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关帝庙景区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帝庙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汉末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年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唐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

关帝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 66600余平方米。

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

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

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

街北是正庙,座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

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

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

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

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

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

全庙共有殿宇十幢,主次分明,布局严谨。

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

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

游人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而来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士人通行的。

雉门门楼上嵌竖匾,书金字“关帝庙”三字。

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所是戏台,铺上弧型即可演戏,是硬山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高层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

解州 关帝庙

解州 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他的位置在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西关,距离运城市区大约30公里,距离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大约420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据记载,解州东南10公里处常平村,是三国名将关羽故里,而关帝庙最早建于公元589年(即隋文帝杨坚开皇9年),在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在公元1702年(即清康熙41年)因火灾被毁,在十余年后才得以修复。

景区里结义园、正庙、午门、崇宁殿、春秋楼等都是值得细听详解的地方。

崇宁殿是因为北宋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所以此地名为崇宁殿。

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

殿明间悬一横匾所书“神勇”二字,是清乾隆帝亲书。

檐下有“万世
人极”匾一块,是咸丰皇帝所写。

庙中的精华建筑“春秋楼”,二楼悬梁吊柱结构,更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珍品。

明人吕子固在《谒解庙》诗中,曾无限感慨地吟咏道:“正气充盈穷宇宙,英灵烜赫几春秋。

巍然庙貌环天下,不独乡关祀典修。

”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关公的崇拜和敬仰,以及关帝庙遍布天下的盛况。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关公精神已成为一种文明信仰的标志被代代相传,关帝庙内保存的历朝王贵的亲笔题字,以及大量民国时期各界政要题写的匾额,无不让世人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传承。

解州关帝庙讲解

解州关帝庙讲解

解州关帝庙讲解
解州关帝庙坐落在解州古城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庙宇。

据传说,关羽在东汉末年曾经来到解州,为了感谢当地百姓对他的热
情招待和支持,他便留下了自己的神像,并指定此处为他的门庭地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庙宇逐渐成为解州人民崇奉的神灵之一,也是
当地人的信仰中心。

解州关帝庙的建筑风格独特,正殿内供奉着关羽神像,神像雕制
精美,形象逼真,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杰作。

庙宇内还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如《三国志》手抄本、关羽马等,让人们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
了解和认识。

每年的关羽诞辰日和庙会时,解州关帝庙都会迎来数以千计的朝
拜者和游客。

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三国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浓郁的民间信仰和文化氛围。

解州关帝庙是一座具有巨大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古迹,也是解
州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解州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挖掘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场所。

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说词

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说词

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说词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县,是一座古老的道教庙宇,也是当地的知名景点之一。

庙内供奉的关公为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关羽,被尊为武神、忠义之象征,闻名于世。

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解州关帝庙的历史、建筑、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首先,解州关帝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建于解州城内,后来因时代变迁和战火洗礼多次迁移,直到清代时才落户在现址。

庙内的建筑风格以明代为主,包含大殿、后殿、左右配殿等建筑,设计精美,构造严谨,古色古香,别有一番情趣。

此外,庙内还有建于清朝的钟楼、鼓楼,为庙宇增添了一丝古朴的气息。

其次,解州关帝庙的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

由于关公的忠义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解州关帝庙也自然地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庙内广设了“忠义堂”、“英雄殿”等展示区域,其中陈列着关羽雕像、木刻像、壁画等文物,描述了其军功战绩和行为准则,深受游客喜爱和推崇。

此外,庙内还经常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书画展等,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解州关帝庙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

由于解州历史上属于沟渠流域,因此庙宇周边的居民还保留着若干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如襆袍舞、绘旗舞、点炮等,这些在民俗文化领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每年庙会期间,这些民俗活动都会引来众多游客的观赏和参与,生动展现了解州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游戏娱乐的风情。

综上所述,作为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县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解州关帝庙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是一处值得游客前往参观的重要景点。

通过深入了解和探索,大家或许能更好地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忠义、勇毅、信仰等传统价值所蕴含的时代意义。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简介和历史背景介绍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忠义无双的“信仰殿堂”各位朋友,今儿个咱可得好好唠唠山西运城的解州关帝庙,这地儿在咱华夏那可是名声响当当,就跟一座闪着金光、永不落幕的历史舞台似的,历朝历代的故事都在这儿轮番上演,主角嘛,自然是那位义薄云天、威震四海的关二爷!我跟这关帝庙的缘分,打小就种下了。

