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22 日 -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_中国区域年代地层_地质年代_表_和_国际地层表_简介

!
关于《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 地质年 代) 表》 中有关问题的说明
( 为充分反映中国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发育 #) 的特色和便于广大地质工作者应用, 《 中国区域年代 地层( 地质年代) 表》 被分解为两个表: 表( 显示海 !) 相地层区的年代地层系统; 表( 显示陆相地层区 ") 的年代地层系统
地层委员会制订了《 关于建立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 准则》 。该《 准则》 规定, 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只能以其 下界界线层型而不是以单位层型来厘定。在《 国际 地层表》 中, 阶一级单位有正式、 半正式和非正式单 位之分。前者, 其单位的下界已经被国际地层委员 会投票通过并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的全球界 线层型或全球标准地层年龄厘定; 中者, 其单位下界 已经国际地层委员会各有关分会投票, 通过应当采 用并以全球界线层型厘定的阶名, 但尚未经国际地 层委员会投票通过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 后 者, 其单位下界尚未经国际地层委员会下属各级组 织投票决定, 但它们具有长期持续应用的传统, 并获 得同行广泛认同 。 现在向全国推荐的《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 代) 表》 , 是一个区域性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 主要是 为适用于中国的地层实际, 并在条件成熟时, 将有些 单位推向国际。这个表中, 除个别单位的下界界线 层型已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为全球对比标准
・ "! ・
成果与方法 !"#$%&%’%()* +(, -%)#.,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 !)
/331 年 5 月
山东国土资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资源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附表 1 资源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综合素质考核表
学号:
系所:
申请等级:
本人签名:
类型
级别
分得备 值分注
特等奖
12
(一) 学术竞赛
国家级
一等奖
9
二等奖
7
三等奖或优胜奖
5
(国家级排
一等奖或特等奖
6
名前 8、省级 排名前 5、校 级排名前 3; 国家级团队 奖队长按等 级加分,队员
省级 校级
二等奖
4
18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19 SPE 近海技术会议(SPE Annual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SPE AOTC) 20 国际地质大会(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IGC) 21 国际河流沉积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vial Sedimentology, ICFS)
9 国际有机地球化学会议(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Organic Geochemistry, IMOG)
10 国际矿床成因大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IAGOD) 11 世界粉煤灰会议(World of Coal Ash Conference, WOCA)
亚洲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会议(The Asia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ility, Energy and 22 the Environment, ACSEE) 23 亚洲区域科学研讨会(Asian Seminar in Regional Science, ASRS)
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

第20卷第12期2005年12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0 N o.12D e c.,2005文章编号:1001-8166(2005)12-1271-09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关 键 词: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地球科学中图分类号:P 文献标识码:B 地球科学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人类目前惟一生存环境———地球的基础科学。
地球科学通过对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等研究,以提高对地球的认识水平,并利用这种知识为解决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供给、环境优化、减轻灾害等重大问题提供科学与技术的支持。
地球科学在21世纪初叶的发展强烈地反映出以下趋势:(1)从系统层次认识地球;以一种跨越领域和学科的观点,以更大的视野,更高的层次研究地球科学问题,强化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以及社会功能日益增强为时代特征。
