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
(完整版)社会医学重点整理

社会医学第一章概论1.掌握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2.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课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性的观点(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4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的模式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3影响人群健康因素(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6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劳动经济学

⏹定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的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目的:开发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第四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际是什么?”两个假设:稀缺性人是有理性的2、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根本价值尺度:互惠原则⏹没有人在交易中遭受损失;在市场交易行为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有受益者,也有损失者,不过受益者的程度和数量超过损失者的程度和数量。
现实问题:不知情交易障碍价格扭曲⏹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围绕劳动关系展开研究与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第一章劳动经济中的人口因素一、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人口数量: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人)/面积(平方公里)二、人口性别结构衡量性别结构的指标:男性或女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女性人数(男性人数)/总人口数三、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指标:人口年龄构成年龄中位数:年龄中位数可用于同一时期不同人口的对比分析,也可用于同一人口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
人口抚养比:少年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抚养比、总人口抚养比。
人口年龄金字塔:一种结合年龄和性别分析人口年龄构成的图形。
⏹几种类型:下宽上尖——比较年轻的人口;两头尖中间宽(橄榄型)——开始变老的人口;下窄上宽——更加年老的人口。
第二节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一、中国人口发展历程P31图1、人口转变的共同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低自然增长率2、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较早实现了人口转变。
3、自然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更为突出(一)孩子成本—效用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H·Leibenstein) 他在1957年发表了《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论著,明确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父母在家庭中的生育决策,主要通过对孩子生产的成本一效用(效应)分析、计算、比较,作出边际孩子选择,这也是他们对家庭规模的选择。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
![人口社会学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ce957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9.png)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
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第八章 国际营销调研与信息系统

第八章国际营销调研与信息系统一、单项选择题1、营销调研的功能不包括()。
A.描述B.预测C.定价D.诊断2、制定成功的营销策略和避免严重的营销失误的关键因素是()。
A.信息B.调研C.决策D.策划3、下列属于国际营销调研的人口环境的有()。
A.人均收入B.人口数量C.民族D.宗教4、下列不属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调研的是()。
A.促销调研B.分销渠道调研C.产品调研D.竞争对手调研5、下列不属于产品调研的是()。
A.产品的所用材料B.产品的功能用途C.产品的运输D.产品的颜色6、为了获知“是什么”、“怎么样”、“谁”、“哪里”和“什么时候”等问题进行的调研是()。
A.预测性调研B.探测性调研C.因果关系调研D.描述性调研7、旨在弄清一种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大小,回答“为什么”、“如何”的问题而进行的调研是()。
A.因果关系调研B.探测性调研C.预测性调研D.描述性调研8、企业为了评估目标市场的未来变化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是()。
A.描述性调研B.预测性调研C.因果关系调研D.探测性调研9、市场营销研究的核心工作是()。
A.制定调研计划B.分析信息C.撰写调研报告D.资料收集10、焦点小组座谈会,小组成员一般以()为宜。
A.1—3B.3—5C.5—10D.10—1511、下列不属于随机抽样方法的是()。
A.任意抽样B.等距抽样C.简单随机抽样D.分层抽样二、多项选择题1、国际营销调研的过程包括信息的()。
A.收集B.存放C.分类D.反馈E.总结2、营销调研的功能包括()。
A.促销B.预测C.定价D.诊断E.描述3、下列属于国际营销调研的技术环境的有()。
A.技术水平B.科技投入C.技术合作D.知识产权E.发明创造4、下列属于国际营销调研的地理环境的有()。
A.气候B.人口密度C.自然资源条件D.港口码头E.面积5、下列属于促销调研的是()。
A.信贷方式B.促销活动的种类C.中间商的类型D.促销的成本E.促销工具的作用6、国际营销调研一般分为()。
人口经济学第八章 人口与劳动力就业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人口的年龄分布状态,以按年岁顺序各年 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来表示。通常分为年轻型人口、成年 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其划分指标[4]主要有老年人口系数、少年儿 童人口系数、老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等[5]。 老年人口系数也称老年人口比例或老年人口比重。它是指老年 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是 否老化及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可以说明人口年龄结构的基本特征。 联合国规定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为60岁或65岁。随着人口预期寿命 的不断延长,大多数国家以65岁为老年人的起点,现国际上为了比 较的便利,一般以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其计算公式为:
P 15~64 P P 0~14 P 65
(8-1)
P15 ~ 64 为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P 为总人口 其中, 数, P 为少年儿童人口数,P65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 0 ~14 人口数。由于劳动年龄人口是人口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劳动年龄人口比率成为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 源状况的基本指标之一。设 LR 为劳动年龄人口比率,那 么,
P65 OR 100% P
(8-7)
式中,OR 为老年人口系数,P65 为65岁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 数, P 为总人口数。老年人口系数是判断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指标 之一。
少年儿童人口系数也称少年儿童人口比例或少年儿童 人口比重。它是指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在总人口所占的比 值,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可以用于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 基本特征,其计算公式为:
中位年龄数 35 5( 60503788 .5 60091345 ) 35.19
10738044
