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菌检测现状与发展
织物的抗菌性能与市场需求分析

织物的抗菌性能与市场需求分析在当今的生活中,织物无处不在,从我们日常穿着的衣物到家居装饰的纺织品,再到医疗领域的专用布料。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织物的抗菌性能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织物为什么需要具备抗菌性能呢?这得从我们的生活环境说起。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和微生物。
这些微小的生物可能会在织物上滋生和繁殖,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衣物上的细菌可能会导致异味产生,影响我们的穿着体验;床上用品上的微生物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影响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在医疗环境中,使用的织物如果不具备抗菌性能,就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那么,什么样的织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呢?这首先取决于织物的材质。
天然纤维如棉、麻等,虽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舒适性,但在抗菌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弱。
而一些合成纤维,如聚酯纤维、尼龙等,通过特殊的处理和添加抗菌剂,可以获得较好的抗菌效果。
此外,一些新型的功能性纤维,如竹纤维、银纤维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
织物的抗菌性能还与制造工艺密切相关。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纤维进行化学处理,使其表面带有抗菌基团,从而阻止细菌的附着和生长。
另外,采用纳米技术将抗菌物质嵌入到纤维内部,也能够提高抗菌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抗菌剂的种类也是影响织物抗菌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常见的抗菌剂包括有机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和天然抗菌剂。
有机抗菌剂如季铵盐类,具有杀菌速度快的优点,但可能存在耐热性差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问题。
无机抗菌剂如银离子、铜离子等,具有长效、稳定的抗菌效果,但成本相对较高。
天然抗菌剂如壳聚糖、茶树精油等,具有安全性高、环保的特点,但抗菌效力可能相对较弱。
在市场需求方面,近年来,消费者对具有抗菌性能的织物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服装领域,运动服装和内衣是对抗菌织物需求较大的品类。
运动时人们出汗较多,容易滋生细菌,而具有抗菌性能的运动服装能够减少异味和皮肤感染的风险。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与市场需求分析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与市场需求分析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对于纺织品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观和舒适度,其抗菌性能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纺织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衣物、床上用品到家居装饰,它们与我们的身体密切接触。
而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具备抗菌性能的纺织品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原理。
抗菌性能通常是通过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生长来实现的。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比如在纤维制造过程中添加抗菌剂,或者对纺织品进行后整理处理,使其表面具有抗菌功能。
常见的抗菌剂包括银离子、季铵盐类化合物、壳聚糖等。
这些抗菌剂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干扰其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效果。
具备抗菌性能的纺织品具有诸多优点。
一方面,它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异味的产生。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穿着的衣物或者使用的床上用品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这往往是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所致。
而抗菌纺织品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减少异味的出现,保持衣物和用品的清新。
另一方面,抗菌纺织品有助于预防感染和疾病的传播。
特别是在医院、养老院等公共场所,使用抗菌纺织品可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此外,对于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敏感的人群来说,抗菌纺织品能够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使用体验,减少皮肤炎症和过敏反应的发生。
