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东方之珠”》竞赛课
语文教案-东方之珠-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东方之珠-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东方之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仿造课文第4段的写法,练习说(或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感情朗读,积累文中的好词。
三、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读几遍课文,读一读生字新词。
)收集有关香港的资料。
(历史、回归、现在等的图片或文字)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东方之珠》,学生听或轻轻拍手哼唱。
)1、伴随歌曲,我们走进了课堂,你们知道刚才唱的是什么歌曲吗?东方之珠的“珠”是什么意思?(珍珠)东方之珠指哪里?2、你知道香港在什么地方吗?(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地图上画圈的地方就是香港,它在祖国漫长海岸线的南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
)3、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呢?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检查预习情况1、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查?(开火车读词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交流、联系句子、课件演示等)香港贸易清澈海豚闪耀粤菜佳肴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璀璨无比一应俱全亚太地区(粤菜:广东风味的菜。
亚太地区:太平洋周围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璀璨无比: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霓虹灯:彩色的灯。
闪耀:闪烁。
琳琅满目:读句子,看课件,就是商品多的意思。
)2、解决了生词,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自由地小声读课文。
(三)、学习第1段1、无声的默读有助于思考,请默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呢?2、交流。
(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
)3、现在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看,香港为什么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四)、学习2―5段1、整体感知:①听老师读课文2-5段,同学们来感受。
②同学们谈感受:在听老师的朗读中,香港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美丽、繁华)③你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香港的美丽和繁华的?在哪一段描写?(板书: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夜景)课文的每一段又是怎样具体地描写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呢?2、深入理解,指导朗读:市场①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哪些词语最能体现香港市场的繁华?②课件演示第二段,哪些词最能体现香港市场的繁华?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其余同学补充。
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东方之珠》第二课时-“十市联赛”一等奖

小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4、东方之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诵读品味课文2——5自然段,感受香港的繁华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情感。
3.会写生字“浅、浴、舒、服”。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形式地读,感受香港沙滩的“迷人”、海洋公园“精彩”、铜锣湾的“热闹”以及香港夜晚的“美丽”。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学文的方法,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写作结构。
课时设计:
本课安排2课时。
第一课教学完成陪分的新字词及对课文的初步了解。
本课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感受香港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策略:课堂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和积极性,使学生更精准的把握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亲近城市生活:《东方之珠》小学语文教案带你走遍上海的市井人情

《亲近城市生活:《东方之珠》小学语文教案带你走遍上海的市井人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东方之珠》这篇课文。
(2)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学生能够了解上海的一些特色景观和市井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2)学生能够培养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东方之珠》这篇课文。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学生能够了解上海的一些特色景观和市井人情。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 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中所表达的城市生活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东方之珠》的课件和教案。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上海这座城市,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上海的印象和了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东方之珠》。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重点词语和句子解析:(1)教师讲解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理解其他重点词语和句子。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一些上海的景观图片,如外滩、城隍庙、豫园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上海的市井人情。
2. 视频欣赏:播放一段有关上海城市风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上海的城市魅力。
七、小组讨论: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如“城隍庙小吃街”、“豫园古典园林”等。
2. 小组讨论:讨论所选场景的特点和魅力,以及自己对这个场景的感受。
有关小学语文东方之珠的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东方之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香港的特点和魅力,拓宽视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运用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香港的特点和魅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运用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香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香港的特点和魅力。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香港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进行巩固。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的大意,教师进行引导和补充。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细节,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5. 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香港的场景。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学习心得和收获。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东方之珠》教案

