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第六章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共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六章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一、三种城市空间设计理论(THREE THEORIES OF URBAN SPATIAL DESIGN)二、三、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理论,都是经过对传统城市空间以及近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研究分析之后,提出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视角不同,思想各异,但综合归纳之后,有助于我们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法。
1、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2、连接理论(Linkage Theory)3、场所理论(Place Theory)二、图--底理论1、“空间即主体”(space-as-object)(1)建筑实体---solid mass; 图---figure;(2)空间虚体---open voids; 底---ground;(3)城市空间的创造不仅是对建筑实体的研究,更是对空间虚体的研究;(4)“空间即主体”---城市的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2、“诺利地图” (Giambattista Nolli,1748)(1)传统城市的图---底关系中,私人肌理(tissue)与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的关系非常协调,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2)传统城市中具有界定明确的实体与虚体系统。
公共空间有建筑物的量体中分割出来延续并连接内、外部的空间及活动。
(3)就整体关系而言,城市空间研究中,虚体比实体更具实质意义,虚体(void就是实体(figural)。
3、现代城市环境(1)建筑空间设计----从重实体到重空间;(2)城市空间设计----从重空间到重实体。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4、城市隙地空间寻找失落的空间5、空间印象转变(1)传统城市空间----连续性的街道、围合性的广场、标志性的建筑以及整体性的街廓;(2)现代城市空间----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在降低、广场的围合性弱化、街廓的整体性消退,仅仅是建筑实体凸现在城市环境之中。
第六章+城市中观层面设计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①目标
城市设计着力于在保护传统中轴线的基础上发展南北延长线,规划以北端体育文化城、中部的历史文化城及南端的科学文化城为基础形成一条有鲜明民族特征的、融合了艺术和纪念意义的轴线,使北京中轴线所串联的城市空间成为欢乐庆典的中心。
②功能结构
以文化功能为主,展示古都风貌与现代化国际都市的完美结合。以北部体育文化城、中部历史文化城、南部科学文化城为核心,共3大组团、10个功能区构成中轴线用地功能体系。
现代北京的中轴线全长25km左右,核心区宽度约1000m。是北京城的脊梁,也是形成北京空间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轴线分成三部分,即从永定门至鼓楼的旧城中轴线,是北京旧城传统城市中轴线,它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建筑艺术线,以此轴为脊梁的北京旧城的总体布局和城市艺术也赢得了各种赞誉。在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对中轴线采取继承与发展的方针,使之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南北轴线。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城市建设高速发展以及面临2008年奥运机遇,城市面貌处于快速变化中。在新北京的发展中,中轴线又向南、北延伸,形成南中轴线和北中轴线。
珠市口至永定门区域——皇家祭祀文化与民间艺术博物馆:结合天坛公园、先农坛公园祭祀文化及天桥传统民间艺术,将这一区域视为皇家祭祀文化与民间艺术博物馆,规划文化、居住类建筑。
木樨园区域——现代商业园:以南三环与中轴线的交点——木樨园为中心,规划现代商业区,成为南城经济活力的新亮点。
凉水河区域——文化小镇:围绕凉水河穿越中轴线区域,在轴线东侧局部扩展凉水河道,规划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音乐厅等系列文化建筑和部分居住用地,以其高品质的文化特色带动地区经济,引领南城发展。
北土城(元大都城墙遗址)与北二环之间——都市社区:从北土城至北二环,现状分布大量住宅区,这是城市渐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规划尊重都市社区结构的发展足迹,并认为适当的居住功能是地区活力的一个重要保证,有利于中轴线的人文精神表达。
06第六章城市地下商业街规划设计

第六章 地下商业街 规划设计
第一节地下商业街概述
3. 地下商业街的功能
第9 页
地下街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背景下城市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国情也赋予地下街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承担了多种城市功能, 不但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高,成为现代化城市 的一个橱窗。
第六章 地下商业街 规划设计
第一节地下商业街概述
2. 地下商业街的定义及类型
第8 页
地下商业街既拥有地下步行通道的功能,它往往与地面交通设施相连,承担城市人流的 组织疏散功能,又具有多种商业功能,它连接着商场、购物中心,是购物空间的一部分。 地下商业街成为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地下商业综合设施,成为城市地下公共步行空间。
第六章 地下商业街 规划设计
第一节地下商业街概述
3.地下商业街开发条件
第 20 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第三条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
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考虑防灾和人民防空等需
广场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第一章:编制依据1、集团公司区域广场改造工程招标文件(项目编TMGCZB-2010023)。
