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在中国发展概况[论文]
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把 《 史 记 》推 向西 方 世 界 的第 一 人 :他 翻 译 的 《 鲁 迅 选 集》 ,是 外 国 的高 校教 学 研 究通 常 采用 的 蓝本 ;与 夫 人合 作翻 译 的 三卷 本 《 红楼 梦 》 ,与英 国两位 汉 学 家合 译 的 五 卷本 ( 译名 《 石头记 》) 一并 ,成为西 方世 界最认 可的 《 红 楼 梦 》译 本 。 他 还 翻 译 了 《 离骚》 、《 资治通鉴》 、《 长 生
译 成汉 文 .而 且把 老子 著作 的一 部分 译成 梵文 ,成 为第 一 民 国时 期 , 我 国 的翻 译事 业 蓬 勃 发 展 , 鲁迅 、郭 沫 个把 汉文 著作 向 国外介绍 的 中国人 。 若 、 茅盾 、 瞿秋 白、刘 半 农 、郑 振铎 、 曹靖 华 、董 秋 斯 、 明末清 初 ,欧洲 的一批 耶酥 会士 相 继来华 进行 翻译 活 朱 生 豪、梁 实秋 、傅 东华 以及 梅益 等翻 译大 家 的活动 ,把 动 ,主 要 以传教 为宗 旨,同时 也介绍 了西方 学术 。这次 翻 翻 译事 业推 向了辉煌 的 巅峰 。此 际西学 东渐 风气 日炽 ,许 译 高潮 最 重要 的成就 就是翻 译 了一 些天 文、数 学 、机械 等 多学子 负 笈欧美 ,译著 颇丰 ,门类 包括 诗歌 、小 说 、剧本 自然 科学 著作 。这一 阶段 的代 表人 物主 要为 中 国科学 家徐 等 ,译 著按 国别 划分 为 苏俄 、 美 国、 英 国、法 国、德 国、 光启 和意 大利 人利玛 窦 。他们 二人 合作 翻译 了著 名 的 《 几 日本 等等 。 何原 本》 前六 卷 。徐 光启 是我 国 明末 的杰 出科学 家 、翻 译 新 中国成 立初 期 由于环 境特 殊 ,出现 了 “ 一边倒 ”的 家 、进步 思想家 和 爱 国政 治 家。他 最早 将翻 译 的范 围从宗 苏联 著 作 ,“ 文 革 ”时 期 由于 特殊 的历 史 原 因翻译 、出版 教 、文学 扩大 到 自然科 学 。此后 当属 李善 兰 、徐 寿 、华 蘅 领 域 . 基 本 上 成 为 一 片 荒 漠 。 改 革 开 放 以来 ,翻 译 出 版 芳及 外 国人傅 兰雅 、伟 烈亚 力等 。这 一阶段 翻译 多为 外 国 事 业蓬 勃 发展 , 形成 中国翻 译 史上 又一 次翻 译 高潮 。这 一 意境 说 ” ,傅 雷 “ 重 神似 不 重 形 人 口译 、 中国人 笔述 ,国人 选择 译 品的余 地不 大 。面 口译 时 期 的翻 译 家 有 茅盾 的 “
中国翻译理论的形成阶段与展望

“ 敢 妄增 闻见 , 失 本 真 。 ” 质上 强 调 了对 原 文 的忠 实 性 。 不 致 实 ( ) 片 战 争 以 后 的 西 学翻 译 : 国传 统 翻 译 理 论 的发 三 鸦 中 展期 鸦 片 战 争 后 至 民 国是 中国历 史 上 的第 三次 翻译 高 潮 , 这 次 高 潮 起 源 于 十九 世 纪 中期 的 “ 务 运 动 ” 洋 。此 期 间共 翻 译 出 版 了四 百 六 十八 部 西 方 的 自然 科 学技 术 著 作 。这 些 科 学 技 术 著 作 . 方 面 起 到 了介 绍 西 方 科 学 技 术 的 作 用 , 一 方 面 推 动 一 另 了 中国 在 科学 研 究 与 生 产 实 践 上 实 质性 的起 步 与 进 展 。这 次 翻 译 高 潮 , 期 以 翻 译 “ 船舶 、 枪 炮 ” 技 术 著 作 为 主 , 初 造 造 等 目 的 是 “ 夷 长技 以制 夷 ” 后 期 以翻 译 西方 哲 学 人 文 著 作 为 主 , 师 。 以达 到 富 国强 兵 的 目的 。 这次 翻 译 高潮 影 响 在 政 治 方 面 , 建 封 政 体 解 体 , 国 进 入 民 主 革命 时 期 : 文 学 方 面 , 中 在 以文 言 文 为 主 体 的创 作 语 言 让 位 于 白话 文 .文 学 的体 系 从 原 来 诗 体 文 学
中 国翻 译 理 论 的形 成 阶 段 翻 译 是 一项 与 人 类 文 化 、 想交 流 密 切 相关 的活 动 。 汉 思 从 末 用 文 字记 载 的佛 经 翻 译 开 始 . 国的 翻 译 至 今 已 1 0 多 年 。 我 70 在 这 漫 长 的历 史 进 程 中 , 见 超 卓 的前 辈 翻 译 家 、 论 家 们 孜 识 理 孜 探 索 , 结 出 了我 国独 具 特 色 的 翻译 理论 系统 。 国 翻译 理 总 我 论 的发 展 和形 成 基 本 上 与 翻译 史 相 对应 。 ( ) 汉到 唐 宋 的佛 经 翻 译 : 国传 统 理 论 翻 译 的 形 成 一 东 中 期 佛 教 创 立于 公 元前 六 至 五世 纪 的 古 印度 . 元6 年 流 传 于 公 5 至国。 佛教 徒 为 宣传 其 宗 教教 义 , 然 要输 入 印度 的佛 教 经典 , 必 于 是佛 经 的 翻译 活 动 开始 。我 国 的佛 经 翻译 . 东 汉桓 帝 末 年 从 安 世高 译 经 开始 . 魏 晋南 北 朝 时得 以发 展 . 在 到唐 代 臻 于极 盛 , 北宋 时 式 微 , 以后 则是 尾 声 。我 国译 论 的论 述 一般 都 从 三 国 元 说起 . 有史 记 载 的翻 译 活动 与 宗 教直 接 有关 。发 生 在汉 魏 至唐 宋元 时 期 的佛 经 典 籍 翻译 是 中 国历 史上 的第 一次 翻 译 高潮 。 最 初 阶 段 的佛 经 翻译 活 动 还 只 是 民 间 私 人 事业 ,规 模 不 大 。从 东 晋 到南 北 朝 之 间 , 始 出 现较 大 规 模 的 译 经 组 织 , 开 译 经事 业 蓬 勃 发展 到 了隋 唐 时 期 佛 经 翻 译 主要 由 中 国 高僧 主 持 译 事 , 行 大 规模 的译 经 活 动 。 次 翻译 高 潮 给 中 国 文化 带 进 这 来 了 重 大 影 响 , 举 凡 哲 学 、 画 雕 刻 等 无 不 发 生 深 远 的 影 对 绘 响。 佛经 佛 典 的 翻译 是 中华 文 化史 上 的 盛举 。 过 大 量 的译 经 通 实 践 . 国 的译 经 大 师 总结 出许 多 宝 贵 的翻 译 经 验 . 然 对 于 我 虽 翻 译 理 论 的探 讨 多 停 留在 “ ” 质 ” 上 , 却 是 我 国 翻 译 理 文 “ 之 但 论 的 开 端 , 我 国 翻译 理 论 的 形成 奠 定 了 基础 。 为 ( ) 二 明末 清初 的科技 翻译 : 中国传 统翻译理论 的停 滞期。 佛经 翻 译在 北宋 时 已基本 结束 , 后 由于 国 内局 势 动荡 不 安 , 治 者 此 统 闭 关锁 国 , 翻译活 动几 近停 顿 达六 百年 之久 , 译理 论 基本 是 空 翻 白。 十七世 纪 , 至 明末 清初开 始 了科 技翻译 , 这次 翻译高潮 大体 历 时两 百年 。它的兴 起与欧 洲一批 耶稣 传教 士联 袂来 华不 可分 割 。 这两 百年 间, 中国翻译 史上形成 了继佛 经翻译后 的第 二个高潮 。 这 一 时 期 , 国 翻 译 界 的 代 表 人 物 有 徐 光 启 、 之 藻 等 我 李 人 。 光 启 与意 大 利 人利 玛 窦 合 作 翻译 了欧 几 里 德 的 《 量法 徐 测 议 》 书 。 之藻 是 我 国 明代 著 名 的科 学 家 、 著 家 。 与 利玛 等 李 译 他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论文

