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背景、影响和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资本论》的财富观及其现实启示

《资本论》的财富观及其现实启示

《资本论》的财富观及其现实启示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资本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3)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4)二、《资本论》的财富观概述 (5)2.1 财富的本质和分类 (6)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7)2.3 剩余价值理论 (8)三、《资本论》中的财富观分析 (10)3.1 财富的生产过程 (11)3.2 财富的分配过程 (12)3.3 财富的价值形成过程 (14)四、《资本论》的财富观对现实的启示 (15)4.1 财富观念的更新 (16)4.2 财富分配制度的改革 (17)4.3 财富价值的实现途径 (18)五、结论 (20)5.1 《资本论》财富观的理论贡献 (21)5.2 《资本论》财富观的现实意义 (22)5.3 《资本论》财富观的未来发展展望 (24)一、内容描述财富的本质:《资本论》财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来源于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财富的创造: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从而创造了财富。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对劳动者的剥削,实现了财富的增值。

这种剥削表现为剩余价值的抽取,即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其创造的价值。

财富的分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分配是不公平的,因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生产过程,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大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财富的消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消费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

在这种消费观念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品,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这种消费观念不仅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通过对《资本论》中财富观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剥削现象等。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

对《资本论》几点看法——陆凤林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完整性的要求二、《资本论》的体系结构《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全书共分四卷。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阐述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主要阐明剩余价值的分配程。

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

《资本论》的前三卷,马克思称为理论部分。

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抽象法。

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过程。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相统一。

数量分析方法。

说明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变化。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相区别四、为什么要学习《资本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习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掌握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五、《资本论》的方法理论启示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最主要著作的方法论,亦可视作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这部著作的创作是以科学的研究现实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逻辑作为基础的。

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体方法。

《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它的方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资本论》的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它可以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两部分。

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本方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把世界的发展看做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两部分,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社会本身所固有的辩证运动,主观辩证法则指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

《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马克思引用的考夫曼的话,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从事经济科学的研究就在于发现和揭示经济规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一般精神生活,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要正确认识经济规律的特点和性质,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有的规律;经济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阐明一定社会形态的发生、生存、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及它为什么必然由更高级的社会代替。

简述《资本论》研究方法

简述《资本论》研究方法

简述《资本论》研究方法《资本论》是由马克思在19世纪初发表的一部经济著作,用于解释现代工业社会的经济运行,以及个体经济行为和全体社会走向的过程。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逐步深入,并强调对个体、社会、经济理论的关系的把握。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方法是从哲学到实践的方法,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表达实际经济现实的经济形式为目标。

马克思开始研究《资本论》时,首先运用哲学手段,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个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了自由的经济行为的社会影响以及隐含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经济活动。

其次,他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情况,揭示商品与资本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社会经济形态的框架。

《资本论》研究方法将对实践的研究作为重点。

这种研究方法从实证角度出发,研究了各种实际经济活动的实际发展过程,研究了市场和资本的实际运行,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运行机制,并以此形成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显示了资本主义在社会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

《资本论》研究方法汇聚了哲学、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潜力,运用对实践的相关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有效的研究,揭示了它的整体运行机制和成因,促使经济学家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研究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资本论》也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启发了国家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以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效果。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现了现代经济学本质上综合性的研究特点,使研究者进入更广泛的学科范畴,并将它们结合到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它的观念主要受当时日益发展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对今天的学者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资本论》以其独特的深刻见解和历史进程研究,逐步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的理论体系。

而在把握社会运行的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方法和经济学的路径必定会受到改正和调整。

为此,《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也有助于探寻此类研究的有效途径,系统的提炼研究实践过程的有效研究方法,以构建一套完整的社会经济理论体系,更好地把握和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对《资本论》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对《资本论》的理解《资本论》——⼀代伟⼈智慧的结晶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卷第⼀版序⾔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于这⾥所说的“⽣产⽅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的⽅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

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是⽅法。

”马克思⾃⼰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法应⽤于政治经济学的第⼀次尝试”。

资本论前两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从1843年到1883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费了40年时间,在这期间他留下了浩繁的创作⼿稿。

马克思为构建他那庞⼤⽽⼜深邃的劳动价值学说耗费了毕⽣精⼒,⽣前仅来得及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卷,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在马克思去世之前《资本论》其余各卷均未能问世,哪怕像⼿抄本之类也未曾见流传于世间。

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为完成马克思的夙愿,精⼼整理马克思的⼿稿,直到1885年《资本论》第⼆卷⽅能与读者见⾯,⽽第三卷延⾄1894年才得以公诸于世。

从第⼀卷的正式出版到第三卷的公开⾯世,期间相距27年。

⼀、《资本论》诞⽣的时代背景1.资本主义⽣产⽅式的内在⽭盾发展的状况表明,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产⼒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建⽴于欧洲,最早产⽣于英国,从17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英、法、德相继暴发了资产阶级⾰命。

资产阶级⾰命的成功,进⼀步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命,资本主义⽣产逐步进⼊机器⼤⼯业的时代,随之,资本主义⽣产⽅式先后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特别是4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产⽅式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盾⽇益尖锐化,导致了⽣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第⼀次发⽣后,继续不停地周期发⽣,⾄1857年开始扩⼤为世界性的⼤危机。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重要著作,学习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揭示财富的真正来源,还能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变生活现状,激发思想,激励行动。

学习《资本论》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深化对该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深入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现象,从而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启示与助力。

【关键词】《资本论》、现实意义、社会运行规律、财富来源、生产关系、社会发展、改变生活、激发思想、重要意义、实践、理解深化1. 引言1.1 介绍《资本论》的背景《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思所著的一部著名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