(2)形成以不同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的基本地球过程研究为重点,广泛应用与发展高新技术,定量化观测、探测和实验研究与过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格局。
(3)深入理解地球系统各圈层的基本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地球系统科学为主要发展方向。
(4)利用对基本地球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研究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灾害和地球信息的基础问题,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在上述背景与发展趋势主导下,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天气、气候系统的物理动力学、大陆动力学、区域可持续发展、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地球系统探测新原理与新技术成为发展的前沿。
(6)计算机模拟技术、穿越圈层的示踪剂、覆盖全球的信息成为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
科学创新的全球化已成必然,全球知识和科技信息资源将成为国际化创新活动的公共平台。
中国科协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分类索引

20 年 第 1 08 4卷 第 1 期 1
中 国学 术 期 刊 文 摘
6 1 1 & j4 1 & 6 8 j 5 & 6 7 j 2 8
25 8
中国科协系统 学术会 议论 文集分类 索引
( 照 中 国图 书 馆 图书 分 类 法 分 类 编 排 ) 依
KL. 7 0 5 0 .2 9 KL. 7 0 6 0 .2 0
KL. 7. 28 0 0 2
P7 5
R
R1
医药 、卫 生
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 生教育分会第 三届第六次全体会议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预 防 医学教育研究会一届二 次会议 暨全国公共卫生学 院院长, 系主任联席会议 论文 集
首 届全 国 儿 童伤 害 防 治 学 术 会 议 论 文 汇 编
KL. 7 0 4 0 .2 9
KL. 7. 5 0 02 0 KL. 7. 8 0 02 0
KL. 7 0 9 0 .2 5
KL. 7. 53 0 02 KL. 0 4 07. 26 KL. 025 07. 8
R51 . 2 91
R7 41
R7 9 4 R8 3 0 7 .1
KL. 7 0 6 0 .2 5
维普资讯
s
啪 农业科学
。 鸭 ~ 一 u一 4 嘶 Ⅲ 一 一 一 一
C ieeS i c b t cs C iee dt n hn s ce e s at ( hns io ) n A r E i
KL. 02 07. 70
中华 中医药学会 中医、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 见病研 讨会论文集 :中医杂志 20 0 7年增刊 2 0 ’纪念温 病学家吴鞠通诞辰 2 0周年 高层 学术论坛资料汇编 07 5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16:51-17:03我国冬季季节性积雪中黑碳含量的观测研究
报告人:王鑫(博士),兰州大学
17:03-17:15全球多尺度嵌套大气汞输送模式GNAQPMS研制与评估
报告人:陈焕盛(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7:15-17:27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cross Australian Wheat Growing Areas
报告人:王国成(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7:27-17:39水稻覆膜旱作对CH4和N2O综合排放的影响
报告人:姚志生(副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7:39-17:51透明静态箱法和涡动相关法测定旱地农田N2O和NEE通量的对比研究
报告人:王凯(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报告人:常文渊(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4:33-14:45数据填补及能量闭合对半干旱区碳交换的影响
报告人:杜群(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4:45-14:57对流边界层中尺度垂直风速的本征正交分解
报告人:刘磊(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PC
14:57-15:09华南蕉林下垫面大气湍流及地气能量交换特征
报告人:吴涧(教授),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12:10-13:15午餐
2013年8月10日(星期六)下午13:30-16:50
13:15-14:45大会报告 主持人:徐永福/李杰
13:15-13:30城市冠层模式在中尺度预报系统中的初步应用
报告人:苗世光(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曹静杰教授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八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曹静杰教授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八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陈安国【期刊名称】《河北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5)6【摘要】2022年8月,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第十八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获奖名单,共有50名地质科技工作者荣获金银锤奖。
