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c5fa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b.png)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忏悔录》是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一部自传体哲学作品,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这部作品,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奥古斯丁在作品中坦诚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幼年的不幸、少年的放纵,到成年后的寻求真理、信仰的确立,无不展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深刻的忏悔和反省,并对人生、信仰、道德等诸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奥古斯丁的坦诚与勇气。
他毫无保留地揭示了自己的过错和弱点,让人不禁感叹于他对自己人性的深刻洞察。
正如他所说:“我告诉你,我写这部书,并不是为了给人以荣耀,而是为了给人以警示。
”(《忏悔录》第10章)这种真实面对自己的态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此外,奥古斯丁在作品中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真理的追求,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在经历了种种诱惑和挫折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之路。
这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信仰的坚定执着,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高尚的榜样。
正如他所说:“我所追求的,是那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11章)这种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让他的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阅读《忏悔录》的过程中,我深感奥古斯丁的文字犀利、旁征博引。
他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寓意,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挖掘和剖析。
他引用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文学作品、哲学家和诗人的名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底蕴。
第二篇范文《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著读后感——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忏悔录》是古罗马哲学家、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一部自传体哲学作品,它不仅是一部个人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刻自我分析的尝试。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展现了奥古斯丁如何通过自我忏悔和反思,实现了心灵的重生和自我救赎。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忏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自我治疗方法。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可以说是最早的自我忏悔记录之一。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精选5篇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精选5篇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贯穿了一条真理的寻求之路,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
人在生活中总需要一个精神支柱――信仰。
也许有人说,我没有信仰,也活得逍遥自在。
但是你活得充实吗?甚至我们可以绕口地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
一个人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是艰难而痛苦的。
尤其当人对自己的信仰有所怀疑时,就会有无穷的烦恼与苦闷,奥古斯丁那漫长的追寻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地说明。
年轻时沉迷于情欲,信奉摩尼教,反对基督;后来从摩尼教中退出,在母亲和朋友的帮助下皈依了基督教。
他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他对自己陷入情欲的泥沼,对那一段放荡生活的反省,让我们认识到了如此虔诚的人。
奥古斯丁的痛苦源于他对暂时的、有限的存在不满足。
在对摩尼教的怀疑中,奥古斯丁得以摆脱摩尼教的物质性形式的神、真理。
他领会到真理、存在的本体不仅是超越空间的,而且也是超越时间的。
超越时空,正是精神的基本特质。
真正的不朽、永恒只能是精神性。
因为时空范畴总是意味着有限、多样、变化,它只用来描述构成整体的部分,描述从无向有,再从有向无的过程。
但对整体却无能为力,而“我”所渴念的是整体无限,所以,它们不能缓解我对有限的存在所感受到的痛苦焦虑。
因此,只有精神才能慰藉心灵。
于是奥古斯丁选择了全能的神――上帝来解脱,在他看来,那些寻求外部欢乐的人容易跌入虚无,沉溺于可见的、瞬间事物。
而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在上帝之中有着令人忘却一切烦恼的安宁,因为除上帝之外,再无他物,人用不着去寻找其他事物。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里批驳过占星术,他认为,当那些星象学者利用星象来伟人占卜时,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那么当他彷徨在花园中,冥冥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时,随手拿起《圣经》而翻到的那一页:“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总要拥戴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时,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巧合?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忏悔录》读后感。
《奥古斯丁忏悔录》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哲学内涵的著作,作者奥古斯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过去,对自己的罪恶和错误进行了彻底的忏悔和悔改。
