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机制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菌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PPT课件

02
开展社会监督
鼓励社会各界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行监督,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
行为进行曝光和批评,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03
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
每年定期举办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向社会
普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和重要性。
07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 问题,对人类健康和医疗保健系统构 成严重威胁。
0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 性
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1 2 3
抗菌药物种类繁多
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抗 病毒药物等,为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提供了有效手 段。
抗菌药物使用量逐年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抗菌药物 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感染 问题。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细菌基因突变是产生耐药性的 主要原因之一。基因突变可以 导致细菌产生新的耐药机制, 如β-内酰胺酶的产生和膜通透 性的改变等。
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基因转移从 其他菌株中获得耐药基因,从 而获得新的耐药机制。这种基 因转移可以在不同种类的细菌 之间发生,导致多重耐药菌株 的出现。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对细菌施 加选择性压力,促使敏感菌被 淘汰,而耐药菌得以存活并繁 殖。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问 题,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需要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以应对耐药细菌感 染的治疗挑战。
需要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和理解,倡导合理使 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和使用。
THANKS FOR WATCHING
关于细菌耐药的ppt课件

球菌(VRE)等。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耐药率不断上升
在多种细菌中,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挑战。
跨国传播风险
耐药细菌可通过国际旅行、贸易等 途径跨国传播,成为全球性公共卫 生问题。
我国细菌耐药现状分析
01
02
03
耐药形势严峻
我国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部分细菌耐药率高于全球 平均水平,如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加强国际间在抗菌药物研发、 监管和政策制定方面的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细菌耐药问 题。
公众教育与宣传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减缓耐药性的产生
。
提高公众对细菌耐药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 普及细菌耐药知识,提高 公众对耐药问题的认知。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导致耐药
药物作用靶点突变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改变药物作用靶点 ,使药物无法与靶点结合,从而产生 耐药性。
药物作用靶点过表达
细菌通过增加药物作用靶点的数量来 降低药物浓度,从而产生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系统导致耐药
药物外排泵系统
细菌通过外排泵系统将进入菌体内的药物泵出,从而避免药物对菌体的杀伤作 用。
地区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间细菌耐药情况 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 和医疗机构密集地区耐药 问题更为突出。
危险因素众多
医疗环境、抗菌药物使用 、感染防控措施等多种因 素均可影响细菌耐药情况 。
细菌耐药对人类健康影响
治疗难度增加
耐药细菌导致传统抗菌药物疗效 降低甚至失效,使得感染性疾病
治疗难度增加,病程延长。
耐药问题。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多元化发展策略
细菌耐药机制及抗菌药物的应用ppt课件

细菌耐药的危害
项目
感染结局:% 治愈 恶化
病死率% 抗生素使用种数 抗生素药费合计(元) 均数/中位数
总费用合计(元) 均数/中位数 住院时间(天) 感染治疗时间(天)
耐药组
对照组
33.3 9.1 11.7 3.4/3 5485.8±7143.3 /2820.5
74511.7±121406.8 /29052.5
2.获得性耐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 过程中,其DNA发生改变而使其形 成或获得了耐药性表型
获得性耐药产生类型
1.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 2.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细菌药物作用受体或靶位的改变
PBPs变异而致耐药 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 胺类等
耐喹诺酮的革兰阴性杆菌, 耐碳青霉烯的非发酵菌,包括铜绿假单
引自 Paterson DL Clin Infect Dis 2004;38(Suppl 4):S341–S345.
耐药是选择出来的!!!
