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作曲家-威尔第

合集下载

意大利歌剧三杰:普契尼罗西尼威尔第

意大利歌剧三杰:普契尼罗西尼威尔第

卓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

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

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

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 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

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

浅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是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重要代表。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创作(1839--1850)、中期创作(1851—1871)和后期创作(1871—1893)。

他的早期创作大多是对罗西尼和贝里尼的模仿,但在题材上大都反映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内容。

其重要作品有《纳布克》《伦巴弟人》《欧那尼》《阿蒂拉》等。

中期创作,在内容上大大加强了现实主义因素,人物性格也有深入的刻画,以《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伊达》为代表,标志着他的歌剧走向成熟。

后期创作只有两部歌剧《奥赛罗》《法尔斯塔夫》,此外重要的作品还有《安魂弥撒曲》等。

下面主要来介绍他的歌剧《茶花女》。

《茶花女》(la traviata)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一部作品,全歌剧有三幕,剧本是由皮亚维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戏剧《茶花女》改编而成的,由威尔第作曲。

歌剧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的“费尼切”剧院首演。

音乐体现着威尔第的中晚期创作风格,以充分地描写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为重,最终以悲剧而告终。

但由于歌剧的主角是一位“堕落的女人”等原因,演出反响不佳,随即威尔第对歌剧的第二幕作了修改,于1854年5月再次上演,并一举获得成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并与《弄臣》《游吟诗人》被誉为威尔第50年代的“三大杰作”。

这部歌剧主要描述的是位于19世纪巴黎,上流社会中一个受迫害的妇女“微奥列塔”,因她喜欢茶花而被称为“茶花女”,她整天沉迷在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荒谬生活之中。

虽然显得高贵,但患了重病,在一次酒会上,他无意中认识了英俊潇洒的阿尔弗雷德,凑巧此时微奥列塔突发重病,倒在沙发上,阿尔弗雷德见状立马上前深切的照顾她,同时,也向微奥列塔倾诉了自己对她的爱慕之心,微奥列塔很是感动,便接受了他的请求。

微奥列塔为了阿尔弗雷德,改掉了所有的不良陋习,同时也摆脱了之前花天酒地、奢华荒谬的环境,带着所有积蓄和阿尔弗雷德回到了乡下,过着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生活,可是好景不长,这个消息不知如何传到阿尔弗雷德父亲的耳朵里,父亲顿时勃然大怒,赶来乡间兴师请罪,父亲严厉的面孔使他们感到恐慌,两人的分离已在预料之中。

歌剧弄臣[整理版]

歌剧弄臣[整理版]

概述00威尔第G. Vo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

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成为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50年代是威尔第的创作高峰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

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

晚年有根据莎士比亚剧本创作了《奥塞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刻画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而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00威尔第创作的歌剧。

3幕。

剧本由M.皮亚维根据V.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

完成于1851年,同年首演于威尼斯。

主人公里戈莱托貌丑背驼,在宫廷里当一名弄臣。

年轻貌美的曼图亚公爵专以玩弄女性为乐,而里戈莱托常为公爵出谋,帮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引起人们的愤恨,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不自觉地参加诱拐自己心爱女儿吉尔达。

里戈莱托发现自己竟将女儿交给公爵后,决定雇刺客杀死他。

当他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这使他痛苦万分。

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作曲家注重加强歌剧的戏剧成分,用音乐手法将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变化和人物性格表现得极为深刻。

00作曲家创造了性格寡柔、内心感情变化多端的弄臣,风流浮华、多情善变的公爵和纯真深情、富于诗意幻想的吉尔达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

第三幕利哥莱托的咏叹调,打破了咏叹调的严整结构,用更为自由的形式和咏叙式的音乐语言,以及曲调中多次出现带有哭泣的、断续的“啦啦啦”的特性主题,活龙活现地刻划了他当时不得不以强颜欢笑来掩饰内心极度痕苦和惶恐的特定情感。

威尔第名词解释

威尔第名词解释

威尔第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威尔第吗?威尔第呀,那可是音乐史上超级厉害的大人
物呢!就好比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闪闪发光,让人无法忽视。

威尔第全名朱塞佩·威尔第,他是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他的作品,那真的是太精彩啦!想象一下,你在一个豪华的歌剧院里,灯光
渐渐暗下,音乐响起,那震撼人心的旋律瞬间就抓住了你的心。

他的
歌剧就有这样的魔力呀!比如说他的,那里面的音乐简直能让你感受
到主人公薇奥列塔的爱恨情仇,仿佛你就站在她身边,陪着她经历一切。

“这音乐咋就这么厉害呢!”
威尔第的音乐可不只是好听,它还能深深触动人的心灵呢!就像一
阵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你的心田。

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
让听众能和剧中人物一起欢笑、一起哭泣。

他的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里面的音乐把人物的痛苦、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听了肯定也会被
深深打动的。

