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休克补液原则

合集下载

探究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的补液技巧

探究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的补液技巧

探究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的补液技巧标签: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治疗技巧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休克期是由于低血容造成,因为毛细血管发生扩张,导致血管通透性变强,导致血浆样液渗出,从而血容量减小。

成人的烧伤面积大于20%或者是小儿烧伤面积大于10%,都可能休克,愈大面积发生休克率也就愈高,时间也就愈早[1]。

对于大面积的烧伤患者可不可以度过休克期,是救治能否成功的关键。

本文就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期的补液技巧进行研究综述。

1.关于补液量的公式关于补液量的研究,有多个公式,比如Evans公式,补液量根据体质量以及烧伤的面积来计算[2]。

Moyer的公式是认为休克是血钠不足,主张首个24h补给平衡液[3]。

后来,Baxter的Park-land公式,主要内容是首个24h补电解质,第2个补充的是血浆以及水分等[4]。

Monafo的观点是高渗钠疗法,不仅补液少而且液体的负荷比较轻,具有扩容迅速等优点[5]。

但是过度的补液也会造成一些并发症。

总之国内学者对于补液的公式研究较深,但是哪个补液公式,都要有“个体化”。

现行补液的公式是烧伤犬实验结论,但是只对面积在50%到60%之间的患者适用。

2.关于补液的一般方法大面积烧伤患者在休克期一般体温较低,导致血液升高黏度,加上患者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的排血量减少导致血液的循环发生障碍;同时烧伤创面发生水分的蒸发,患者大多畏寒,特别是由于患者大面积烧伤大量输入低温液体,不利于纠正患者的休克。

所以对于复苏液进行加温有利于平衡患者的能量代谢,大大的降低能量的消耗,从而改善患者的肾脏血量,保护患者的脏器功能,有效缩短复苏的时间。

谭清彦实验显示[6],休克复苏液在38至39摄氏度时,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同时增加了尿量。

通过计算机的自动化系统研究休克复苏具有重要意义,据马永沂等研究分析表明[7],通过计算机对休克复苏进行仿真的临床治疗研究,计算的补液方案可以满足不同患者需要,不过临床难以接受该方案。

烧伤的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烧伤的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烧伤的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一)急性体液渗出期(休克期)组织烧伤后的立即反应就是体液渗出,一般要持续36^48小时。

小面积浅度烧伤,体液的渗出量有限,通过人体的代偿,不致影响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

烧伤面积大而深者,由于体液的大量渗出和其他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可急剧发生休克。

烧伤早期的休克基本属于低血容量休克,但与一般急性失血不同之处在于体液的渗出是逐步的,伤后2-3小时最为急剧,8小时达高峰,随后逐渐减缓,至48小时渐趋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水肿液开始回收,临床表现为血压趋向稳定,尿液开始增多。

正是根据上述规律,烧伤早期的补液速度应掌握先快后慢的原则。

(二)感染期烧伤水肿回收期一开始,感染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浅度烧伤如早期创面处理不当,可出现创周炎症(如蜂窝织炎)。

严重烧伤由于经历休克的打击,全身免疫功能处于低迷状态,对病原菌的易感性很高,早期暴发全身性感染的几率也高,且预后也最严重。

我国救治烧伤的一条重要经验,即及时纠正休克,就有抗感染的含义。

感染的威胁将持续到创面愈合。

烧伤的特点是广泛的生理屏障损害,又有广泛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

热力损伤组织,先是凝固性坏死,随之为组织溶解,伤后2-3周,组织广泛溶解阶段,又是全身性感染的又一高峰期。

与此同时,与健康组织交界处的肉芽组织也逐渐形成,坏死组织如能及时清除或引流,肉芽组织屏障多数在2周左右形成,可限制病原菌的侵人。

如处理不当,病原菌可侵人邻近的非烧伤组织。

大面积的侵入性感染,痂下组织菌量常超过105 /g,菌量继续增多,可形成烧伤创面脓毒症。

创面表现晦暗、糟烂、凹陷,出现坏死斑,即使细菌未侵人血液,也可致死。

为此,近年多采用早期切痴或削痴手术,及时皮肤移植以消灭创面。

当创面基本修复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三)修复期组织烧伤后,炎症反应的同时,组织修复也已开始。