药物治疗
敏感菌落中存
在着自发的突 变菌株
给予抗菌治疗后 ,因为敏感菌株 的相继死亡,突 变菌株被选择出 来
多重耐药(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 指细菌同
时对三种以上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抗菌药物耐药, 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泛耐药(pan-drug resistance, PDR):细菌对本身敏感
的所有药物耐药;
超级细菌(superbug):并非科学概念,一般指PDR与
) 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全球细菌耐药面临的难题(二)
G-杆菌
肠杆菌科:ESBL 超广谱-内酰胺酶
(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等)
《细菌耐药机制》课件

《细菌耐药机制》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 产生耐受性,使得该抗菌药物无法有 效抑制或杀死细菌。
细菌耐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基因所导致,是细菌为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一种生存机制。
耐药机制的复杂性
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 个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目前 的研究尚未完全揭示其奥秘。
数据整合与分析的
挑战
大量的细菌耐药数据需要有效的 整合与分析方法,以挖掘更深层 次的规律和机制。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新型研究技术
未来需要发展更高效、更精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深入探究细菌耐药机制。
01
指耐药细菌通过繁殖将耐药性传递给后代,主要发生在菌株或
菌种之间。
耐药基因的遗传
02
耐药基因可以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
代,使后代获得耐药性。
耐药细菌的进化
03
在长期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和进化,产生更
强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01
02
03
水平传播
指耐药细菌通过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在不同菌株或 菌种之间传递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天生对某些抗菌药物具有抵 抗力,不受抗菌药物影响。
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基因突 变或获得外源基因而获得对药物的耐 受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有效控制 了细菌感染。
目录
CONTENTS
•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 细菌耐药性的防控措施 • 结论与展望
01 细菌耐药性的概述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 产生耐受性,使得该抗菌药物无法有 效抑制或杀死细菌。
细菌耐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或获得外 源基因所导致,是细菌为适应环境变 化而产生的一种生存机制。
耐药机制的复杂性
细菌耐药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 个基因和蛋白的相互作用,目前 的研究尚未完全揭示其奥秘。
数据整合与分析的
挑战
大量的细菌耐药数据需要有效的 整合与分析方法,以挖掘更深层 次的规律和机制。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发展新型研究技术
未来需要发展更高效、更精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以深入探究细菌耐药机制。
01
指耐药细菌通过繁殖将耐药性传递给后代,主要发生在菌株或
菌种之间。
耐药基因的遗传
02
耐药基因可以存在于细菌的染色体上,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后
代,使后代获得耐药性。
耐药细菌的进化
03
在长期抗生素选择压力下,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和进化,产生更
强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水平传播
01
02
03
水平传播
指耐药细菌通过直接接触 或间接接触在不同菌株或 菌种之间传递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天然耐药性
某些细菌天生对某些抗菌药物具有抵 抗力,不受抗菌药物影响。
获得性耐药性
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基因突 变或获得外源基因而获得对药物的耐 受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有效控制 了细菌感染。
细菌耐药与抗生素合理应用PPT课件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针对耐药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研 发取得重要进展,包括新型抗生
素、抗菌肽、噬菌体等。
药物作用机制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发现 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型抗菌药 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临床试验与评估
针对新型抗菌药物开展严格的临床 试验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 性。
替代治疗策略探索
免疫治疗
01
02
03
滥用抗生素
无指征、超剂量、超疗程 等滥用行为,加速细菌耐 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不规范使用
未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 如用药时机、给药途径等, 影响治疗效果并增加耐药 风险。
缺乏有效监管
医疗机构、药店等缺乏有 效的抗生素使用监管机制, 导致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正确使用抗生素原则和方法
明确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 理选择抗生素。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 的药物变得无效或效果降低。
分类
根据耐药机制的不同,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 大类。天然耐药是细菌本身固有的特性,而获得性耐药则是细菌 在接触抗生素等药物后逐渐产生的。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现状
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问题日益 严重,许多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 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 难度增加,患者死亡率上升。
按照抗生素的用药原则,规范使用剂 量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病情严 重程度及患者生理状况,选择针对性 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抗生素。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考虑患者因素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生理状况、药物过敏史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针对耐药细菌的新型抗菌药物研 发取得重要进展,包括新型抗生
素、抗菌肽、噬菌体等。
药物作用机制创新
通过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发现 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型抗菌药 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临床试验与评估
