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水晶冻简介
转载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

转载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转载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转载]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 2011年10月16日寿山石种类/寿山石品种石介绍(二)2.「鱼脑冻」产于水晶洞,半透半浑,又称「羊脂玉」,石质显得特别凝腻脂润,隐含云、水团状纹或波浪纹,如煮熟鱼脑,不如水晶冻莹澈,石色亦非雪白。
因产量极为稀少,见过鱼脑冻的人也少,故争议也最大。
清(毛奇龄《观石录》曰: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
清民二代诗人咏颂寿山水坑石时,均将水晶冻与鱼脑冻相提并论,诸如清?张伯膜「洁如冰贮白玉壶,莹如雪映凝脂膏」、清?梅瞿山「冰坚鱼脑同晶莹」、现代?王贤镇「冰心鱼脑二无邪」,证明水晶冻与鱼脑冻有时难以区别,仅能将莹澈者归类水晶冻,微浑凝腻含不甚透明云团细纹者归类鱼脑冻。
3.「天蓝冻」产于坑头洞,质明色净,并非真正的天蓝色,而是石肌含疏离状灰蓝色点及棉花纹,隐约透出灰蓝色光,其蓝欲活,如雨后青天。
有些清淡者色白呈淡灰蓝或仅蓝彩一抹,容易和「水晶冻」相混;有些浓艳者肌里饱含疏离灰蓝点,容易和「牛角冻」相混淆。
《寿山石考》曰:微云淡河汉。
目前混充坑头天蓝冻者,有山坑清灵含灰蓝色点的鸡母窝晶及水洞高山。
4.「桃花冻」产于坑头洞,冻质晶莹清灵,冻中密布疏离状红色点,有如胭脂粉吹散融入石中,碧落蒙蒙,红光晻然,在十倍放大镜中似桃花瓣浮于清水中,美丽动人,故又名桃花水。
《寿山石考》曰:并非醉杨妃娇无力,应是人面桃花笑春风。
其实「桃花」并不限产于坑头,如高山石、芙蓉、杜陵、善伯,举凡石中朱砂红点分布广稀而疏离者,均可能被冠以「桃花」二字。
而冻质中密布疏离状黄色点,被称为「菊花冻」者,应非坑头产物。
5.「黄冻」产于水晶洞,浓黄如枇杷,比黄水晶冻色泽浓而浑厚,明黄胜暗黄。
偶有一二处透明似玻璃白,略有红筋及不甚明显的萝卜丝纹,极似田黄冻,但比田黄冻更胜晶莹,无石皮且色泽表里如一,不似田黄内外浓淡有别。
你知道寿山石中哪一些品种属于水坑石吗?

你知道寿山石中哪一些品种属于水坑石吗?
寿山石因产地而得名,是中生代酸性火山岩蚀变产物,一种隐晶质块状地开石。
以矿脉走向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以开采分布可分为水田中的“田坑石”、坑口矿脉中的“水坑石”、周围矿山的“山坑石”,另外还有原生矿与次生矿。
水坑石类(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
田黄冻:珍品,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
桃花冻:质地微透明,色多白、黄、中带细密的红点,深浅大小不一,疏密有致,似动非动,如花飘静水。
芙蓉冻:凝结脂润,细腻纯净,可分为白芙蓉石、黄芙蓉石、五彩芙蓉石、红芙蓉石、青芙蓉石等各色。
荔枝冻:石性凝结,透明度强,红、黄、白、黑等各色俱有,肌里有粗萝卜丝纹,有些还有黄色皮,可分为老荔枝冻、新荔枝冻、红荔枝冻、黄荔枝冻、红黄荔枝冻、纯白荔枝冻。
牛角冻:色泽似牛角而得名,石质地通灵,肌理隐存水流纹,纹色浓淡交错,黑中带赭,色如黑牛角,肌理隐含灰色或灰黑色的棉花纹。
鱼脑冻:状如煮熟的鱼脑而得名鱼脑冻,半透明,肌理隐含面花纹,该品种稀少。
天蓝冻:颜色蔚蓝带白或黄,肌理有黑点和棉花纹。
环冻石:有单环、多环、双环相连,布满石面,以环纹清晰,色灰白或深灰,油浸后变化大是好的环冻石。
水晶冻:透明度好,不混浊,如水晶一样晶莹剔透。
大红袍鸡血冻:有鲜红、大红、淡红、暗红、深红等,鲜红为上品,质细腻、油润、微透明至半透明为上品,红色越多价格越高,但质地非常关键。
鳝草冻:产于坑头洞,质地清灵,蟹青色中略带微黄,肌里含细点,似鳝鱼之背脊,或色灰白,呈半透明,内现条条粗纹,状如水底飘荡的草叶,是寿山石中的精品。
豹皮冻:寿山石肌理隐约有豹纹而得名,少见。
寿山石种类

寿山石种类寿山石根据矿石的走势,可分为三大系: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