浅度烧伤多能自行修复,深11o“靠残存的上皮岛融合修复;1110“烧伤靠皮肤移植修复。

烧伤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

烧伤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
直接损伤 氧自由基增加 细胞内钙超载 蛋白酶活化
休克复苏的临床监测指标
面色苍白 脉搏细弱 皮肤湿冷 神志淡漠
整体描述水平
循环系统衰竭
血压 心排出量 中心静脉压
微循环障碍
末梢血氧浓度 尿量
胃肠黏膜细胞内pH
DIC
细胞能量代谢
多核磁共振波谱
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参数
正常值
平均动脉压(MAP)
中心静脉压(CVP)
延迟补液
• 补液同前 • 补液速度
所欠补液量可在1~2小时补入,休克纠 正前不补水,可使尿量达100ml/小时 后,调慢补液速度,可适当加大碱量。
休克期后的补液
• 生理量+蒸发量-口服量 • 蒸发量 2ml/BSA/h或50ml/BSA/day可根据创面的 结痂情况递减(500ml/周),根据肾功调 整,悬浮床加1000~2000ml。
烧伤休克补液要求
1.成人烧伤面积超过20%,小儿超过10%, 甚至更小就有可能发生休克。 2.补液计算时应算二度及三度 3.考虑到复合伤的情况 4.额外丢失(书上未谈到) 5.个体化原则
液体复苏公式
• Evans公式 (1952年提出,是最早应用烧伤面积和体 重估计补液量者,以后的许多公式。皆从此衍生。) • Brooke公式(1953) • 第三军医大学公式(1962) • Parkland公式 (1968) • 瑞金公式 • 南京公式
烧伤休克的临床表现 和监测指标有哪些?

皮肤苍白、湿冷
脉搏细速
尿量减少
血压正常或升高或降低
烦躁不安
血容量减少 小动脉平滑肌收缩 动静脉短路开放 毛细血管血流减少 补充循环血量 毛细血管压力下降 (自身输液、输血) 保证心脑血流

烧伤液体补液量的计算公式

烧伤液体补液量的计算公式

烧伤液体补液量的计算公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烧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损伤,造成皮肤表面和组织的破坏。

烧伤患者往往伴随着严重的血容量丢失和液体平衡紊乱,因此及时进行液体补液十分重要。

而正确地计算烧伤液体补液量,则是保证烧伤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其康复的关键之一。

烧伤液体补液量的计算公式的制定,是根据烧伤患者烧伤面积和程度、年龄、体重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得出的。

一般来说,液体补液的目的是维持烧伤患者的血容量和液体平衡,防止休克发生,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烧伤液体补液量的计算公式有多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工式一:Parkland公式Parkland公式是补液量计算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烧伤患者的体表面积和损伤程度,使用以下公式计算补液量:补液量(ml)= 4ml × 体重(kg)× 烧伤面积(%)/ 24烧伤面积的计算一般采用Wallace法,即乘以烧伤面积的系数(乘以系数时需注意患者年龄)。

2. 工式二:Galveston公式3. 工式三:MRL公式MRL公式是一种根据综合考量烧伤患者的生理状况和实际需要来计算液体补液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烧伤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

虽然上述三种公式是常用的烧伤液体补液量计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计算公式。

对于伴有合并症或既往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液体补液的量和速度。

在进行烧伤液体补液计算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及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情况,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补液或调整补液量。

2. 遵循医疗团队的建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液体补液方案。

3. 在补液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尿量、尿比重等指标,以帮助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

正确地计算烧伤液体补液量对于烧伤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通过合理地选择计算公式、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液体平衡情况,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其康复过程。

烧伤补液

烧伤补液

第七章静脉输液及其护理在严重烧伤治疗中,早期静脉输液是抗休克的重要措施,在体液渗出期后,则是补充营养和输入药物的重要时期。

因此,严重烧伤伤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静脉输液量大,品种多,持续时间长,任何疏忽都可能给病员带来痛苦或加重病情。

大面积烧伤病人,体表静脉大多破坏,可供输液的静脉不多,所以无论是躯干头部及四肢等部位的每一根深浅静脉都是非常珍贵的,怎样选择,充分利用,保护好静脉,是在烧伤护理工作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一、静脉补液的目的及输入液体的种类休克期补液的主要目的除补充血容量外,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还在于纠正低钠血症,酸中毒及低蛋白血症等。

后期补液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营养的需要。

(一)胶体的补充通过补充胶体颗粒,增加胶体渗透压,以维持血浆容量,常用的胶体溶液主要是全血、血浆人体白蛋白以及血浆代用品等,烧伤水肿液和水泡液的电解浓度与血浆相近,蛋白浓度低于血浆或为血浆的一半,血浆是目前广泛应用的较理想的胶体,能较有效地恢复胶体渗透压,维持有效循环血溶量,也可用中分子、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代血浆等。

