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生物专题7生物与环境 学案

2021高考生物专题7生物与环境 学案
2021高考生物专题7生物与环境 学案

专题七生物与环境

概念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

4.阐明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5.阐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6.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7.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8.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9.解释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10.阐明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稳定。

1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12.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

1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提示:①初生演替 ②次生演替 ③随机分布 ④集群分布 ⑤均匀分布 ⑥标志重

捕法 ⑦迁入率和迁出率 ⑧性别比例 ⑨物种组成 ⑩捕食 ?垂直 ?水平 ?分解

者 ?消费者 ?食物网 ?信息传递 ?物质循环 ?往往双向 ?全球性 ?单向流动

○21负反馈调节 ○

22抵抗力稳定性 ○23恢复力稳定性 ○24保护生态环境 ○25自我调节能力 ○26人口增长

一、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

1.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以及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都属于

种群的数量特征。(×)

提示:前者是种群的空间特征,后者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2.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所得

数值与实际值相比会偏大。(√)

3.某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逐渐降低。(×)

提示:在种群的“S ”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 2前逐步增大,之后又逐步降低。

4.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提示:理想条件下为“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森林群落有垂直结构,草原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提示: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

2.调查小麦田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工作。(√)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提示: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种群密度。

4.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提示: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分布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不包括生物种群特征。

5.裸岩、冰川泥和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裸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提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CO2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

提示: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的循环,而不是含碳化合物的循环。

3.田鼠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牵牛花具有晨开暮合的特点,由此可见光信息的传递在调节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提示:牵牛花具有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的传递在种群繁衍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1.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提示:表现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故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2.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提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直接价值。(×)

提示: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间接价值。

4.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提示: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而恢复力稳定性

弱。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2)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该特征还

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②在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③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应以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为准。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

②如果第一、二次捕捉的个体数量是n 和m ,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有q 只是被标记的,

则该种群数量=nm q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两种增长方式

“J ”型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等;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S ”型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有限。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种群

数量有K 值(即环境容纳量)。

(2)K 值与K 2

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 值与K

2值的分析。

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有可能超过K 值,只不过是超过K 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

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 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 值与K

2值的应用。

1.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

例、年龄组成等)和空间特征(集群型分布、随机型分布和均匀型分布等)。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对于数量少的种群可以采取直接计数法,对于数量很

多的种群可以采取估算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估算法,得出的不是真实值。

3.样方法的适用对象: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

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不是所有种群都有全部的五大数量特征,如: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别

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5.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多种形式,其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包括

不受密度制约的“J ”型增长和受密度制约的“S ”型增长。

6.“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 t =N 0λt

中,λ>1且恒定,λ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

群数量的倍数,而不是增长率。

1.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说明理由。

提示:因为不同年龄组成的种群中,老年、成年、幼年的个体数不同,因此可预测其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进而可预测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2.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反之,K值会上升。

3.长江中的胭脂鱼曾经由于人为滥捕导致数量下降,为调查其种群恢复状况,一般采取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为何要避开其繁殖期?

提示:避免调查期间多个个体出生,造成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

4.要调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野驴的种群密度,通常采取哪种调查方法?并说明理由。

提示:逐个计数法。此地带野驴分布范围较小,种群个体较大。

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尝试用简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

提示:取出50粒黄粒玉米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1.[2020·新高考卷Ⅰ(山东卷)]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

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

解析: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 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

2

时,约为1.0×106个,A 正确;混合培养时,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 错误;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

量呈“S 型”增长,C 正确;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

正确。

答案:B

2.(2020·江苏卷)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

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

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

解析: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

度初始值,A 正确;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

再取适量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 错误;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 正确;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

的影响,D 正确。

答案:B

热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2020·福州一中模拟)调查某地麻雀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图

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第2年时,麻雀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第9年对麻雀进行数量调查,可知当年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由图可知,在第4年到第10年间,麻雀的种群数量在减少

D.第16~20年麻雀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加

解析:第2年时,λ=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因此麻雀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稳定型,

A 正确;据图分析,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即年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等,又由于第10年时,种群的λ等于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

此第9年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 错误;由图可知,在第4年到第10年间,种群的λ小于1,

麻雀的种群数量在减少,C正确;第16~20年λ>1且恒定,麻雀种群数量将“J”型增长,种群密度将不断增加,D正确。故选B。

答案:B

λ与种群数量关系的模型判断

(1)λ>1时,种群数量增大,如图中AB段(不包括B点)。

(2)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如图中B、D点。

(3)λ<1时,种群数量减小,如图中BD段(不包括B、D点)。

2.(2020·茂名四模)黄胸鼠是某地区危害较大的三大家栖鼠之一,为掌握该鼠的迁移和数量变化信息,进行有效集中防治,研究人员在2015-2018年间对该地区黄胸鼠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黄胸鼠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种群密度是指。

(2)图中为不同区域黄胸鼠数量的月际变化,依据种群数量特征分析,4-6月份住宅区数量高的最可能原因是,对黄胸鼠集中歼灭最佳时间约为上半年月间和下半年月间,以尽量降低该鼠对住宅区的危害。从环境容纳量角度考虑,可以采取(至少答出两点)等措施对黄胸鼠数量进行控制。