一、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淳淳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
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
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二、寿山村东南有山名坑头山,是寿山溪的发源地,依山傍水有坑头洞和水晶洞,是出产水坑石的地方。
因为洞在溪旁,石浸水下,故又称“溪中洞石”。
水坑石出石量少,佳质尤罕,因此今日市场上所见水坑石佳品,多系百千年前的旧物,故有“百年稀珍水坑冻”之说。
水坑石是寿山石中各种径冻石的荟萃,主要品种有水晶冻、黄冻、天蓝冻、鱼脑冻、牛角冻、鳝鱼冻、环冻、坑头冻及掘性坑头等,色泽多黄、白、灰、蓝诸色。
三、山坑石。
高山系是山坑石的总代表。
(1)高山石通灵莹丽,唯石品多达百种,石质优劣各异,命名多不规范,以色、以相、以产地、以始掘者命名现象都有。
以色分类的有红高山、白高山、黄高山、巧色高山。
以相分类的有高山冻、高山晶、掘性高山、高山桃花冻、高山牛角冻、高山鱼脑冻、高山鱼鳞冻。
以产洞命名的有:和尚洞高山、大洞高山、玛瑙洞高山、油白洞高山、大健洞高山等等。
(2)在高山东北2公里处的杜陵山中,出产一族相对独立的石材,统称杜陵坑石。
杜陵坑石品种繁多,亦有以石色、以开采人名和开采方式来区别命名石种的习惯,如白杜陵、红杜陵、黄杜陵、杜陵晶、棋源洞杜陵等。
(3)源于杜陵坑山临溪处的善伯洞,从质地来讲,此石温腻脂润、半透明、性微坚,肌理多含金砂点和粉白点,杜陵坑石则无。
从颜色上看,色多鲜艳。
1989年以来,屡出佳石,其石分为红善伯洞、黄善伯洞、白善伯洞、善伯晶、银裹金善伯洞、善伯尾等。
四、在寿山村东南8公里处有月洋山产石统称月洋系石。
月洋系产石仅十余种,其中最佳丽的神品,要称芙蓉石,芙蓉石被称为中国“印石三宝”(田黄、芙蓉、鸡血)之一。
寿山石简介

寿山石简介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被誉为“中华瑰宝”。
寿山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
寿山石的形成寿山石矿床分布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寿山村周围群峦、溪野之间,西自旗山,东至连江县隔界,北起墩洋,南达月洋,约有十几公里方圆。
寿山石属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叶腊石矿床,根据地质研究,距今 1.4亿万年的侏罗纪,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后,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或喷发结束之后,伴有大量的酸性气、热液活动,交代分解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K、Na、Ca、Mg和Fe等杂质淋失,而残留下来的较稳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脱出来的Al、Si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矿。
矿石的矿物成份以叶腊石为主,其次为石英,水铝石和高岭石,少量黄铁矿。
寿山石的成分寿山石是以叶蜡石、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为主的单矿物或多矿物非均质集合体,含少量石英、绢云母、水铝石、绿泥石、红柱石、绿帘石和黄铁矿等。
化学成分主要为:、、O等。
主要矿物化学组成:叶蜡石为[],高岭石族为[],伊利石为(KO)SiAl。
寿山石按其主要组成矿物分叶蜡石型、高岭石族型、伊利石型三种,叶蜡石型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蜡石;高岭石族型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地开石和珍珠陶石;伊利石型的主要矿物成分为伊利石。
据地质调查资料,寿山石主要微量元素有:Sn、Mo、Pb、Zn、Cu、Cr、Ni、Co、V、Ba、Ga、Sc、Nb、Y、Be等。
