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 2

第四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 2
第四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 2

第四章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

2.能描述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布卢姆、加涅、巴班斯基、奥苏贝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分别做出简要评析;

4.能用自己的话阐述我国教学目标的分类;

5.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和一般步骤;

6.能准确陈述教学目标,并能把握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

7.自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份教学目标;

8.掌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误区及其改进策略。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

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教育是一种目的性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教学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即每一次教学活动,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认为: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

2.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R.E.Tyler)认为: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教学目标;

3.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这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

4.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我们的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是教学目标是在当下的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三是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活动为依托。四是教学目标是一种更加具体的、微观的概念,有些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

(一)预期性

从概念可以看互联网,教学目标是在当下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因此,教学目标具有预期性的特点。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上和学生能达到最高水平之间进行教学努力。

(二)生成性

教学目标虽然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测,但是,这种预测并不是一成不变、固定僵死的,而是在对教学结果有个大概的预测框架内保留一定的生成空间。教学目标一般分成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两类:预设性目标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预计要实现的目标,是规划好的。如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书写5个英文单词。生成性目标指在在教学活动之前没有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冒”出来的目标,是非预期性的。如学生在学习书写规定的5个单词时,某学生发现这五个单词有共同的特点,教师借此机会进一步与学生讨论了这个规律,并表扬这个同学善于观察,结果大学都多学到这个知识点,这个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整体性

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事实,只有作为整体而存在的教学目标才是教学目标的真实状态。

举例:冷漠背后(《读者》2005年第16期):在南方某个城市,小学四年级要考试数学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棒的那个女孩子没有考试,同学们正奇怪,老师说她的爷爷去世了,她请假了。同学们听后立即一片欢呼声,说她数学之所以考第一,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我们没有办法超过她,现在

她爷爷可死了,我们可以超过她了。小孩子们兴奋得又是敲桌子又是跺脚……

当对分数的追求超越了对生命的敬畏,依靠一个扭曲的心灵,如何去走完自己的人生?由此,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必须成为教育的应有之义。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某一个教学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或等发展,具有整体性。

举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家长说:我的孩子今年高考失利了,我们很痛苦,也很迷茫。孩子从小学到高中12年的时间里都在努力学习,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现在没考上,我们也明白,上大学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他可以从事某项工作。但他这十几年来所学的知识只对考大学有用,对他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多少帮助。所以,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我们一家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企业经理人说:这几年做企业人事工作,我感触最深的是,应聘的人才似乎“满腹经纶”,却一无是处。他们只会做题、应付考试,或者复述书本上的东西,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

(四)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教学目标是符合具体的班级、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的,是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得以实现的,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操作性。

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的教学目标表述举例:学生能够在10分钟内流利地背写出本节课所学的生词。学生可以在5分钟内流利的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些词语与人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设计中经常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技能: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参与、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摒弃等;领悟——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等。

三、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

(二)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教学目标对师生双方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评价功能

评价功能,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四)聚合功能

教学目标能够对教学系统内的其他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协调,使整个教学系统能够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本位

主要观点:以知识作为制定教学目标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

(二)社会本位

主要观点:教学目标关注教学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教学之所以得以存在是因为教学能够为社会服务。知识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不足:忽视了人的存在,使教师成了传递知识的容器,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三)人本位(针对知识与社会本位的缺陷提出来的)

主要观点: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不足:容易导致教学缺少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我们的观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是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有探究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参与。二是学生发展的间接指向是为社会服务,不应把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三是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是知识、社会、人本三种价值取向的结合。

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是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在当代教学理论领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就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外的有: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论;鲍良克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板元昂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梶田叡一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国内的有:唐文中主编《教学论》中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中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青浦县教改中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阜新市教改中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山东省教改中的教学目标分类观点。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理论简介

本杰明·S·布卢姆简介:布卢姆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兰斯富。1935年2月和6月先后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1940年在芝加哥大学考试委员会任职。1942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其后30余年由讲师逐级晋升至教授。1965-1966年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主席。1967年任测试问题邀请会主席。创立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和国际课程协会,任常委。1968年以其成就获约翰·杜威学会颁发的杜威奖金。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桑代克纪念奖。1986年9月本杰明·S·布卢姆到华东师范大学讲学。