针对新型抗菌药物开展严格的临床 试验与评估,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 性。
替代治疗策略探索
免疫治疗
01
02
03
滥用抗生素
无指征、超剂量、超疗程 等滥用行为,加速细菌耐 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不规范使用
未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 如用药时机、给药途径等, 影响治疗效果并增加耐药 风险。
缺乏有效监管
医疗机构、药店等缺乏有 效的抗生素使用监管机制, 导致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
正确使用抗生素原则和方法
明确指征
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 理选择抗生素。
细菌耐药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抵抗能力,使得原本有效 的药物变得无效或效果降低。
分类
根据耐药机制的不同,细菌耐药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两 大类。天然耐药是细菌本身固有的特性,而获得性耐药则是细菌 在接触抗生素等药物后逐渐产生的。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现状
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问题日益 严重,许多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 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临床治疗 难度增加,患者死亡率上升。
按照抗生素的用药原则,规范使用剂 量和疗程,确保治疗效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根据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病情严 重程度及患者生理状况,选择针对性 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的抗生素。
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
考虑患者因素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生理状况、药物过敏史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细菌耐药机制.ppt

AAC2006; 50:3457-59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青霉素G 苯唑西林 甲氧西林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唑林 头孢克洛 头孢呋辛 头孢丙烯 头孢曲松 头孢他啶 头孢噻肟 头孢哌酮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妥仑 头孢吡肟 亚安培南 美洛培南
红霉素 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司巴沙星 左氧沙星 莫西沙星 加替沙星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 替考拉宁
合计69%(2004-2005)
抗菌药物分类
β-内酰胺类 ❖ 青霉素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氨苄
西林、 哌拉西林… ❖ 头孢类:一、二、三、四代… ❖ 其它β-内酰胺类:头霉素、碳青霉烯、
单环、酶抑制剂、氧头孢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
替米星…
抗菌药物分类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齐霉素、克拉 霉素、罗红霉素… 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沙星、莫 西沙星、加替沙星…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替加环素…
产生灭活酶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夫西地酸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灭活酶 β-内酰胺酶 氨基糖苷灭活酶 乙酰化酶 腺苷化酶 核苷化酶 磷酸化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I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I、酯酶II 核苷酸转移酶
β-内酰胺酶发展
第一阶段是由于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 致产生质粒介导青霉素酶,致使耐青霉 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增加。
Pcase V Pcase I CXase
没包括 Pcase IV Pcase II, PCaseIII
C
头孢菌素类
- - Amp C酶(从阴性菌中
《细菌耐药讲座》课件

细菌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5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根据病 情选择合适的 抗菌药物,避 免滥用和过度
使用
制定抗菌药物 使用指南:医 疗机构应制定 抗菌药物使用 指南,指导医 生 管理:医疗机 构应加强抗菌 药物的管理, 确保抗菌药物
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
细菌进化:细菌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传播:耐药性细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 治疗难度增加:耐药性细菌的治疗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研发新的抗 生素和治疗方法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04
医院感染
传播途径:接触、空气、飞 沫、血液等
医院环境:病房、手术室、 实验室等
推广使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和消毒剂,减少细菌滋生
定期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抽样 检测,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源受 到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动物和人之间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耐药性细菌的传播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卫生管理,防止细菌的传播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药物管理,防止滥用抗生素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耐药性细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YOUR LOGO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细菌耐药性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细菌耐药性 的概念
03.
细菌耐药性 的现状与危 害
04.
细菌耐药性 的传播途径
05.
细菌耐药性 的预防和控 制措施
06.
耐药菌感染预防ppt课件

6、洗必泰擦浴:手术患者去除MDRO在皮肤上定
植
手卫生:推广速干手消
毒剂,提高依从性…
正确的手部卫生:保持手部卫生是最基本及
最 有效减低交叉感染的措施
无论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应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进行:
接触患者前
为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
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
温度计
输液泵和支架
氧气流量表
呼吸机控制面板/旋钮
生命监测仪面板/旋钮
血压计袖带
听诊器
电脑键盘、鼠标
电话
床头桌
床上托盘
电视遥控器
床上用台灯
床边便桶
床架和控制器
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
是高度危险的!