其中至少有七种(Mo、Zn、Cu、Cr、Ni、Co、V)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一种(Sn)为侯选的必需微量元素。
寿山石的特征寿山石质地晶莹、凝腻、温润、通透、色彩斑斓、刚柔适中,“细、凝、腻、润、灵、透”六德齐俱;其结晶状态属隐晶质集合体,呈细粒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变余凝灰结构等。
寿山石细分表(三坑分类法)

黑高山石色如淡墨。《后观石录》称其“通体浅墨如虾背,而空明映彻,时有浓淡,如米家山水。”蛇背青石(又称为黑高山石)色如淡墨,空灵温润。
白水黄石
白水黄石产于高山东南面的白水黄洞,质坚而脆,不透明,多裂痕,肌理常见层叠纹,间有各色斑点,外表有黑色或赭黄色的石皮。白水黄石因肌理顔色有黄有白,分为水黄、水白两种。水黄,又分为纯黄、干黄,前者色鲜质细,后者色暗质粗。水白,多白中带黄,质润灵,微透明,似月洋山的芙蓉石。
红杜陵坑石
红杜陵坑石,色红,根据其颜色的深浅浓淡,分为橘皮红、桃花红、朱砂红等,以橘皮红品质为最佳。朱砂红中偶有冻石,称为朱砂冻红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
黄杜陵坑石,色黄,石性坚实,惟不甚通灵。其肌理中隐含白、灰色,有水流纹,常有砂砾混杂其中
白杜陵坑石
白杜陵坑石,色白,然不见纯白者,多白中泛黄、泛灰、泛青、泛蓝,或葱白。其中以色清恬、性通灵者为佳。谚语有云:“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人人贪。”
近几年,善伯尾矿洞又出了一种新石,具有善伯洞石的黄色泽,带绿味,半透明,特别是肌理中透出如水草一样的纹样,蜡质强,磨光后光泽度好。
老性善伯洞石
老性善伯洞石是早期开采的善伯洞石。历史上开采善伯洞石的规模都很小,石农多在农闲时开采,产量很少。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海内外“寿山石热”的兴灯光下观察,可发现石的肌理中有细小的金砂点,耀眼闪亮而饶有韵趣,俗称金砂地,又称金银地。这个时期出产的善伯洞石质地与色泽最好,石农称之为老性善伯洞石。
鸡母窝高山石
鸡母窝高山石,又名金母屋高山石。其矿洞位于高山峰北侧,荔枝洞后背的山脊处,太极洞的正下方,因地形似鸡窝而名。这里的地名就叫鸡母窝。说来奇怪,这个洞的矿脉也真像母鸡孵蛋一样,一窝一窝地夹在围岩之中。鸡母窝石多为零星小块,产地与荔枝洞相近,质地稍逊于荔枝洞石,石性比较通灵,呈半透明状,其黄色石料,多有深黄色的小点结晶体,有的石中还含有黑针点。鸡母窝石红、黄、白、黑、蓝各色俱全,是继荔枝洞石之后出现的优秀新石种。
寿山石水晶冻简介

寿山石水晶冻简介※寿山石水晶冻简介寿山石,仅产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村,它位居我国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之首,享有“国石”之称。
“地开石、高岭石等转化较彻底的地段便演变形成为寿山石矿体”(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工作室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18页)寿山石,按“三坑”分类法可分为“山坑、水坑、田坑”。
山坑石,在寿山石中产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块头最大,有百余个品种。
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如有“石后”之称的芙蓉石,杜陵坑石、善伯洞石、旗降石等等。
而水坑石,也叫“水晶冻”,在寿山石中它产区面积最小,产量最少,块头也小。
水晶冻,仅产于寿山村坑头占洞底或涧底的水下岩石夹层之中,矿脉厚度一般不超过三十公分。
而且其储量稀少,采掘难度极大,产出极罕,再加上质地特别精良,所以早有“百年罕见珍稀水晶冻”之说。
水坑石(水晶冻)和山坑、田坑一样,其化学组成主要是含水的层状硅酸盐矿物集合体,主要是地开石型,其分子式为:Al4[Si4O10](0H)8。
“所谓层状硅酸盐,是硅酸盐类矿物中的一个大类。
该类矿物的基本特征是:在其晶体结构中具有明显的结构单元层,其晶体便是由这些结构单元层一层层垛积而成。
每个结构单元层又由上下两片阴离子片,中夹阳离子片构成。