解析:(1)黄胸鼠活动能力强,种群密度的调査方法为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个体数。(2)根据图示信息,依据种群特征,4-6月份住宅区黄胸鼠数量高的最可能原因是黄胸鼠出生率提高,且有部分黄胸鼠从农田区向住宅区迁移,

迁入率提高;要对黄胸鼠进行集中歼灭,且尽量降低该鼠对住宅区的危害,必须在该鼠种群数量未达到最大值前进行处理,故最佳歼灭时间应在上半年的1-2月和下半年的8-9月;从降低环境容纳量角度考虑,可以采取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黄胸鼠挖造巢穴的场所;加强粮食储藏安全,采取断绝或减少食物来源等措施对黄胸鼠数量进行控制。

答案:(1)标志重捕法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个体数(2)出生率和迁入率明显高于死亡率和迁出率(或出生率和迁入率高)1-2(或2-3或1-3)8-9(或9-10或8-10)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黄胸鼠挖造巢穴的场所;加强粮食储藏安全,断绝或减少食物来源

种群特征的两个易错点

(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多,种群密度不一定大。

(2)误认为性别比例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其实年龄组成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热点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2020·潍坊临朐一模)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

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

D.调査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解析: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两个独立活动,取样点不要求相同,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A错误;大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B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进行逐个计数,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只需计数小动物的种类数,不必对生物个体逐个计数,C错误;调査结果均是弃耕后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而没有对弃耕前进行调查,因此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D正确。

答案:D

4.(2020·珠海测试)用标志重捕法测定某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B.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C.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D.若被标记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解析:根据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重捕总数×标记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物会引起部分动物运动能力受限而饿死,则测定结果会偏大,A正确;若标记后的个体在第二次捕捉时更容易被发现,则测定结果会偏小,B错误;若标记后的部分个体从该地区迁出到其他地方,则测定结果会偏大,C正确;若被标记个体会产生记忆导致第二次不易捕捉,则测定结果会偏大,D正确。

答案:B

调查种群密度的数据统计中“误差”归纳

(1)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①标志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志的个体数据偏少,据计数公式N总=初捕数×再捕数/再捕中标记数,推知,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

②被捕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相对真实值偏大。

③标志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如标志物过分醒目或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真实值应偏小。

④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出生、死亡或迁入、迁出。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考点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保护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即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3)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4)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4.生物多样性、价值与保护

(1)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同物种内)、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三种价值

①直接价值:工业原料、药用、食用、文学、艺术、旅游观赏、陶冶情操。

②间接价值: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也叫作生态功能)。

③潜在价值:目前尚不清楚的价值。

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3)四类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

1.凡是单一物种能表现出来的价值都是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又称生态功能,是指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潜在价值指还没有发现或尚不清楚的价值。

2.就地保护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进行保护;易地保护是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迁到其他地方保护起来。从保护措施可以看出,易地保护一般是针对数量少的动

植物(如濒临灭绝的生物)而采取的措施,而就地保护应该是针对数量较多,不宜大量迁移的动植物。

1.乡村级工业园的建立使工业废水污染近村河流。河流中的污染物增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河流中的污染物逐渐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水体污染物不能被分解者分解或超过了分解者的分解能力(或污染超出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2.某草原生态系统正在发生严重鼠害,农业部门在防治鼠害问题上提出了两种方案,方案一:投放高效鼠药;方案二:引入鼠的天敌。你认为有利于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是哪一个?简述理由。

提示:方案二。投放鼠药,在消灭鼠的同时,也会杀死鼠的天敌,鼠药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引入鼠的天敌,由于鼠与天敌在数量上存在相互制约,可以长期将鼠的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外来物种入侵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2.科研人员通过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治理湖泊的水华,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型挺水植物和藻类可形成竞争关系以及投放的鱼类能捕食藻类,从而限制藻类增长。

1.[2020·新高考卷Ⅰ(山东卷)]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解析: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答案:D

2.[2020·新高考卷Ⅰ(山东卷),改编]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解析: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正确;由题干信息“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可知逐渐被本地植物代替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没有天敌抑制其快速繁殖,导致本地物种缺乏资源而灭绝,D正确。

答案:A

3.(2020·浙江卷)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解析: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由分析可知,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A正确;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C错误;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D错误。

答案:A

热点一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调节

1.(2020·甘肃兰州一中冲刺模拟)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高于农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生态系统“遭到破

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而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C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态价值的体现,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答案:A

热点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2020·汕头一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下列有关生态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定期焚烧落叶,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

C.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解析: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或物种,A错误;定期焚烧落叶可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捕有害昆虫,可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来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这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许多野生动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由此说明生物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D错误。

答案:C

3.(2020·广东湛江一模)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为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环境等功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合理搭配植物可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湿地微生物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分解者以加快物质循环

D.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低于农田

解析:合理搭配植物,形成相对稳定的营养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物种多样性,A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B正确;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有利于加快物质循环,C正确;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高于农田,其价值也高于农田,D错误。

答案: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