“难道不是吗?”
而且哦,威尔第对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呢!他让歌剧变得
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魅力。

他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用音乐创造
出了一个个令人陶醉的世界。

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歌剧院里不断上演,被无数人喜爱和赞赏。

“这是多么了不起啊!”
在音乐的世界里,威尔第就是那个无可替代的王者。

他的名字,就
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引领着音乐的潮流。

他的音乐,将永远流传
下去,继续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觉得威尔第真的是太伟大了,他的音乐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欣赏。

歌剧茶花女赏析论文:威尔第歌剧_茶花女_音乐赏析

歌剧茶花女赏析论文:威尔第歌剧_茶花女_音乐赏析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他是19世纪下半叶名望最高、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

歌剧《茶花女》这部三幕歌剧是剧作家皮亚韦根据法国著名剧作家小仲马的著名小说《茶花女》改编的。

威尔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歌剧全部作曲工作,并于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的凤凰剧院进行了首次公演。

虽然首次演出没有成功,但他的艺术创作及音乐风格很快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出色的歌剧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一(一)第一幕地点茶花女维奥莱塔富丽堂皇的客厅中。

演出人物有维奥莱塔、芙罗拉、加斯顿、阿弗列德等等。

这些人都是维奥莱塔请来参加晚会的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们,他们在富丽堂皇的客厅里欢快地跳着舞曲,加斯顿提议让阿弗列德和维奥莱塔共同高唱《饮酒歌》来调动大家热情,就是在这场舞会上,维奥莱塔为阿弗列德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纸醉金迷的生活,与阿弗列德去了乡间共同生活,而阿弗列德的父亲却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无奈之下他们两个忍痛断绝了关系,维奥莱塔回到了巴黎过起了从前的生活。

(二)第二幕地点巴黎郊外的一个农庄、巴黎芙罗拉家的庭院。

演出人物有芙罗拉和侯爵、医生、阿弗列德等等。

由于阿弗列德的父亲的坚决反对,阿弗列德和维奥莱塔不得不分手,维奥莱塔重新回到了巴黎又过起来了以前的生活。

阿弗列德不甘心爱情的失败,来到巴黎寻找维奥莱塔。

夜幕低垂,芙罗拉家热闹的化妆舞会即将开始,宾客们正在一旁大桌上玩牌赌博。

此时,一群打扮成吉普赛算命女郎的女士们蜂拥进入,随后则是男士们装扮成西班牙斗牛士,把场面气氛带到最高潮。

在热闹的歌曲之后,阿弗列德登门拜访,并加入赌局。

未久,维奥莱塔在老恩客多佛男爵的陪伴之下进场;维奥莱塔一眼就看见赌桌旁的阿弗列德,心想:自己来的真不是时候。

赌局中的阿弗列德运气颇佳,连盘皆赢,但他不断地冷嘲热讽赌运甚差的多佛男爵、以及大厅一旁的维奥莱塔。

浅析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及其代表歌剧作品

浅析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及其代表歌剧作品

浅析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及其代表歌剧作品摘要:蒙特威尔第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音乐扎根于过去的传统,并不断自我更新,把歌剧音乐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文简单介绍了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的生平,对他的第一部喜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和最后一部喜歌剧《波佩阿的加冕》进行分析。

关键词:蒙特威尔第;《于利斯重返故园》;《波佩阿的加冕》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蒙特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欧洲近代歌剧奠基人之一。

他将神话、童话故事的戏剧改成音乐剧。

在他的歌剧里,我们首次遇见主导动机—歌剧中戏剧性结构的原则;第一个确立三部曲式的歌剧咏叹调。

他的声乐风格特点是把美丽悠扬的旋律和富于表现力的朗诵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新的表现手段。

是他为力求创造鲜明的音乐性格与印象,追求真实地表达戏剧情节和情景而创造产生的。

蒙特威尔第童年时在教堂唱诗班唱赞美圣咏,兼学管风琴与小提琴。

15岁即发表作品《宗教牧歌集》,16岁发表作品《三声部小坎佐纳》,早期表现出特有的年轻魅力,风格摇摆于他的老师和他自己更加现代化的倾向之间。

1659年开始供职于贡扎加家族的曼图亚宫廷,先后担任小提琴手和唱诗班指挥,长达二十余年。

1590蒙特威尔第出版了《牧歌集第二集》,1592年出版了《第三集》,突破了前辈的早期形式,创作出属于他本人的成熟的新风格,1603和1605年又出版了《第四集》和《第五集》。

1607年写出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另一部巨作《波佩阿的加冕》完成于1642年。

他最后30年一直担任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长。

从1608年的《阿丽安娜》中可以看出蒙特威尔第从16世纪的复调牧歌,逐渐走向新的牧歌风格—附伴奏的独唱牧歌。

该剧成为哀诉咏叹调的最早典范,使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中哀婉泣诉的咏叹调成了一种典型的传统体裁。