那么,市场对于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的需求情况究竟如何呢?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具有抗菌功能的纺织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尤其是在经历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之后,人们对于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进一步推动了抗菌纺织品市场的发展。
在医疗领域,对抗菌纺织品的需求更是迫切。
医院中的医护人员穿着的工作服、患者使用的床单被褥等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以防止病菌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此外,一些医疗用品,如口罩、手术服等,也对抗菌性能有着严格的要求。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研究进展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研究进展在现代生活中,纺织品与我们的日常紧密相连,从衣物到家居用品,无处不在。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纺织品的抗菌性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抗菌纺织品的需求源于多方面。
首先,在医疗领域,医护人员的工作服、患者的床单等需要具备抗菌功能,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其次,运动领域中,人们在大量出汗后,衣物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异味和皮肤问题,抗菌运动服装能有效解决这些困扰。
再者,在日常生活中,如床上用品、毛巾等,若具有抗菌性能,能为我们创造更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实现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使用抗菌剂是常见的手段之一。
抗菌剂可以分为天然抗菌剂和化学合成抗菌剂两大类。
天然抗菌剂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例如,壳聚糖是一种从甲壳类动物外壳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对多种细菌和真菌都有抑制作用。
还有一些植物提取物,如茶树精油、芦荟提取物等,也被发现具有抗菌活性。
天然抗菌剂的优点在于其来源天然,对人体相对温和,环境友好。
然而,它们的抗菌效果可能不如化学合成抗菌剂显著,且稳定性和耐久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化学合成抗菌剂则包括季铵盐类、银离子类、纳米材料等。
季铵盐类抗菌剂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真菌。
银离子通过与细菌的细胞膜结合,破坏细胞结构,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纳米材料如纳米银、纳米氧化锌等,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
但化学合成抗菌剂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以及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除了使用抗菌剂,对纺织品进行物理改性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例如,通过等离子体处理、紫外线照射等技术,改变纺织品的表面结构和化学组成,使其具有抗菌性能。
这些物理方法相对环保,不会引入额外的化学物质,但往往需要较高的技术和设备要求。
在评估纺织品抗菌性能时,通常采用一系列的标准测试方法。
常见的有抑菌圈法、振荡烧瓶法、吸收法等。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与市场趋势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与市场趋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床上用品,从窗帘到毛巾。
而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
那么,什么是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它又是如何实现的?当前的市场趋势又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定义。
简单来说,抗菌性能指的是纺织品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生长和繁殖的能力。
这些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会迅速滋生,不仅可能导致纺织品产生异味、变色、变形等问题,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例如引发皮肤感染、过敏反应等。
实现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方法多种多样。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在纤维制造过程中添加抗菌剂。
这些抗菌剂可以与纤维原料均匀混合,从而使制成的纺织品具有持久的抗菌效果。
另一种方法是对纺织品进行后整理处理,将抗菌剂通过浸渍、涂层等方式附着在纺织品表面。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技术,如利用纳米技术将抗菌物质嵌入到纤维结构中,或者通过生物技术对纤维进行改性,使其具有天然的抗菌性能。
那么,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如何呢?近年来,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医疗领域,抗菌纺织品的需求尤为突出。