主要贡献:著作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1956)、《掌握学习》(1968)和《人类特性与学校学习》(1976)等。他的思想观念新颖,教学策略较实用,因此他的理论影响整个世界,成为许多国家课程编制、教材编写、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依据和教师教学的指南。在我国,除了凯洛夫的传统教育学外,就要数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了。美国以布卢姆为首的一个委员会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因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1956,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深度)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1964年,价值内化的程度)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1972,辛普森的分类)

(二)对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评析

1.优点:(1)它是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2)细化得比较具体,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6级)、情感领域(5级)、动作技能领域(7级),便于理解,目标使用了可操性语言,为实践操作提供了参照标准。

2.不足:(1)把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分割成彼此互不联系的部分,破坏了目标系统的完整性;(2)关于各个领域内不同层次的分类有些不科学。(3)以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可见的行为表现出来为前提假设,这种假设有些问题。学生的情感体验一般是内隐的。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一)理论简介

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

1.言语信息(命名、用简单命题表述事实、知识群)

2.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3.认知策略(调节内部过程的技能)

4.动作技能(动作程序、实际的肌肉运动)

5.态度(期望达到的教育目标、一般态度、有关公民身份的)

理论评析:加涅与布卢姆的分类系统异同的比较:

布卢姆和加涅的两个分类系统有以下共同和不同之处:

共同点:一是两分类系统在三大领域的划分上完全相同,只是用词不同。二是两个分类系统都对认知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都把认知领域的学习分成不同的层次,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层次的分类是积累性的。

不同点:一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主要是导测评,但不能很好地导学和导教;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既能导测评,又能导教和导学。二是布卢姆的目标分类适用于较大的教学单元的目标设置。对于小的教学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可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指导教学目标的陈述。

例如: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3)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4)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5)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2)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3)阅读课文,找出有关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用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设计教学目标,其弊端只告诉人们如何测量,而不告诉人们如何学和教。对小的教学单元或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地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指导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理论简介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根据总的教育、教学目的,提出综合规划和具体确定课堂教学任务的课题,强调教学目的任务的整体性,认为教学过程必须执行三种职能(任务):教养职能、教育职能、发展职能,把教学目的分为三类:教养目标、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

1.教养性任务(目标)

“形成理论知识和该学科所特有的专业技能技巧。”

——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复习、巩固)下列基本概念、规律和理论……(教师写出可能的名称);

——培养(继续培养、巩固)该学科的下列专业技能(教师列出可能的项目)。

2.教育性任务(目标)

“教师应设法掌握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各个基本方面: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美育和体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树立下列基本世界观观点……(指出本课的世界观观点);

——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下列著作、苏共下列文件……

——促进完成下列劳动教育和职业定向的任务……

——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注意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伦理规范、人道主义、积极的人生观,对资产阶级道德(市侩习气等)持不调和态度(指出该班学生学习该专题时最可能顺利完成的任务);

——促进培养学生下列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技能等……

——促进培养下列卫生和体育技能……

3、发展性任务(目标)

“发展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和动机(需要、兴趣等)。”

——培养(继续培养、巩固)下列一般的学习技能技巧(拟定答案提纲、比较、概括、使用书籍、阅读和书写速度、自我检查等等);

——促进培养学习意志和毅力(通过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参加讨论等加

以培养);

——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在课堂上创造惊奇、愉快、妙趣、离奇、情绪体验等情境来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出所学问题对发展科学、技术、生产的意义,指出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职业定向以及培养爱好的作用,把游戏的情境引入教学等)。

(二)理论评析

一是该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教学目标的一个笼统的概括,有利于保持教学目标的完整性。二是该理论的三类目标是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以及意志情感等方面进行教育,以学生的这些方面的发展为最终的目标追求。三是该理论融合了苏联教学论的传统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这为我国教学目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论