小时候听爷爷讲三国,关羽水淹七军、单刀赴会,那叫一个威风凛凛,听得我热血沸腾,心里就惦记着啥时候能去拜拜关二爷。

这不,前阵儿趁着回老家,我麻溜儿地就奔解州关帝庙去了。

一到庙门口,嚯!那大红的庙门又高又气派,门上一排排金黄的铆钉,跟将士的铠甲似的,在太阳底下明晃晃的,透着股威严劲儿。

门两边的石狮子张牙舞爪,瞪着铜铃大的眼睛,仿佛在说:“此乃圣地,闲杂人等莫要造次!”我还没缓过神,旁边一外地游客大哥就扯着嗓子喊:“哎呀妈呀,这气势,感觉关羽随时能提着青龙偃月刀从里头大步跨出来!”进了庙,沿着中轴线往前走,穿过端门、雉门,就到了午门。

这一路雕梁画栋,房顶上的琉璃瓦色彩斑斓,绿的像翡翠,黄的似金子,蓝的如宝石,漂亮得不像话。

走着走着,就瞧见一群小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在老师带领下站在崇宁殿前听讲解。

小娃娃们一个个仰着头,眼睛瞪得溜圆,满脸崇敬。

只听讲解员阿姨说道:“同学们,这崇宁殿里供奉的就是关羽啦,他一生忠义,对刘备那是忠心耿耿,为了兄弟情义连命都能舍,所以后世都尊称他为‘武圣’,咱山西人更是以他为荣,逢年过节都要来拜拜,求二爷保佑平安顺遂。

”一个小男孩举手发问:“阿姨,那关羽的红脸也是天生的吗?”讲解员阿姨笑着回:“传说关二爷的红脸是天生的,也有人说这代表他忠义赤诚,心如烈火,时间久了就显现在脸色上啦。

”我跟着人流也进了崇宁殿,好家伙,殿里那尊关羽像高大魁梧,身披金甲,红脸膛,卧蚕眉,丹凤眼,美髯垂胸,手里还握着那把标志性的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地俯瞰众生,眼神里透着让人胆寒的英气。

我正看得出神,旁边一位大爷虔诚地跪下,嘴里念念有词:“关二爷,您老保佑俺家小子今年高考顺顺利利,考上好大学,他打小就敬佩您,天天念叨着要学您的忠义,您可得多关照关照……”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我心里也不禁泛起一阵波澜。

解州关帝庙简介

解州关帝庙简介

解州关帝祖庙解州关帝祖庙总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

是一处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古建群,建筑布局为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及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春秋楼,两侧配有木坊、石坊、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高耸的建筑配以参天松柏,颇具皇家气派。

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亲书“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笔亲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题“威灵震叠”匾额,堪称珍宝。

庙中的精华建筑“春秋楼”,二楼悬梁吊柱结构,更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珍品。

端门为正庙第一道门,建于清代,通体砖构.歇山顶,檐下施仿木砖雕斗拱。

部辟三门,上部书『关帝庙』门匾与『精忠贯日』、『大义参大』、『扶汉人物』匾额。

门匾四周砖浮雕图案尤佳,二龙飞舞,团花紧簇,人物表情温和,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端门前东西两侧各置巨型铁狮一尊。

铁狮下为长方须弥式底座上局二米,其上铸花纹与首事人、捐铸人及金火匠人姓名。

铁狮高约一.七,东雄西雌,雄狮足踏绣球,雌狮足下抚幼狮。

其威猛雄健,气度非凡,规模居全庙铁狮之冠。

两狮皆铸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铸造。

连接宫门的围墙高约数米,雉堞高耸,垛口如云,犹如紫禁城。

入宫门,是条东西相距约70米宽的甬道,两边钟鼓二楼遥相对峙,酷似两尊雄赳赳、气昂昂的武士,守卫着禁城的门户。

两楼前又分别竖有雕刻精致的木、石牌坊,形成祖庙之前特有的庄重气势。

雉门是端门以内的第二道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中柱上安板门一道,前后廊柱础石上雕石狮数躯,生动逼真,上部梁架规整,转角处各悬垂莲柱一支。

屋顶脊兽玲珑剔透,是庙内建筑工艺最精细之一。

雉门除门的作用外,它还是一座“过路戏台”,平时,大门洞开,可供人上下出入,每逢庙会唱戏时,则关闭大门及站后的一排格扇(门),背后就形成一座完整的古式戏台。

戏台面阔三间,进深2间,卷棚式屋顶,两侧各有八字形琉璃壁一堵;在雉门台阶两侧的石槽上搭上木板,就可供演员唱戏,左右木栅栏围成乐池,台中的隔扇门又可代替守旧(即帷幕)。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帝庙是中国江西省的一处历史古迹,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解州镇,是一座供奉关羽的古庙。