人口的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一个国 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年型人口结构或年轻型人口结构 , 则劳动力 供给短缺,美国、加拿大和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人 口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老年型人口结构,加重了国家财政 的支出,使每一劳动力的人均负担加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人口在 70年代以前处于 年轻型人口结构,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 下,每一劳动力的负担很重,不利于经济发展。80年代以后,非洲 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依然呈现年轻化趋势,劳动供给短缺和 资本不足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而亚洲和拉丁美洲等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由青年型转向成年型人口结构,使劳 动力供给不足问题得到缓解。中国自90年代以来人口结构由年轻型 转向成年型人口结构,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供给旺盛,刺激了经 济发展,但失业规模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预计2010年左右,中国将 会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到那时,每一劳动力的人均负担不断加重, 劳动规模又呈现相对缩小趋势,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受到一定限制。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第一篇绪论第一章人口学概念一、人口:具有一定数量、质量,生活在一定社会、地域中的人的群体。
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二、人口学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17C中叶之前,早期人口思想形成阶段二:17C中叶到18C末,狭义人口学产生三:18C末到19C中叶,广义人口学产生标志:1798马尔萨斯发表《人口原理》四:19C中叶到20C上半叶,人口学概念形成五:20C上半叶至今,人口学成熟期三、人口学的研究对象:(1)人口本身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2)人口与制约它的发展变化的各方面外在因素的相关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四、人口学的研究内容: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第二章人口思想与基本理论一、早期人口思想二、系统的人口理论(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1、1798《人口原理》产生的历史背景1)两个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2)两个阶数: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
3)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2)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3)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制,使现实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4)两种抑制:(1)“积极抑制”:贫穷、饥荒、战争;(2)“预防抑制”:禁欲、不婚、晚婚2、对马尔萨斯理论的评价(1)人口问题的理论化,指出了人口增长和资源之间潜在的不稳定性。
(2)否定人口规律的社会性、历史性。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口理论1、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两种生产”的原理3、人口的阶级观(三)马寅初《新人口论》: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第二篇人口过程第三章人口再生产含义及变量间的关系一、含义:新一代人口出生、成长和老一代人衰老、死亡不断重复的世代更替,从而使人类自身生产能够不断延续、发展的过程。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 年内平均总人口数)x 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为某地一年内死亡人数与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人口地理学(第八章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第一节 概述
国际迁移 人口迁移 国内迁移 省际迁移 省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 市县内迁移
城乡及城市之间迁移 自愿与非自愿性迁移
第一节 概述
二、人口迁移的度量
1、迁移率 (1)迁入率。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外地迁入本地的 迁入率。一定时期内(一般指一年) 人口数占该时期当地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人口数占该时期当地总人口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后果
一、影响人口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要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一般影 响着人口的流向。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 响着人口的流向 。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 , 人们总是 由自然环境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移往自然条件 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优越 、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 频繁或严重的自然灾害 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未被人们发现 和利用之前,对人们的吸引力等于零。 和利用之前 , 对人们的吸引力等于零 。 自然灾害也只 有对生产活动造成大规模破坏, 有对生产活动造成大规模破坏 , 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 时才能导致人口的迁移。 时才能导致人口的迁移。
第一节 概述
三、人口迁移的理论与模式
1、拉文斯坦的七大迁移规律 (1)距离对迁移有影响 (2)迁移在距离上呈阶梯性 (3)迁移流与反迁移流 (4)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 (5)性别与迁移 (6)经济发展与迁移 (7)经济动机为主 不足:由于当时社会背景、 不足:由于当时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能 力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和认识比较粗浅, 力有限等条件的限制,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和认识比较粗浅,表 现为研究成果主要是对人口迁移表象的认识, 现为研究成果主要是对人口迁移表象的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条理 性。
人口性别结构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及成因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含义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它是人口结构中的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是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和生育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与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人口迁移以及包括劳动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也均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指标加以度量。
性别比为平均每100个女性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果性别比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用计算公式表示为:性别比=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100。
人口性别比过高或过低都属于不正常的,由此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般认为,总人口性别比平衡区为96——106之间,如果一个区域总人口性别比小于96或大于106,即表示此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出现失调。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各省份性别比从表中可以看出:(1)中国大部分地区总人口性别比都偏高,普遍在100以上,海南、广西、湖南、云南、贵州、安徽等16个省份甚至超出了区,总人口性别比严重出现失调。
(2)仅有澳门人口性别比地域人口性别比平衡比。
(3)各地区总人口性别比差异比较大。
为什么性别结构的地域差异如此之大呢?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人口过程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状况、死亡率状况、人口迁移)、文化因素(性别价值观、生育观念)、社会经济因素(卫生条件、医疗供应、社会保障制度等)、政治因素(两性平等权、战争)。
在此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人口性别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1)出生婴儿性别比出生婴儿性别比是指出生人口中的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比,是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一个原因,正常范围为103——1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范围内人口性别比正常值为
(二)女性生存优势 1,女性生存优势是指女性比男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2,女性生存优势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0—14岁,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 第二阶段:15—65岁,男性人口大致等于女性人口 第三阶段:65岁以上,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二,分析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理论