河北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曹静杰教授荣获银锤奖。
曹静杰教授,1982年8月出生,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现为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河北省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城市群地下空间智能探测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地空间探测开发分会理事、EI期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编委、核心期刊《石油物探》编委、河北省侨联专家委员会委员。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省部级项目7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4项,获省部级奖2项。
入选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二层次人选、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
【总页数】1页(PF0003)【作者】陈安国【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学术传播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相关文献】1.探矿工程专业4名同志荣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姚建明获中国地质学会"第九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3.中国地质科学院谢桂青、肖都分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银锤奖4.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 金、银锤奖) 揭晓5.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第十八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银锤奖)评选结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刊主编陈运泰院士当选为亚洲与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主席并被授予2013年度AOGS“艾克斯福特奖”

践方 面取 得 的巨大 学术成 就 ,以及为 国际和 亚洲 科 学 界 做 出 的无 私 服 务 和为 AOGS的
创立 与发 展 付 出的 不 懈 努 力 ” 被 授 予 2 0 1 3
年 度 AOGS “ 艾 克 斯 福 特 奖” ( Ax f o r d Me d a l Awa r d ) 。“ 艾 克斯 福 特奖 ” 以著 名 空
球科学 学会 ( As i a a n d Oc e a n i a Ge o s c i e n e e s
2 0 1 0年设 立 此 奖 以来 ,共 有 4位 科 学 家 荣 获此 奖 ,陈运 泰 院士是 也是第 一位 获此 荣誉 的中 国大陆科 学家 。 A0G S现任 主 席 东 京 大 学 地 震 研 究 所 佐竹 健治 ( Ke n j i S a t a k e ) 教 授 给 陈运 泰 院士 颁发 了奖 章 。他 在颁 奖词 中高度赞 扬 了陈院 士在 地震 研究 领域所 取得 的杰 出学 术成 就和 他 多年 来 为 AOG S的创 立 与 发 展 所 做 的无
s i c s ,简 称 I UG G) 执 行局 委员 ,并 长期 领 导 I UG G 中 国委员 会 工作 , 自 2 0 1 2年一 直 担 任 亚洲 地震 委 员会 ( AS C ) 副 主席 。2 0 1 0年 ,
世
界
地
震
译
丛
2 O 1 3 年
陈运 泰院 士荣 获 了 2 0 1 0年 度 美 国地 球 物 理 联 合 会 “国 际 奖 ” ( AG u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私奉 献 。
S o c i e t y ,简称 AO GS ) 学 术 年 会 上 ,本 刊 主 编 陈运 泰 院士 当选 为 亚洲 和大 洋洲 地球 科学 学会 主 席 ,任期 两年 ( 2 0 1 4  ̄2 0 1 6 ) 。 AOGS成立 于 2 0 0 3年 ,是 亚 洲 与 大 洋
中国科协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分类索引(依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分类编排)

G
G 2 7. 3 5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第 7届中 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 术研讨会 暨中国科技期刊 的经营与发展论坛文集:
编 辑 学 报 20 0 7年 增 刊
KL. 7. 328 0 0
N
N N N N
自然科学总论
创新与发展 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 :新观点新学说学术 沙龙文集 3 高科技 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 :新观 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 5
KL。 7 0 5 0 .3 6
KL. 7. 34 0 0 2 KL. 7. 33 0 0 4
S1 6 2
S4
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2 0 0 7年学术年会
T
T6 -5
工业技术
第五届 中国标准化论坛暨 “ 施耐德 电气杯 ”全国标准化优秀论 文选集 ( 上册 ) : 中国标准化 2 0 07年专刊
KL. 7 0 3 0 .3 9 KL. 7 0 4 0 .3 6
电工技术
风力与潮汐发 电专 业委员会 2 0 0 7年年会暨技术 交流会论文集
KL. 7 0 5 0 .3 8 KL. 7 0 6 0 .3 1 KL. 7 0 6 0 .3 2