英语翻译理论作用研究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英语翻译越来越重要。
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科,对翻译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英语翻译理论的作用,通过分析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对翻译工作的指导作用,了解翻译理论现状,并且总结了翻译理论对英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最后本文提出在实际英语翻译工作中应用翻译理论的意义以及今后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展望。
关键词英语翻译理论、翻译指导作用、实际应用一、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翻译理论是对翻译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和总结的学科,是对翻译经验和技术的系统概括和科学总结。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及其解决方法,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翻译理论是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在内的综合性学科。
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
翻译的目的是在不改变原文表达意思的情况下,将内容精准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使得读者能够自然地阅读和理解文字内容。
2. 翻译的种类翻译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个种类,如按照翻译形式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按照受众对象可以分为学术翻译、商务翻译等。
3. 翻译的难点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词汇难点、语法难点、上下文理解难点以及文化差异等。
二、翻译理论在英语翻译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翻译理论作为一种学科理论,有着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英语翻译工作中,翻译理论可以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并有效地提高翻译质量。
1. 词义翻译英语中的同一单词有不同的含义,不同单词也可能有相同的含义,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词义翻译的难度。
在英语翻译中,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和选择合适的译词。
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者可以充分考虑原文词汇的语境,利用翻译理论的原则正确选择翻译词汇。
2. 语法翻译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如英语的主语和谓语的顺序是固定的,而汉语的主谓宾的顺序则可以灵活变化。
这给英语翻译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理论有助于翻译者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差异,帮助翻译者在翻译时恰当地调整语序,保证翻译质量。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5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8期总第799期No.8,2020Total of 7990引言19世纪时,女性主义渐渐变成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女性主义运动提高了很多女性独立自我的意识,逐渐一些女性认识到她们在男权社会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随后女性主义的思想逐渐扩展到社会的不同领域,比如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本文主要讲述女性主义思想扩展到翻译领域所形成的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本文将首先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后探讨此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后的发展及其未来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
1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Menage 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翻译不忠实。
还有人把翻译比作“媒婆”“美而不忠实的妻子”等[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和女性一样处于同等的弱势地位,被压抑、被奴役。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与女性的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处于男权压制的结果,翻译和原作就好比女性和男性,原作被认为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男性”,而翻译也就是再生产的文本被认为是服从与原作权威之下的“女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男权统治下,翻译中也具有社会男尊女卑的特点,使翻译也被认为是原作的派生、从属、随后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因此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也就是在这方面,找到了翻译与女性的相同点,进而引发了两者的结合。
弗洛图提出了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干涉文本翻译的三种主要翻译手段:增补(supplementing)前言和注释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以及劫持 (hijacking)。
