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卢秉恒机械制造基础

合集下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卢秉恒期末复习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卢秉恒期末复习

第十六章金属切削加工基础知识加工表面:待加工表面、过渡表面、已加工表面,P192切削用量三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P192切削层参数:切削厚度、切削宽度、切削面积,P193车刀切削部分的组成:(三面两线一点),P194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刀尖车刀的标注角度:(五个),P195~197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理解各标注角度的作用刀具的结构形式(以车刀为例):P197整体式车刀、焊接式车刀、机夹重磨式车刀、可转位式车刀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P1991)高的硬度和耐磨性;2)足够的强度和韧性;3)高的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4)良好的工艺性;5)经济性常用的刀具材料:工具钢、高速钢、硬质合金、陶瓷、超硬材料理解高速钢、硬质合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P201~202三个变形区:注意区分所在位置,P205第Ⅰ变形区变形形式:剪切滑移第Ⅱ变形区变形形式:挤压第Ⅲ变形区变形形式:挤压切屑类型:带状切屑、节状切屑、粒状切屑(单元切屑)、崩碎切屑理解各种切屑在何种切削条件下较容易获得课本p205积屑瘤:P206形成过程:在切削塑性材料时,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切屑底层与前刀面发生“冷焊”作用,致使切屑底层金属发生滞留现象,滞留层与前刀面黏结成一体,最后积累后长成积屑瘤。

积屑瘤对切削加工的影响:增大实际前角、保护刀具、增大切削厚度、增大已加工表面粗糙度。

加工硬化:见制造质量那一章切削力的分解:P208切削合力可分解为三个相互垂直的力:主切削力F c、进给力F f、背向力F p。

切削热:P211生热区:剪切面、切屑与前刀面接触区、后刀面与过渡表面接触区切削热的传导途径:切屑、工件、刀具及周围介质影响切削温度的因素:P211~2121)切削用量切削速度、进给量增大和被吃刀量增大,都会导致切削温度升高2)工件材料工件材料的强度及硬度越高,切削温度越高3)刀具材料导热性好的材料,可降低切削温度4)刀具角度减小主偏角可降低切削温度,前角也会影响切削温度切削液:P212作用:冷却作用、润滑作用、排屑作用、清洗和防锈作用类型:水类、油类刀具磨损:P213刀具磨损形式:前刀面磨损、后刀面磨损、前后刀面同时磨损刀具磨损机理:磨粒磨损、黏结磨损、扩散磨损、相变磨损刀具磨损过程:初期磨损阶段、正常磨损阶段、急剧磨损阶段刀具的磨钝标准:以后刀面的磨损程度作为标准第十七章金属切屑机床机床的分类:P222机床按加工方法或加工对象可分为:车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螺纹加工机床、铣床、刨床、拉床、插床、锯床、特种加工机床及其他机床等机床按应用范围可分为:通用机床、专门化机床、专用机床机床型号:由基本部分和辅助部分组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卢秉恒主编, pdf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卢秉恒主编, pdf

1 第二章2-1.金属切削过程有何特征用什么参数来表示答2-2.切削过程的三个变形区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答第一变形区变形量最大。

第二变形区切屑形成后与前刀面之间存在压力所以沿前刀面流出时有很大摩擦所以切屑底层又一次塑性变形。

第三变形区已加工表面与后刀面的接触区域。

这三个变形区汇集在切削刃附近应力比较集中而且复杂金属的被切削层在此处于工件基体分离变成切屑一小部分留在加工表面上。

2-3.分析积屑瘤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加工的影响生产中最有效地控制它的手段是什么答在中低速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刀—屑接触表面由于强烈的挤压和摩擦而成为新鲜表面两接触表面的金属原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少量切屑金属粘结在前刀面上产生了冷焊并加工硬化形成瘤核。

瘤核逐渐长大成为积屑瘤且周期性地成长与脱落。

积屑瘤粘结在前刀面上减少了刀具的磨损积屑瘤使刀具的实际工作前角大有利于减小切削力积屑瘤伸出刀刃之外使切削厚度增加降低了工件的加工精度积屑瘤使工件已加工表面变得较为粗糙。

由此可见积屑瘤对粗加工有利生产中应加以利用而对精加工不利应以避免。

消除措施采用高速切削或低速切削避免中低速切削增大刀具前角降低切削力采用切削液。

2-4切屑与前刀面之间的摩擦与一般刚体之间的滑动摩擦有无区别若有区别而这何处不同答切屑形成后与前刀面之间存在压力所以流出时有很大的摩擦因为使切屑底层又一次产生塑性变形而且切屑与前刀面之间接触的是新鲜表面化学性质很活跃。

