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学习反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反思中学习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只要我们建立起一种自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乐于反思的心态,在反思中学习,就能在平淡无奇的教学情景中,从转瞬即逝的教学细节中捕捉住反思的内容。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一次赛课活动,我与一男教师上了同一堂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一篇课文由两位教师来执教,教者都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但是两堂课上下来的反应却大不相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反应沉闷,我上得特别吃力,而在另一个课堂上,气氛活跃,师生对话精彩,我就在思考,这两堂课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教学设计上,我本以情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在感受中学习。课前播放《爱的奉献》渲染奉献精神的伟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台湾同胞的无私奉献,最后理解“生命桥”的含义,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课前还自我满意的教案,为什么会上成这样的一堂课呢?静心反思,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师生交流不够

这次是借班上课,我与学生接触不多,不够了解,对学情的分析也不够深,学生对我也感到比较陌生,当他们一下子出现在众多听课老师面前,表现十分拘束、胆怯。课前几分钟又没作沟通、交流,整个课堂上学生们“沉默似金”,气氛十分压抑,只有几个学生敢于举手发言,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就越发着急,师生的表现也很吃力,整堂课像是在完成教学任务。

二、忽略了语文的“基础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读与写的能力,本堂课中一味地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整堂课就成了“被情所困”。其实在体会台湾青年不顾身命安危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抽取骨髓时,应引导学生想象这位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并写下来,这样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课堂也就丰富了,厚重了。

三、情感应在推波助澜中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经过有效的强化才能得以充分开启。

在本堂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台湾青年在余震中的坚定,无私奉献的精神,我特地出示了“大地震”的图片,来烘托台湾青年处境的

危险,但没有抓住“静静”“突如其来”等词,没有体会台湾青年不顾及家人的安危,也没有体会到手术是否成功,也没有联系小钱的“静静的等待”来体会台湾青年的伟大无私,学生没能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也不会走入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动情,没有学生的感动,所以几处的朗读都没有入情入境。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这堂较为失败的公开课上,我发现了许多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