2、原广场建筑施工图和施工现场情况。
3、《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9-2002)。
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3-2002)。
5、《建筑给水、排水与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42-2002)。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GB50204-92)7、《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8、《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89-2001)第二章:工程概况我单位欲投标集团公司区域广场改造工程B标段工程。
建设地点在市矿区同泉路,建筑面积18000m2,位置在综合图书馆培训中心后广场等区域。
1、工程容:该工程按照工程类别主要由室外环境景观和室外管网与照明等部分组成。
主要容有:(1)地面铺装。
(2)周边道路施工。
(3)绿化。
(4)花坛、花池、休息椅等小型建筑物。
(5)喷泉、水池等。
(6)室外给水、绿化喷灌,室外污雨水排放系统。
(7)室外照明系统。
2、气象与水文:本工程施工工期处在春夏两季。
本地往年降雨量较少,年降水量400-500mm。
春季气候适宜,夏季稍有些热,最高温度在30-36度间。
做好夏季工人防署工作。
工程所处地区为季风性大陆性气候,干寒多风,冬夏季温差较大。
年平均风速2.3-3.1m/s。
本工程中地下水位较低,不用考虑排水降水。
3、施工条件:3-1交通条件:现场道路较多,比较通畅,能保证本项目施工过程中设备与材料的运输。
现场在施工前要进行场地平整。
3-2施工用电:从周围临近电源引入。
另外,由项目部统一备用120kw 移动式柴油发电机两台,做好工程施工备用电源,以解决出现突发事件,而导致工程无常有序施工。
3-3施工用水:从广场临近水源接入,另外项目部自备运水车一台、临时储水箱两个。
第三章:目标策划1、质量目标:(1) 无重大质量事故,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单位工程合格率100%。
城市广场的教案范文

城市广场的教案范文第一章:城市广场的定义与功能1.1 城市广场的定义:解释城市广场的概念,包括广场的面积、位置、形态等。
1.2 城市广场的功能:介绍城市广场的各项功能,如集会、休闲、交通、观赏等。
1.3 城市广场的分类:讲解不同类型的城市广场,如传统广场、现代广场、文化广场等。
第二章:城市广场的历史与发展2.1 城市广场的起源:介绍城市广场的历史起源,如古希腊、罗马等。
2.2 城市广场的发展:讲解城市广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与发展。
2.3 城市广场的现代发展:介绍现代城市广场的建设与发展趋势。
第三章: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3.1 空间布局:讲解城市广场空间布局的设计原则,如开放性、封闭性等。
3.2 景观设施:介绍城市广场的景观设施设计,如座椅、照明、绿化等。
3.3 交通组织:讲解城市广场的交通组织设计,如行人流线、车流线等。
第四章:城市广场的建筑与景观4.1 建筑设计:讲解城市广场周边建筑的设计要求,如风格、高度、比例等。
4.2 景观设计:介绍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要求,如地形、水体、雕塑等。
4.3 successful city square case studies:分析成功城市广场案例,总结其设计经验。
第五章:城市广场的管理与维护5.1 管理规定:讲解城市广场的管理规定,如使用时间、活动限制等。
5.2 维护措施:介绍城市广场的维护措施,如清洁、绿化养护、设施维修等。
5.3 城市广场的可持续发展:讨论城市广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如环保、节能等。
第六章:城市广场与社会生活6.1 城市广场与文化活动:探讨城市广场如何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如节庆、艺术表演等。
6.2 城市广场与市民生活:分析城市广场如何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如休闲、交流等。
6.3 城市广场与社区互动:讲解城市广场如何促进社区互动,如社区活动、市民参与等。
第七章:城市广场的安全与舒适7.1 安全设计:介绍城市广场的安全设计要素,如监控、照明、急救设施等。
资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含2017补充规定)

资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资阳市城乡规划管理局《资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修改及补充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资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部分条款作出如下修改及补充。
一、将第十三条修改为:(集中绿地)住宅用地或兼容住宅的用地内,应设集中绿地。
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小于用地规定绿地面积的15%,且居住项目的内部环境应当对城市开敞。
滨江(河)或者临规划道路布局的居住项目,其建设用地沿江(河)或者沿道路长度大于或者等于100米的,该侧应当留出不小于建设用地长度30%的开敞空间,各开敞空间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宽度不得小于20米;(二)进深自建设用地红线起算不得小于20米;(三)地面以上不得布置建筑。
二、将第二十五条涉及居住(商品房)机动车停车位配套标准条款修改为: S建≥220㎡为2个/户,144㎡≤S建<220㎡为1.5个/户,S建<144㎡为1.0个/户。
三、将第二十五条中第五点的“居住建设项目内的地面机动车停车位不得大于总停车位的10%;”修改补充为:居住建设项目设置的地面机动车停车位不纳入项目机动车停车位配套计算;在小区适当位置设置不小于10个访客机动车停车位,并纳入小区统一管理,不得出售或出租。
四、将第二十五条中第七点修改为:新建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物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应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其中不少于10%的停车位应与建设项目同步建设完成充电设施,达到同步使用要求。
五、将第三十一条涉及建筑后退城市绿地、林地距离条款修改补充为:用地界限的另一侧为城市公园绿地(G1)、广场(G3)和保留山体绿地(E2)的,建筑后退该用地界限的最小距离在各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基础上增加3米;临防护绿地(G2)的,最小退让距离按照8米控制。
