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 古诗词与传统节日
2021年甘肃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1年甘肃省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考生注意:本试卷总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班级开展以“走进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春节溯源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①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要觅食人肉。
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年"被啪啪的鞭声吓得jīng huāng shī cuò。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被一家门口晒着的大红衣裳吓得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dǐ yù它的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②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
(2) 给加点字注音。
遂.()) 窜.( )(3) 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传统节日〃“觅食人吃肉”“吓得逃跑〃“风调雨顺〃四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版

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 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温州钟灵毓秀,有许多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民俗。
下列诗句与温州“民俗风 物〃无关的一项是()A.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东晋•谢灵运《登池上楼》)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何用游山双不惜,棕鞋也似笋鞋轻。
【答案】B 【解析】【分析】A.池上楼位于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中山公园积谷山西麓,为纪念南朝 诗人谢灵运所建造,因其有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传世,后人遂称该楼为“池上 楼〃。
B.本诗句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 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农家祭社祈年,满 着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 对吾土吾民之爱。
C.赵师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
南宋诗人。
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诗人。
D.温州竹枝词始于宋:在刘禹锡等人的倡导下,温州历代有不少诗人,纷纷学写竹枝词, 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不乏意韵俱美的佳作。
在清同治年间,温州前后出现了四位诗 人,他们是郭钟岳、钱子奇、方鼎锐、戴文俊。
他们互相应和,留下《东瓯百咏》、《温 州竹枝词》、《瓯江竹枝词》三部书,共三百多首,这是温州竹枝词创作的高峰。
故选 B 。
故答案为:B【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理解诗句内容,明确是否体现温州优美的风景、物品及富有特色的 民俗,选出合适的选项。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答案】B【解析】【分析】A.这两句诗写的是清明节。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历法节气(含答案解析)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专题:历法节气一、单选题1.(2022七下·宁津月考)下列涉及“春”的文化知识不恰当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用“春雷响,万物长”这句民谚来表现惊蛰这一春天的节气。
B.古人喜欢在春天举行各种活动,如赏花、踏青、插柳、放纸鸢、扫墓祭祖等。
C.写春天的成语有很多,如乍暖还寒、绿肥红瘦、草长莺飞、天高云淡、暗香疏影等。
D.“报得三春晖”中的“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
【答案】C【知识点】历法;节气【解析】【分析】C项“ 天高云淡”不是用来写春天的,而是写秋天,形容秋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的景物特征。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2.(2023九上·临湘月考)【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2023年是癸卯年,小雅今年十四岁,小雅的生肖属“牛”。
B.范仲淹、欧阳修均有散文名篇传世,他们与韩愈、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C.“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十二月”中“庆历”、“崇祯”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D.古诗词中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分别写到了“惊蛰”、“霜降”两个节气。
【答案】B【知识点】历法;节气【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本项中“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人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与文化常识的识记。
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3.(2023七上·凤凰月考)下列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是王安石《元日》中的名句,意思是在鞭爆声里,一年又过去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传统文化知识梳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宝库中华传统文化范围一、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建筑饮食等;二、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腊八节、大年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四、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积累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中考题中的设置频率越来越高。
从2017年开始,浙江多个地区中考以直接设题的形式考查传统文化,2018年、2019年传统文化的考查日益突出。
预估2020年将把文化常识考查综合到。
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离不开教科书中的知识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留心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注意积累并拓展。
在考前备考时要注意分类整理,浙江省常考的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敬辞与谦辞二、古代称谓三、古代年龄四、节气与月份五、对联六、传统节日与民俗七、中国戏曲八、科举制度与古代官职九、常见古代诗歌意象十、古代地理名词传统文化知识梳理一、《论语》的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爱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指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二、古代对年龄的说法1.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黄口:十岁以下。
2.女子年龄:髫(tiáo)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新中考 语文配套练习册 文化常识答案含答案