(一)理论简介

他将有意义学习分为四类。我们可以将他的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解为教学目标的分类。

1.抽象符号学习

抽象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它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个别抽象符号的意义,将抽象符号与事物联结,并能以抽象符号代表事物。

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人类高层次学习的重要基础。它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掌握。奥将概念学习分为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类化两个阶段。

3.命题学习

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来阐释两个要领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加涅的规则。命题分为两类:一是非概念性命题,表示两个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概念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4.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不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既包含了一些较高层次的学习类型,也可以是前三种较低层次的学习类型。

应用学习与解决问题学习的区别:前者是练习将已知的概念或命题,直接转换应用于新的相似情境或问题中,后者无法直接转换,学习者须将其所知转换成一组策略性步骤。

创造学习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学习,其发生基于个体认知结构中深度思考的综合。

(二)理论评析

一是该理论提出了划分学习类型的两大标准,即把学习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二是奥苏伯尔纠正了人们日常对学习的理解,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不完全是有意义的,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三是反对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对立起来。四是教学应以引导学生有意义地获得知识以发展学生装的智力为重要目标之一。对我国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五、我国学者对教学目标的剖析

(一)我国教学目标体系简介

(二)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及表现性目标

按照目标的性质分类:

1.行为目标

即教学目的,最一般意义的目标。它由实质性目标、教

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构成。

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目标,在我国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领

导机关统一规定。

学校教学中各门学科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而且每门学

科目标都是分阶段的。 各门课程中相对完整的划分单位。

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由连续的几个课时来完成。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课时目标。

(1)泰勒:行为目标强调的是人的外显行为,不是单纯的教师行为,必须有学生的行为表现;行为目标关注学生对各种课程要素处理之后所达成的结果,对结果的关注是行为目标的内在规定。

(2)马杰:①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②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③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根据马杰的三要素编制方法,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教学目标具体描述为:“提供报上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进行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析正确。” 如右表:

(3)行为目标的优点:清晰性,它清楚地告诉人们教学目标及其测量。行为目标强调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和变化的条件。其一般模式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即它要求陈述提供什么条件(刺激)和学生能做什么(行为)。

(4)行为目标的缺点:应用时教师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由于教师长期受传统陈述目标的影响,习惯于既好懂又方便的抽象词语。一是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过分关注无形中造成了人们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隐因素的忽略,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行为目标在评价人的时候,把人的行为分解为各个部分,这样容易割裂的人整体性。三是使用前必须对教师进行较为系统的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训。

行为目标例子:

阅读目标:

例1:读以AN结尾的CVC(即辅音—元音—辅音)三个字母章节,如can、dan等,共10个项目;其中9个项目正确为及格。

例2:“给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其中一个分母能被另一个分母整除(如3/6和2/3),学生能通分并求两个分数的和,15道题中对12题为及格。

例3:给出10道有关革命战争的是非题,学生能分别在正确和错误的命题上标上是与非,9题正确为及格。

例4:心理学目标:提供有关遗忘过程及其原因的实验数据(包括图、表),能说明该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和它可以支持的假设。

2.生成性目标

主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更多地强调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随着教育教学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举例:准时的课是好课吗?

3.表现性目标(艾斯纳)

主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表现性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

表现性目标是引发的。表现性目标是学生可能用其过去所学的各种技能和理解的主题,透过这个主题,学生的技能和理解扩大和精致了,而且能够更加显示个人特质。

表现性目标是多元的,教师提供一个情景,学生由此获得其个人的意义,学生在此情景中生产的产品会因人而异的。

表现性目标只是教学目标具体化的可能的补充。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在实践中很难起到指导作用。教师千万不能完全依赖此目标,不然,在陈述目标时又会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

第三节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二)整体性原则

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与教育总目标相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可行性原则

实现的各种可能性,制约教学目标实现的各种条件;符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四)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描述学生的具体行为,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阶段性原则

突出每个附件特点,使每个阶段的目标具有连贯性。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细化、具体化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如何具体化为单元教学目标?