中国 电机工程 学会 高电压专委会学术年会 论文集 ( 上册 ) 中国 电机工程学会 高电压专委会学术年会 论文集 ( 下册 ) 化学工业
水 利 工程
KL. 7 0 6 0 .3 3 KL. 7 0 31 0 .3 KL. 7 0 5 0 .3 9
中国水利 学会 第三届青年科技 论坛 论文集
KL. 7 0 5 0 3 5
U
U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月22日 第1专题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1 中亚造山带东段岩石圈电性结构研究 梁宏达
2 中国东北诺敏河火山岩石圈变形:来自剪切波分裂的证据 强正阳
3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形变与结构 曾思佳
4 接收函数层析成像方法揭示青藏高原中部上地幔速度结构 司少坤
5 利用接收函数确定鄂尔多斯西缘Moho面速度及密度跃变 黄柳婷
6 厚构造岩石圈的地震学证据 邓阳凡
7 藏北羌塘盆地中部低速层调查与动力学意义 严江勇
第2专题 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Paleomagnetic Results from the BeiyaSkarn Gold–Polymetallic Deposit: Implications for the Cenozoic Tectonic Rotation of the Chuan-Dian Fragment Liang Gao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怀头他拉剖面晚中新世河湖相地层地磁漂移事件(C4n.2n-1)研究 高 鹏
云南西南地区中侏罗世红层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陈志勇
湖南桃源瓦尔岗剖面晚寒武世地层的古地磁研究 焦文军
西藏仲巴剖面白垩系硅质岩的古地磁结果及地质意义 秦世欣
外场作用对洛川黄土磁化率的影响及环境意义 刘佑堂
滇西澜沧江南段三叠纪火山岩带的古地磁学研究 闫永刚 Quatern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documented by a drill core in the Tengger Desert, inferred from the Baijian Lake record 刘成英
松山期地磁极性转换在蓝田盆地的记录及意义 吴 翼 青藏高原拉萨块体上侏罗统吐卡日组古地磁研究:对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时限的约束 邵瑞琦
第3专题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黄骅坳陷中生代挤压构造判识及其差异性分析 张 耀 利用PKS震相的正演模拟研究南海海盆的各向异性结构 王 婷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二维热力学数值模拟 王建超 松辽盆地减薄的岩石圈——基于大地电磁测深的证据 郭振宇 松辽盆地北缘的上地幔速度结构及小兴安岭区域火山成因的探讨 张风雪 利用DONET海底观测网研究伊豆-小笠原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 薛 梅 第5专题 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基于综合地球物理资料的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分布认识 康晓倩
Early Cretaceous transpressional and transtensional tectonics besides the Sulu Orogenic Belt, East China 王 俊
惠民凹陷临北地区小断层识别及形成机理物理模拟 肖 凡
第9专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超大陆聚合与裂解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拉萨地块中北部新元古代变沉积岩的碎屑锆石组成 周 翔
第10专题 华南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浙西燕山期岩浆岩成岩构造背景及成矿响应 肖倩茹 信宜蛇纹石质玉石(信宜南玉)的形成及其对华南陆内造山作用的响应 张跃峰
第12专题 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中国阿尔泰石炭系火山岩组合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对中亚造山带西部增生过程的构造指示 刘 恒
东天山土屋铜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地质意义 孙 敏 呼和浩特-漠河大地电磁剖面揭示中亚造山带东段软流圈分布特征 康建强 内蒙古中部图古日格地区志留纪徐尼乌苏组岩石层序、沉积环境及构造意义 田英杰 新疆西准噶尔哈姆图斯阿迪尔蛇绿岩地球化学及其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张治国 内蒙古苏左旗地区石炭纪火山岩年代学与Hf同位素研究:对中亚造山带东部南缘石炭纪演化的制约 王志伟
中国阿尔泰造山带二叠纪构造环境:挤压或伸展? 徐 扛 甘肃北部北山造山带马鬃山古老玉矿采矿遗址软玉的成矿作用 张跃峰 东准噶尔地区壳幔结构的短周期地震仪密集台阵探测研究 杨旭松
第13专题 三江特提斯域构造:深部地壳流变与地表地貌响应过程与机制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中晚新生代以来哀牢山-红河韧性剪切带隆升历史:来自哀牢山南段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证据 任龙龙
Strike-slip relate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structural constrains in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张 波
