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建筑概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地域性建筑的影响因素

地域性建筑的影响因素

人 文 历 史 的 不 同也 使 得 地 域 性 城 市 建 筑 呈 现 出 不 同 的 特 点 与 韵 味 。 以上 海 为例 , 首先, 上 海 是 早 期 殖 民 国 家 在 中国选址 租界 较 多的城市 之一 , 它 的独特 历史 , 使 其早 早地 走 向了世界 , 接 受了 多个 国家 的文化风 格 。 外滩 建筑 群 便 是 一 个 很 好 的 例 子 ,这 些 建 筑 群 留 下 的 深 深 的 历 史
痕迹 。
法, 与设 计理念 。 以三亚 为例 , 三亚位 于 海南省最 南端 , 属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区域 。 阳 光 明媚 , 长夏 无冬 , 降雨量 多 , 全 年 晴 日在 三 百 天 以上 ,是 驰 名 四 海 的避 寒 度 价 旅 游 胜 地 , “ 向 世 界 出 口
二 、 文 化 因 素 影 响 地 域 性 建 筑 形 态 的 因 素
当 今 时代 是 被 工 业 、 科技 、 各 种 新 奇 时 尚 所 修 饰 的 时 代。 建筑 界亦 是如此 , 在 种 种 新 技 术 与 新 社 会 关 系 的存 在 的 背 景 下 , 喧 嚣 的 建 筑 界 或 是 诚 惶 诚 恐 地 寻 找 能 与 计 算 机 芯 片 和 太 空 时代 相 对 应 的 建 筑 风 格 ,如 金 属 的 科 技 感 玻 璃 的 时 代 感 被 大 量 的 运 用 于 当今 建 筑 设 计 中 。 或 是 以 玩 世 不 恭 的 态 度 对 过 去 时 代 的 历 史 进 行 简 单 的 拼 贴 。 一
地 理 环 境 影 响 地 域 性 建 筑 形 态 的 因素
c o n t e x t ” 一 词 中译 来 。 “ 文” 即指文化 , 文 化 包 含 的 因 素

《[建筑的地域性]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论建筑的地域性》首先黄总谈到了建筑的地域性,他说,建筑本质最简单直接的描述,仅仅是一个“上栋下宇,以蔽风雨”的空间,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掩避体”,建筑就是人类的房子,首先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住”的问题,其次才是美观和文化。

建筑的存在需要场地,而后房子的修建需要材料,其次,建筑的过程,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因此任何建筑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性的特征。

地域性、民族性、乡土性、相互渗透又都生长在传统性基础之上,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建筑传统的形成,就是源发于不同的地域原始环境。

“一切建筑都是地区建筑”(注1)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空间、场所之间的关系,为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传统是突出时间因素,强调不同历史时期建筑之间的纵向区别,地域是突出空间因素强调因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所产生的建筑之间的横向区别。

其实,最初建筑的形象和功能都是自然生成的,经过历史上不同地域人们的反复印证,成为一种识别标志,成为一种建筑文化。

202x年“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时至今日,对于地域建筑多有高水平的论述,见之于学报、书刊已十分活跃,虽然所谈角度各有区别,但基本要领却都趋同,本文对于地域性建筑的名词解释,不妨在此引用名家定义,少费斟酌,在建筑创作上,又可成为明晰的理论依据。

地域性建筑的定义“以特定地方的特定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特色的建筑作品”(注2)地域性建筑=地方性建筑其最基本的特征为:1、回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2、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能源和建造技术;3、吸收包括当地建筑形式在内的建筑文化成就;4、有其他地域没有的特异性并具明显的经济性。

但是地域建筑的表现又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更多的意义:广义的地域建筑“是指利用现代材料与科技手段,融汇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某种气候条件而设计,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些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与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注3)高技乡土所谓“高技乡土”是将高技术与地理气候,地域环境、乡土文化以及建筑营建方法相结合,追求现有信息、智能以及生态技术功能,又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创造倾向。