早期一般不必补充全血, 因为烧伤后的低血容量休克主要是血浆成分丢失,一般红细胞丧失量不大,且全血对改善血液浓缩不及血浆,但在血容量不足伴有贫血时输入全血为宜。

(二)电解质溶液的补充当水电平衡失调胃肠道摄入有一定困难时,如严重腹泻呕吐,伴有酸碱和水电解质紊乱者,可考虑静脉补入电解质液体。

常用溶液电解质的含量(见表1)。

烧伤休克期电解质的补充一般可按2份等渗盐水与1份等渗碱性溶液1.25%碳酸氢钠或1/6m0l/L补充,或选用乳酸钠、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林格氏液及平衡盐溶液,其钠与氯离子的含量较接近正常血浆的水平。

有缺钾时可在溶液内加入氯化钾,静脉输入氯化钾的每日剂量一般为3g,这个剂量应平均分配在全日补液量内缓慢输入。

•对于代谢性酸中毒的病例,一般常用碳酸氢钠及乳酸钠溶液纠正。

表7 各种溶液的电解质含量(三)水分的补充胃肠功能不全、吸收不良时,如烧伤败血症及烧伤休克伴有胃肠麻痹的病例,每日所需水量只能从静脉输入,常用5%葡萄糖、10%葡萄糖溶液作为基础水分补充,通常情况下成人每天基础水分补充量2000ML,遇有气温或体温过高、气管切开、腹泻等情况时,应适当增加水分补充量,烧伤病人使用悬浮床治疗时,创面水分蒸发量明显增多,应额外补充水分1000-1500ML。

烧伤护理

烧伤护理
烧伤病人的护理
主要教学内容
1
烧伤护理评估
2
烧伤急救护理
3
烧伤补液护理及创面护理
男性,60kg,当日上午 8时被沸水烫伤,1小时 后送往医院。检查:神志 清楚,血压80/50mmHg, 头面、胸、腹部、两前 臂、双手、两小腿、双 足广泛烫伤,且背部散 在有约2手掌面积.大部 分区域无水泡,创面渗 液少,浅红或红白相间, 肿胀,有出血点和网状 栓塞血管,创面痛觉、 感觉迟钝。
动脉搏动
(3)暴露疗法的护理
【适应症】:
—— 不易包扎的部位如头面、会阴部烧伤, 大面积烧伤, 污染重或感染创面
【优点】:
➢ 使创面保持干燥 ➢ 便于观察,不易感染 ➢ 节省敷料
创面可暴露于空气 或施以药膏
【缺点】: ➢ 护理工作繁重 ➢ 对环境条件要求高
【护理要点】: —— 控制室温于28℃~32℃,湿度70%左右;
DROP to the ground ROLL back and forth
Smoke rises, so get down, stay low and go.
Cool the burn 112
33 back
2. 抢救生命(参考创伤急救)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下情况特别注意:
✓ 呼吸道烧伤 ✓ 面颈部烧伤、喉头水肿 ✓ 昏迷者
16小时输入其余1/2量
对于烧伤后的患者,监测每小时尿量仍是 评估烧伤休克是否纠正的重要指征之一,一 般婴儿应维持在10毫升,小儿20毫升,成人 30毫升以上;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吸入 性烧伤或合并颅脑伤的伤员,每小时尿量应 维持在20毫升左右;血红蛋白尿患者,每小 时尿量应维持在50毫升。
(三)创面的护理
Ⅱ度烧伤总面 积达10%~ 29%

烧伤医学理论知识(烧伤深度的分度、烧伤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分期、现场急救原则)

烧伤医学理论知识(烧伤深度的分度、烧伤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分期、现场急救原则)

烧伤医学理论知识●吸入性损伤:目前是烧伤临床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

吸入性损伤多发生在密闭或半密闭的火灾现场,因同时吸入高热的空气和烟雾而引起呼吸道损伤,常兼有热力引起的热烧伤和烟雾引起的化学烧伤的特点。

●烧伤深度的分度Ⅰ°(红斑伤):仅天脱屑痊愈,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

Ⅱ°(水疱伤):浅Ⅱ°:伤及表皮的生发层、真皮乳头层。

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澄清液体;水疱皮如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

