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大师的“必杀技”脉诊

合集下载

张震脉诊速记口诀

张震脉诊速记口诀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

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

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

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

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

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

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

动苦头痛面赤。

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

足胫痹。

后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

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

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

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

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

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洩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

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

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

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

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

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

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

动苦咳逆,气不得息。

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前部横于寸口丸丸者,任脉也。

动苦少腹痛,逆气抢心,胸拘急不得俛仰。

《脉经》云:寸口脉紧细实长下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痛,男子七疝,女子瘕聚。

三部俱浮,直上直下者,督脉也。

动苦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小儿痫。

《医道捷径》-----脉诊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 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脉诊 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  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古代名医是如何利用脉诊预测猝死的?揭秘传说中的“七绝脉”

古代名医是如何利用脉诊预测猝死的?揭秘传说中的“七绝脉”

古代名医是如何利用脉诊预测猝死的?揭秘传说中的“七绝脉”按:摸脉是一个极其用心感悟的实践体会,绝不仅仅是脉理知识的堆砌。

要不然中医院校的学生都是脉诊高手了,可惜他们基本什么也摸不出来。

摸脉是中医的标配,因此许多人就是在装蒜。

当然也有不少人有真功夫的,比较出名的比如寿小云脉法就比较传神。

切脉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诊脉能精确到“以脉断生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医案:济北王召名医淳于意(与扁鹊齐名的神医)给他的侍女们诊病,当诊到一位名叫竖的侍女时,淳于意说:“竖伤了脾脏,不能太劳累,依病理看,到了春天会吐血而死。

”济北王把她叫来查问,看到她面色(健康正常)没有什么异常,认为淳于意说的不对。

到了第二年春天,竖捧着剑随王如厕,济北王方便后离去,她却留在后面(没有跟上来),于是派人去叫她,发现她向前扑倒在厕所里,呕血而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记载着“病得之流汗。

流汗者,法病内重,毛发而色泽,脉不衰,此亦内之病也。

”面色如常,脉气不衰,为什么会呕血而死?该女子除了流汗并无其他症状,而且从表面看却毛发色泽无异,脉气不衰,那淳于意是如何诊断她第二年春天会呕血而死呢?中医上讲,人体流汗,属津液外泄,脉应当有衰减之势。

而此女子脉气不因流汗津液丧失而衰弱,但从表面看却正常,医理论述其病重在内里,判断为内关之病。

内关之病:从脉象的原理上来看,人体阴阳不协调则病,覆脉为阴阳失调发展到极其严重的程度,阳气盛而关闭于内。

尺部脉大于一寸,是一种真脏脉(脏气绝之死脉),故“人不病而死”。

另外网上还有人分享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医学生毕业后在医院上班,有一天遇到了她的中医老师住院,这个老师当年十分看好她,对她要求也很严格,所以两个人的师生关系其实有点类似古代的那种徒弟师父的关系。

老师的病很重,所以她经常去看望,然后有一天老师很匆忙的把她叫到床边,对她说:“你快来把把我的脉吧,这个脉很稀少的,叫雀啄脉。

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

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

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在他的医学理论中,脉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总结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脉诊的十二字箴言,这些箴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沉浮:脉象沉浮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沉浮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沉浮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迟数:脉象迟数是指脉搏的频率和节律,迟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

脉象迟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浮数:脉象浮数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浮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浮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涩数:脉象涩数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涩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涩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弦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滑数:脉象滑数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滑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滑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七、数数:脉象数数是指脉搏的频率和节律,数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

脉象数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八、长短:脉象长短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长短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长短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九、远近:脉象远近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远近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远近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医宗金鉴脉诊口诀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医宗金鉴脉诊口诀:
春脉浮,夏脉长,长夹浮带,常属平。

秋脉沉,冬脉短,短沉沉带,脾胃病。

阴脉细,阳脉多,细多脉数,热多胃溏。

阴脉钝,阳脉疾,钝疾无力,肺疾多肥。

拘带脉滑,沉紧驶腊,腰腿疼痛,心腹沉下。

画脉多征,事舌见真,春画胃肝,夏为心肺,秋画大肠,冬画小肠,十有三命,脾胃肾西,阴里巨显,条理最精。

滑为痞症,沉紧有脑,轻者畏服,遥为忧著,画指重症,状见心火。

这是一个用于辨别脉象的助记口诀,通过观察脉搏的浮沉、长短、细钝、快慢等特征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情的轻重,从而指导治疗。