论建筑的地域性

论建筑的地域性

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特点及影响因 素
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与功能:地域性建筑空间的研究不仅空间的形式,还强调功能性的实 现。不同地区的建筑空间形式各异,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和使用需求。
2、文化传承:地域性建筑空间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传统与现代、本 土与全球的交融。例如,中国的园林建筑空间讲究意境和自然,体现了儒道文 化的融合。
在当代社会中,丹麦建筑地域性的研究现状也值得我们。丹麦政府在建筑领域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建筑师和居民积极参与建筑地域性的传承和发展。例 如,政府设立了专项基金,资助那些能够体现丹麦建筑地域性的项目。此外, 一些知名的丹麦建筑师也致力于发扬本国的建筑传统,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设 计中。
总的来说,丹麦建筑地域性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 好地了解丹麦的建筑风格和特点,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丹麦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深入研究丹麦建筑地域性,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和 参考,丰富人类的建筑文化宝库。
在装饰细节上,傣族干栏式建筑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的外墙通常挂满具 有民族特色的手工挂毯和彩绘,而室内则摆满了陶瓷、竹编等手工艺品。这些 装饰元素既展示了傣族人民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 的敬畏。
地域性建筑的影响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地域性建筑的重 要性愈发凸显。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与科技化的同时,不忘初心,尊重 和传承地方文化和传统。
3、可持续性: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地域性建筑空间研究也开始可持续性发 展。在材料使用、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努力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参考内容三

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建筑地域性建筑【摘要】地域性建筑是每一种类型的优秀建筑的必然属性,也是其优秀的前提,建筑发展的趋势也必然是地域性。

一个建筑如果失去了地域性,忽略了所处的环境,也就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

【关键词】地域性全球化发展前提引言当今的中国建筑也受全球化的影响, 很多建筑几乎没有考虑场所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只是把建筑放在一个被人为整理好的场地上, 这样的建筑放在哪都一样, 它没有与场所建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样的建筑也失去了意义, 这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需要创造的不仅是一个房子,一个穿插的空间, 而更应是一个视觉化的“场所精神”。

地域性建筑体现了一个地域的建筑文化的精华和特色。

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

比如江南水乡,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客家建筑文化,干阑式建筑文化,蒙古包,新疆维吾尔族民居,西藏的藏雕楼,北方的四合院,纳西族的井干式木楼房,西北的窑洞等等,无不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宗教信仰。

同时地域性建筑又具有兼容性,它跟当时的文化潮流,政治思想,科学技术甚至社会经济是分不开的。

它不仅是一个建筑物,更是一个艺术品,它的精神涵义赋予其神秘感,历史感,美学观念。

一、地域性是优秀建筑必然的属性每一种类型的建筑的出现都离不开他所属的特定环境条件。

建筑的地域性都是某个地区种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要素中包括气候、地理、材料、技术、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因素所决定的。

种种这些因素也有等级之分,其中“生产生活方式”是由之前各因素决定的,而它们在一起又决定了社会心理等因素。

可见在考察某个地区内的建筑地域性的时候,越“硬”的因素,越是最基层的影响因素;考察某个“地域性”的内涵时,固然不能忽视人文方面因索的影响,但是如果仅仅抓住了这些末端因素而不理会那些自然因素,也是错误的。

一般来讲,当建筑技术水平比较低时,往往自然条件是无法克服的,人们必须顺从;而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时,虽然提供丁局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经济因素仍然会限制人们的建设行为。

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把握

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把握

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把握1. 引言1.1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重要性地域性问题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建筑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必须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地域特色。

地域性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历史、气候和地理条件,为建筑赋予独特的地方气息和韵味。

考虑地域性因素还可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地域性问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建筑的功能和使用效果上。

建筑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以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地域性问题还可以影响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间设计,使其更符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地域性问题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地域性因素,才能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空间环境。

建筑设计师应当注重地域性问题的研究和运用,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中,打造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作品。

【2000字】1.2 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地域性因素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域性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形式、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方面。