耐药菌可短暂存在于医护人员的手和衣服上其主要
传播途径就是医护人员的手
另一种传播途径是病房和ICU的环境,尤其对于亲
算
手卫生最新的理念
“手卫生是所有卫生保健工作者都应掌握的一种操作,
手卫生不是选择性的——它是强制性的。卫生保健工
作者必须认真使用手卫生(策略)以减少与卫生保健相
关感染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安全性。正确使用手卫
生(策略)是(卫生保健工作者)能力、专业和敬业的一个
标志”
--伊夫· 朗格丁(Longtin)等
消毒剂溶液清洁,每个房间有独立的清洁用具
D区 高度易感患者的区域(保护性隔离)或监护区
域如手术室、产房、ICU病房、早产儿室、创伤病
房和血液透析病房, 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溶液清洁,
有独立的清洁用具
植
手卫生:推广速干手消
毒剂,提高依从性…
正确的手部卫生:保持手部卫生是最基本及
最 有效减低交叉感染的措施
无论洗手或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应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进行:
接触患者前
为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前
接触患者后
接触患者周围物品后
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
温度计
输液泵和支架
氧气流量表
呼吸机控制面板/旋钮
生命监测仪面板/旋钮
血压计袖带
听诊器
电脑键盘、鼠标
电话
床头桌
床上托盘
电视遥控器
床上用台灯
床边便桶
床架和控制器
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
是高度危险的!
耐药菌可短暂存在于医护人员的手和衣服上其主要
传播途径就是医护人员的手
另一种传播途径是病房和ICU的环境,尤其对于亲
算
手卫生最新的理念
“手卫生是所有卫生保健工作者都应掌握的一种操作,
手卫生不是选择性的——它是强制性的。卫生保健工
作者必须认真使用手卫生(策略)以减少与卫生保健相
关感染的发生,并提高病人的安全性。正确使用手卫
生(策略)是(卫生保健工作者)能力、专业和敬业的一个
标志”
--伊夫· 朗格丁(Longtin)等
消毒剂溶液清洁,每个房间有独立的清洁用具
D区 高度易感患者的区域(保护性隔离)或监护区
域如手术室、产房、ICU病房、早产儿室、创伤病
房和血液透析病房, 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溶液清洁,
有独立的清洁用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喹乙醇外排泵-oqxAB 介导对喹乙醇、氟喹诺酮类、ampicilin 等的耐药 。
细菌耐药机制
(3)AAC(6)-Ib-cr基因 Aminoglycoside acetyltransferase 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的耐药 .
(4) qepA基因 quinolone efflux pump
AAC(6')-Ib-cr
3、氨基糖苷苷类
耐药的主要机制 1.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有三类: 乙酰转移酶修饰酶基因: AAC(1)、 AAC(2)等。 磷酸转移酶修饰酶基因:APH-I、 APH-II等 核苷转移酶修饰酶基因: ANT-I 、ANT-II等。
2.质粒介导的高水平耐药基因 RmtA、 RmtB、RmtC、RmtD、RmtE等。 能介导对几乎所有本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
细菌耐药机制
1、研究涉及的细菌和药物
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 杆菌、里默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魏氏梭菌、空肠弯 曲菌等。
菌菌株样品来源:临床分离菌、健康动物分离菌、 动物粪便、饲养场工作人员、饲养场周围土壤等。
细菌耐药机制
研究的药物覆盖了80%以上的药物品种: 氟喹诺酮类、磺胺药、氨基糖苷类、大环内
XDR- resistance to all but 1 or 2 Pan Drus Restant-PDR
PDR- resistance to all antibiotics as first-line emperical therapy Extreme Drus Restant-XDR
XDR- resistance to all antibiotics as first-line plus second-line drugs
2、氟喹诺酮类
1. 染色体介导的旋转酶基因突变:
以大肠埃希菌为显著。涉及gryA、gryB和Par C 和 ParE基因。
2. 质粒介导的耐药(PMQR)机制有四种