创面靠残存的表皮生发层和皮肤附件(汗腺、毛囊)的上皮再生修复。

如不感染,创面可于1~2周内愈合,一般不留瘢痕,但多数有色素沉着。

深Ⅱ°: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深浅不尽一致。

也可有水疱,但去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

由于真皮层内有残存的皮肤附件,创面修复可赖其上皮增殖形成上皮小岛。

如不感染,可融合修复,需时3~4周。

但常有瘢痕增生。

Ⅲ°(焦痂伤):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

创面蜡白或焦黄,甚至炭化。

硬如皮革,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和拔毛无痛觉。

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真皮下血管丛栓塞)。

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3~4周后焦痂脱落,创面修复有赖于植皮或上皮自创缘健康皮肤生长。

愈合后多形成瘢痕,且常造成畸形。

●烧伤的病理生理与临床分期1、体液渗出期:伤后迅速发生体液渗出、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和心肌损害,可导致低血容量性和心源性休克,故此期关键是防治休克。

2、急性感染期:烧伤导致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受抑、抵抗力降低、易感性增加,爆发全身感染的几率升高,故此期关键是防治感染。

4、创面修复期:此期关键是加强营养,扶持机体修复功能和抵抗力,积极消灭创面和防治感染。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原则1、早期及时补液,迅速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维持呼吸道通畅2、使用有效抗生素,及时有效地防治全身性感染3、尽早切除深度烧伤组织,用自、异体皮移植覆盖,促进创面修复,减少感染来源4、积极治疗严重吸入性损伤,采取有效措施防治脏器功能障碍5、实施早期救治与功能恢复重建一体化理念,早期重视心理、外观和功能的恢复●烧伤现场急救原则1、迅速去除致伤原因:扑灭火焰,脱去着火或沸液浸渍的衣物;忌站立、奔跑呼叫,忌用手扑火;迅速离开密闭和通风不良的现场冷疗:用冷水淋洗或浸泡,或用浸湿的毛巾、纱垫等敷于创面作用:防止热力继续作用于创面使其加深,减轻疼痛、减少渗出和水肿,越早效果越好。

临床补液大全公式及分析

临床补液大全公式及分析

临床补液大全(公式及分析)临床补液公式及分析补液公式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③浓度一般1000ml 液体中不超过3g.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 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 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 时,全天补钾量为6——8g.中度缺钾2.5——3.0mmol/l 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重度缺钾<2.5 mmol/l 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 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 <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5 <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035<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gtt/min)=输入液体总ml 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 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 输入量×每ml 滴数(15gtt)①已知每h 输入量,则每min 滴数=——60(min)每min 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 滴数,则每h 输入量=——每min 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 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首日头2——4小时补给计算量的1/2.CO2CP 正常值为22——29%.如未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可按5%碳酸氢钠每次溶液5ml/kg 计算(此用量可提高10容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伤休克的补液原则
烧伤休克可危及生命。

液体治疗重在及时。

烧伤休克期渡过不平稳常由于补液延迟、长途转送或一年气道通畅问题位于解决等。

较长时间的组织缺血缺氧,既容易引发感染,又管饭损害了多个内脏,从而影响全病程的平稳以及能否成功救治。

液体疗法是防止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

1.常用输液公式:上后第一个24小时,成人每1%烧伤面积(II度III度)每公斤体重应补充胶体和电解质液共1.5ml,儿童1.8ml,婴儿
2.0ml。

胶体和电解质液的比例为0.5:1,广泛深度烧伤者与小儿烧伤其比例可改为0.75:0.75.另外加5%葡萄糖溶液补充水分2000ml (小儿安年龄、体重计算),前8小时输入总量的一半,以后16小时输入总量的另一半。

面积大、症状重者需快速输注,但对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却应避免过快而引起心衰和肺水肿。

第二个24小时输液总量除基础水分量不变外,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输注的半量。

第3日静脉补液可减少或仅用口服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为目的。

低渗糖不宜过快,重症病人补充碳酸氢钠。

2.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溶液,因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可选用等渗盐水、5%葡萄糖盐水等。

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如无条件可选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代替。

全血因含红细胞,在烧伤后血浓缩时不适宜,但深度烧伤损害多量红细胞时则适用。

3.广泛深度烧伤者,常伴有严重的酸中毒和血红蛋白尿,为纠正酸中毒和避免血红蛋白简介产物在肾小管的沉积,可在输液成分中增配1.25%碳酸氢钠。

4.补液的监测
①成人尿量以维持30~50ml/h为宜;
②心率<120次/分,收缩压为90mmHg,脉压20mmHg以上;
③呼吸平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