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物的形式上。

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会影响建筑的外形和结构。

在寒冷的地区,建筑物往往会选择较为厚实的墙体和屋顶,以保温隔热;而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则可能会采用透气性强的设计,以便通风降温。

这种适应性设计考虑了地域性带来的特殊气候条件,确保了建筑物的舒适性。

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也体现在材料选择上。

不同地域的资源丰富程度和传统工艺影响了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靠近海洋的地区,可能会选择使用海水淡化后的海水石等海洋资源作为建筑材料,而在干燥地区,则可能会采用沙漠中的沙石等当地材料进行建筑。

这种根据地域特点选择材料的做法,既符合当地资源情况,又能体现地域性的特色。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城市建设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建筑风格到建筑材料,从公共设施到市民生活空间,都深 受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影响。例如,青岛的欧式建筑风格在城市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青岛独特的城市名 片。
对青岛市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对市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生活在殖民地式建筑和欧式建筑风格的区域内的 市民,他们的生活习俗、社交活动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天津
青岛与天津同为沿海城市,两地建筑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海滨建筑、殖民地风格等 。然而,两地建筑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天津的租界区建筑更加多元化,而青岛则更
注重德式风格。
上海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建筑风格更加现代和多元化,与青岛的地域性建筑风格差异 较大。
与其他内陆城市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04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代表作 品与案例分析
八大关建筑群
八大关建筑群是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 价值。
建筑群以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 格。
八大关建筑群包括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如日租界的日本式建筑、德租界的德国式 建筑等。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引言 • 青岛地域性建筑风格与特色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影响与
传承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代表作
品与案例分析
目录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其他地 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是指在青岛地区 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建筑文 化,它反映了青岛地区的历史、文化 、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

中国建筑的地域差异

中国建筑的地域差异

华东地区的建筑风格以江南水乡 民居为代表,多采用白墙、黑瓦、 木梁架结构,注重与自然环境的
协调。
建筑布局灵活多变,以天井、院 落、水池等构成开放式空间,注
重绿化和景观设计。
装饰风格细腻,色彩丰富,以白、 灰、蓝、黑等为主色调,体现了 华东人民的细腻、灵秀的特点。
华南地区的建筑特点
华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岭南建筑为代表,注重通风(通风在英语中的意思 是通风,通风在中文中的意思是通风)和遮阳,适应热带气候。
历史、文化、气候等特点。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 是建筑多样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域性在建筑中的体现
01
02
03
建筑材料
不同地区的建筑材料有所 不同,如南方的砖、瓦、 石,北方的土、木、草等。
建筑形式
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也有 所不同,如南方的园林建 筑、水乡建筑,北方的四 合院、窑洞等。
建筑风格
THANKS
东坯房为代表,注重防寒保暖和生态适 应。
建筑材料以木、土、石为主,屋顶多采用坡屋顶或平屋顶。
装饰风格粗犷,色彩以红、黄、蓝等为主色调,体现了东北人民的豪放、 热情的特点。
03
中国建筑的地域性形成因 素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中国建筑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地势复杂多样,从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建筑形 式和风格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建筑往往依山而建,利用地形地貌,形成独特的山地建筑风格;而在 平原和盆地地区,建筑则注重布局和空间规划,形成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建筑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保护传统建筑和地域特色建筑,限 制破坏性建设。
推广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
鼓励使用地方材料和技术,传承传统建筑工 艺。

基于地域性原则的建筑设计理念探析

基于地域性原则的建筑设计理念探析

基于地域性原则的建筑设计理念探析地域性原则是指在建筑设计中根据所处位置、环境以及自然条件等地域特征,结合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进行设计,以创造出与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建筑。

建筑设计中所运用的地域性原则反映着当地的文化特征、建筑传统和社会历史,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建筑设计的风格和形式都会不同。

例如,中国南方的水乡建筑,因为地处水域之上,设计出现了许多方式保护建筑避免水害,如底层留有波浪状的地基,墙体与屋顶之间的空间设计,以及特殊的排水系统等。

而在北方的苏州园林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强调一种浮游的美感,打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此外,东西方文化则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如东方中式园林注重“静”的美感,而西方皇家宫殿则注重“动”的美感。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建筑风格和形式上,也渗透到建筑的功能与使用上。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须考虑到当地气候、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因素,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可持续的生活体验。

