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怀疑与学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教为学,执简驭繁

----以肖培东老师执教的《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为例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理论、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把教材呈现的知识加以选择重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怀疑与学问》作为一篇经典的议论文,多次出现在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由此可见其典范性和引领性。如此名文,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推陈出新,化繁为简,对每位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19年7月17日,在陕西咸阳召开的“统编教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上,肖培东老师执教本文,以精致灵动的教学设计,尺水兴波的教学机智,化教为学,执简驭繁,呈现了一节“原汁原味”又“有滋有味”的议论文教读课。

一、设计基点:以变换标题激活思辨能力

《怀疑与学问》现收录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为议论性文章。肖培东老师化教为学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便从老师们常常忽视或者一带而过的议论文标题入手,提出思考问题:如果这篇文章不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而改用课文当中的某个短句、某个短语做标题,你会选课文当中的哪个短句,或哪个短语?学生经过默读后,提出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六个标题。肖老师顺势提问:大家联系全文思考一下,你觉得这六个标题中

哪一个标题其实是有问题的,是不可以的?课堂的对话徐徐展开: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生:怀疑与学问。

师:对,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所以标题一定要针对“怀疑与学问”去思考对不对?因此,刚才那个标题(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讲的是其实什么?一起说——生:学问的基础。师:所以这个标题淘汰掉。同学们再思考,剩下标题中,哪个标题还有问题?你来说。

生:第五段,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个题目太有针对性了,只针对“书”。师:对,这讲的是读书的态度。我们做学问,它的范围要比读书更广一些,对不对?因此这个标题是不太合适的。

师:原来议论文有两种标题,一种标题是论题型的,比如我们这个标题《怀疑与学问》;还有一种标题是论点型的,比如《学则须疑》、《学者先要会疑》。

文本解读的切口,最能显现教师的个性与功力。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一个富有创意和个性魅力的环节设计,往往能够成为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的教学亮点。标题作为“文眼”,它是文章之主题、立意、内容、话题之“眼”,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文标题在点明文章论题、点明中心论点、运用修辞手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可是在平时的议论文教学中,老师们很容易忽视标题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更没有让学生在能否更改标题的思考过程中通读课文,理解作者思路。肖培东老师这一设计化繁为简地讲清了论点型标题和论题型标题,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很好地走进了文本,激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设计支点:以中心句拆分明晰议论结构

《怀疑与学问》的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注意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文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进行中,肖培东老师在顺利解决了“用标题带动文章通读”的环节后,教学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既然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第一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生: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现在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你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个长句子变成两个短句子?你来试试看。

生: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现在谁有办法把他们拆开来,不让他们做同桌?看看把第一句放在哪一段,把第二句放在哪一段。(学生一番争论)

生:第三段和第六段

师:对,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个环节中,肖培东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常规教学中的寻找中心句,告诉学生承上启下这一基本概念,而是在上一环节标题的替换后,再次进行中心句的替换,灵动地提出“你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个长句子变成两个短句子”这个问题,教学设计中采用了问题探究式设计,复句单句的变换,句子位置的变换。这样多角度、有层次的替换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机智不断穿梭于老师精巧的问题设置中,对议论文严谨结构和清晰层次进行了有效梳理,课堂上没有了生搬硬套的机械教学,而是充满了教学设计智慧火花的碰撞。

三、设计亮点:以关键词调整提升语言素养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习词语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丰富心灵、拓宽视野、训练思维的过程。在议论文的学习中,掌握段落中的关键词可以作为阅读文章的切入口,结合所学关键词可以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内容进行拓展,也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一个有效训练方法。在《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的第六段,出现了一组句子“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肖培东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组

形式整齐,逻辑严密的排比句,并在关键词“常常”及其所衔接的四个动词“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训练。课堂设计是:

师:同学们,这里“常常”这个词能不能删去?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你来说。

生:因为它是逐步递进的。

师:“常常”不是递进,“常常”是反复地去做一件事。一次的怀疑行不行?

生:不行。

师:对,不行的,做学问就要持续性地去思考,去怀疑。再来看看,“常常”后边有几个动词呀?

生:“怀疑”,“辩论”,“评判”,“修正”。

师:那这四个动词之间的顺序能不能打乱?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先怀疑,之后才能辩论、评判、修正。

师:也就是说这四个动词之间,也是有逻辑关系的,都是前者是基础,慢慢慢慢到最后才有了修正的学说。

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教学环节,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语言周密性和逻辑思维推导性的高效训练。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鲜明、严密、无针对性。而“常常”这个词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