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复习考试笔记管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原理

一、B类管理的历史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经济人的假设)

(1)早期管理思想

从早期的管理积累和近代管理理论突飞猛进的发展来看,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为工业革命以来的管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提高劳动生产率、培训一流的工人、标准化、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劳资双方由对立变合作、计划与执行分开、工长制、例外原则。科学管理之父。

(3)法约尔的管理职能(主流管理理论)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标。管理是一种具有一般性的、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组织的一般职能。

(4)马克思.韦伯的理想

官僚制、科层制、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在人类管理历史上,由于管理所依托的基本手段不同,曾经有不同类型的权威关系和相应的管理方式。早期组织管理中多依靠个人权威,以传统的权威和“神授”的超凡权威为基本控制手段。组织管理过程中依赖的基本权威将由个人转向“法理”,以理性的正式的制度规范为权威中心实施管理。

2、近代管理理论(社会人的假设)

(1)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

a、组织论的管理理论:以组织为基础分析和说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结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

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

b、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

c、组织平衡理论:组织内部个人和整体之间的平衡、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组织动态平衡。

d、管理人员的职能理论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a、霍桑试验

b、工人是社会人

c、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管理者要善于利用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不能只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既要

有科学管理、理性分析能力,也要通晓人性,重视人际关系协调。

d、行为科学

3、当代管理理论(主要5个流派)

(1)管理过程流派:“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组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

(2)管理科学流派: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学中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

(3)组织管理流派: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

(4)行为科学流派: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5)经验管理流派:重视管理经验的流派古已有之。

4、管理历史演进的规律和线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大的阶段性变化的最终力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发端与技术变化,然后是劳动生产方式改变,再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后,才是结构制度层面的变化,最后是意识形态、文化层面的变化。

线索:科学化、理性化线索;人道主义线索;管理过程线索。

二、B类决策

1、“决策人”的管理模式≈管理人的假设

西蒙为代表。按照关于人的假设将管理理论分为三类:“机械人”模式(经济人)、“动机人”模式(社会人)、“决策人”模式(管理人)。

“决策人”模式把追求组织决策的合理性作为主要课题。追求满意化而不是最优化决策的“决策人”模式才是更现实的合理模式。

有限理性→满意

2、决策的过程

(1)信息收集阶段

(2)拟定计划阶段

(3)选定方案阶段

(4)对已选定方案进行评价

3、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

例行问题是指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如订货、材料出入等。有关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有一定结构。

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不完全清楚、结构上下不甚分明的问题属于例外问题。

4、程序化决策

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状态,可以程序化出制定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他们出现时,即可按照固定程序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再特意去处理它们。

5、非程序化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是针对那些新颖、无结构问题的。这类决策又可称之为“结构不良”的决策。这类决策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律可以依据,需要单独做出处理。

6、群体决策的优点(个体决策的缺点)

(1)任何单个成员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2)能提供完整的信息。

(3)能够更严格地分析所制定的方案。

(4)当参与与决策制定的群体还负有实施决策的责任时,可增加群体每个成员对决策许诺的可行性。

7、群体决策的缺点(个体决策的优点)

(1)消耗时间

(2)其成员之间的影响常导致低效。

(3)群体思维

(4)任何一个成员的责任都被冲淡了。

三、B类激励

1、激励

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加强和激发动机、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如欲求、需要、希望、动力等都构成人的激励。

2、激励的功能

(1)激励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激励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企业目标轨道

(3)激励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

3、人的需要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1)多样性(2)结构性(3)社会制约性(4)发展性

4、动机

是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行为,并将其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机制。

5、动机在激发行为过程中的具体功能表现

(1)始发功能(2)导向和选择功能(3)维持与强化功能

6、需要激励模式

员工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种需要在员工的需要体系中处于不同层次地位;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行为的基本动力,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转而追求满足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作用更为强大、持久。

7、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食物、水、御寒、睡眠

(2)安全需要:人身、财产安全、工作保障、医疗保险

(3)社交需要:友谊、感情、归属

(4)尊重需要:自尊、受尊重

(5)自我实现需要:成就、创造性

8、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

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类因素的改善可以使员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故称为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成就、提升、任务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务上的责任感等。

9、动机—目标激励模式

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激励是评价选择的过程,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他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激励=效价*期望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