一、《于利斯重返故园》三幕歌剧《于利斯重返故园》,巴杜阿洛根据荷马的同名史诗《奥德赛》改编,1641年2月首演于威尼斯。

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咏叹调音乐风格的共性与演唱个性

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咏叹调音乐风格的共性与演唱个性

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咏叹调音乐风格的共性120音乐表演作的部分,其原因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歌剧核心人物的角色主要是以女性为主,男性常常处于附属的角色位置中,其次就是大部分歌剧作曲家较多的重视对男中音声部的写作,而男高音声部则常用女声担纲。

在威尔第的歌剧中,男高音声部被推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精心创作了诸多优秀的男高音咏叹调,他的这一创举不仅为意大利歌剧在艺术表现上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展。

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声部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着重塑造英雄式的人物,甚至以这些英雄人物的名字为歌剧进行命名,如《奥赛罗》、《阿提拉》等,并且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份多以“王子”、“民族英雄”为主,重视对男高音声部的创作不仅体现出了威尔个性化的歌剧创作风格,而且也展现出了他所追求的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二、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咏叹调音乐风格的共性特征(一)曲式结构的人物塑造作用曲式结构是音乐内容呈现的载体,不同的曲式结构可以使音乐内容的展开更加的富有逻辑性,在歌剧咏叹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依托于一定的曲式结构,并体现出歌剧表现的张力,为人物戏剧性的表现搭建起松紧有序的艺术空间。

威尔第在男高音咏叹调创作上注重对曲式结构的选择,并通过对曲式结构的选择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连接。

以《弄臣》中公爵的咏叹调《女人善变》为例,歌曲为再现二部曲式结构,深刻地表现出公爵风流、潇洒的性格特点,两个乐段结构的反复对公爵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使公爵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同音反复与级进下行为主的旋律线条在音乐中,旋律作为主题的呈现形态,是表达主题风格的核心因素,运用同音反复与级进下行的旋律线条威尔第歌剧男高音咏叹调音乐形态的共性特点。

以《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离开了她,我心里感到痛苦》为例,唱段的主题动机建立在C 大调的三级音上,通过连续三拍的进行和趋向下行音阶的发展表现出了主人公离开心上人之后的一种苦楚和无奈,在接下来的旋律中,运用小六度上行音程模进的手法建立在调式主音上,仍然是通过同音反复和级进下行的旋律再一次表现出主人公内心之中的情感矛盾,对唱段整体情感的基调进行了深入的铺垫,同时也使人物情感得到了升华。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

分析威尔第的歌剧特点摘要: 威尔第是着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举世公认的歌剧大师,他的歌剧将人们内心的激情戏剧化,给人一种悲欢交织中的美感。

本文以威尔第的歌剧为切入点,通过威尔第的阶级立场论述威尔第的思想及创作,并探讨其对意大利以及对整个世界歌剧史的影响。

关键词:威尔第;歌剧;特点一、前言歌剧是一种有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和舞台美术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为自己民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威尔第一生创作了三十部歌剧作品,他在继承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基础上,从艺术创作的源泉与动力的革命性出发,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歌剧创作上的创造性的伟大艺术成就。

二、威尔第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威尔第,l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小镇隆科莱,他从小热爱音乐,参加教堂的合唱团,随教堂的管风琴师学习音乐,并在乡村当管风琴手,显露了卓越的音乐才华。

他是世界最负盛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从18年的开始创作第一部歌剧,他的歌剧创作生涯长达54年之久,在他的音乐中,沿用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并且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使管弦乐的戏剧发展和声乐的鲜明旋律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主要歌剧代表有《弄臣》、《游吟诗人》等,在晚期意大利歌剧史上留下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威尔第歌剧的创作时期及其风格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

他的歌剧创作历程犹如他坎坷不平的生命成长历程,他的作品在年代和创作思想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四十年代是威尔第歌剧的早期创作, 19世纪的五十到七十年代是他歌剧的成熟时期,内容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使他成为世界瞩目的大作曲家;19世纪的八十年代是其晚期的歌剧的创作时期,下面从三个时期来论述威尔第歌剧特点。

1、处于萌芽时期的早期创作19世纪四十年代是意大利人民努力推翻法国和奥地利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尔第
歌剧作曲家-
E-mail文化传播网
威尔第(1813-1901),一个已离开我们200余年却依旧鲜活的伟人。

威尔第是生长在意大利北部农村的一个穷孩子。

威尔第的父亲母亲都不懂音乐。

在他父亲开的旅店里,经常有些民间卖艺的乐师住宿,在他们的
影响下,威尔第对音乐产生了兴趣。

威尔第的音乐生涯以在布塞托村教堂弹奏管风琴,同时担任该村爱乐协会助理指挥开始。

在布塞托村的一个食品店的老板,发现了威尔第的音乐天赋,资助培养了他,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威尔第。