而刚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只是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并没有塑性变形和化学反应2-5车刀的角度是如何定义的标注角度与工作角度有何不同答分别是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P17。

工作角度是以切削过程中实际的切削平面、基面和正交平面为参考平面确定的刀具角度。

2-6金属切削过程为什么会产生切削力答因为刀具切入工具爱你是被加工材料发生变形并成为切屑所以1要克服被加工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2要克服被加工材料塑性变形的抗力3要克服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力和后刀面与过度表面和以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四版卢秉恒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知识点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四版卢秉恒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知识点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四版卢秉恒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知识点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四版》卢秉恒编著,是一本经典的机械制造教材,涵盖了机械制造的各个方面。

其中关于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的知识点如下:
1. 夹具的分类:按结构方式分为机械夹具、液压夹具、气动夹具,按夹具和工件之间的接触方式分为机械夹持、真空吸附、磁性吸附。

2. 夹具的构成:夹具主要由基座、定位元件、夹紧元件、调整元件、传动元件组成。

3. 夹具的夹紧原理:夹紧元件可以使工件获得夹紧力和定位力,常用的夹紧方式有曲柄式、螺旋式、压板式、钩爪式、气体式等。

4. 夹具的设计原则:考虑夹紧力和定位精度的要求,利用材料力学及刚度分析方法确定夹具总体结构大小,根据工件形状确定定位和夹紧位置,在夹具内设置适当排列的槽孔和凸台实现工件的精确定位和夹紧。

5. 夹具的应用范围:常用于机械加工、装配和检测等工序,适用于各种材质和形状的工件。

以上为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的简要概述,具体知识点详见相关章节。

需要注意的是,本回答涉及到学习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 答案 PPT课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 答案 PPT课件

答:d.长V铁 y z y z 支撑钉 x
e.两平行V铁
y
z
y
z另一个V铁 x来自xf.底面支承
z
x
y
短销 x
y
浮动V铁 z
第11页/共27页
4-8什么是固定支承,可调支承,自位支承和辅助支承?
答:(1)固定支承——高度尺寸固定,不能调整的 支承。
(2)可调支承——顶端位置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调 整的支承。
实质:一批工件某加工参数(尺寸,位置)的设计基准相对夹具的调刀基准 在该加工参数方向上的最大位 置变化量△dw,为加工参数的定位误差。
第13页/共27页
4-11:
• 解:(1)加工B面时,设计基准为D面,定位基准为D面∴Δjb=0 又∵D面采用 双支撑板定位,B方向上Δju=0 ∴B向加工误差Δdu=0 ∴满足要求
第8页/共27页
4-6组合定位分析的要点是什么? (2)
(2)组合定位中定位元件在单独定位某定位面时原来 起限制工件移动自由度的作用可能会转化成限制工件转动 自由度的作用,但一旦转化后,该定位元件就不能再起原 来限制工件移动自由度的作用了。
(3)单个表面的定位是组合定位分析的基本单元。
第9页/共27页
第5页/共27页
4-4什么是“六点定位原理”?
答:用六个支撑点,去分别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从而使工件在空间得到 确定位置的方法,称为工件的六点定位原理。
第6页/共27页
4-5什么是完全定位,不完全定位,过定位以及欠定位?
答: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完全被限制的定 位。
不完全定位——按加工要求,允许有一个或几个自 由度不被限制的定位。
4-1机床夹具有那几部分组成?各部分起什么作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答案-第二章 PPT课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答案-第二章 PPT课件