医院是各种病菌滋生和传播的高风险场所,医护人员的工作服、病人的床单被褥等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抗菌性能,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一些医疗用品,如口罩、手术衣等,也对抗菌性能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运动和户外领域,抗菌纺织品也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运动时人体会大量出汗,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具有抗菌性能的运动服装和鞋袜能够有效地减少异味和细菌感染,提高穿着的舒适度和健康性。
同样,在户外活动中,人们暴露在各种环境中,抗菌的户外装备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护。
在家庭生活中,消费者对具有抗菌性能的床上用品、毛巾、内衣等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卫生,抗菌纺织品成为了许多家庭的选择。
抗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是啥

抗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是啥
随着人们对卫生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抗菌纺织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不断增长。
未来抗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包括:
1. 新型抗菌技术:传统的抗菌纺织品常常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抗菌处理,但这些药剂可能存在安全和环境问题。
未来的抗菌纺织品发展将倾向于使用新型抗菌技术,如纳米技术、抗菌纤维和天然材料等。
这些技术能够更有效地杀灭细菌,同时具有较低的环境污染和无毒性。
例如,纳米颗粒可以在纺织品表面形成抗菌层,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2. 功能多元化:未来的抗菌纺织品将更加注重功能多元化。
除了抗菌功能外,可能还具有防臭、吸湿排汗、防紫外线等特性,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纺织品的需求。
3. 持久性和耐洗性:传统的抗菌纺织品在经过一定次数的清洗后,抗菌效果会逐渐减弱。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注重提高抗菌纺织品的持久性和耐洗性,使其抗菌效果在多次清洗后仍能保持较高水平。
4. 应用领域扩大:当前抗菌纺织品主要应用于医疗、卫生和运动领域。
未来将会扩大到更多领域,如家居纺织品、服装、鞋袜等。
抗菌功能的应用领域扩大将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的增长。
5. 生态环保:未来抗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还将注重生态环保。
从生产过程到使用后的处理,抗菌纺织品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纺织品的抗菌技术发展趋势

纺织品的抗菌技术发展趋势在现代生活中,纺织品与我们的日常紧密相连,从衣物到床上用品,从家居装饰到医疗用品,无处不在。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纺织品的抗菌技术逐渐成为研究和发展的焦点。
抗菌技术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其目的主要是抑制或杀灭纺织品上的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减少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
比如,在医疗领域,抗菌纺织品能够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抗菌衣物和床上用品可以保持清洁,减少异味和皮肤问题的产生。
过去,传统的抗菌方法主要依赖化学抗菌剂。
这些化学物质能够直接作用于微生物,破坏其细胞结构或干扰其代谢过程,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方面,化学抗菌剂可能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和过敏反应,尤其是对于那些皮肤较为敏感的人群。
另一方面,长期使用某些化学抗菌剂可能导致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使得抗菌效果逐渐降低。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的抗菌技术不断涌现。
纳米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纳米银、纳米氧化锌等,它们能够与微生物的细胞膜相互作用,导致其通透性改变,从而实现抗菌的目的。
与传统的化学抗菌剂相比,纳米抗菌材料具有高效、持久、安全等优点。
然而,纳米技术在纺织品抗菌应用中也并非完美无缺。
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纳米颗粒可能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生物抗菌技术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些天然的生物提取物,如壳聚糖、茶多酚等,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这些生物抗菌剂通常具有较低的毒性和刺激性,对环境也较为友好。
此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产生具有抗菌作用的物质,也是生物抗菌技术的一个创新方向。
但生物抗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抗菌活性的稳定性、生产成本较高等。