(1)氟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qnr family qnrA、qnrB、 qnrC、 qnrD、qnrS等。 Protection of quinolone targets
对MRSA最有效的药物是万古霉素。
细菌耐药机制
阴性菌耐药主要机制 产生β-内酰胺酶:
主要有:β-内酰胺酶、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 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
ESBLs的基因型: TEM型、SHV型、OXA型、CTX型和其他型共 五型。
细菌耐药机制
动物源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一、概述
细菌耐药性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且 呈逐年上升、多样化趋势。
主要以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为 特点,可在致病菌、非致病菌种内、种间相互传播 。
细菌耐药机制
新型抗菌药尤其是针对耐药靶点的新药研制缓慢。 耐药本质:是细菌在抗菌药物压力下、受多种调控 因子调控、多重耐药机制并存的适应性反应。
PBPs改变是阳性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含有5种PBPs。
细菌耐药机制
PBP1是合成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 PBP2是细菌处于 非生长状态的转肽酶; PBP3为与细菌分裂有关的转 肽酶; PBP4在粘肽二级交联过程中具有转肽酶和羧 肽酶的双重活性。
目前与金葡菌PBPs密切相关的耐药菌是甲氧西林金黄 色葡萄球菌( MRSA)。其耐药机制为产生PBP2a和 PBP2‘,编码PBP2a基因为mecA。
细菌耐药机制
超级细菌(Superplugs)指超级耐药菌
Extreme Drus Restant-----Pan Drus Restant Extensive Drus Restant Multi drug resistant
Superplugs≈PDR≈XDR
-XDR -PDR -XDR -MDR
细菌耐药机制
图1 细菌对喹诺酮类主要耐药机制 Fig. 1 Main resistant mechanisms of bacteria to quinolones
细菌耐药机制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染色体突变:
gyrA gyrB parC parE
质粒介导:
细菌耐药机制
qnrA qnrB qnrC qnrD qnrS QepA
细菌耐药机制
4、四环素类
1、四环素外排泵: 菌体编码产生药物泵出系统使导致四环素耐药 的重 要机制。基因有tetA、tetB、tetC、tetD、tetE等。
2、核蛋白体保护作用 通过降低30s核蛋白体亚基A位点和P位点氨基酰
tRNA的亲和力,四环素发挥其抗菌作用。 耐药菌 可产生一种蛋白质,后者与核蛋白体相互作用,使 蛋白质合成不受影响,称核蛋白体保护作用。基因 有tetM、tetO、tetP、tetW等。
酯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氟苯尼考、喹乙 醇、消毒剂等。
注:从人体内分离到的超级耐药菌在动物源细菌 中尚未检测出。
细菌耐药机制
附:NDM-1超级细菌
NDM1-New Dehli metallo beta-lactamase 对三种以上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叫多重耐药菌(MDR) MDR- resistance to ≥ 3 classe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Extensive Drus Restant-XDR
科学家正在研பைடு நூலகம்青蛙皮肤分泌物寻找新药
细菌耐药机制
二、细菌耐药机制
1、 β-内酰胺类 作用靶点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 PBPs)。
β-内酰胺类通过抑制PBPs而干扰细菌细胞壁的 合成 ,使细菌变为球形体、丝状体以及分裂障 碍,从而杀菌。一种细菌常含4-8种PBPs。
细菌耐药机制
对几乎所有有效的药物均耐药叫泛耐药菌 即超级耐药菌
细菌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 E.cloacae, C.freundii, Morganella morganni, 不动杆菌等
只有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有效
细菌耐药机制
英国13名新生儿感染,1名死亡,但感染不是死 亡的唯一原因。
全球包括英、法、美、加、比利时、澳、荷、日 本、香港、台湾、中国大陆都有感染。
细菌耐药机制
(3)AAC(6)-Ib-cr基因 Aminoglycoside acetyltransferase 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的耐药 .