1.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基础、能力、需要等实然状况与课程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应然状况之间的差距。

2.要确定相应的学习内容,以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3.要进行学习内容的组织与调控。

4.要以某种相应的形式陈述单元教学目标。

(二)分析、确定任务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分析、确定任务提供了依据。

在单元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要对学生所要达到单元教学目标的规定和所需要的相应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剖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任务。

扒皮法

(三)寻找教学起点

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为基础,进一步确定教学起点。

1.对学习者社会特征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成熟程度、班级水平、心智水平、心智发展水平、对所学内容的态度。

方法:观察、谈话、访问、开调查会等,必要时采用心理测量的方法。

2.对学习者预备技能的分析

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新的学习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子。

3.对学习者目标技能的分析

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如使用期末考试题对学习者进行预测。

四、教学目标的陈述

(一)定义

教学目标的陈述是指以一定的方式将教学最终要追求的目标表述出来,也就是将人们思想中的要求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陈述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尽量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

化,目标陈述就可具体化。教学目标包括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发生的行为、行为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水平。例如: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

2.教学目标的陈述既要关注到学生内在的体验、感受,又要关注学生在整个行为当中的表现,将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协调起来。请看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认识):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从具体中辨认对象。

(2)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明确与有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4)灵活运用: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有关方法完成任务。

技能:有人认为三个层次:会;比较熟练;熟练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参与、经历、发现、探索、感知、交换意见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欣赏、感受、养成、树立、具有、愿意……乐于……能坚持……形成、确立

3.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认知领域的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三个层次。态度的目标应尽可能反映接受、反应、评价三个层次。如布卢姆的目标分类;也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教学看成课程实施的过程。

4.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应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

5.如果从测量方面考虑,用布卢姆的分类系统陈述目标更好些;从指导教学方面考虑,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陈述目标更好些。大的教学目标宜用布卢姆的分类系统来陈述;小的教学目标宜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来陈述。

五、教学目标制定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教学实践的关注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偏离与误区

1.把教学目标等同于学习内容

2.教学目标含糊、不明确

3.教学目标单一、不全面

4.教学目标缺乏启发性、引导性

5.教学目标忽视了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二)实践的智慧——教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1.帮助教师本人正确理解、科学把握教学目标

帮助教师的人:教育专家、教研员、校长、其他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等教师之外的人员以及教师自身这两类人。

(1)教师之外的人员的帮助

教育专家、教研员帮助教师逐渐澄清自己的教学目标假设、心中所持有信念,且从理论上帮助教师分析对制定教学目标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如何捕捉到更加有利的因素。

校长、其他教师可以从学校教学实践的角度帮助教师正确地理解教学目标。

来自学生的真实声音可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教学目标的最直接的来源。

家长、社区工作人员持有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渴望与追求,这类人群的意见和想法也为理解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2)教师自身的帮助

教师以自己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通过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目标观念、剖析这种观念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建构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把教师理解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师生共享的愿景

教师理解的教学目标如何转化为师生共享的愿景?

转化主要由教师本人来完成,主要是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才能完成。

教师主要是通过教学前的备学生、教学中与学生交往互动以及教学后的深刻反思来完成把自己所理解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和学生共享的愿景的。

(1)教学前的准备:要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特点、已有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2)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建构共同愿景的过程,正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共同的愿景行以生成。

(3)教学后的反思:教师以自己、以学生以及师生共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的过程,这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

本章思考题:

1.怎样理解教学目标的概念?

2.教学目标有哪些特点?能够实现怎样的功能?