六、将第四十六条修改为:建设项目不得设置商住混合楼,商业用房须独立设置,并不得与居住建筑拼接。
绍兴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二节建设用地第三节开发强度第四节绿地第三章建筑管理第一节建筑高度第二节建筑间距第三节建筑退让第四章市政工程管理第一节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第二节管线综合第三节竖向设计第五章村庄建设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建设用地第三节其他规定第六章城市景观与环境第一节街景第二节公共开放空间第三节建筑景观第七章综合防灾和公共安全第八章附则附录附录一相关名词解释附录二计算规则附表1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GBJ 137-90)附表2 主要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3 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配置标准(DB33/T1021-2005)第一章总则1.1 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障规划实施,提升城市环境品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技术规范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绍兴市区。
各县市可结合实情参照执行。
1.3 各类项目工程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经批准详细规划的,其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应按本规定执行。
1.4 在建设和管理中,如有涉及消防、人防、环保等多种专业的,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当从其相关专业的规范和标准。
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和风景区等特殊区域范围内的建设和管理,应按批准的专项规划执行。
第二章用地管理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2.1.1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附表1)执行。
根据本市用地使用实情,附表1未明确的,可参照表2-1的规定表2-1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的补充表2.1.2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保证城市用地结构平衡;(二)满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要求;(三)不对城市环境产生负面效应;(四)不对城市交通产生较大影响;(五)不影响公共安全;(六)不影响周边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各类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应根据《主要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2)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4、组织公共建筑群,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通常是城市主要公共建筑物分布 最为集中的地段,是城市居民进行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等公共生活的中心,是城市居民活动十分频繁的 地方。此中心包括社会政治公共活动中心、科技教育 公共活动中心、商业服务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公 共活动中心、体育公共活动中心等。 各类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一般都由一组建筑群和开放 空间的组成,要使各类公共活动中心的建筑物、绿化、 雕塑及广场的布置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特色协调,融为 一体,既要满足实用、经济的要求,又要体现建筑空 间艺术审美的要求,还要能表现出城市空间艺术上的 协调与展现出城市功能、技术和艺术的三位一体的完 善效果,以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需要。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要求城市各主要用 城市总体布局
地功能明确,各用地间相互协调, 城市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 总体布局必须具备长远观点和科学预 同时有安全便捷的联系。城市总 与改善,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景 见,力求方向明确、留有余地。对于 一、基本原则要求: 体布局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江 观,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要认真选择 城市总体布局应在充分发挥城 远期规划,要坚持从现实出发,充分 河水系、城市道路、绿地林带等 城市水源地和污染物排放及处理场地的 市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力争节约 利用现有物质基础发展新区,对城市 1、立足全局,讲求效益,以城市的整体效益作为布局准则; 空间来划分功能明确、面积适当 位置,防止天然水体和地下水源遭受污 用地,缩短各类工程和道路的 近期建设,必须以远期规划为指导, 的各功能用地。同时应在明确道 染;要慎重地安排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 2、集中紧凑,节约用地; 长度,节约城市建设投资,达 坚持紧凑、现实、由内向外,由近及 路系统分工的基础上促进城市交 的位置,防止由工业生产与交通运输所 到各类用地布局的集中紧凑, 远,成片开发。并在各规划期内保持 通的高效率,并使城市道路与对 3、城乡结合,注意区域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统筹安排; 生的废气与噪声干扰;要注意按照卫生 方便城市管理、城市生产和居 城市总体布局的相对完整性。 外交通设施与城市各组成要素之 防护的要求,在居住区与工业区、对外 民生活。 4、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间均保持便捷的联系。 