不同的脉象特征对应着不同的脏器和疾病,医生根据脉象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然而,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张玉林:古脉法】

【张玉林:古脉法】

【张玉林:古脉法】中医师怎么把脉的,这篇文章总结全了!(纯干货,收藏)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来源:名师与高徒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

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

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

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

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

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生龙牡粉各30g 麝香1g(分3次冲服),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g,稍稳定;11时又服第3剂,附子加至500g,病势开始趋缓。

至次日清晨6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

中医诊脉有玄机,李时珍诊脉秘诀的不传之秘,学到了就赚到了

中医诊脉有玄机,李时珍诊脉秘诀的不传之秘,学到了就赚到了

中医诊脉有玄机,李时珍诊脉秘诀的不传之秘,学到了就赚到了展开全文在诊脉的过程中,指下二十七脉如何去一一揣摩?难不成在给患者把脉时,每一种脉象都要类比一番吗?显然不是的。

对于把脉也是需要提纲掣领、纲举目张的。

而在二十七脉中,究竟有哪些脉象可以作为纲领呢?对此,李时珍在《濒湖脉学》里有独特的认识,“浮沉迟数,辩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意思是说,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就是整个脉学的纲领,当然,与此同时,还需要弄清楚疾病的发病原因。

李时珍认为,从外而感的疾病,大多是大自然界中的邪气所为,而从内而生的疾病,大多与人的情绪有关系。

那么,“外因于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中医基础理论会认为,这是“风寒暑湿燥火”的外感六淫邪气;但是李时珍说的却与这个相出入,李时珍指出,“天有阴阳,风雨晦冥”,这与《左传》中的“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一致,《左传》中对六气致病的解释是这样的:“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内因于人”又是什么意思呢?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的内因多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有关。

对此,李时珍的看法与此一致,即“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为何人体的这些心理情志会引发疾病呢?其实,从现代心理学也发现,人的情绪的确会触发人体的疾病。

而早在几千年前,《黄帝内经》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虽然《黄帝内经》没有讲到“忧”的气机变化,但忧多与“思”和“悲”联系紧密,可结合参考。

那么,引发疾病的内因与外因,究竟与脉象有什么关系呢?李时珍分别从“浮沉迟数”四种脉象来进行了阐述。

即“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这是从外因的角度来分析,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在外因作用下的病理变化。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一句,是从内因角度来分析,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在内因作用下的病理变化。

浮沉迟数四种脉象在外因作用下的病理变化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外因所导致的浮脉,一般是浮而有力,正所谓“浮而有力多风热”,所以这种脉象多是外感风热之证,对此李时珍还进一步细化,认为“浮数表热”,“浮迟表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中医大师的“必杀技”—脉诊
诏书成就历史上第一部医案公元前176年(汉文帝4年),赦免在家的淳于意(别名仓工)接到了皇帝的一纸诏书,诏书象试卷一样问了几个问题:“方伎所长,及所能治病者?有其书无有?皆安受学?受学几何岁?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

” 诏书大意是:“医术有什么专长及能治愈什么病?有没有医书?都向谁学医的?学了几年?曾治好哪些人?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人?得的什么病?冶疗用药后,病情怎样?全部详细回答。

” 淳于意接过诏书,急忙到书房中抱出一厚摞竹简,查阅以前纪录的病例(诊籍)。

宣旨太监递过早已准备好的一大卷缣帛(还是皇室有钱,一般读书人只用得起竹简),让其写上。

……淳于意一口气写下了25个病例,自此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医案。

列传仓工的医案流芳百世若干年以后,司马迁将这25个病例如实地收录在《史记》列传的第四十五篇《扁鹊仓公列传》中。

这是一篇记叙古代名医事迹的合传,一位是战国时期的扁鹊,另一位就是西汉初年的淳于意。

通过两千多年前享有盛誉的名医业绩介绍,使人了解到中国传统医学在西汉前期已有较高的水平。

脉诊
仓工.淳于意的“必杀技”
重温这25个病例,发现淳于意在诊法中非常重视脉诊,在25例病案中,其中20例是靠诊脉判定病情的。

相对与《史记》中记载的扁鹊事迹,淳于意的25个医案更客观、可信。

这要感谢汉文帝的诏书,问了一长串的问题,使得病例中病人的姓名、所在地、现病史、既往史、诊病的依据都有详细记载(谁敢欺骗皇帝呢),尤其清晰地纪录了淳于意凭脉诊治的详细过程。