3.教学目标有哪些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4.简述布卢姆、加涅、巴班斯基、奥苏贝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作简要的评析。

5.分别从教学目标的层次以及教学目标的性质两个角度来阐述我国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6.简述教学目标分类的依据、原则以及一般步骤。

7.如何进行教学目标的陈述?陈述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8.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哪些误区?应该怎样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9.自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原则、一般步骤等引导下,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10.调查身边的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表述情况,说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备课的含义及作用

备课的含义及作用 1、备课的含义 当前,广大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方面,备课就是写教案;另一方面,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 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 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备课含义及作用;学校对于教师备课要求死板;学校对于备课平时不要求,期末搞突然袭击。 深刻了解备课的含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体现着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能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各个环节作用简单叠加,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备课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具体计划,从而预设教学的系统或程序,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生成(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让学习者惊喜,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2)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备课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 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人们更多强调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只能是“传声筒”、“搬运工”。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若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 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硬的,没有感情的。具体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知识的具体化、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 (3)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

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概念

3.1.1数列 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 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4.提高观察、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数列概念;2.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 教学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在前面第二章中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映射与函数的知识,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函数的定义. 由学生齐声回答函数定义. 函数定义(板书): 如果A 、B 都是非空擞 集,那么A 到B 的映射B A f →:就叫做A 到B 的函数,记作:)(x f y =,其中.,B y A x ∈∈ (Ⅱ)讲授新课 在学习第二章的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数列有关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观察这些例子,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启发学生发现数列定义) 由学生归纳、总结上述例子共同特点:均是一列数;有一定次序 引出数列及有关定义 一、 定义: 1、数列: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例①:“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的第6项。 数列的一般形式:Λ Λ,,,,,3 21n a a a a ,或简记为 {}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n 项 综合上述例子,理解数列及项定义 如:例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31 ”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 项 1 51 41312 1 ↓ ↓ ↓ ↓ ↓ 序号 1 2 3 4 5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word版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1)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征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焦虑程度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的意义、步骤(教师必读)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1.有利于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 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学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学设计。”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学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教学系统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将教学活动的设想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用可以复制的技术作为教学的手段。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能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是促使教学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沟通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学理论。但长期以来,教学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广大教师批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对改进教学工作帮助不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09:55:0 [字体: ] 8]来源:? 作者:zj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

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俄语直接翻译过来的。从1952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在我国使用最早的一个概念。1912年1月,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之后曾长期沿用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也曾颁布过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至1952年刚好沿用约四十年。目前台湾的中小学仍使用课程标准一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课程标准是我们本民族长期使用过的一个固有概念,而教学计划、大纲则是舶来品。并且,教学计划在使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歧义,让人误解为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中,国家教委已正式用“课程计划”取代了“教学计

教学目标的含义和特点讲解学习

精品文档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能够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功能。要使教材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就要懂得艺术处理教学内容,设计出完美的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的范围很广,它也是备课的内容,是教案的一部分。但它不等于教案,教学设计的内容较详细、具体,涉及面较广,而教案相对较简约,它的容量有限,它不可能囊括所有与教学有关的内容。教学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设计泛指备课时要考虑实施的所有内容,有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等等。狭义的教学设计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设计。 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弄清教学目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几个相关概念。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计。反映国家、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和期望,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原则性强的特点,对各级各类学校都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但教育目的毕竟是宏观地指出教育的方向,要想把教育目的进一步落实,还必须有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具体要求,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它与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也就是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而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没有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就要落空。 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它以科目的形式体现出来,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课程的实施,把课程目标以标准化的形式明确清晰地表述出来。它可以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具体操作的指南。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 为了进一步理解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其特点来深化认识。 (一)预期性 教学目标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之前,即预见到教学活动可能促使受教育者身心方面发生哪些变化。教学目标以教学对象发展现状为基础,但又超越其发展现状,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教师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有成效。 (二)系统性 教学目标是一个由若干具体目标组成的系统整体,具体教学目标之间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因此必须以系统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教学目标。组成教学目标系统整体的各具体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在实践各具体教学目标时,应该将其放到整个教学目标系统中来确定其地位及价值。因此,“教学的艺术在于:把一个复杂的最终产物分解为必须分别并按某种顺序达到的组成部分。教授任何一种事物,便是在向着终极目标前进时,一面记住所要达到 精品文档