这部著作由德文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著于19世纪中叶,首次在1867年出版。

《资本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深刻揭示和批判,是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解剖。

《资本论》的背景是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危机频繁。

马克思在这种背景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财富的真正来源,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对帮助人们认识和改变生活现状,激发思想,激励行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的研究不仅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资本论》的理解。

1.2 探讨学习《资本论》的必要性《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学习《资本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至关重要。

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形式,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深刻地塑造了整个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向。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发布时间:2021-12-14T06:43:41.05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裴斯怡[导读] 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裴斯怡宁波市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从《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和当代价值出发,同时探讨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最后深入研究《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来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资本论》。

关键词:《资本论》贡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现实意义;体系结构一、《资本论》的贡献及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经历的几百年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对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自《资本论》的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学原理和哲学价值仍然有着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一)《资本论》的贡献《资本论》从理论上提供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经济体系范本,《资本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资本论 研究方法

资本论 研究方法

资本论研究方法
研究《资本论》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1. 文本分析法:对《资本论》的原文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通过分析马克思的观点、论证和结构等方面,揭示其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

这种方法注重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对于理解《资本论》的内容和思路非常有帮助。

2. 历史研究法:通过研究《资本论》写作背景、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资料,揭示《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影响,对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资本论》在历史上的地位有重要作用。

3. 比较研究法:将《资本论》与其他相关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之处和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化对《资本论》的理解和评价。

4. 社会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了解现实社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以及《资本论》所提出的相应理论对于现实问题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这种方法可以借鉴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5. 系统演绎法:以《资本论》为基础,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拓展马克思的思想。

通过演绎和推理,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对《资本论》进行继承和发展。

以上仅为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实际研究中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背景和意义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背景是19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逐渐深入并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和交流不断扩大,劳动人民的生存和繁荣受到了严重威胁。

马克思早在1848年就在《共产党宣言》中呼吁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但具体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更详细和深入的研究和理论化,因此他开始了长达20年的写作和研究工作,最终于1867年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写作,对当时世界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和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论》的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文献之一,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利润、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货币、商品等经济概念的真正含义和关系。

它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和思想,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生产方式的历史命运和必然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讨论和发展方向,成为革命思想和无产阶级政治动员的象征和精神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的背景、影响和研究方法
作者:孙慕洁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4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内容。

《资本论》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它是马克思经济思想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总结。

本文梳理了《资本论》的产生背景,分析了《资本论》的影响,并总结了《资本论》研究方法。

关键词:《资本论》;贡献;影响;研究对象
一、《资本论》产生背景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 马克思主义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集中的总结。

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由货币危机开始,1826年蔓延到实体经济,大量商品囤积,物价暴跌,机器设备闲置,工人失业。

这次经济危机为马克思后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提供了现实素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工人运动高潮中,作为欧洲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三国在资本主义工业先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工人的处境日益恶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法、英、德先后爆发了里昂工人起义,英国人民宪章运动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其中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提出了废除私有制的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三次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在德国古典政治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并揭示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使工人阶级从此在斗争中拥有了科学的理论武器。

二、《资本论》的影响
《资本论》的诞生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指引了科学的方向。

《资本论》的成书和出版直接促成了以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影响为主要目的的德国新历史学派的诞生。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后,资产经济庸俗经济学家选择缄默抵制。

19世纪70年代后,欧洲工人运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发展和阶段性的成就,
震动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新历史学派开始企图以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安抚工人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

他们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宣扬国家的“超阶级性”。

这些观点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攻击从侧面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所产生的撼动。

《资本论》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拥有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下,工人运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即消除私有制。

一战后期,无产阶级在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打开了缺口。

尽管俄国的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但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机器大工业和产业工人队伍,并且产生了工人阶级政党。

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拥有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共和国。

二战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先后在中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一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成功实践的巨大成果。

三、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主流的西方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始终坚持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理性主义的世界观。

在对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一般采用历史归纳法和抽象演绎法两种方法,其中历史归纳法是指对经济学知识或理论进行事实归纳,德国历史学派是历史归纳法的集大成者;抽象演绎法是指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演绎导出经济学理论体系。

抽象演绎法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使用最普遍、影响力最大的一种研究方法,自从斯密开辟古典经济学“看不见的手”,主流西方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经济运行中的均衡问题,并发展出了一套高深的数学方法,使经济学成为了一种“精密科学”,他们的经济学所描绘的世界也是一个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一般的理想世界。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

其中,历史唯物论强调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做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经济规律、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理论化,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经济行为人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其行为规则和行为选择都由他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辩证唯物论强调要注重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强调在变化发展中把我对象,强调注重矛盾分析。

” 马克思对于经济学是动态过程的强调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经济学家,后来的制度学派、增长学派以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都强调动态方法。

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主要采用了科学抽象法。

其思维方法包括了矛盾分析发、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质量统一发、中介分析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等。

其技术方法使用了统计、模型、数理分析和数学分析方法。

可见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在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指导下的一系列科学分析方法的综合,这支撑他完成了《资本论》巨著。

参考文献:
[1]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下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01
[3]向国成,曾祥炎:《从英国第一次经济危机到欧债危机:一致性的理论诠释》,《经济学家》2013.02
[4]关勋夏:《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史学月刊》,1964.08
[5]房广顺:《马克思恩格斯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整体指导》,《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07
[6]白暴力,白瑞雪:《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若干思考—兼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当代经济研究》,2009.10
[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01
[8]张衔:《资本论》讲义
[9]徐崇温:《社会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02
[10]斯坦利·布鲁,兰迪·格兰特:《经济思想史》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第167页
张衔:《资本论》讲义
张衔:《资本论》讲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