阴离子片由硅酸根(Si4O10-4)和羟基根(OH-1)组成;阳离子则因矿物品种的不同分别由钾、钠、钙、镁、铁、铝等金属离子构成。
层状硅酸盐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它们的晶体都具有片状的形态,而且硬度都较低。
这是因为它们的每个结构单元层本身很牢固,但结构单元层与结构单元层之间的结合力则大多很弱,易被分离的缘故。
”“地开石”“高岭石”和“珍珠陶土”,它们的化学组成完全相同,只是元素结构排列不同,它们都属于“同质异像变体(就像金刚石和石墨一样)。
”(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工作室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13页)虽然所有的寿山石化学组成大同小异,但是,水晶冻具有“水多”的特点,以及似晶非晶,似玉非玉,玉骨冰肌,莹澈通灵等特性,远非他坑之石可比。
寿山石

一、寿山石展区:单元说明:寿山石,有“石帝”“石后”之称,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其石质、石色、石形,石纹丰富多彩,晶莹滋润,储藏品种丰富,是上等雕刻彩石,有“贵石而贱玉”之说,为中国玉石雕刻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图3-1:《戏狮钮寿山旗降石印》为晚清吴昌硕篆刻印制造年代: 近代材料: 石规格: 8×6厘米收藏地: 私家(一)田坑石:展品:田黄石、田黄冻、银裹金田石、白田石、金裹银田石、红田、煨红田、黑田、纯黑田、灰黑田、硬田、搁溜田、溪菅田田黄——产于福建寿山的寿山石,是印章中的极品。
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
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
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
明、清各朝均被作为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玺印及艺术摆件,故田黄石又被尊为“石中之王”、“石帝”,故其身价无与伦比。
从田黄石的属性看,凡经雕镌的艺术品,都可以当作文物看待,因为它不能复制,属没有再生性的艺术品。
田黄石在历代本来产量极低,经过数百年的不断挖掘,到目前为止,已挖掘殆尽。
黄金黄鱼籽田原石绿田原石糖稞黄田原石饭糁田原石(二)水坑石展品:水晶冻:水晶冻石又名晶玉,主要产于坑头占山水晶洞,是水坑石的上品.其透明灵澈处可以"隔石观物","若玻璃无有障碍”。
有白、黄、蓝诸色,分别称为白水晶冻、黄水晶冻、蓝水晶冻。
其中白水晶冻较多见。
白水冻又名晶玉,白色透明,肌理有棉花纹,偶有小粒点夹其间,俗称“虱姆卵”。
质地细嫩微坚。
黄水晶、红水晶、鱼脑冻为水岩、坑仔岩、麻子坑等砚石所独有。
特征是在砚石中有象受冻的鱼脑的形状,又有些象天上洁白的云霞,欲聚欲散。
端砚雕刻艺人一般都把它完整地保留在墨(砚)堂之中。
《端溪砚史》描写鱼脑冻如“团团栾栾”,“澄潭月漾”,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
最佳之鱼脑冻是“白如晴云,吹之欲散。
寿山石种类图鉴

寿山石品种图典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
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
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中华瑰宝“寿山石”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一、田坑石种:田坑产地: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特征: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田坑主要出产“田石”。
矿石呈块状,埋藏在寿山溪坑头支流发源地至结门潭约8公里的沿溪两岸水田泥沙层中,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