《东方之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宝岛香港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香港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宝岛香港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东方之珠》,让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指导。
3.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繁华”、“美丽”、“壮观”等,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句,如“香港就像一颗镶嵌在南海之滨的明珠”,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修辞手法。
4.深入感悟(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香港的印象,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找出香港的美景和繁华之处。
(2)教师展示香港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香港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宝岛香港的情感。
5.课堂小结(2)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宝岛香港,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3)写一篇关于香港的短文,表达自己对香港的喜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课题:《东方之珠》生字词:繁、华、美、丽、壮、观修辞手法:比喻句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东方之珠》一文,让学生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宝岛香港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东方之珠》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东方之珠》原文及教案【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东方之珠》原文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
那里的海洋剧场,经常聚集着许多观赏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游客。
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几只海豚和海狮正在表演节目。
它们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之一。
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东方之珠》教案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精彩”、“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璀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1、生字词卡片。
2、课文录音、钢琴曲。
3、香港风景图片。
4、练习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香港旅游?今天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认真读课文,和作者一起去饱览香港的美景,领略一下“东方之珠”的风采。
二、学习第1节1、课文的第1节向我们交代了香港是我国的南大门,有哪些景点,是课文的总起。
谁来说说香港有什么?(香港有——)2、让我们打开书本,一起读一读第1节。
(生齐读第1节)三、学习第2-5节1、清晨,我们在上海登上飞机,经过两个小时的航程,飞机缓缓降落在香港新机场。
香港到了!我们只在香港停留一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选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点游览一下。
亲近城市生活:《东方之珠》小学语文教案带你走遍上海的市井人情

《亲近城市生活:《东方之珠》小学语文教案带你走遍上海的市井人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东方之珠》。
(2)了解上海的市井人情,了解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特点和上海的城市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城市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上海的市井人情和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对上海城市特色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东方之珠》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上海的城市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对上海城市特色产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东方之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上海市井人情的描述,感受上海的城市魅力。
3. 学习课文(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城市特色。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理解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特点和上海的城市特色。
4. 表达与展示(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上海城市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对上海城市的认识和热爱。
(2)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城市生活,了解和尊重不同城市的特点和文化。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在课文朗读和理解方面的进步。
2. 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评价学生对上海城市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小组合作,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上海市的市井人情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加深对上海城市特色的理解和感受。
三年级语文上册《东方之珠》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东方之珠》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培养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会珍惜和感恩,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2.2 生字词解析2.3 课文难句解析2.4 课文情景表演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和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并进行适当的翻译。
2.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通过课文情景表演,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包括发音、语调和节奏等。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包括拼写和运用等。
5.2 课后评价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等。
2. 学生对课文情景表演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香港的美丽景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香港有什么了解?香港有什么特点?6.2 学习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大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6.3 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东方之珠”》竞赛课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学写"倾、舒"两字。
【教具准备】
1、录音带。
2、投影片。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东方之珠。
(2)释题。
①"东方之珠"指哪里?(香港)
②简介香港。
③"珠"原指珍珠,你见过的珍珠是什么样的?
那么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世界东方的珍珠呢?
(3)感知画面。
(这就是香港,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碧波荡漾的海面上行船如梭;景色迷人的沙滩上笑声不断……)难怪人们称它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初读课文。
课文对这颗"东方之珠"作了更具体、更精彩的描述,请同学们打开书,听录音。
(1)听配乐朗诵后,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香港
(2)自由轻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须,准备读给大家听。
(3)检查初读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②指名选读,及时矫正。
(板书:沙滩公园街市)
3、细读课文。
(1)师: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很好,我们知道有
(板书:沙滩公园街市)但是,"东方之珠"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沙滩、公园、街市,而是因为它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香港有
(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这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就叫总领全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指导朗读。
(听出来了吗?课文首先交待了香港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说她是"我国南大门",接着简要介绍那里的、、和多么美啊,多让人自豪啊,一起读读看,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③齐读。
④练背。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想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试试怎样读出文中的意思。
①各自轻声读。
②指名读。
③谁想好了,第1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板书:浅水湾好地方)
④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哪两个词点明了这个好地方的迷人之处,那就是……(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⑤作者仅用了"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就描绘了一同美妙和画面。
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波光粼粼的海面……再细读读看,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⑥在这如仙境一般的沙滩上,人们感到真是
⑦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大家轻读第2句,去大胆想象、体会。
a、出示:因为人们……,所以感受到了"舒服极了"。
b、人们只所以感受到舒服极了,是因为他们……。
⑧知道怎样读了吗?谁来试试。
(指读、齐读)
4、指导背诵。
(1)指投影引读。
(2)抽词语填空读。
(3)看板书试背。
(4)看图试背。
5、配乐朗读、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6、指导写字。
(1)认读:
shu fu qing tan qian
舒服倾滩浅
(2)书写:(指导笔顺:"倾""舒")
(3)描红:(纠正姿势)
要注意对容易写错的字的指导。
如"舒"的右边是"予",没有一撇;
"倾"中的匕与焰中的臼的笔顺不能写错。
7、作业:
①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
②能默写本课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