除了材料方面的创新,抗菌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智能抗菌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种技术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自动调节抗菌性能。
纺织品抗菌检测现状与发展修订稿

纺织品抗菌检测现状与发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纺织品抗菌检测现状与发展轻化1401 唐玉军摘要:简述了纺织品抗菌测试的基本原理、抗菌测试主要选择的菌种,概述了国内外纺织品抗菌抑菌性能定性、定量测试的常用方法,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纺织品抗菌发展方向。
关键词:抗菌性能;测试;纺织品;纳米抗菌一、绪论在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并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疾病,而一些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将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纺织品提出了各种功能性要求。
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应用,成为纺织业发展的新热点,其中抗菌防臭产品的开发应用尤其迅速及广泛。
抗菌纺织业蓬勃发展,抗菌纤维与抗菌纺织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各种抗菌产品纷纷涌入市场。
除了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纺织品,如内衣、内裤、衬衫、T恤衫、毛巾、床上用品、袜子、鞋垫、羽绒等以外,抗菌产品还被用于非穿着制品,如席子、汽车坐垫、空调滤网等因此如何准确地检测和科学评价这些产品的抗菌性能,对于抗菌纺织品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的测试方法及测试标准,国内抗菌测试主要采用国外测试方法。
由于实验条件不同,以及测试者对标准理解程度的差异,导致测试效果相差很大。
抗菌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大的概念,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之间没有严格的可比性。
如何根据所选用的抗菌产品的类别和性能,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抗菌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抗菌织物测试方法在国外研究较早,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研究成果较多,西欧发达国家也提出了一些测试方法,但与美日方法大同小异,而国内抗菌测试也主要采用国外测试方法。
二、抗菌检测基本原理作为功能性纺织品之一的抗菌织物,其通过抗菌试剂抑制或杀死微生物有几种方式当细胞暴露于致命的试剂时,可观察到许多变化。
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一、引言
二、纺织品检测的重要性
2.1 保障消费者权益
2.2 促进行业发展
三、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现状
3.1 检测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3.2 检测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升级
3.3 检测标准和法规的完善
四、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4.1 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
4.2 检测标准和法规不完全统一
4.3 人才培养和科研力量不足
五、纺织品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5.1 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兴起
5.2 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
5.3 协同创新促进行业乘数效应
六、结论
在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中,纺织品检测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保障消费者权益和促进行业发展,纺织品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目前,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技术已经实现了手段和方法多样化、仪器设备现代化升级、检测标准和法规的完善。
然而,仍然存在仪器设备更新速度慢、检测标准和法规不完全统一以及人才培养和科研力量不足等问题。
未来,随着智能化检测设备的兴起、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协同创新的推动,纺织品检测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纺织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品抗菌检测现状与发展轻化1401 唐玉军摘要:简述了纺织品抗菌测试的基本原理、抗菌测试主要选择的菌种,概述了国内外纺织品抗菌抑菌性能定性、定量测试的常用方法,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纺织品抗菌发展方向。