例如,齐王二儿子的男孩生病,召淳于意去切脉诊治,意告诉他说:“这是气膈病,这种病使人心中烦闷,吃不下东西,时常呕出胃液。

这种病是因为内心忧郁,常常厌食的缘故。

”淳当即调制下气汤给他喝下,只一天膈气下消,又过了两天就能吃东西,三天后病就痊愈了。

淳于意所以知道他的病,因为切脉时,诊到心有病的脉象,脉象浊重急躁,这是阳络病。

脉象理论说:“脉达于手指时壮盛迅速,离开指下时艰涩而前后不一,病在心脏。

”全身发热,脉气壮盛,称作重阳。

重阳就会热气上行冲击心脏,所以病人心中烦闷吃不下东西,就会络脉有病,络脉有病就会血从上出,血从上出的人定会死亡。

这是内心悲伤所得的病,病得之于忧郁。

对于淳于意,脉诊有多重要呢?几乎是确诊的关键凭据。

下面一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治病必先切脉,乃治之《扁鹊仓工列传》问臣意:“诊病决死生,
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

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

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 大意:问意:“你给人诊治断定人的死生,能完全没有失误吗?”意回答说:“我医治病人时,一定先为他切脉后,才去医治。

脉象衰败与病情违背的不予医治,脉象和病情相顺应的才给予医治。

如果不能精心切脉,所断定的死生时间及能否治愈,也往往会出现差错,我不能完全没有失误。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许多关于脉诊的记述。

“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 从中可看出,切脉是诊治必备的重要手段。

扁鹊脉诊闻名天下在扁鹊的记载中与脉诊有关的很多。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桑弘羊(前81年)提到:“扁鹊扶息脉而知病由生。

”(桓宽《盐铁论· 轻重篇》);《伤寒杂病论·序》曰:“余每览越人如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扁鹊心书·三世扁鹊》亦曰:“医门得岐黄血脉者,扁鹊一人而已。

”据此可证扁鹊也是很重视脉诊的,同时也是一位脉诊的顶级专家。

上古中古名医皆为诊脉高手古中医大师个个都是脉诊高手,正如《伤寒杂病论·序》曰“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工,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这里提到的、今天还能有
文字记载的岐伯、扁鹊、公乘阳庆、仓工,都是脉诊大师,包括未提到的华佗。

《黄帝内经》对脉诊的记载无处不在,离开脉诊,其诊治手段将如大厦梁柱之倾斜。

越是年代久远,古中医大师越是倚重脉诊。

全息缩影脉诊的真相为何脉诊如此受到古
中医的青睐?因为,相对于问诊、闻诊,脉诊更客观一些。

因为脉诊的脉象是人体气血的全息缩影。

患者对病情的描述有可能并不客观、不准确,但其气血的升降浮沉、寒热虚实却是无法骗人的。

而且病机、病位往往更多的隐藏在脉象之中。

结语按而知之谓之神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即按(切脉)而知之谓之神。

(古今独步后记:本人学脉诊两年,目前四诊合参中主要依靠脉诊确定最终诊疗方案。

张老师的脉诊十分接近古中医,给予学生莫大的启迪。

《扁鹊仓工列传》为老师要求的课后读物,此文为读书有感。

)12主讲人张东
张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师承博士后,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2016年6月出版《元气 . 神机—先秦中医之道》一书,该书得到了中医院士王永炎、西医院士樊代明的高度好评(详见书中序言)。

从中医理论到临床,从中医源头到三生
万物,该书已指导了不少中医师治疗疑难杂症,并取得了不俗的临床效果。

该书出版不到三个月已售出三千本。

微课堂招生讲授元气神机法,从源头出发学中医【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微课堂】想听中医微课堂?扫描一下,良医与你一路同行。

良医之路“良医之路”公众号为北京良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文化平台,以复兴中医为使命,站在古中医的源头,逐渐破解中医的的秘密。

每一篇文章均为原创,或传播中医的原理、或展示当下的病例......,致力于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中医的精英。

原创
反对抄袭否则将投诉独家引用请标明出处中医用心传播真中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