西方女性主义译者改变了过去译者谦卑的做法,“常常越出传统为她规定的隐形译者之限度”[11]。
与此同时,在翻译文本中,她们开始妇弄(Womanhandling),既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略谈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作者:杨可伊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1期摘 ; ;要:中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四个时期中国译学代表人物和主要译学思想,肯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向。
在多元互补基础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础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 ; ;四个时期 ; ;发展一、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
翻译史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译的古代时期。
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
三是民国时期。
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
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
二、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延续了长达千年之久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理论。
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当令易晓,勿失厥易。
”他首次提出译事不易,也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东晋时期的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有五种情况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种情况决定了翻译之不易。
后秦僧人鸠摩罗什最先提出如何表现原文文体与语趣的问题。
东晋高僧慧远提出“厥中”的翻译见解,即介于文质之间的一种适中方法。
隋代名僧彦琮所著《辨证论》是今存我國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翻译论著。
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八备说”的论述,即作为一名合格的佛经翻译者应该具备八条。
唐代名僧玄奘提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提出了五种不翻的情况。
宋初高僧赞宁总结了译字译音,胡语梵言,重译直译,粗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
既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翻译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其中传教士罗明坚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传教士在华译著的第一本书。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翻译理论综述摘要:本文试图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及在这四次高潮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来对中国翻译理论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翻译理论的了解,同时也对译者从事翻译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提高一、概述中国翻译的历史是十分久远的,翻译活动能追溯到夏,商两代,周朝已设译官。
最早的翻译多以口译为主,主要是实践活动,没有达到理论层面。
在中国的几次翻译高潮中,涌现许多优秀的翻译家,尽管没有理论专著来记录他们的理论,但这些理论源于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历史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
它们不断发展、进步并日益完善,最终将形成中国特色的译论体系。
下面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探讨。
二、中国翻译理论的四次翻译高潮1.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第一次翻译高潮主要是佛经的翻译,起初就存在着“文、质”之争,并向“直译”和“意译”转化,不管是“文、质”还是“直译、意译”都是译者对翻译的探索。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这“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坚持忠实,并倾向直译。
东晋释道安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坚持直译的态度。
唐代玄奘,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者,他的“五不翻”原则使音译也成为一种翻译手段。
同时玄奘在译经中运用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得佛经翻译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2.第二次翻译高潮:明清两代在这次翻译高潮中主要有三位翻译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他们主要的译著是西方科技类著作。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开创了引进外国先进科技的先河。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

翻译理论实践发展简述与反思翻译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壮大。
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译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更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对翻译理论实践发展进行简要的介绍与反思。