他坦诚地承认自己曾经沉湎于世俗的享乐和放纵,迷失在物质欲望和肉体的诱惑中,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灵魂的沉沦和堕落。
然而,正是在面对自己的罪恶和错误时,奥古斯丁并没有逃避和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并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忏悔。
这种坦诚和勇敢令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生中的错误和过失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勇于面对并进行改正和忏悔。
其次,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信仰和上帝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反思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以及信仰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
他认识到,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依靠,才能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世俗的诱惑和束缚,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种对信仰和上帝的探讨,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识到,人生并非只是追求物质的享乐和满足,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要追求与上帝的关系,要追求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书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这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总的来说,阅读《奥古斯丁忏悔录》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奥古斯丁的亲身经历和深刻的思考,我对人生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希望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更加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错和错误,勇敢地进行忏悔和悔改,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信仰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以及与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忏悔录》读后感(3篇)《忏悔录》读后感1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盼之于愉悦的好处的了。
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
人之因此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因此失去自我,乃是正因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愉悦,就务必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
记忆和期盼的好处就在于,只有透过记忆和期盼,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
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能够归结于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联。
这不仅仅仅正因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
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联,才能明白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
从这个好处上讲,《忏悔录》的写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透过记忆,也是透过期盼。
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不仅仅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
而且透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入微地揭示了自我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
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满了罪性,终其生命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我的罪性斗争。
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记忆不仅仅仅要追溯到性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性命,往性命之前无限延伸,就是正因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性命的上帝。
其实,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赋予人的恩赐。
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
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是一部经典的宗教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基督教神學家奥古斯丁对自己的
罪过和过去的行为进行忏悔的一个过程。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
首先,书中的故事和作者的忏悔使我感受到了人类的脆弱和罪恶。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会犯罪,会迷失自己。
但是,只有通过真诚的忏悔,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救赎。
奥古斯丁的忏悔过程告诉我,无论我们犯了多少错,上帝都会宽恕我们,只要我们诚
心悔改。
其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信仰能
够给人们提供力量和安慰,让我们在人生的困境中找到方向和希望。
奥古斯丁对信仰
的执着和坚持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总的来说,读完《忏悔录》后,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教
会了我怎样正视自己的过错,如何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宽恕,也让我对宗教的作用有了