(4) qepA基因 quinolone efflux pump
AAC(6')-Ib-cr
3、氨基糖苷苷类
耐药的主要机制 1.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有三类: 乙酰转移酶修饰酶基因: AAC(1)、 AAC(2)等。 磷酸转移酶修饰酶基因:APH-I、 APH-II等 核苷转移酶修饰酶基因: ANT-I 、ANT-II等。
2.质粒介导的高水平耐药基因 RmtA、 RmtB、RmtC、RmtD、RmtE等。 能介导对几乎所有本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
细菌耐药机制
1、研究涉及的细菌和药物
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 杆菌、里默氏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魏氏梭菌、空肠弯 曲菌等。
菌菌株样品来源:临床分离菌、健康动物分离菌、 动物粪便、饲养场工作人员、饲养场周围土壤等。
细菌耐药机制
研究的药物覆盖了80%以上的药物品种: 氟喹诺酮类、磺胺药、氨基糖苷类、大环内
XDR- resistance to all but 1 or 2 Pan Drus Restant-PDR
PDR- resistance to all antibiotics as first-line emperical therapy Extreme Drus Restant-XDR
XDR- resistance to all antibiotics as first-line plus second-line drugs
2、氟喹诺酮类
1. 染色体介导的旋转酶基因突变:
以大肠埃希菌为显著。涉及gryA、gryB和Par C 和 ParE基因。
2. 质粒介导的耐药(PMQR)机制有四种
(1)氟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qnr family qnrA、qnrB、 qnrC、 qnrD、qnrS等。 Protection of quinolone targets
对MRSA最有效的药物是万古霉素。
细菌耐药机制
阴性菌耐药主要机制 产生β-内酰胺酶:
主要有:β-内酰胺酶、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酶( 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
ESBLs的基因型: TEM型、SHV型、OXA型、CTX型和其他型共 五型。
细菌耐药机制
动物源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机制
一、概述
细菌耐药性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且 呈逐年上升、多样化趋势。
主要以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为 特点,可在致病菌、非致病菌种内、种间相互传播 。
细菌耐药机制
新型抗菌药尤其是针对耐药靶点的新药研制缓慢。 耐药本质:是细菌在抗菌药物压力下、受多种调控 因子调控、多重耐药机制并存的适应性反应。
PBPs改变是阳性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含有5种PBPs。
细菌耐药机制
PBP1是合成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 PBP2是细菌处于 非生长状态的转肽酶; PBP3为与细菌分裂有关的转 肽酶; PBP4在粘肽二级交联过程中具有转肽酶和羧 肽酶的双重活性。
目前与金葡菌PBPs密切相关的耐药菌是甲氧西林金黄 色葡萄球菌( MRSA)。其耐药机制为产生PBP2a和 PBP2‘,编码PBP2a基因为mecA。
细菌耐药机制
超级细菌(Superplugs)指超级耐药菌
Extreme Drus Restant-----Pan Drus Restant Extensive Drus Restant Multi drug resistant
Superplugs≈PDR≈XDR
-XDR -PDR -XDR -MDR
细菌耐药机制
图1 细菌对喹诺酮类主要耐药机制 Fig. 1 Main resistant mechanisms of bacteria to quinolones
细菌耐药机制
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
染色体突变:
gyrA gyrB parC parE
质粒介导:
细菌耐药机制
qnrA qnrB qnrC qnrD qnrS QepA
细菌耐药机制
4、四环素类
1、四环素外排泵: 菌体编码产生药物泵出系统使导致四环素耐药 的重 要机制。基因有tetA、tetB、tetC、tetD、tetE等。
2、核蛋白体保护作用 通过降低30s核蛋白体亚基A位点和P位点氨基酰
tRNA的亲和力,四环素发挥其抗菌作用。 耐药菌 可产生一种蛋白质,后者与核蛋白体相互作用,使 蛋白质合成不受影响,称核蛋白体保护作用。基因 有tetM、tetO、tetP、tetW等。
酯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氟苯尼考、喹乙 醇、消毒剂等。
注:从人体内分离到的超级耐药菌在动物源细菌 中尚未检测出。
细菌耐药机制
附:NDM-1超级细菌
NDM1-New Dehli metallo beta-lactamase 对三种以上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耐药叫多重耐药菌(MDR) MDR- resistance to ≥ 3 classe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Extensive Drus Restant-XDR
科学家正在研பைடு நூலகம்青蛙皮肤分泌物寻找新药
细菌耐药机制
二、细菌耐药机制
1、 β-内酰胺类 作用靶点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 PBPs)。
β-内酰胺类通过抑制PBPs而干扰细菌细胞壁的 合成 ,使细菌变为球形体、丝状体以及分裂障 碍,从而杀菌。一种细菌常含4-8种PBPs。
细菌耐药机制
对几乎所有有效的药物均耐药叫泛耐药菌 即超级耐药菌
细菌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 E.cloacae, C.freundii, Morganella morganni, 不动杆菌等
只有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有效
细菌耐药机制
英国13名新生儿感染,1名死亡,但感染不是死 亡的唯一原因。
全球包括英、法、美、加、比利时、澳、荷、日 本、香港、台湾、中国大陆都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