关键词:抗菌性能;测试;纺织品;纳米抗菌一、绪论在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并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疾病,而一些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将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纺织品提出了各种功能性要求。
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应用,成为纺织业发展的新热点,其中抗菌防臭产品的开发应用尤其迅速及广泛。
抗菌纺织业蓬勃发展,抗菌纤维与抗菌纺织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各种抗菌产品纷纷涌入市场。
除了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纺织品,如内衣、内裤、衬衫、T恤衫、毛巾、床上用品、袜子、鞋垫、羽绒等以外,抗菌产品还被用于非穿着制品,如席子、汽车坐垫、空调滤网等因此如何准确地检测和科学评价这些产品的抗菌性能,对于抗菌纺织品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的测试方法及测试标准,国内抗菌测试主要采用国外测试方法。
由于实验条件不同,以及测试者对标准理解程度的差异,导致测试效果相差很大。
抗菌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大的概念,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之间没有严格的可比性。
如何根据所选用的抗菌产品的类别和性能,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抗菌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抗菌织物测试方法在国外研究较早,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研究成果较多,西欧发达国家也提出了一些测试方法,但与美日方法大同小异,而国内抗菌测试也主要采用国外测试方法。
二、抗菌检测基本原理作为功能性纺织品之一的抗菌织物,其通过抗菌试剂抑制或杀死微生物有几种方式当细胞暴露于致命的试剂时,可观察到许多变化。
通常生物细胞中含有多种参与新陈代谢的生物酶。
细胞质的半透膜保持细胞组分的完整。
细胞膜有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通过,同时它也可作为部分酶反应的场所。
细胞壁除参与某些生理过程外,还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一旦细胞膜或细胞壁被破坏,则会引起许多随后的变化,使细胞破裂。
抗菌整理剂抑菌或杀菌的方式可归结为破坏细胞壁或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改变蛋白质和核酸的物理或化学状态,抑制酶的作用,抑止蛋白质或核酸的合成。
三、测试菌种的选择下表,是我们生活普遍存在的微生物。
作抗菌测试时主要是用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霉菌和癣菌等。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无芽胞细菌中抵抗力最强的致病菌,可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
巨大芽胞杆菌是芽胞类细菌中常见的致病菌;枯草杆菌易形成芽胞,抵抗力强,可作为芽胞菌的代表。
大肠杆菌分布相当广泛,已作为通常的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性菌种用于各种试验。
黄曲霉、球毛壳霉作为规定的防霉试验用菌种,已列入我国国家标准(GB2423.16-81),其他一些所选择的霉菌,则是侵蚀纺织品或高分子材料的常见霉菌。
白色念珠菌是人体皮肤粘膜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具真菌的特性,菌落酷似细菌而不是细菌又不同于霉菌,因具有酷似细菌的菌落,易于计数观察,常作为真菌的代表。
抗菌纺织品的不同级别主要考核的菌种:国内:(分三类)A级:考核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A级:考核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AAA级:考核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
国外:(以日本为例,分三类)蓝色标志:考核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臭加工纺织产品;橙色标志:考核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保健用纺织品;红色标志:考核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医用纺织品。
四、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分类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分为定量测试方法和定性测试方法,以定量测试方法最为重要。
(一)定量测试方法目前纺织品抗菌性能定量测试方法及标准包括美国AATCCTestMethod100(菌数测定法)、FZ/T02021-92、奎因(Quinn)实验法等。
定量测试方法包括织物的消毒、接种测试菌、菌培养、对残留的菌落计数等。
它适用于非溶出性抗菌整理织物,不适用于溶出性抗菌整理织物。
该法的优点是定量、准确、客观,缺点是时间长、费用高。
(二)定性测试方法定性测试方法主要有美国AATCCTestMethod90(HaloTest,晕圈法,也叫琼脂平皿法)、AATCCTestMethod124(平行划线法)和JISZ2911-1981(抗微生物性实验法)等。
定性测试方法包括在织物上接种测试菌和用肉眼观察织物上微生物生长情况。
它是基于离开纤维进入培养皿的抗菌剂活性,一般适于溶出性抗菌整理,但不适用于耐洗涤的抗菌整理。
优点是费用低,速度快,缺点是不能定量测定抗菌活性,结果不准确。
五、抗菌性能评价方法及比较有关纺织品抗菌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外已开展了多年,并陆续建立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相对稳定的、可在多个实验室重复进行的测定方法。