教学目标的分类方式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的目标序列,其中,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最为大家所熟悉。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知道: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例如,能够叙述牛顿三大定律。 ?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 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 (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括。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 的概括等。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 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等。 ?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法语教学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 析等。 ?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例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 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评价:对材料(如论文、小说、诗歌、研究报告等)做价值判断的能力。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

第四章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2

第四章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功能;2.能描述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布卢姆、加涅、巴班斯基、奥苏贝尔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并分别做出简要评析; 4.能用自己的话阐述我国教学目标的分类;5.掌握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则和一般步骤;6.能准确陈述教学目标,并能把握陈述时应注意的问题;7.自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制定一份教学目标;8.掌握教学实践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误区及其改进策略。 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马克思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教育是一种目的性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教学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即每一次教学活动,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言语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B.S.BIoom)认为:目标就是预期的结果;2?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R.E.Tyler)认为:形形色色的行为方式的变化,就是教学目标; 3.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说这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 4.有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我们的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是教学目标是在当下的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三是教学目标以一定的教学活动为依托。四是教学目标是一种更加具体的、微观的概念,有些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 (一)预期性从概念可以看互联网,教学目标是在当下基础上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

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及其发展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并不是在教育领域最先提出并得到运用的,它最早是运用在心理学领域和企业管理领域。如在非语言的心理测试中,要求被试者通过动手操作具体的实物而对被试者的某种技能进行评价;在工厂里,主管人员通过观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项特殊工作任务时的表现来对工人的工作作出评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表现性评价才开始被教育测量学家关注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获得迅速发展,成为今天国外在学校课程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独立的学生评价方式。 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 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1)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且答案不存在对错之分,只存在程度之别(如优秀、中等、合格或不合格);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原因在于,表现性评价认为提供被选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的创造性。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同一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途径,强行规定问题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2)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 表现性评定需要记录学生实际操作(如学生的口头陈述、表演或舞蹈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外显行为)或学业成果(如论文、方案设计等),以此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完整性、真实性。这与传统评价中的资料收集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因为传统的学生评价只需要学生的卷面成绩。但是,表现性评定所需资料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3)表现性评定,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 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评价,也不在于给学生分等级或贴标签。它很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很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只能接受评价。这种被动性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评价的厌烦和畏惧,形成心理抵触,阻碍评价的进行,妨碍评价功能的发挥。与此相反,表现性评价积极主张学生参与评定,并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意识到评价是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方式。 在学校教育背景下,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academic achievement testing)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学业成就测验是把学生的学业成就从整个教育中、从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中、从课程中游离出来,单独进行评价,所以,这种测验比较长于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识记、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关注于低水平的、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真实的世界中运用书本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高度综合的心智技能却难以测查,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学业素质的测评更是无能为力。而表现性评价正好能克服传统学

浅析教学目标的定义与特点1

小组成员:王列 张晓慧 王雪芹 马秀萍 宋胡宁 李二亮

浅析教学目标的定义与特点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慢慢成熟,教学目标不仅是反应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向,而且必须在传统或信息教学中继续强化。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 我组总共查阅26篇文献,其中比较有效的有11篇,其中只包含教学目标涵义的文献有8篇,只包含教学目标特点的文献有1篇,包含教学目标涵义与特点的文献有2篇。将其内容分为: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表述。 文献综述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 李如密在《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提到: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节、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王国华、林祖荣在《课堂教学目标探究》提到: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目标的特点 杨心德1998年在宁波大学学报第21卷第4期《试论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说设计得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观察性、清晰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付生宝在2003年中国教师报第T00版《你会确定教学目标吗》一文中说当我们陈述教学目标时,应从不同方面表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性、规范性、艺术性和系统性;