交通设施之间设置卫生防护林带;要注 意加强建设绿化建设,尽可能将原有水 5、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由于城市总体布局的 面、森林、绿地有机地组织到城市中来, 综合性很强,要立足城 在进行城市总体布局方案 6、远近期结合,兼顾旧区与新区发展的需要;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因地制宜地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市全局,符合国家、区 时,要从综合分析中,分 7、保护环境、美化城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域和城市自身的根本 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尽量满足能够反映城市性 利益和长远利益发要 质的主要建设用地和重大 求。取得社会、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进而 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促成各组成要素的有序布 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表演活动
(4)活动的公共程度 ①公共性交往
如听人演讲、群众集会或 围观某一表演活动等,具有 随机组合和被动参与的特点 ②社会性交往
礼节性交谈:停留时间较 短,对场所要求较低
朋友间交往:需寻找相对 隐蔽的场所 ③亲密性交往
对私密性要求最高
4)人在广场上的行为心理分析 (1) 行为与场所 (2)行为与距离 (3)行为与时间
URBAN LANDSCAPE DESIGN
TANG SHI DONG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教学内容: 1.城市广场的概念 2.城市广场的起源与发展 3.城市广场的功能 4.城市广场的类型 5.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 6.城市广场的品质 7.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 8.城市广场的案例
2.城市广场的的起源与发展:
1)古代希腊广场注重人体尺度、结合地形设置,多呈不 规则形,具有宗教性;
2)古罗马的广场利用尺度、比例关系,使整体的各个部 分相协调,较少考虑人的尺度,善于利用规整空间突出广 场的形象,具有严格的轴线关系;
3)中世纪广场多呈现不规则形,形制自由灵活,围合严 实,与人的尺度相宜;
6.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素 6.1非物质要素——社会品质(人的要素)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物的要素)
6.1非物质要素——社会品质 (1)人类活动的类型 (2)广场的社会品质 (3)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4)人在广场上的行为心理分析(行为与场所、行为与距
离、行为与时间)
6.1非物质要素——社会品质
①空间形态由实体决定②正空间与负空间(芦原义信) ③间隙空间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2)广场的空间要素 (2)空间的性质
①开合(围合程度相关) ②动静(静态观赏、动态观赏) ③节奏(空间变换的密度和频率有关)
①封闭式:广场四周被建筑物包围; ②半封闭式:广场四周没有排满建筑物; ③半开敞式:大型公共建筑前广场(一面围合,三面开敞) ④开敞式:以花园和公园为主体的广场(四面开敞)。
视觉距离(可认清人身份)
150m以内 感觉距离(可辨认身体姿态)
1200m 可看到人的最大距离
(3)行为与时间 在时间上,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可以有三种 ②历时效应——环境景物按一定的序列顺次展开,逐渐将人带
入各个情景之中“步移景异” ③历史效应——历史文脉积淀 在广场设计中可以采用的参照体系:
a)以自然要素为参照 b)以人文要素为参照 缅怀历史、感受时代、憧憬未来
6. 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1)广场的实体要素:基面、边围、家具 2)广场的空间要素: 3)广场的关系要素: 4)广场的尺度要素: 5)广场绿化要素
1)广场的实体要素:基面、边围、家具
(1)基面
①尺寸②形态③肌理: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2)广场的空间因素 (3)空间造型的四种方式
控制周边环境的设立体:金字塔、雕塑 ——空间围合实体;
在一条轴线上伸展的线性空间:街道,走廊 ——实体挤压空间;
向内集中的点式空间:城市广场,罗马万神庙 ——实体围合空间
模糊的流动空间:密斯德国馆 ——实体与空间交混
5.6特色性原则: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通过特定的使用功能、场地条件、人文主题以及景观艺术处 理塑造广场的鲜明特色。同时,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 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增 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 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 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 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 件。
1)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社会交往和户外休闲场所的 需求;
2)增加城市绿地空间,改善和重塑城市景观形象和空间品 质,提高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
3)带动城市土地开发,提高土地附加值。
4.城市广场的分类
城市广场的分类,除了从广场的使用功能、尺度关 系、空间形态和材料构成等几方面外,还可以从广场的性 质、广场的平面组合和广场的剖面形式三个方面来进行分 类。
2.城市广场的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广场应按城市总体规划定位。其形成与城市的发展及 社会因素密切相关,顺应自然开发的城市形态形成勒不规 则的广场形制,这类广场大多出现在河网及山丘地带的城 市中。经过严密组织与规划的城市则形成勒规则的广场形 制,这类广场一般由完美的比例合严谨的构图。
城市广场在古代的基本功能是供交通、集会、宗教仪式、 集市之需、以后逐步发展到具有纪念、娱乐、观赏、社交、 休憩等功能。
4.3按广场剖面形式分类
1)平面型广场 2)立体型广场 (1)上升式广场 (2)下沉式广场