更加全面的了解。
这是一本深沉、感人的读物,强烈推荐给每一个渴望内心净化和救
赎的人。
忏悔录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一部深刻动人的自传体作品,它以真诚的笔触剖析了人性的幽微和上帝的恩典,在跨越千年的漫漫历史中抚慰和启迪着无数心灵。
认识自我,罪的深渊与救赎的光芒。
《忏悔录》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迷失的灵魂。
奥古斯丁从年少时的放荡与堕落开始,讲述了他向罪恶沉沦的经历。
偷窃、贪婪、纵欲,这些罪行在他的青春期肆意蔓延,腐蚀着他脆弱的心灵。
然而,即使在罪恶最黑暗的深渊中,奥古斯丁的心中也闪烁着救赎的微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自己的堕落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悔恨和厌恶。
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被罪与欲望所掌控,陷入了沉重的枷锁之中。
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挣扎后,奥古斯丁在米兰遇到了圣安布罗斯,这位伟大的主教为他点亮了信仰之火。
在安布罗斯的教导和圣经的启示下,奥古斯丁领悟到了上帝的仁慈和救赎的力量。
他皈依了基督教,踏上了寻求救赎的艰难旅程。
上帝的恩典,从怀疑到确信。
《忏悔录》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罪行的忏悔,更是一部对上帝恩典的颂歌。
奥古斯丁在追忆往昔的罪过时,始终充满了对上帝的感恩。
他坚信,自己能够从罪恶中得到拯救,完全是上帝的恩赐,是上帝的恩典在他心中作工的结果。
然而,奥古斯丁的信仰之旅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经历过对上帝的怀疑和动摇,甚至怀疑过《圣经》的真实性。
但他一次又一次地从上帝那里得到了坚固和引导,他的信心在怀疑的煎熬中得到了锤炼,变得更加坚定。
最终,奥古斯丁在上帝的爱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他领悟到,上帝不是一个严苛的法官,而是一个充满慈悲和怜悯的父亲。
上帝的爱不是建立在人的功绩或善行之上,而是无条件地赐予每一个人,即使是罪人。
时间的本质,永恒与瞬息。
《忏悔录》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时间的本质。
奥古斯丁思考了时间与永恒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三一时刻”理论。
他认为,时间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但只有现在是真正存在的。
过去是记忆,未来是期待,只有现在才是可以把握和体验的。
这种对时间的理解与奥古斯丁的罪恶观紧密相连。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3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3篇)忏悔录篇1我是不幸的,每一个让感情束缚于世间俗物的灵魂都是不幸的。
失去世间俗物是一种折磨,待到失去之后就会意识到,其实甚至在失去之前,灵魂就早已身处这种不幸。
写下这段话是因为他痛失好友,悲痛欲绝,心中一片黑暗。
在这种情形中,他哀伤之极,悲泣落泪,唯独能从这种极度哀伤中聊得慰藉。
这话语充满哲思,若能真正体会其中深意,定是曾经失去过什么或者如今正在失去。
而只有当我们失去至亲至爱之人时,我们或许才能体会到那种对生命无比厌倦,同时却又对死亡极度恐惧的极端矛盾。
世间一切仿佛都是俗物,我们的身体是俗物;我们追求的名誉和利益是俗物;淫邪恶行是俗物;不是真理的谬论是俗物。
但我们的身体是由灵魂支配的,灵魂付之于感情与思想,身体付之于行动,若非与灵魂惺惺相惜,世间其他一切都将是虚无。
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灵魂的不幸,因为灵魂若是悲戚,灵魂若不能坚守真理,它就会匍匐在地,软绵无力,随着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们从肺脏中吹出的言语气息,盘曲缠绕,反反复复,光明就不再为它闪耀,它也无法看见真理。
可若是我们的灵魂真的失去一些给我们以支持的精神与希望,那也不必无法释怀,因为如果要让这世界平衡,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一些事物流逝远去,其他的事物定会纷至沓来。
这或许就是上帝的馈赠。
但是权且不去理会这一切吧。
还是让我抛开这浮华和虚空,全心全意地去追寻真理。
生命是可怜不堪的,死亡随时就会侵入。
如果死亡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我应该以何种状态告别此生?全心全意地追寻真理似乎是大多数人毕生的追寻,不为虚华名利所诱惑,不为人间疾苦欢乐所羁绊,不为情所困,不为过去种种留恋叹息或遗憾惆怅,不为将来未知磨难而恐惧忧虑。
此生只为追寻真理,愿为真理“为伊消得人憔悴”,愿为真理抛头颅洒热血,愿成为真理的虔诚的信徒,愿成为真理青睐的幸儿。
然而这似乎太过理想太过真空化,难道要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们一样,幻想一个真空的世界,真空的环境,只为我们追逐真理的踪迹?这世间有多少人在这条道路上迷失了自己,成为了浮华和虚空的奴隶?人非圣贤,连奥古斯丁这样的人物都会在拜访有权势的朋友,兜售给学生课业和追寻真理之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更何况平凡的人们。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20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选20篇)忏悔录读后感(精选2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忏悔录读后感篇1现当代文学老师布置主题演讲包括一个内容,就是分析郁达夫的沉沦和卢梭的忏悔录,老师说读完忏悔录精神层次会提升一层。
自己于是借来了忏悔录来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还未看完,有所感,就记下来了。
正如卢梭自己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
”“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
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
”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对自己动手术刀。
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
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后来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己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可以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己以后会趁大二时间丰富,多读书,读好书。
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
”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
”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