王国华、林组荣在1998年《教学与管理》第6期《课堂教学目标与管理》中说好的教学目标要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层次性、全面性、实际性、明确性和重点性。 小组的观点与评论 (一)评论 经过辩证的讨论,我组比较认可李如密在《教学目标与目标教学》提到教学目标的含义,不仅是比较全面,突出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而且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科学的预测。然而王国华、林祖荣在《课堂教学目标探究》中教学目标的含义,只是说明教学目标的一些客观作用,未对教学目标做深入的研究,所以我组持反对意见。 对于教学目标的特点,我组比较同意付生宝在《你会确定教学目标吗》与王国华、林组荣在《课堂教学目标与管理》中的观点,系统全面的说明了教学目标的外在内在的特点,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意义。杨心德在《试论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简单描述了教学目标的特点,一方面是比较具有进步性,另一方面是具有某些缺陷。总体而言,我们反对他的观点。 (二)观点 经过思考讨论,以下是我组对教学目标含义与特点的观点: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者以教学对象为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计划性的确定,进而在教学活动中达到对教学对象学习情况有效的展现;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对象学习技能的具体的描述的一种工具。 高效成功的教学目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五下)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本册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参同)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教学的价值。 课时教学目标【共4课时】 第1课时轴对称(新授课) 教学内容:学习轴对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教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力目标: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教学过程:略。 第2课时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2,课本第8页练习一的1、2题。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美学价值。 2.知识目标: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找出其对称轴。

教学目标、知识类型和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分类 ——知识领域 一、记忆 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产生的反映。具体到生物教学领域来说,记忆就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的各种生命现象在头脑中产生反映的过程。 也就是说,是指对各种事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发展变化过程的回忆;对学科中的普遍原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回忆;对研究学科问题的各种方法的回忆;对事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回忆。 1、再认 是指对当学习过的学科知识再次呈现到自己面前时,能够正确地辨别出这些知识,这类行为(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再认。 2、再现 是指当学习过的学科知识没有呈现在自己面前时,能够在头脑中正确地回忆出这些知识。这类行为(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对这些学科知识的再现。 二、理解 是指学生对各种关于学科语言或文字的信息中所表达的含义的把握;对其中所表达的外显行为的内在体验;并且能将其中所表达的含义正确传递出来的行为。(即能够在心理和行为上反应相关生物学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这种水平的心理活动就叫做理解。 1、转化 是指个体能把交流内容转化为其他术语,或转化为另一种交流形式。 2、解释 是指对学习内容的说明或总括,即个体能在头脑中对交流材料重新排列、重新整理或用新的形式进行描述。 3、推断 是指根据对已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从已知的知识中经过推理推测出新的知识。 三、运用 是指学生能在某些特定的或具体的情景中,(学生对于从没有见过的客观现象或问题,能够采用不曾使用过的方式、方法)使用所学过的各种学科知识,解释客观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在个人生活或生产中遇到的与某学科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行为。 “运用”的标志是:在没有说明为解决的模式的情况下,学生能正确地运用相关的学科知识于相应的情境中,对产生现象的原因做出解释,或者使问题得到解决。 “运用”就是使所学过的知识达到了“迁移”水平。 1、解释与学科相关的现象 是指用所学过的知识(形态结构、功能、关系、概念、原理规律等),经过推

课堂教学目标(1)

课堂教学目标 在汉语中“目”有眼睛、看、注视、视野等含义;“标”指标准、标的。目标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观察、射击、攻击、寻找、嘲笑等行为的对象或某些行为所要达到的地点;其二指对活动结果所预先设想或拟订的要求、标准。英语中的purpose、goal、target、aim、objective等词均有目标之义,purpose、goal、target、aim往往指一般的、较为宏观的目的或目标,objective一般表示具体的目标,往往与具体行为的对象或行为结果相联系。 教学目标,自始至终都应该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或学习后在内在心理或外显行为上产生知、情、意、行的变化为目标。 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激励理论认为,激励作用的大小遵循“激励力=目标效价×目标达成度”这一规律。这里的目标效价是指个人对目标价值大小的评价。从目标效价角度说,要提高激励力就要使制订出来的目标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是有价值的。目标达成度即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从目标达成度来说,要提高激励力就要提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效价与目标达成度往往互为消长。教学目标过易,达成度高,效价就偏低;教学目标过难,达成度低,效价又往往会提高。目标效价与目标达成度任何一项过高都不能起到最大的激励作用。只有教学目标适中,“目标效价×目标达成度”的积(激励力)才能最大。所以,教学目标太容易或太难达到,都不能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动力,只有教学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上应结合精确化表述(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和模糊表述(对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表述)的优势,做到既有一般性目标,又有具体目标。