5.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5.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原则 5. 2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主义原则 5.3倡导继承与创新的文化原则 5.4 重视公众参与的社会原则 5.5 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 5.6落实视觉愉悦的审美原则 5. 7把握城市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
4)文艺复兴时期广场在城市空间当中表达人文主义价值, 注重构图完整性,广泛运用透视原理与比例法则;
5)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强调动态空间造型,大量运用雕刻 与广场小品,注重视觉艺术效果;
2.城市广场的的起源与发展:
6)古典主义广场注重端庄典雅的纪念性构图,广场设计 手法严谨,广场中多布置主题标志物;
7)现代广场趋向多功能、综合性,注重人的环境心理要 求和生态学原则,从平面型相空间型发展;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2)广场的空间因素 (3)空间组织
将空间组织分成三种方式:点、线、坐标体系;
点:向心,这种模式产生许多不同的径向对称关系,如 圆、等边多边形甚至正方形;
线:轴向,这条轴线并非一定是笔直的,它按顺序组织 不同元素并给予它们一个方向;
坐标体系:系统化的使用平行线便构成坐标体系,多次 地重复给定的方向和距离。
• 日本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则认为:广场是强调城市中各类建筑 围合的城市空间。一个名副其实的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以下四个 条件:
(1)广场的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 ;
(3)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
(4)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宽):H(高)具有 良好比例。
3)人在广场中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1)活动方式
①个体活动 ②成组活动 ③群体活动
(2)活动性质 ①动态活动 ②静态活动 ③中性活动
(3)活动的三度 ①活动的强度 ②活动的综合度 ③活动的频度
3)人在广场中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3)活动内容
①休息:广场上可坐面积至
少占6%~10%
②观赏、游玩、散步、锻炼
1.广场的起源与定义
1.1.广场的起源
原始部落族居生活布局图 古希腊市政广场鸟瞰图 意大利早期广场 分析可知:城市广场主要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 活动等,是为人群的公共活动而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
类生存方式的特征,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广场的定义
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 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 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连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 素。
6.2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空间品质 3)广场的关系因素 (1)广场与道路的关系
1.城市广场的概念:城市广场是是城市中由建筑物等围合或 限定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通过这个空间把周围的各个独立 的组成部分结合成整体。城市广场有一定的主题或功能,围 绕改主题设置的标志物、建筑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 构成城市广场的三要素城市广场作为外部空间应与建筑内部 空间相互延伸及补充。
1. 城市广场的概念: 《人性场所》用大段文字来表述的观点是:广场是一个主要为 硬质铺装的、汽车不能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 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 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 《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认为: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要求 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 会活动的中心,广场上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组织居民游 览休息、组织商业贸易的交流等。
8)中国古代广场多顺应城市的形态而构成,以内向式的 院落式广场为主。中国的现代广场注重公共性,是城市公 共活动中心。
3.城市广场的功能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 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有着城市“起居室” 和“客厅”的美誉。现在人们所追求的交往性、娱乐性、 参与性、多样性、灵活性与广场所具有的多功能、多景观、 多活动、多信息、大容量的作用相吻合。
5.1人性化原则 满足人在广场中的行为心理,人在广场上的行为概括为4个层次的需 求: 1)生理需求 2)安全需求 3)交往需求 4)精神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求知、审美、探险、
5.2生态性原则:现代城市广场设计应该以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 展为出发点。在设计中充分引入自然,再现自然,适应当地的 生态条件,为市民提供各种活动而创造景观优美、绿化充分、 环境宜人、健全高效的生态空间。
4.1按广场的功能性质分类
4.2按广场平面组合形式分类 4.3按广场剖面形式分类
4.1按广场性质分类
1)市政广场 2)纪念广场 3)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 5)休闲娱乐广场
4.2按广场平面组合分类
1)单一形态广场 (1)规整形广场 (2)自由形广场
2)复合形态广场 (1)有序复合形态广场 (2)无序复合形态广场
(4)空间品质 两个维度:围合性、方向性
围合性赋予空间宁静与安全感,向心性强化空间的中心 点,轴向性使空间产生动感。围合性越强,空间的方向 性也就越强;反过来,向心性有利于空间的围合性;而 轴向性可以破坏或减弱空间的围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