该庙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历史悠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解州关帝庙的历史、建筑特色、文化意义以及庙会活动等方面。

解州关帝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淳祐年间,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传说关羽战死后,蜀汉皇帝刘备特赐封他为"忠义神勇关圣帝君",并下令在全国各地建立庙宇供奉。

解州关帝庙便是其中之一。

庙内供奉着关羽的神像,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解州关帝庙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庙宇的正殿采用了典型的传统式建筑形式,正中是供奉关羽的神坛,两侧是华严殿和财神殿。

整座庙宇气势恢弘,庄严肃穆。

庙内的建筑材料选用了红墙黄瓦,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解州关帝庙不仅有着宏伟的建筑,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关羽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忠诚勇猛的代表人物,他的形象和精神成为了人们追求忠诚、正义和勇敢的象征。

解州关帝庙的存在,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关羽的事迹和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

除了对关羽的崇拜,解州关帝庙还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场所。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解州关帝庙都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

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观看武术表演和民间艺术,还可以参加游戏和娱乐活动。

这个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为解州镇带来了繁荣和活力。

解州关帝庙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也是人们寻求精神慰藉和信仰力量的重要场所。

每年,来自各地的信徒都会前来解州关帝庙祈求平安和家庭幸福。

这里充满着虔诚的祈祷和感恩之情,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总之,解州关帝庙作为中国江西省新余市的一处历史古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庙宇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庙会活动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热情和活力。

无论是从历史、建筑还是文化角度来看,解州关帝庙都是一处值得人们参观和了解的重要景点。

天下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一)

天下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一)

位置: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年代:明、清级别: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 9年),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毁于地震,后又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大火,十余年后重建,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和民国时期均有重修。

现庙建筑坐北向南,背依盐池,面对中条山,沿南向北中轴线三列布局,南端为结义园,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中部为主庙,两侧为东、西宫。

主庙分前院和后院,前院主要建有琉璃龙壁、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两侧配以石、木牌坊、钟楼、鼓楼、崇圣祠、胡公祠、碑亭、钟亭等建筑;后院以春秋楼为中心,“气肃千秋”枋为前屏,两侧为刀楼、印楼,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

结义园,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州守言子七十五世孙言如泗主持重建。

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

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

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

主庙前院琉璃影壁,明嘉靖年间遗物,有名“四龙壁”,黄绿色琉璃烧置镶嵌四条翔龙和瑞兽、仙人、花卉等图案。

影壁前有清雍正年间铸造的交叉铁柱,名曰“梐枑”,是文武官员落轿、下马的标志。

左右两侧铁狮子铸造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端门东西两端建有钟楼、鼓楼,楼内置铁钟和鼓,均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和建造。

楼前分别建有“历代瞻仰”石枋和清同治八年重修“威震华夏”木枋。

雉门,专供帝王行走,创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内置中柱一根,柱间置板门一道。

柱头枓拱五踩,内柱转角悬一垂莲柱。

门内抱厦三间为戏台,柱础雕刻精美。

雉门两侧建有文径门和五纬门个一间,分别是文武官员朝拜行走的通道。

午门,民国八年重建(1818年),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

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面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前檐下设有踏步,铺设团龙云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州关帝庙景区发展简史解州关帝庙景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物质载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十大著名旅游景区。

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武庙之冠”,整个景区由关帝祖庙、关帝祖祠、关帝祖陵(又称“三关”)组成。

景区内建筑宏伟,富丽堂皇,古木参天,藤萝披拂,是海内外游客观光朝圣、寻根谒祖之胜地。

解州关帝祖庙坐落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西北角.该镇是武圣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区西南20公里处,它南靠巍巍条山,北依粼粼硝池,东襟百里盐湖,西望风陵古渡,是运城市区通往南部永济、芮城、平陆的门户。

解州镇境域内,历史上曾有仙洞桃花、静林夕照、石岩喷雪、横岭分云、龙潭春雨、汉宫桧柏、硝池烟柳、峨嵋绕翠八景。

曾经是县治、州治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还是历朝历代重要的交通、政治、文化、军事重镇。

尤其是在南北朝陈末隋初,当官府创建关帝庙后,遗留下来许多文明的烙印。

现今该镇名胜古迹关帝庙、结义园、关帝祖祠、关帝祖陵等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重点文物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趣,国内外游人络绎不绝。