外表润滑无明显棱角,“无根而璞,无脉可寻”,只能靠人工在田中挖坑至一至二米的深层搜掘,偶然而得,故极稀有,是寿山石中最珍贵的品种,备受藏家所珍宝,被尊为“石中之王”。
其价值与金玉相埒,甚至易金数倍,世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之说。
清毛奇龄《后观石录》记:“每得一田坑,辄转相传玩,顾视珍惜,虽盛势强力不能夺”。
田石质地温润、细腻、绵密,蕴含宝气。
在微透明或半透明的肌体中,隐约可见纤细纹理,状似剥皮后的新鲜白萝卜,故称“萝卜纹”。
色以纯黄为主,亦有少数呈红、白、黑等色调。
色泽往往外浓而向内渐淡,表层常裹淡黄或灰、黑色皮,间有红色格纹。
埋藏田石的地域,仅限于傍溪得到坑头水灌溉滋养的田地,即民间所云:“吸坑头之水,出石中之王”。
田石产地可分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四个坂段。
上坂又称“溪坂”,是坑头溪发源地的一段田地;中坂紧接上坂,与大段溪会合后,下至铁头岭;下坂自铁头岭至碓下;从碓下到结门潭瀑布一段称为碓下坂。
旧时挖掘田石较集中于上、中坂,色正质嫩,其中精华列为“贡品”进献宫廷。
在清代曾出现过“掘田田尽废”的情景,历经数百年的不断翻掘,几至绝产。
近年以来石农多在下坂乃至碓下坂搜掘,时有佳石出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寿山石水晶冻简介寿山石,仅产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村,它位居我国四大名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之首,享有“国石”之称。
“地开石、高岭石等转化较彻底的地段便演变形成为寿山石矿体”(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工作室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18页)寿山石,按“三坑”分类法可分为“山坑、水坑、田坑”。
山坑石,在寿山石中产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多,块头最大,有百余个品种。
其中,也不乏佼佼者,如有“石后”之称的芙蓉石,杜陵坑石、善伯洞石、旗降石等等。
而水坑石,也叫“水晶冻”,在寿山石中它产区面积最小,产量最少,块头也小。
水晶冻,仅产于寿山村坑头占洞底或涧底的水下岩石夹层之中,矿脉厚度一般不超过三十公分。
而且其储量稀少,采掘难度极大,产出极罕,再加上质地特别精良,所以早有“百年罕见珍稀水晶冻”之说。
水坑石(水晶冻)和山坑、田坑一样,其化学组成主要是含水的层状硅酸盐矿物集合体,主要是地开石型,其分子式为:Al4[Si4O10](0H)8。
“所谓层状硅酸盐,是硅酸盐类矿物中的一个大类。
该类矿物的基本特征是:在其晶体结构中具有明显的结构单元层,其晶体便是由这些结构单元层一层层垛积而成。
每个结构单元层又由上下两片阴离子片,中夹阳离子片构成。
阴离子片由硅酸根(Si4O10-4)和羟基根(OH-1)组成;阳离子则因矿物品种的不同分别由钾、钠、钙、镁、铁、铝等金属离子构成。
层状硅酸盐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它们的晶体都具有片状的形态,而且硬度都较低。
这是因为它们的每个结构单元层本身很牢固,但结构单元层与结构单元层之间的结合力则大多很弱,易被分离的缘故。
”“地开石”“高岭石”和“珍珠陶土”,它们的化学组成完全相同,只是元素结构排列不同,它们都属于“同质异像变体(就像金刚石和石墨一样)。
”(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工作室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13页)虽然所有的寿山石化学组成大同小异,但是,水晶冻具有“水多”的特点,以及似晶非晶,似玉非玉,玉骨冰肌,莹澈通灵等特性,远非他坑之石可比。
因此,古人曰“上品水晶冻,其价不在田黄之下”。
田坑,又叫“田黄”,也称“石帝”。
古时,就有“一量田黄,三量金”和“一石换一宅”之说。
如今“田黄”,几近绝迹,身价更是倍增,有人称其身价已达“一克田黄,一两金”了。