例如,新加坡的住宅设计非常注重与周边环境的互动,通过写字楼和公寓之间的组合,人们不仅可以享用城市的便利设施,还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体验城市的各种文化活动。

在北欧国家,建筑设计非常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在设计中经常采用生态材料、智能采光、雨水回收等技术,达到节能减排效果。

总之,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体现着建筑师对当地人文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深入了解和理解,是建筑与地域、人文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

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地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建筑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并承载每个地方独特的历史和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性建筑概念以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地域性的概念以及地域性的主要包含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的概念和人类需求理论,分析了地域性的4个方面对于建筑的影响,从而得出地域性建筑的概念和地域性建筑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地域性、地域性建筑、影响因素
在文化的全球化的过程中,建筑也不可避免的全球化,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地域特色的逐步消失。

地域性建筑,相对于全球化建筑的一个词汇,在人们追求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成为了建筑界的热门词汇。

研究地域性建筑这个词汇的概念,首先,将“地域性建筑”这个词汇进行拆分,拆为“地域性”和“建筑”两个词汇。

我们首先必须应当了解,地域性的概念、地域性包含的方面和影响地域性的主要因素。

1.地域性
1.1地域性的概念
地域性是基于“地域”这个词汇所衍生出的词汇。

地域的概念: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

地域性的概念,便是基于地域(即是以客观上的空间作为载体),一个多元化,多维度的现象的表示。

1.2 地域性包含方面
地域性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方面的内容:a.地理;b.历史文化;
c.经济;
d.政治。

下面将具体分析地域性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概念、内容,为地域性建筑可能产生的影响做铺垫,提供可参考的影响要素。

a.地理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域性,首先最主要的包含方面就是地理方面。

但是这里的地理,并不是单纯的只是空间上的地理的概念,而是以空间上为载体,该区域的物理特性,包含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

b.历史文化
不同的地区通过地理等基本物理属性的差异性,从而影响到了人类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外貌等因素中,更多体现在性格特征等因素中。

性格特征等因素,通过人类的聚集作用扩大,便形成了特定区域的特定的文化。

c.经济
地域性中经济主要指区域经济,即是指在一定的地域中,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

这里的区域只要指区域内部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因此,这里的地域单元可以小到一个经济结构完整的单元,例如一个城市的cbd,也可以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组团。

而且,这部分主要以经济关系为主,并不以地理区位为限制,因此
并不强调它们在空间上的关系。

d.政治
政治是各种集团进行集体决策的一个过程,也是各种集团或个人为了各自的利益所结成的特定关系,尤指对于某一政治实体的统治。

它也是该区域特定文化的集中体现。

例如先秦时期“民为邦本”为代表的民本论和古希腊时期的民主论,虽然它们的产生时代相似,而且均是以民为主、以民为本,但是在产生的背景、条件以及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

2.地域性建筑
在已经分析地域性的四个包含方面的基础之上,分析建筑的概念已经包含方面,并以此这两部分分别为线,相互对应。

建筑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概念:1.以材料、技术为基础所组成的外部场所以及基本内部空间。

2.以人文因素为主导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等方面。

即第一个层面,以技术为主导的,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第二个层面,以人文为主导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这里,对于建筑两个层面的需求:物质需求(基本属性)和精神需求(深层属性),我们用马斯洛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来对应。

其中基本属性包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两个基本方面,深层属性包括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三个方面。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
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a:地理与物质(基本属性):
建筑利用材料等特性,满足人们的基本是生活需求,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提供生活的居所,能够提供一定的抵抗自然侵害,例如下雨、防寒、隔热的能力。

b、c、d:历史文化与物质、经济与物质、政治与物质:
由于基本属性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以客观物质需求为主,因此作为以主管因素为主的历史文化与物质、经济与物质、政治与物质三个方面,并不会对于建筑地域性中物质方面产生很多影响。