形成了当地产业发展与文物旅游资源互补的双赢格局。

一、解州关帝祖庙简介解州关帝祖庙坐北朝南,东邻盐湖,南望中条,北依硝池,水光山色,景色宜人。

该庙创建于南北朝陈末隋初,自宋代至民国,历经30余次增建和重修,形成了由结义园、主庙、寝宫、东西宫、文化广场、御花园六大部分为主体的宏大规模,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

其庙宇的建筑装饰:琉璃、石雕、砖雕、木雕和彩绘装修等艺术精湛,号称“天下武庙之首”。

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解州关帝祖庙总体布局解州关帝祖庙是一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落,崇宁殿、春秋楼是重点要害部位。

解州关帝祖庙前朝后寝、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结构十分严谨。

整个建筑群殿宇耸峙、廊庑环列,垣墙围护,松柏参天,气势恢弘,环境幽雅,素有“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美誉。

解州关帝祖庙不仅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而著称,其建筑上采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砖雕、石雕、木雕和琉璃制品也是精华荟萃,美轮美奂,成为引人注目的一点亮点,被誉为“关庙四绝”.2、解州关帝祖庙风格特色解州关帝祖庙是中国现存关庙中最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范例,具有与其他关庙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其一,它带有浓郁的宗教建筑特色,又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建筑,所有殿堂楼阁均以崇祀关公及相关人物而建,不涉及其他任何宗教的神祇;其二,融宫廷式建筑与庙宇建筑风格于一体,既享有帝王宫阙的高等规制,又采纳了佛寺道观的布局方法;其三,保持了中国古代建筑优秀传统,又增添了历朝历代的创新,在布局、结构、造型、工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二、常平关帝祖祠简介常平关帝祖祠距解州关帝祖庙9公里,距市区11公里。

它南依绵延起伏的中条山,北临盐池,抱灵含秀,精致美丽。

关帝祖祠创建于南北朝至隋之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关庙之一,占地面积1910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常平关帝祖祠整体布局常平关帝祖祠是以宅为庙,整体建筑布局采用了与解州关帝祖庙相仿的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的宫殿式规制,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结构合理。

庙内古柏参天,红墙绿瓦,格外醒目。

建筑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如牌坊横臵前沿,这是一般祠堂建筑格局上常有的,但三坊并峙,钟鼓楼分列两侧者就极为罕见。

祠内门庑重叠,主殿位于祠宇中心,两侧廊屋对称,形成环绕围护之势,也是其他祠宇建筑格局上少见。

在祠中不仅建娘娘殿塑关夫人像,而且为关平、关兴各建其殿,塑像分臵其中,更是极为少见的。

2、常平关帝祖祠风格特色常平关帝祖祠彩塑艺术精湛,其主要特点是:一是保留唐宋以来彩塑艺术风格;二是具有浓郁的写实特征;三是人物众多,居国内关庙之首。

三、常平关帝祖陵简介关帝祖陵位于关帝祖祠南1.5公里的中条山北麓石磐沟内,人称石磐道院。

周围山势雄奇,地貌独特,幽谷、溪水、碧潭、青松、翠柏、奇石鳞次栉比,环境优雅清净,野趣横生。

景区由关帝圣像景区、关帝影视城、关帝祖陵三部分组成,其中关帝圣像高78米,是世界上目前最高最大的关帝圣像;关帝影视城是2000年开始兴建的一座仿汉代建筑群,它生动地再现了关公当年生长的环境,同时也浓缩了汉代解梁城的景致,是一处即可作电视剧拍摄场景,又可供旅游观光的人文景观。

四、关公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关公文化因关公这个历史人物而产生,后来经过统治者的推崇和老百姓的统帅,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

这种跨越时空、跨国界的历史现象,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关公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开天辟地以来的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比如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讲究礼仪、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这些优秀传统,就可见一斑。

关公文化中,体现了这些传统。

而这些又可在关公这个人身上表现出来。

(关公扶贫济困,抱打不平;关公桃园三结义等)其次,关公文化反应了老百姓的心声。

关公文化产生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乱时期。

平天下,建立统一的国家是人们的强烈愿望。

当统一大业完成后,社会安定,人们又需要爱护百姓的官吏,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公平交易。

于是关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代表人物,关公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五、关公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历史人物关羽的纪念。

由于历史学家的疏漏,关公生辰不详。

一种是五月十三,明朝皇帝把这一天钦定为关公生辰,并大规模祭拜。

还有一种是六月二十四,清康熙十七年发现的《前将军壮穆侯墓碑铭》记载关公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庚子六月二四。