即使后来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了吧。
正是瓦朗夫人弥补了自己心中关于母亲的空白,所以卢梭才会死心塌地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信仰与真理的道路
——读奥古斯丁《忏悔录》有感
中世纪的古罗马,宗教色彩浓厚。
在西欧,宗教对一个国家有着很大的的影响,现在英美法系的立法同样受到深刻的宗教的影响。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他的自传《忏悔录》中,充满着他不断对自己的审视。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呱呱坠地的哭闹到年轻时的放荡生活,直至最后圣神的洗礼,无时无刻不充满了奥古斯丁的忏悔,不断的内心的懊恼与疑惑,那样的忏悔是如此的深刻、虔诚。
上帝创造了一切,创造了所有美好的事物。
谁追寻主,谁就会赞颂主。
“主啊,我的帮助者,我的教主,我现在要向你的盛名告知并忏悔,你是如何将我从紧紧束缚我的肉欲的禁锢和世俗事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
”奥古斯丁在书中反复提及自己内心与世俗和肉欲的不断斗争。
是在反复的思索中,才探寻出接近上帝的曲折的道路。
奥古斯丁谈了许多自己的“罪行”,接下来我将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奥古斯丁认为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是有罪的。
婴儿,哭着要可能伤害他们的东西;对年长的人发脾气;因不顺从他的意愿而尽其全力打击和伤害比他们懂得更多的人,奥古斯丁把这些孩子小时天真无邪的举动认为这是“婴儿不是缺乏伤害他人的意愿,而是没有能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最为深厚的宗教文化,认为人生来就是罪恶的,终其一生都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向上帝忏悔,博得上帝的怜悯与原谅。
我想这点是和我们的文化大不相同的,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来到这世间的时候都是善良的美好的。
孩童的童言无忌,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最真实的表达,他们如实的反映自己内心的活动也是“罪”吗,在我看来那就是孩子和成人的不同之处,那正是他们的可爱,如果孩子没有了那些小小的“无理取闹”岂不失掉了一种上帝创造的美好么,我个人对作者这样描述婴儿的罪恶持保留态度。
慢慢大了点,奥古斯丁感谢上帝赐予了他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知识,他享受朋友的陪伴,并远离痛苦、无知和悲伤,与此同时作者也回想到那时的虚荣与嫉妒;青春时期的肉体欲望和因贪婪而去偷窃,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偷窃“我们真正的快乐时做了被禁止的事”,这是一句多么真实的话语,我们喜欢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上帝的,同时我们所爱的这种自由是不负责任的自由。
他忏悔了自己的善变,因自由意志而犯的错误。
在探寻真理的路上,他忏悔着“我的骄傲使我到处漂游,随风飘荡”,“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灵魂是软弱无力的,除非它抓住了真理的坚固之石。
人们表达自己的意见。
但那只是他们自己的意见,像一阵阵风把灵魂吹向这里、吹到那里,晕头转向”骄傲把真理的光挡住了,让我们怎么看见真理,即使真理就在我们眼前。
此外我再就好奇心这一点来谈谈我的想法。
奥古斯丁把享乐和好奇心对比来
写。
人们需要快乐时,就会寻找众多美丽的事物,但当动机是好奇时他们会寻找相反的事物仅仅是为了证明,不是为了一种不快的体验,而是为了体验了解和发现的滋味。
在作者的言语中给我的感受是所有对不好事物的所吸引的就为好奇,实则不然,我们也同样有对美好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希望善于运用知识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看看现今多少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这些发明的老师不都是好奇心吗?这样的动机难道也能称其为“罪”吗?这样的好奇心难道还可以称为“没有价值,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吗?
奥古斯丁逐步探索自己的内心,即使在什么都逃不过上帝的眼,他依然深深的细数自己所犯下的罪。
最后他终于在米拉接受圣神的洗礼,进入主的门下,做了主的仆人,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停止无时不刻的忏悔,向上帝祈求教诲,探索圣经的奥秘。
在书中还清晰的了解到奥古斯丁的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
母亲为儿子早年走过的错误道路日夜哭泣,向主请求宽恕,直至最后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影响到奥古斯丁步入圣殿后表现出来的极度兴奋与快乐。
从这些我看到了,从古至今,在西方,信仰的重要。
正如奥古斯丁说的那样,主可以治疗他的肉体疾病与精神痛苦。
在本书中,虽然奥古斯丁的某些忏悔我并不认同,但是,让我思考的不仅是我所不认同的,还让我思考的是他坚定的信仰和他对善恶的界限。
透过他我看到了,在西方,信仰是如此的重要,重要到犹如他自己的生命,至今我也不是很透彻的明白信仰到底是怎样的,意味着什么,或许那就像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平时自己生活中做出各种选择的一个基本思考与底线。
现在我们国人基本谈不上信仰,但我们也依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我们来说信仰太过于抽象,太过于意识化的东西让我们难以捉摸,所以我们也就不明白信仰的力量,信仰也不一定就让我们做出最好的选择。
再说到善恶的区分,现在让我们说善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一般我们也都是基于对数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共有意识和法律的规定为蓝本,但是在奥古斯丁那个时候是基于《圣经》,而圣经的编著则是由许多人合成,这里也难免会带有个人或某个时代群体的共同意识,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总是依靠原来的的意志,一成不变的来指导运动的生活。
当然,我也对圣经的“不可荒宴醉酒,不可放荡纵欲,不可纷争嫉妒。
总要批带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表示赞同,奥古斯丁说“一个人如果像一座雕像一样被安置在一座极其宏伟美丽的建筑的一角,他将难以察觉他仅仅作为其一部分的这一建筑的美”,这样整体与部分的辩证观点对后世也产生不小的影响。
读一本书不只是看看故事情节而已,了解不同人的价值观,更可以看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
虽然我找不到哪种信仰属于自己,但是我认为拥有一种善良的价值观,善良、真诚的对待整个世界,这样是否也是可以说没有辜负上帝创造了这样个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个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