在建筑的第一个层面来讲,基本以a(地理与物质)为主,即以通过相应的材料和技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这也是满足人们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最基本的需求。

其次才是通过深层层面,满足人们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更高层面的需求。

e:地理与精神(深层属性):
深层属性层面,建筑已经不再已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为主。

在这个层面,人们不仅仅希望建筑只是一个满足人们日常行为的基本空间,而是希望它能够带给人一种更加愉悦的生活、工作方式,甚至能够改变、创造人们的行为模式。

例如赫尔佐格在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中,便将街道的概念引入到建筑中来,从而一反以往办公大楼呆板的内部形态,创造了一个可供员工相互交流的灵活的空间。

通过对于空间的灵活运用,满足了员工相互之间的社交需求,并通
过让员工对于自己所在区域可以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展示,满足了员工自我实现的价值。

f:历史文化与精神(深层属性):
历史文化在地域主义的概念中,体现的最为广泛。

首先,正如上文所说,不同地域环境会产生人们对于所在区域不同的适应性,而这种不同的适应性,体现在建筑上,便产生了最初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例如中国的北方以抬梁式建筑为主,而中国的南方则以干栏式建筑为主。

其次,便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建筑也应该不断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于建筑高层面的需求。

g:经济与精神(深层属性):
区域经济与建筑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层面上。

这部分以地域经济中的地域划分为单位,通过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来促进形成地域的经济组团和经济模式,以促进区域发展。

h:政治与精神(深层属性):
根据地域主义中地域政治的概念,政治是一个集团或者个人的意志的体现,而它的影响范围是整个地域中的所有人类群体,所以政治对于建筑会有着深层次的影响,这里的影响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单体的建筑设计。

综合上面地域主义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建筑自身的概念,得出地域性建筑的概念,这里的概念主要以人类需求为主。

地域性建筑,就是通过一定的材料和技术,满足人类适应所在地域生活的基本条
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所在区域的人文(包括历史、经济、地理)因素的发掘,以建筑为表现形式,满足人类在所在地域深层次的需求。

3.地域性建筑影响要素
地域性建筑概念以需求为线,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基本层面和深层层面。

基本层面以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主,深层层面以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为主。

综合两层面的内容,总结出地域性建筑的主要影响要素。

3.1材料与技术
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应该立足于本地区,通过对于材料与技术的利用,满足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

在基本层面中,并不会过多的去强调建筑如何体现当地的地域特征。

但是,在深层层面中,材料与技术作为表现手法,通过对于人文因素的诠释,来体现地域性。

3.2 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作为地域性建筑的主导因素,主要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予以涵盖。

下面以青岛为例进行说明。

从地理方面来说。

青岛是一个山地与海洋结合的城市。

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就要考虑山地的因素与海洋的因素,以达到与山地地形,海洋风貌的良好的结合。

从历史文化来说。

首先,青岛是一个殖民城市,老城区也多以德式、日式建筑为主。

因此,在老城区的建筑,应当以考虑与老城区风貌结合为前提进行设计。

其次,青岛又是一个海滨城市,作为
帆船之都。

我们就应该更多的考虑海洋文化的特性,在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中更多地考虑与海洋文化的结合。

从经济、政治方面来说。

青岛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城市,因此,在建筑形式、建筑技术已经建筑材料的运用过程中,也不应该墨守成规。

青岛在自我的定位中便是着眼于成为一个大都市,因此,在以城市设计为主,包括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有符合青岛的发展理念。

4.结语
由人类的需求层次可以看出,在人类已经基本满足基本层次的需求以后,人类需要更高层次的,即精神层面的满足。

最近一直强调的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自我价值的发掘和回归。

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也应该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进行一系列的地域性建筑的研究和发展,以展现地域性文化的发展。

同时,作为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以引领地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东内拉·胡贝尔.地域·场地·建筑.焦怡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亚历山大·楚尼斯. 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 王丙辰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钟华楠,张钦楠.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跨文化建筑;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