(一)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①人口过程因素 ②文化因素 ③社会经济因素 ④政治因素
2,人口性别比的城乡分化 总人口性别比是城市高于农村
1982,1990和2000年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 , 和 年全国城市和农村的总人口性别比 年份 城市 1982 1990 2000 109.90 108.60 105.26 性别比 农村 104.33 105.14 106.91
3,少数民族性别比相对正常 少数民族性别比要低于全国人口性别比. ①1982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5.45,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3.61 ② 1990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6.04,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5.13 ③ 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性别比为 106.30,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为105.85
第八章 人口性别结构
性别是人的自然标志, 性别是人的自然标志,它们是由人的生 理过程决定的.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理过程决定的.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 其人中的性别结构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也 其人中的性别结构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 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同时, 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同时,人口的性 别结构,又反过来影响到人口再生产和社会 别结构, 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
(四)女权主义的观点
1,女权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女性从属于男性的地位是源于 私有财产制,不同的生产方式下具有不同的男性支配类型. 性别的不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最初的诸多对立中的一种.
2,结构化理论
从性别制度理论来看,社会性别差异的历史演变过程虽然千 差万别但都是那个社会所具有的行为规范的反映.女权主义 的结构化理论进一步从宏观制度和微观两性关系之间结构关 系和互动过程来分析两性社会差异的根源.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理论
一,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概念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 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 分比来表示.
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6.6 6.5 6.4 6.3 6.2 6.1 6 5.9
6.5355
6.1228
男性 女性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男,女人口数对比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男,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男
(一)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 1,性别比 2,分年龄性别比 3,出生性别比
人口性别比是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最常用指标. 人口性别比是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最常用指标.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总人口性别比=男性人数 女性人数 总人口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男性人数 女性人数*100 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 =100 >100 <100 说明总人口性别比在100左右 左右 说明总人口性别比在 说明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说明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第二节 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人口金字塔:是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 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图形. 三种人口结构图
年龄
年龄
年龄
男 人口增长型减少型
女
一,世界人口性别状况
第一,世界人口性别结构基本平衡 第二,世界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具有趋于平 衡的特点 第三,在一些国家性别比失调状况较为严 重,主要表现为男性多于女性状况.
二,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状况
(一)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历史变迁 1826---1845年(清道光)人口性别比为: 115.7 1946年人口性别比为: 110 1949年人口性别比为: 108.16
(二)当代中国人口性别结构
1,出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偏高 1980年------107.4 1990年------111.3 1994年------116.3 2000年-------119.72
(三)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
1,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 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 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 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价值观念和意识 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 2,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 表现为两性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 系上的不平等. 3,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 女人从属于家庭,承担养育子女,照顾丈夫, 料理家务等家务劳动.
�
重男轻女指数(1983年) 年 重男轻女指数 国 家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 泰 国 国 指 数 4.9 4.0 3.3 1.4 国 家 肯尼亚 哥伦比亚 菲律宾 委内瑞拉 指 数 1.1 1.0 0.9 0.9
(二)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 1 性别差异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分化,两 性在生理上的差别,经由各种制度力量形成 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层.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 期待,要求和评价.
(二)社会性别和性别分层 2
第一,性别分层是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 第二,性别分层表现为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等级性别关系秩序. 第三,性别分层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差异在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着. 第四,性别分层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 无形的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第五,性别分层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女性主体意识和全社 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表:人口性别比国际比较,1989~1990年 人口性别比国际比较, 年 国 家 孟加拉国 摩洛哥 巴西 日本 英国 106.6 100.4 99.6 96.9 95.0 美国 中国
人口性别比
94.9 106.6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性别比为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性别比为
106.7
2005年从国家计生委获得的资料显示, 年从国家计生委获得的资料显示, 年从国家计生委获得的资料显示 中国人口性别比已上升到 119.92 106
3,二元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二元结构,这些结 构共同作用产生了女性的从属地位.社会中至少存 在三种对两性关系有意义的二元结构.一是自然与 文化,二是家庭内部领域与公共社会领域,三是生 产领域与生育领域.
4,多元化的理论
现代女性主义分享着各种观点,表现为两大特点: 一是理论本身多样化;二是研究角度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