这些方法中大多数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各种方法的测定结果之间没有严格的可比性。
而且各自的优缺点十分明显,以下是对几种常用抗菌测试方法的介绍:(一) AATCC-90试验法(定性)又称晕圈试验法。
此法是用于抗菌剂筛选的抗菌效力快速定性方法。
原理是: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试验菌,再紧贴试样。
于37℃下培养24h后,用放大镜观察菌类繁殖情况和试样周围无菌区的晕圈大小,与对照样的试验情况比较。
此法一次能处理大量的试样,操作较简单,时间短。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虽然规定了在一定时间内培养试验菌液,但是菌浓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另外,阻止带的宽度代表的是扩散性和抗菌效力,对于与标准织物比较是有意义的,但不能作为抗菌活力的定量评定。
(二) AATCC-90喷雾法(定性)AATCC-90喷雾法是对AATCC-90试验法改良之一,是在培养后的试样喷撒一定量TNT试剂,肉眼观察试样上菌的生长情况。
其发色原理为TNT试剂因试验菌的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被还原,生成不溶红色色素而显红色,从而达到判定抗菌性的目的。
该种方法的优点就是无论试样是否有抑菌圈形成,只要平板上有细菌生长,就会显出红色。
(三) AATCC-90比色法(定性)AATCC-90比色法也是对AATCC-90试验法改良,是在培养后试样上的菌洗出液中加入一定量的TNT试剂使发色,15min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525nm处的吸光度,来求出活菌个数。
但是以上两方法不适用于无琥珀酸脱氢酶的试验菌。
(四)AATCC-100试验法(定量)AATCC-100是一种容量定量分析方法,适用于抗菌纺织品抗菌率的评价。
该法于1961年由AATCC委员会提出,1965,1981,1988,1993年作了修订。
是目前国外使用较广泛的抗菌性测试法之一。
该法原理为:在待测试样和对照试样上接种测试菌,分别加入一定量中和液,强烈振荡将菌洗出,以稀释平板法测洗脱液中的菌浓,与对照样相比计算织物上细菌减少的百分率。
此法的缺点是一次试验的检体不能太多,且花费时间较长;对于非溶出型试样,不能进行抗菌性能评价;没有详细规定中和溶液的成份;而且菌液中营养过于丰富,与实际穿着条件相差太大;容器太大,不易操作。
在吸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验,对其加以改进,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定量测试方法体系,可以满足不同抗菌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的需要。
即改良AATCC-100,要点如下:将AATCC-l00法的试样由直径为4.8cm的圆形改为边长约1.8cm的正方形,将其放入30mL或50mL带盖锥形瓶。
用0.85%冰冷生理盐水(0~4℃)代替AATCC肉汤稀释接种菌。
将菌种从约108~109cfu/mL稀释到1×105~2×105cfu/mL,制成接种菌液。
用20mL,0.85%冰冷生理盐水代替中和剂洗涤试样。
用下式计算试样的抑菌活性和杀菌活性:抑菌率=18h后空白对照样活菌数-18h后试样活菌数/18h后空白对照样活菌数×100% 杀菌率=“0”时空白对照样活菌数-18h后试样活菌数/“0”时空白对照样活菌数×100% 该种方法无论对于溶出型试样,还是非溶出型试样,都能进行抗菌测试,而且培养基的养分适合织物的使用条件。
(五)振荡瓶法(定量)振荡瓶法即ShakeFlask法,是美国道康宁公司为克服AATCC-100法的缺点而开发的可评价非溶出型纤维制品抗菌性能的一种方法。
此法为增强试样与菌的接触,将样品投入盛有磷酸盐缓冲液的有塞三角瓶中,移入菌液后在一定条件下强烈振荡1h,取1mL试验液,置于培养基上使细菌繁殖一定时间,检查菌落数与空白样品比较,计算细菌减少率。
该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适用于大多数试样,像粉末状、有毛或羽的衣服、凸凹不平的织物等都能使用,即使是水溶液中非溶出型的试样也能评价其抗菌性能〔16〕。
缺点是稀释液缺少微生物增殖所需用的养分,不符合穿着条件;培养时间短,试验菌几乎不能增殖,与日常穿衣时间相差太大;另外振荡温度为25℃,并非最佳培养温度。
振荡瓶法对亲水性的织物测试结果较准确,虽然也能测试吸水性差的织物,但准确度不是很高。
对完全不吸水的纤维,特别是纱线状物或粉状、块状物品,重现性不大理想,根据振荡烧瓶法的优点,对其进行改良,要点如下:将菌种从约108~109cfu/mL每次10倍稀释到1.5×105~3.5×105cfu/mL,第一次稀释用AATCC肉汤,第二次开始直到最后一次稀释用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接种菌液。
另外,在作10倍系列稀释时,用0.85%冰冷生理盐水代替牛肉汤。
(六)AATCC-30(定性)AATCC-30是对纺织材料抗霉菌和抗腐烂性能的评定。
确定了纺织材料抵抗霉菌和耐腐烂的性能,以评定杀菌剂对纺织材料抗菌性能的有效性。
分为土埋法、琼脂平板法及湿度瓶法等几种方法。
土埋法是指将样品(具有一定尺寸)埋在泥中一定时间后,测定样品的断裂强度。
此法是用样品经土埋处理后所损失的断裂强度来表征其抗霉能力。
琼脂平板法就是用来评估织物抵抗这类细菌能力的。
该法是将含有培养基的琼脂平板均匀滴上一定量的分散有曲霉菌孢子的水溶液,然后将经非离子润湿剂处理的样品圆片放置其上,并在样片上均匀滴加一定量的上述水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最后观察样品上霉菌的生长情况。
它是用样品圆片上的霉菌面积来进行表征的。
湿度瓶法是经过预处理的样品条悬挂置于一个有一定通风的、盛有一定量的分散有一定数目细菌孢子的水溶液的广口瓶中,在一定的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
此法也是用样品条上的霉菌面积进行表征。
(七) AATCC-147(定量)又称平行划线法,是对纺织品抗菌效力的半定量实验方法,可相对快速和方便地定性测试经抗菌整理的纺织材料的抗菌性能,可用来确定具有可扩散抗菌剂的纺织品的抗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