第15专题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进展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最新活动构造特征与地表破裂 何仲太 基于DEM数据的太行山北部河流地貌形态分析 刘晴日 走滑断裂古地震探槽地震事件识别标志及其定量化 徐心悦 鲜水河断裂带1973年炉霍7.6级大地震地表破裂分布研究 徐 晶 GNSS华南参考基准的建立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现今地壳变形研究的启示 李煜航 北天山安集海活动背斜东端的三维生长 李科长 准噶尔盆地南缘吐谷鲁背斜西倾伏端北翼构造陡坎成因探讨 李跃华 长江第一湾地区渐新世-早中新世岩石剥露:来自磷灰石(U-Th)/He年代学的约束 沈晓明
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台阶式构造地貌分析及其对高原晚新生代扩展机制的启示 祝成宇
阿尔金断裂中段地震级联破裂行为 袁兆德 西昆仑山前固满背斜带弯矩正断层重复活动的证据 许建红 干盐池拉分盆地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对海原断裂左旋开始时间的限定 雷生学
基于高分辨率地形数据地貌面自动提取与地貌演化过程讨论--以海原断裂带老虎山东北山麓冲积扇为例 韩龙飞
第17专题 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天景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运动速率:来自阶地位错与年龄的新认识 罗全星 海原断裂带景泰段断层岩磁学研究 刘彩彩 祁连-海原断裂带金强河段断错位移分布与滑动速率确定 梁淑敏 榆林河河道演化过程及其对阿尔金断裂扩展活动的响应 陈 干 基于地貌分析的青海南山隆升模式研究及构造地貌演化意义 谢 虹 河流层状地貌面演化对走滑断裂断错位移的限定 许斌斌 河流动能侵蚀模型及其应用: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合黎山为例 杨敬钧 柴北缘马海背斜晚新生代缩短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张博譞 帕隆藏布流域低频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分析--以倾多镇卓布沟泥石流为例 曾宪阳 青藏高原东南缘Moho面密度速度跃变研究 董 蕾 鄂尔多斯西南缘发震构造特征——基于地震精定位的分析 詹慧丽 甘东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及构造意义 邵若潼 青藏高原东北缘Moho面的速度和密度跃变研究 钱银苹
第20专题 活动断层、深部结构与地震复发习性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强震地表破裂带同震位错分布特征 刘雁江 大容量气枪震源陆地反射地震数据处理初步结果 酆少英 大具断裂马家村-大具段古地震探讨 程 理 六棱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孙 稳 斜向伸展断裂的应力状态及位移分布研究新方法,以埕北断层为例 史盼盼
第23专题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川滇地区地震重定位研究 宋 倩 基于地震波形模板扫描的呼图壁地震震源区事件检测和地震活动性分析 闫 坤 川滇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区域灾害分布专题地图的视觉失真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探讨 刘雪梅
四川珙县地震活动与页岩气压裂作业关系分析 阮 祥 红河断裂北部尾端拉张区第四纪以来垂向滑动速率研究 张金玉 云南地区震源机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田建慧 基于ABIC准则的重力贝叶斯反演及其在川滇地区的应用研究 李红蕾
第24专题 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学、物质和化学组成及和浅部的相互作用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Core Phases Retrieval from Cross-Correlations of Synthetic Seismic Coda 吴本君 PKKPab衍射震相特征研究 陈俞霖 low velocity layer atop the upper mantle transition zone in Northwest Pacific subduction zone 韩光洁
第25专题 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2010年智利Maule大地震震后变形三维粘弹性数值模拟 张懿行 中国周边板块构造运动对华北热演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吴秉乘 江南断裂带(安徽段)的地球物理特征 张 刚 华北克拉通区域的重力、地形与深部破坏过程 黄金水
地球动力——软流圈潮汐说(一) 周敬彬 地球动力——软流圈潮汐说(二) 周敬彬
第31专题 强震动观测及其应用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基于聚类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尚义M4.0地震强震动记录时频特性分析 吕国军 汶川地震Newmark位移 李雪婧 基于地震信号研究地震仪与倾斜仪记录的关联性 迟宇辰
第34专题 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Anomalous acceleration of mass loss in the Greenland ice sheet drainage basins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sea level fingerprints during 2010-2012 王林松
第36专题 沉积盆地矿产资源综合勘察 序 报告题目 报告人 一种基于参考道时差提取的模拟退火算法 于明羽 四川盆地下二叠统栖霞组三级层序对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 姚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