让我们来看看翻译理论的发展。
翻译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需要翻译。
在中国,译经是古代翻译的一大成就,通过翻译,中国古代学者传播了外国的哲学、宗教、科学等知识,也使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
在欧洲,古希腊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拉丁语,成为欧洲中世纪的学术语言。
这些早期的翻译活动,丰富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也为后来的翻译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翻译理论也不断地得到深化和完善。
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专业的兴起,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翻译理论的研究者们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理论、文化转换理论、重译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内涵,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与翻译理论的发展相伴随的是翻译实践的不断深化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使翻译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翻译软件的出现,为翻译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也改变了翻译的模式和方式。
翻译实践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的翻译工作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
这给传统的人工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给翻译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也成为了翻译实践的一大难题,如何在翻译中保持语言的鲜活感和文化的独特性,成为了翻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需要对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探索未来发展的路径。
二十世纪英汉翻译在中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英汉翻译在中国的发展【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由于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国内各界仁人志士展开了种种前所未有的努力尝试,以求得文化的复兴与发展。
在该进程中,翻译几乎在各相关领域都担当着媒介的角色并发挥着桥梁的作用。
同时,在整个进程中,英语几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很短一段时期为俄语),因此英语翻译所起到的作用尤为突出。
基于以上两点,本论文主要论述的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翻译与英语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翻译为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与文化变迁指引了一条道路。
该论文就社会历史因素方面讨论了英汉翻译的发展。
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突出的方面展开:(1)小说翻译(即后来的文学翻译)作为文化变迁与文化构建所发挥的作用;(2)汉语母语译者的汉译英,译文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3)翻译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英译汉文化二十世纪一、晚清及时期翻译的发展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又蕴藏潜力。
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迅速更迭使得传统的社会准则退出历史舞台,各种新事物应运而生。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翻译领域,向西方学习以求得出路。
而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国内的学者一直抱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他们对国外的语言及文化并没有过多的兴趣,更不愿向西方学习。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几乎都是一些非汉语母语者在从事着从外文到汉语的翻译,而汉语母语者只是协助他们翻译或者与其合作进行翻译。
由于当时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到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军事显然已落后于世界,屡屡战败于西方列强及日本。
战败后,随之而来的震惊、屈辱使得清政府改革派及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引进学习西方的地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等等学科。
该时期即洋务运动时期。
与洋务运动的口号相吻合,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也主要是集中在“自强”与“求富”为目的的译著。
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外国知识的学习由漠然变为趋之若鹜,并逐渐开始有汉语母语者开始专门从事翻译的实践,甚至出现以严复为代表的汉语母语者深入翻译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摘要:翻译理论在中国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在翻译理论的特色和翻译流派以及翻译学的建立等问题上,还处于一种争论的状态。