新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文化常识答案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品读古典诗词,感受节日文化,将下列诗歌按传统节日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清明时节时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④樱桃桑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⑤大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A. ③⑤①②④B. ③⑤①④②C. ⑤③①②④D.⑤③①④②【答案】 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在平时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的常识进行积累,注意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了解常识,掌握常识。
①句对应的是:清明节;②句对应的是:重阳节;③对应的是:春节;④对应的是端午节⑤对应的是:元宵节故答案为:B【点评】考生对传统的节日要知晓,对诗句中所涉及的节日要了解,掌握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完成此题不难。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重点塑造了夏洛克这个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B.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都是他的作品。
C.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其笔下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D.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
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答案】 B【解析】【分析】B.表述错误,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傅雷家书》中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100多封家信。
这本书信集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它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传统节日与古诗

传统节日与古诗如下:
1.春节(农历新年)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
唐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述了春节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清明节
清明节是春季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会扫墓、踏青。
杜牧的《清明》描绘了清明时节细雨纷纷的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3.端午节
端午节纪念的是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在这一天会赛龙舟和吃粽子。
宋代诗人苏轼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中提到了端午节的习俗:“野艾荷生午,粽包分两髻。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4.中秋节
中秋节时,人们赏月、团圆、吃月饼。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5.重阳节(九九重阳节)
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远眺、插茱萸的习俗。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写了重阳节登高的景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团队整理】2020年重庆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强化练习名师资料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化常识专题1、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句与“清明节”有关;B句与传统节日无关;C与“重阳节”有关;D与“春节”有关。
据此,答案为B。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垂髫”指小孩,“古稀”指七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C.都德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D.冰心笔下的《纸船》和《十年》,都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涉及到文化知识,仔细阅读各项语句,分析其中的知识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
D错,冰心的《十年》表达的不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烽烟、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D【解析】“垂髫”代指小孩;“黄发”代指老人。
故答案为D。
4、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①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和梓树,后人用“桑梓”指家乡、例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______)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赋”“比”“兴”六部分。
2024年中考试卷语文

2024年中考试卷语文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静谧(mì)炽热(zhì)锲而不舍(qiè)B. 教诲(huì)粗犷(guǎng)参差不齐(cī)C. 星宿(sù)庇护(bì)随声附和(hè)D. 滑稽(jī)惩戒(chěng)骇人听闻(hài)2.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狼藉蹒跚因地治宜。
B. 嶙峋踌躇谈笑风声。
C. 濒临推崇络绎不绝。
D. 蔓延澜语无动于衷。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
B. 这片花海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C. 对待学习,我们要有一丝不苟的态度。
D. 他的画技高超,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
D.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5.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二)古诗词默写(每空1分,共10分)(三)综合性学习(5分)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
1. 请你写出一个你熟悉的传统节日,并简述其习俗。
(3分)2. 针对部分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二、阅读理解(45分)(一)文言文阅读(15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鹊桥仙》(宋)秦观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吃月饼 赏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
燃灯
冷露无声湿桂花。 猜谜 今夜月明人尽望, 赏桂花 不知秋思落谁家。 饮桂花酒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 吴刚折桂 玉兔捣药
著名古诗词
《水调歌头》《中秋月》苏轼 《望月怀远》张九龄 《月夜》杜甫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独在异乡为异客,登高 吃重阳糕 每逢佳节倍思亲。佩茱萸 遥知兄弟登高处,赏菊 饮菊花酒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过故人庄》孟浩然
《醉花阴》李清照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 【唐】韩翃
划龙舟 挂艾草与菖蒲
端午食粽 沐兰汤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 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 却人间无数。
传统节日
故岁今宵尽, 新年明日来。 悉心随斗柄, 东北望春回。
——《钦州守岁》唐·张说
守岁 贴门神 贴春联 贴年画 挂灯笼
昨夜斗回北,
今朝பைடு நூலகம்起东;
我年已强壮,
无禄尚忧农。
扫尘 拜年 桑野就耕父,
守岁
贴春联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燃爆竹
共说此年丰。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踏青 放风筝 扫墓 荡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