为了使“百年罕见珍稀水晶冻”,“其价不在田黄之下”的水坑之石,让大家有一个初步了解,特摘录古今以来,一些名家大师对水晶冻的经典评述:清代官宦,诗人、著名寿山石收藏家、鉴赏家黄任在《寿山石》诗中称赞:“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砉然一片光在手,不大滤铴而沙淘,是名津津鱼脑冻,欲滴不滴凝为膏,蓝桥云浆冻不饮,结作冰片能坚牢;名门市门俱罕觏,一两半两皆律遭,大如拇指小枝指,半粟尘垢千爬搔,雕人睨视不敢琢,审曲面执争分毫,间作小印古篆刻,拣选好手工操刀。
”说的就是寿山石之珍品——水晶冻。
(摘自《寿山石鉴赏与投资》·杨剑编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P25~26页)清代著名寿山石鉴赏家高兆也在《观石录》中赞道:“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
“白者皆濯濯冰雪,澄澈人心腑。
”(摘自《寿山石鉴赏与投资》·杨剑编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附录一.清代寿山石研究文选)清代著名寿山石鉴赏家毛奇龄在《后观石录》中评价寿山石时,称:“以田坑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
”对水晶冻称之“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转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
”“殷于菜玉而白于蕨粉然,故明透。
”(摘自《寿山石鉴赏与投资》·杨剑编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附录一.清代寿山石研究文选)近现代著名金石家,鉴赏家陈子奋先生也在其《寿山印石小志》中高度评价了寿山石的各石之美:“色极多,红如桃色,黄如蜜腊,灰如秋梨,白如水晶,赤如鸡冠,紫如茄皮,种种俱备。
”互相辉映,堪称丰富。
(摘自《寿山石鉴藏指南》·方宗王圭编著·荣宝斋出版社P59页)现代著名的寿山石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印石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方宗王圭先生在《寿山石鉴藏指南》·(荣宝斋出版社)一书中写道:“水坑石产于自寿山村南面的坑头尖山麓,西接高山峰,北连都成坑山,为坑头溪流的发源地。
矿脉呈东西走向,85度向南倾斜,夹生于坚硬的石英斑岩裂隙中,矿层稀薄,约在15厘米~30厘米之间,时断时续,蕴量甚微。
水坑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是地开石,由于该处矿床成矿时沉淀晶化方式特殊,所以矿质十分优良,多为透明状结晶体。
其品质远胜山坑诸脉所出,且矿洞深入地下水层,出产的各种冻石、晶石自成特色,弥足珍贵,故单独列为‘水坑’类别。
水坑石矿洞开发于明代,初由广应院寺僧采石。
由于地势险恶,深邃莫测,复有水患,凿采艰难,产量极少。
延至清代康熙年间,复行开采,产石量多且质佳,‘水坑’一名始流行于世,身价百倍。
高兆《观石录》称:‘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
’惜未久洞陷产竭,古洞遗址至今犹存。
20世纪以来,石农曾多次试图重新开发水坑珍石,绕古洞左右先后开辟多个矿洞,每次均耗费巨资和大量劳力,抽水寻脉,凿岩取石,虽有所获,但材细量微,得不偿失,终因洞底积水无法排除,影响采矿而停产。
水坑之精华可望而不可及,采凿之难不言而喻。
故民间流传之水坑精品,多为百年旧物,甚为稀罕。
水坑石质纯洁而坚细,莹澈而凝腻,以出产各种‘冻石’‘晶石’而著称。
”(以上均摘自《寿山石鉴藏指南》·方宗王圭编制·荣宝斋出版社P15~17页)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专家,上海市珠宝玉石协会副会长张庆麟先生在《印石投资收藏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中写道:“水坑石的品质一般优于山坑石,已知寿山石中具有‘晶’地和‘冻’地的大多来自水坑石。
遗憾的是水坑石的产地远不如山坑石普遍,它只局限于寿山溪坑头支流之源,而且位处地势险恶的溪旁,又有地下水之患,使采掘甚为困难。
现有的‘坑头’、‘水晶’等矿洞,相传早在明代已先后塌陷,久无产石。
1938年前后,当地农民曾试图对‘水晶洞’重新开采,奈因水量太大,无有效排水能力,无法深掘,只好作罢。