在当前紧迫的学科建设中,研究者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尤其是要处理好传统翻译理论和现代翻译理论,翻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译者主体在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翻译沿革译者计算机技术语料库机器学习
自从人类开始文字翻译活动以来,便兴起了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并且这一研究从没有停止过,每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的出现都会深化人们对翻译理论的研究认识。
1.中国翻译理论的沿革
1897年,在总结中国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理论,结合了自身的翻译经验还有国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中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但是这个理论只是相对于文字翻译来说的,并没有进一步明确翻译的本质。
20世纪30年代,中国英语界大师林语堂先生主张翻译不仅要重视通顺,还要体现审美,他把翻译看成了艺术。
50年代,中国翻译家傅雷说:“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他认为即使是最好的译文,也无法完整地体现原文的韵味,只能说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缩小这个差距。
60年代,钱钟书先生主张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即翻译不仅要保持原文风格,而且还不
能显得牵强晦涩,这就是“化境”。
由此可见,严复先生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家们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的翻译理论主要借鉴的是前苏联和美国的文艺学理论,发展缓慢。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新局面,逐步进入了研究的系统化阶段。
在总结我国1983-1992年间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时,杨自俭先生曾指出,在这十年里,我们“在各类文体翻译研究、译学本体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可以说,当时的翻译理论研究在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翻译理论的宏观框架方面,很多翻译理论家都描述了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构架。
然而,大部分人认为明确的翻译学界流派在中国还没有形成,那些零星的理论并不能构成系统的翻译理论体系。
钱冠连先生(2002)曾谈到,我国语言学家学派、流派意识淡薄,他们并不热衷于成体系的理论创造,因此出现了有学术无学派的状况。
90年代后,中国引进了西方大量的翻译理论,出现了很多新的翻译理论。
理论家们也开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其他学科的理论为支撑,形成了多种翻译理论的新模式。
与此同时,结构、功能和语言等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主要谈论翻译技巧研究的论文却不多,从文化等更广阔的领域里研究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也很少。
对那个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状况,刘宓武先生(1996)曾这样描述:中国译坛目前进入了一个相对的静寂
期。
天津外国语学院的林克难教授(1998)也曾撰文说道:“中国翻译理论到了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低潮。
”虽然中国的翻译家在这个时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翻译理论,但是要想在短期内建立起独立的翻译学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
2.译者研究和计算机技术
翻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译者研究。
翻译学家们通过将译者研究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运用机器学习和语料库对译者文体进行研究。
一方面,机器学习为语料库提供了全新的计算机研究方法;反过来,语料库又为机器学习提供了分类指标特征,机器学习方法和语料库技术相结合是研究译者文体的有效技术。
翻译学家们做了以下三项工作:(1)明确了翻译的定义,阐明了翻译的意义、主体和策略。
设计了一个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系统。
既提供了研究译者文体的方法,也提供了了解译者影响力的参考。
(2)探讨了定性研究译者的框架。
把要研究的译者放在其教育背景下去考察。
从译者们挑选的原文本和采取的翻译策略出发,提出了本色译者的概念;就翻译过程而言,谈论了译者研究的认知角度;最后概括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状况。
(3)建立了核心译者平行、对比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从字、词、句、篇等几个层面上比较研究了译者文体。
总结:中国翻译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某些方面的成就并不逊色于西方。
但是很多翻译家更多地从事的是翻译的实践活动,只是凭自身经验来研究翻译的理论,没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随着各学科理
论与翻译理论的相继结合、先进技术对译者翻译的极大帮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翻译理论会更系统和完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翻译学。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黄龙.《翻译学》.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3]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6]张梦井.《比较翻译概论》.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建美(1987-),女,河北省邢台市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