我们关帝庙和台湾人都把这一天作为关公生辰。

2、对艺术化人物关公的赞美。

戏剧,小说,传说等对关公进行了大力赞扬。

3、对神话后关公的崇拜。

自从明代关公封神之后,全国大兴建造关庙之风。

关公被神化后,不仅享受人间烟火,还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百姓的保护神和财神。

关公文化的精髓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用“忠、义、仁、勇”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忠”,即忠诚、忠厚、忠心耿耿。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

在封建社会,“忠”主要包括对君王忠心不二,不能朝秦暮楚。

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党员要忠于党、职工要忠于职守。

在儒家学说里,忠被称为“忠怒”,这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要求积极为人。

不论历史人物关公,还是艺术化的关公,身上都体现出这种思想和行为。

关公忠于刘备,不为名利所动,哪怕身在曹营,也心向刘备。

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就会抛弃优厚的待遇去追随刘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种忠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美德。

引伸到其它方面,则是要讲诚实、讲信誉。

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兑现承诺,言而有信的“一刻千金”,就是这个意思。

战争年代需要讲忠诚,严惩叛徒;和平建设年代需要诚信才能营造繁荣的市场。

虚伪是诚信的对立面,“李鬼”是诚信的敌人。

没有诚信,就没有朋友。

古往今来的贤臣良将,无不具有这种美德。

当今的成功人士,离不开诚信。

一个商人或企业家是如此;一个民族,亦是如此。

所谓“义”,本意是威仪,引伸为正义,即“行而宜之谓仪”。

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比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义薄云天”、“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形于色”、“义无反顾”、“见义勇为”、“义卖”、“义演”、“义旗”等等,都是指某一方面符合标准的行为。

此外,“义”还包括情谊。

当然,那种不顾大局,抛弃原则,狭隘的讲义气是不可取的。

所谓“仁”,本是儒家的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

其本义是人与人的相亲相爱。

孔子在创立儒家学说时,将“仁”的内容扩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

这里的“恭”,是指为人恭谦,待人有礼貌;这里的“宽”,是指为人宽宏大量;这里的“敏”,是指为人要奋勉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里的“惠”,是指为人要仁慈、温存;这里的“智”是指为人要有智谋;这里的“勇”,是指为人勇敢,要智勇双全;这里的“忠”,是指为人忠厚、善良;这里的“恕”,是指为人要有爱心;这里的“孝”,是指为人要善待父母;这里的“弟”,是指为人要敬爱兄长“弟通悌”。

这些内容虽然是儒家学说,但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需要把这些作为公民的行为准则。

所谓“勇”,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比如“勇气”、“勇敢”、“智勇双全”、“勇冠三军”。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它体现在关公身上,则是一种勇敢精神。

历史人物关公二十多岁从军,作战勇敢,成为晋代以后军人的楷模。

艺术化的关公,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军。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关公冲锋在前;两军对阵,他单人赴会,水淹七军等等,表现出关公大无畏的精神。

这种勇敢精神,过去的战争年代需要,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仍然需要。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人们需要勇敢精神。

就一个企业而言,那就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加大自身产品的知识产权比重,摆脱依赖他人的堕性。

凡是勇于创新者,都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个人而言,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勇于改过,勇于克服自己思想上的固疾,更新理念,跟上时代潮流。

如果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具备了勇敢改过的精神,就是一个好员工。

如果是一个担任领导职务的行政管理人员,具备了这种精神,就会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总之,关公文化的精髓,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富贵的精神财富。

这种美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历史时期又会将关公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全世界华人对关公文化的认同。

六、弘扬关公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关公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它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其影响甚至超过了孔夫子孔圣人创立的儒家文化。

尤其是在海外华人中,这种区别明显地存在。

据有关资料介绍,儒家文化在海外,主要表现为人们的道德规范。

而关公文化在海外,则表现为华人的行为规范。

有一些儒家文化的东西,也作为关公文化表现出来。

关公文化就像一根纽带,把所有华人联系起来。

在世界华人社团中,有一个以刘、关、张、赵四姓命名的团体,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会众几乎包括了这个地区的所有华人。

他们的章程中,有一条主要内容,就是互助互爱,共同发展,体现了关公文化中的“义”。

具体做法是:某会员本人或家人得了重病,需大量资金时,由社团资助解决,日后再还;若无力偿还,再作减免。

会员子女上大学,经济有困难者,由社团提供资金就读,毕业后工作再还此款。

这些做法,不仅帮助有困难的华人度过难关,而且加强了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联系,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而受到所在国政府的好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