介入大会 南京
第一章第三节
第四节 介入放射学医学影像导向设备
正如介入放射学定义所述:它是在医 学影像设备导向下来进行的,所以做介入 手术离不开医学影像设备导向。因为医学 影像设备可以使医生观察到人体内部结构, 从而为介入手术的精确定位提供保证。所 以,介入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使 用和诊断。
第一章第四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
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用
介入放射学基础 (第二版)
主 编 卢 川 杜耀明 副主编 潘小平 刘要先 编 者 (以姓氏笔画为序) 卢 川 泰山医学院 刘要先 漯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刘 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 杜耀明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李圣军 山东省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张国栋 解放军总医院 张 毅 兰州大学 武玉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五医院 赵振华 绍兴文理学院 潘小平 包头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