1973年,当地人们又依靠集体力量,组织专业队,调用大型抽水设备,对该洞进行再次探掘,终获‘水晶冻’若干。
惜仍因洞中出水量实在太大,致使采掘工作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又被迫停采。
所以目前流传于世的水坑石均为旧时所采,其价值自然越来越贵重。
有人认为其优质品种,身价已可与田石比肩。
”(以上摘自《印石投资收藏手册》·张庆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78~79页)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宝庆先生在《寿山石投资》一书中概括地将水晶冻的三个特点非常精辟地表述出来:“现将水坑石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产量少。
水坑石的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矿脉呈东西走向,垂直倾斜,延伸至溪涧之中,线脉细小,矿层稀薄,产量偏低。
且坑洞深入溪涧底,洞深莫测,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常年积水,开采极为困难。
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
’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的开发历史十分悠久。
明代曾出产过一批优质冻石,但因开采困难,矿洞已塌陷而废。
后虽有人多次试图开采,均因工程艰难,产量极少,而不得不放弃。
有史以来,水晶洞开采次数寥寥可数,出产量极少,水晶冻石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现在见到的水晶冻石多为百年传世旧品。
有‘百年稀珍水晶冻’之说。
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有少许出石,但所采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质量不佳。
水坑石品种有限,数量稀少,且多数早已绝产,故十分珍稀名贵。
第二,石质优。
水坑石品质优良,属地开石类矿石。
多呈透明状结晶体,透明度极高。
旧坑水晶洞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
清代高兆在《观石录》一书中这样形容寿山水坑石的细腻娇嫩:‘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
清黄任的《寿山石》诗:‘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
’便是指水坑石。
水坑石的生成环境与其他坑石完全不同。
由于洞在溪旁,石浸水下,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故石质凝腻,净洁如玉,莹澈通灵且有光泽。
越是坑深的地方,所采石材越是晶莹剔透。
寿山石中的各种晶、冻石、水坑石中最多,独具特色,其品质非他坑之石可比拟。
上品晶冻价格不在田黄之下,是稀有而珍贵的印石品种,向来被收藏界视为珍宝。
第三,块度小。
水坑矿层稀薄,线脉细小,厚度仅为一二十厘米,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
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矿体中纯洁部分难得。
若将杂质剔除干净,所剩石料一般块度很小,大多不及方寸,形状方正者更为难得。
多数难以成材,大件作品数量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愈大者愈佳。
”(以上摘自《寿山石投资》·黄宝庆·黄健琳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51~52页)综上所述,水晶冻实乃寿山石之珍品。
古人曰“百年罕见珍稀水晶冻”,“其价不在田黄之下”,业内人士称“目前水晶冻的市场价,少说也值数千元一克,而且还很难见到。
”随着寿山石水晶冻在盛世现世,人们对其的珍稀性将更加清晰,对收藏和投资水晶冻的热情也将进一步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