10
2020/4/5
2-8背吃刀量和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有何不 同? (1)
答:背吃刀量ap和进给量f增大都会使切削面积
Ac增大,从而使变形力增大,摩擦力增大,固之切
削力也随之而增大。但ap和f对切削力的影响大小
不同。Fz=Cap(2ap)'=2Capap,即ap增大一
倍,切削力也增大一倍,因为仅增大ap,切削厚度
答:第一变形区:剪切变形区,金属剪切滑移,形成切 屑,主要为塑性变形;
第二变形区:摩擦变形区,切屑排出时与前刀面发 生强烈的挤压和摩擦;
第三变形区:加工表面变形区,已加工表面与后 刀面挤压摩擦,产生变形。
2
2020/4/5
2-2 切削过程的三个变形区各有何特点?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2)
关联:三个变形区汇集在切削刃附近,此处的切削 层先经过第一变形与工件基体分离,大部分变成切屑经 历第二变形,很少一部分留在已加工表面上经历第三变 形。
7
2020/4/5
2-5 车刀的角度是如何定义的?标注角度和 工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定义:假定:①无进给②选定点与中心等高③ 刀杆中心线垂直于工件轴线的前提下,按照刀面和刀 刃各参考平面的关系,定义的车刀角度。
标注角度是在忽略进给运动的影响,刀具又在特 定安装的情况下给出,而工作角度是刀具在工作状态 下的切削角度,考虑包括进给运动在内的合成切削运 动和刀具的实际安装情况 。
12
2020/4/5
2-9切削热是如何产生和传出的?仅从切削热 产生的多少能否说明切削区温度的高低?
答:被切削的金属在刀具作用下,会发生弹性和塑性变 形而消耗功,因此切削热的主要来源就是切屑的变形功 和前、后刀面的摩擦功。
不能,因为产生切削热的同时,还通过切屑、刀 具、工件将一部分热量散入到空气中,因此无法说明切 削区温度的高低。

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考试重点.pdf

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考试重点.pdf

卢秉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考试重点.pdf△m<0的制造过程主要指切削加工。

(1)主运动:切下金属所必须的最主要的运动。

(2)进给运动:不断地把金属层投入切削的运动。

齿面加工齿轮加工方法:无屑加工:热轧、冷轧、压铸、注塑、粉末冶金。

切削加工:成形法、展成法。

复杂曲面加工1)仿形铣:2)数控铣:磨削加工特点:1. 属精加工,尺寸精度7~5, 值0.8~0.2m2. 能加工硬度很高的工件;3. 磨削温度高;4. 磨削的径向力大;1、切削运动金属切削加工:通过机床提供的切削运动和动力,使刀具和工件产生相对运动(即切削运动),从而切除工件上多余的材料,以获得合格零件的加工过程。

(1)主运动:切下金属所必须的最主要的运动。

(2)进给运动:不断地把金属层投入切削的运动。

2、切削要素已加工表面:已被切去部分多余金属而形成的新表面。

待加工表面:即将被切除金属层的表面。

加工表面(或称过渡表面):切削刃正在切削的表面。

切削用量三要素:1)切削速度V:2)进给量f:3)背吃刀量(切削深度):3.切削层几何参素:(1)切削厚度 ()(2)切削宽度 () -沿加工表面度量的切削层尺寸。

(3)切削面积 () -切削层垂直于切削速度截面内的面积。

二、刀具角度:(图+角度)1)基面:2)切削平面:3)正交平面:道具分类:1.整体车刀;2.焊接车刀;3.机夹车刀;4.可转位车刀;5.成形车刀与焊接车刀比较,可转位车刀的优点:1)刀具使用寿命长;2)生产率高;3)有利于推广新技术、新工艺;4)有利于降低刀具成本;麻花钻的工作部分:6面+1横刃+2主切削刃+2副切削刃+4刀尖。

麻花钻的缺点:1)主切削刃上前角不等;2)横刃长且为大负前角,切削条件差;3)排屑、断屑、散热困难。

钻、扩、铰孔的工艺特点比较(书P21 手抄表格 2-45)拉刀特点:1)生产率高;2)加工质量高;(一般为87,2.5 1.25μm)3)加工范围广;4)刀具磨损缓慢,寿命长;5)机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6)拉刀的设计、制造复杂,价格昂贵。

机械制造基础卢秉恒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卢秉恒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2-1.金属切削过程有何特征?用什么参数来表示?答:2-2.切削过程的三个变形区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答:第一变形区:变形量最大。

第二变形区:切屑形成后与前刀面之间存在压力,所以沿前刀面流出时有很大摩擦,所以切屑底层又一次塑性变形。

第三变形区:已加工表面与后刀面的接触区域。

这三个变形区汇集在切削刃附近,应力比较集中,而且复杂,金属的被切削层在此处于工件基体分离,变成切屑,一小部分留在加工表面上。

2-3.分析积屑瘤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加工的影响,生产中最有效地控制它的手段是什么?答:在中低速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刀—屑接触表面由于强烈的挤压和摩擦而成为新鲜表面,两接触表面的金属原子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使少量切屑金属粘结在前刀面上,产生了冷焊,并加工硬化,形成瘤核。