这时,威尔第的生活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他对歌剧发生了兴趣,创作了一部歌剧,并成功地在米
兰歌剧院上演。

于是威尔第带着妻子和儿女来到米兰,想从事歌剧创作工作。

但不幸自己病倒,他在米兰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陷入困境,以
致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竟相继病死。

这时的威尔第沉浸在悲痛中,也没有心思作曲。

一天,他偶然被米兰剧院送给他的剧本中的一首诗“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所感动,便创作了歌剧《纳布科》,在米兰剧院上演后,大
获成功。

使威尔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音乐工作者,一跃成为意大利全国知名的歌剧作曲家。

主要作品:
(1)歌剧威尔第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

早期最著名的作品当推《纳布科》,这是威尔第艺术生涯中的第一块里程碑。

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弄臣》,《茶花女》和《假面舞会》。

之后是《阿依达》。

歌剧《奥赛罗》
晚年创作的歌剧《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臻于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地。

歌剧《阿依达》(2)合唱作品主要有《安魂弥撒曲》,《圣母悼歌》等
(3)室内乐弦乐四重奏
(4)歌曲和主调合唱曲
威尔第是在不顾一切,不惜贬低乐队以抬高歌唱家的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哺育下长大的,开始,他全盘接受,后来,才逐渐按自己的需要,发展歌剧形式。

虽然他自己把尚在成长阶段的作品说成是“不登大雅之堂”,但是,他的早期作品,即使是最不成熟之作,也都表现了他的旋律天才和蓬勃朝气,音乐一气呵成,欲罢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当他成熟后,他的创作显示出音乐造诣的不断深化,对乐队更加敏感,特别是在乐队的处理上更加足智多谋,匠心独具。

他的配器极有个性,清澈透明,美丽如画。

威尔第的一生是艰苦奋斗,辛勤创作的一生。

他为意大利歌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表彰他的功勋,米兰市民募捐,在斯卡拉大剧院的前厅里建造了威尔第的纪念塑像。

威尔第是一个不善于“爱”的天才,傲慢和胆怯,独立和庸俗,豪侠和不义,以一种奇异的方式结合在他的身上。

最不可思议的是,他把这一切矛盾纠葛,以一种鬼斧神工变成了不朽的音乐。

他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激情,自己的爱的本能,完全交付给了音乐。

威尔第的一生就
像一场“假面舞
会”。

ā
他对现实生活的超然,对芸芸众生悲欢离合的淡漠,在《法尔斯塔夫》这部最后作品中,以笑声
及不加掩饰的空洞,厌倦,做了最后的说明。

威尔第年轻时得到未来岳父安东尼奥的支持,他格外看好威尔第的音乐天赋。

威尔第的妻子是个极有天赋的音乐家,在妻子和一对子女过早去世后,威尔第一生保持了对岳父的忠诚。

岳父事实上填充了父亲的位置。

与威尔第长期同居的斯苔波妮更是一位音乐家。

斯苔波妮的父亲是米兰颇有成就的管风琴家和剧院作曲家,女儿像父亲小时一样独自奋斗成名,成为米兰数一数二的女高音。

斯苔波妮与威尔第相遇时,差不多已经人老珠黄。

她历尽沦桑的经验,包括人生经验和舞台经验,对威尔第的一生有重大影响,但却不为人注意。

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大师,威尔第还属于欧洲第一代专业指挥家。

威尔第不仅身体力行,还支持意
大利同行推动歌剧指挥事业。

威尔第的所有音乐,都指向活生生的个体的独特命运。

他对抽象的理念不感兴趣,无论这些“理念”是“未来的音乐家”还是“道德理想国”。

正因为如此,无论国籍,种族,阶层,性别如何不同,在威尔第的音乐中,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
己的爱与悲愁。

音乐戏剧是威尔第活过的唯一真正的生活。

也许是诸多的坎坷和磨难,造就了威尔第音乐创作中的胆识与魄力,也许是外界的舆论和压力促
进了他音乐风格的转变和深化。

是威尔第,带给我们视听娱乐,教会我们看懂人生,从戏剧中理解与感悟,从音乐中体会和品味人间世界。

让我们在其富于人性的戏剧中,去找
寻你我他,去追求爱的本能。

在威尔第漫长的88年的人生旅途中,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早年失败过,中年辉煌过,晚年徘徊过,但他总是既坚定又创新,始终如此神奇地发展着,前进着,收获着。

谢谢观赏
●图片来源:互联网
●文字来源:书,报,互联网
●配乐:ylz
●音乐:威尔第《女人善变-选自歌剧“弄臣”》●编辑和制作:ylz
(Y-409)
E-mail文化传播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