“说课”的含义和特点及

“说课”的含义和特点所谓“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堂课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其对以上诸项所作的分析。“说课”是一种课前行为,属于课前准备的一部分,这与课后的反思总结有所不同。 “说课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 重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 重在分析:“说课”不仅要摆过程,还要说道理,要对教案作出分析,首先要分析大纲、教材,明确所讲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来龙去脉,然后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出能说清道理的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课的分析上下一番功夫。 三、关于如何“说课”: 1、把握要求、容量适当:把握好程度份量,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之一。要处理好提高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的要求、容量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堂上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步子应该迈实,对所讲的内容应能基本落住。实际上,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速成"。教师的素养体现在对课堂教学中程度、分量的“度”的准确把握上。 2、立足于“课”,寓技于“课”:“说课”的侧重点主要是在对教学的设计和分析上。“说课”不同于教学基本功比赛,不同于教学技能表演,它必须立足于“课”本身。 3、掌握详略,突出重点:“说课”时,应在全面介绍情况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那些教师较为关心、渴望了解的重点问题,展示出解决和处理问题的办法,以充分发挥“说课”的交流作用。 4、避免空乏,力求实在:既要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又要有落实的措施,使人看得清,抓得住,发挥好“说课”的交流作用。 “说课”是青年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青年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但不管是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还是已在教育战线上工作过多年的中青年教师,往往对“说课”一词并不熟悉,对什么叫“说课”,说什么,怎么说,知之甚少,为此笔者就自己的观点,来谈谈“说课”: 一、什么叫“说课”

教学目标的分类培训资料

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是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在当代教学理论领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并就此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 国外教学目标分类研究的理论观点很多,其中以下几种较具代表性: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个把分类学的理论运用于教学领域。在他的推动下,教学目标分类研究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的领域,对指导当代教学目标设计影响深远。布卢姆及其合作者们遵循的分类原则主要有: (1)教育的原则。各类别之间的主要区分应大体上反映教师对学生行为所作的区分。 (2)逻辑的原则。分类学应编制得合乎逻辑,并保持内在的一致性。 (3)心理的原则。分类学应与我们目前了解的心理现象相一致。 (4)中立的原则。分类应该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体系,能以比较中立的态度来表述每一种教学目标。布卢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布卢姆本人提出了认知目标的分类,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分类是由克拉斯沃尔(David Krath-wohl)和哈罗(Anita Harrow)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提出来的。其分类结果如下图: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其《学习的条件》一书中,认为学习的结果,或者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形成学生的五种能力: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和态度。又将智力技能分出五个附属范畴(亚类),并按其复杂程度排列为:鉴别作用、具体概念、为概念下定义、规则和高级规则。如下图: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是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

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简单的分类计数的方法,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经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 3.养成爱整理,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分类和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化,会自己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多媒体,气球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接到了动物王国的一个担任评委的邀请,他们准备动物森林里开展一个有“我是勤劳小少年”的比赛,比比看谁是爱劳动,爱干净的。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吗?你们也来担一下评委,谁会赢?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引导让孩子进行房间的整理。 2、揭示课题:分类与整理。 二、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我准备了一些气球想送给大家,,它们太乱了,我想知道这每种气球都有多少个,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准确的知道呀! 引导孩子对其进分类标准进行思考。 三、操作探究,充分交流 (一)操作活动1:按给定标准分类计数

1.说明活动要求 要求:先分一分,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2.开展操作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 教师把学生分类的结果有选择性的呈现在黑板上。 学生的分类结果可能有: 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有: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4.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对比与交流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并评价所展示的不同作品。 (2)教师适时修正或调整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例如纵向或横向排列不整齐,排列时没有一一对应,图文结合时没有表格等,使之更接近于较为标准的实物统计图,象形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 (3)表扬优秀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