瘤核逐渐长大成为积屑瘤,且周期性地成长与脱落。

积屑瘤粘结在前刀面上,减少了刀具的磨损;积屑瘤使刀具的实际工作前角大,有利于减小切削力;积屑瘤伸出刀刃之外,使切削厚度增加,降低了工件的加工精度;积屑瘤使工件已加工表面变得较为粗糙。

由此可见:积屑瘤对粗加工有利,生产中应加以利用;而对精加工不利,应以避免。

消除措施:采用高速切削或低速切削,避免中低速切削;增大刀具前角,降低切削力;采用切削液。

2-4切屑与前刀面之间的摩擦与一般刚体之间的滑动摩擦有无区别?若有区别,而这何处不同?答:切屑形成后与前刀面之间存在压力,所以流出时有很大的摩擦,因为使切屑底层又一次产生塑性变形,而且切屑与前刀面之间接触的是新鲜表面,化学性质很活跃。

而刚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只是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并没有塑性变形和化学反应2-5车刀的角度是如何定义的?标注角度与工作角度有何不同?答:分别是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P17)。

工作角度是以切削过程中实际的切削平面、基面和正交平面为参考平面确定的刀具角度。

2-6金属切削过程为什么会产生切削力?答:因为刀具切入工具爱你,是被加工材料发生变形并成为切屑,所以(1)要克服被加工材料弹性变形的抗力,(2)要克服被加工材料塑性变形的抗力,(3)要克服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力和后刀面与过度表面和以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机械制造基础卢秉恒课后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卢秉恒课后习题答案

参考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于骏一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第一章绪论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制造活动的定义;生产类型与组织形式;零件的制造过程。

重点要求:制造活动的定义;生产类型与组织形式;零件的制造过程。

第二章切削过程及控制基本概念;刀具角度;刀具种类;刀具材料;刀具选用;金属切削层的变形;切屑的类型及控制;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的磨损与破损、刀具生命及刀具状态监控;切削用量;磨削机理重点要求:刀具的角度;刀具的材料;切削力;磨削机理第三章基准及其工件安装基础机床夹具的概念、用途和分类;基准概念;定位原理及其夹紧机构;定位误差及其计算;工件的安装方案设计。

重点要求:定位原理及其应用;夹紧的基本概念;定位误差计算。

第四章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和镗削加工方法;机床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型号。

重点要求:常用机床和加工方法的分类、特点及其主要和应用。

第五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精度与误差;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重点要求: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加工误差的正态分布规律及其计算与分析方法;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影响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的因素。

第五章工艺规程设计工艺规程及设计原则和所需的原始资料;工艺规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工艺路线的拟定;加工余量的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时间定额的确定;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机器装配与装配工艺系统图;装配精度与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性评价;机器装配工艺性评价。

重点要求: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零件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的计算;常用装配方法及其部件(或产品)的装配方法确定;面向不同装配方法的装配尺寸链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于骏一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卢秉恒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第一章绪论
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制造活动的定义;生产类型与组织形式;零件的制造过程。

重点要求:制造活动的定义;生产类型与组织形式;零件的制造过程。

第二章切削过程及控制
基本概念;刀具角度;刀具种类;刀具材料;刀具选用;金属切削层的变形;切屑的类型及控制;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刀具的磨损与破损、刀具生命及刀具状态监控;切削用量;磨削机理
重点要求:刀具的角度;刀具的材料;切削力;磨削机理
第三章基准及其工件安装基础
机床夹具的概念、用途和分类;基准概念;定位原理及其夹紧机构;定位误差及其计算;工件的安装方案设计。

重点要求:定位原理及其应用;夹紧的基本概念;定位误差计算。

第四章机械加工方法与装备
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和镗削加工方法;机床的基本结构、分类和型号。

重点要求:常用机床和加工方法的分类、特点及其主要和应用。

第五章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机械加工精度与误差;工艺过程的统计分析;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重点要求: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加工误差的正态分布规律及其计算与分析方法;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影响加工表面物理机械性能的因素。

第五章工艺规程设计
工艺规程及设计原则和所需的原始资料;工艺规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工艺路线的拟定;加工余量的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时间定额的确定;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机器装配与装配工艺系统图;装配精度与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工艺性评价;机器装配工艺性评价。

重点要求: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零件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尺寸链的计算;常用装配方法及其部件(或产品)的装配方法确定;面向不同装配方法的装配尺寸链计算。

注:教材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要求了解及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