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这么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洗劫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火烧圆明园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译自原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当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忻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

把中国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

把中国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 把中国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吴红渠(杭州学军中学)目前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努力使这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能够按照各种不同的体系重新组合整理。比如,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是按照专题史的方式进行的,即按照教材必修一政治史、必修二经济史,必修三文化史来复习的,那么第二轮就可以按照通史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按照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或者古代世界,近代世界,现代世界这样的方式来整合历史基础知识。同时,要注意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思考。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个专题前的导语和每一节前面的课前提示。这两部分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涉及的历史阶段特征和主要内容。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16世纪前后的西方世界等,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进行概括归纳其历史特征。考生特别要注意新课改以来常用的史学观点,比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从不同史观出发,得出的历史结论就有了很大的区别。我们考生要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这些观点去解读历史基础知识。比如在近几年的试题中,我们往往会遇到类似这样的提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请你谈谈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等。为什么答题时答不好,得不到高分?问题在于答题不够科学、不够规范。所以要加强规范审题要规范、答题要规范。非选择题,审题要先审设问再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按照设问的程序作答。一般来说,设问是层层深入的,可以引领你的思路,跳跃作答容易出错。答题时要做到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要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使段落分明、条理清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 (2021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安全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而产生的。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在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从文化溯源的角度可以将其起源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防灾害活动。但是安全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60年代才在少数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严格的说安全成为一种文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 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有以下三个: (1)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由现代科学技术构造的现代社会生活(家庭及办公)特点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机器及物质的品种越来越多,生活及办公室越来越密集化和高层化,人造环境越来越复杂,交通越来越拥挤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等。在提高了生活和办公效能的同时也不断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灾害。这样一个社会

中的安全问题已不再是手工业时代的安全常识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复杂的现代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具有现代安全科学知识、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能力。 (2)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更是技术复杂、大能量、集约化、高速度的过程,一个液氨罐贮量可达5000m3,一个发电厂的控制台有上百个仪表,一个中等企业有上千名员工,现代工业一但发生事故损失极大,而现代工业设备又非常复杂,生产、运输及贮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多部门、多工种准确地配合,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就这要求企业全体人员都具有高度的现代生产安全文化素质,具有现代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的方法由单纯的制度管理进入了企业文化管理的时代,即以企业整体的经营文化品格来统一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始终不稳定,不断出现事故突发、火灾造成的严重局面,总结我国几十年安全管理的经验可以看出,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方法的安全管理不

重庆的文化背景

①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经过十年直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老百姓逐步富裕了起来,在追求物质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人们对于财富增值的愿望越发强烈,个人理财市场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这个以三峡建设为背景建立的直辖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它有利于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川东地区以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重庆还有山城、雾都之称。 ②重庆,是一座来了就跑不掉的城市,张君在重庆被文强整了,文强在重庆被薄熙来整了,薄熙来在重庆被王出卖了,周克华逃到重庆死了。重庆这下火了,当官的来灾,当贼的来死。老蒋过来当陪都,没过两年就被赶到了小岛上。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病死在钓鱼城,刘备当年路过重庆,结果是白帝城托孤。重庆是一个神秘的城市,主城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四面环山,江水回绕,城市傍水依山,层叠而上。 ③理财环境 一、重庆市居民个人理财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重庆直辖十年来,经济社会各方面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GDP总量和老百姓收入成倍增长,金融机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580.67亿元,增长至2006年末的2 949.05亿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5 302.05元,增长至2006年末的11 570元,主城都市经济发达区,人均GDP 更是到达或超过3 000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富裕起来的老百姓不再

满足于把手中的富余资金存放在银行而获得微薄的利息收益,对于金融市场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充满着浓厚兴趣,特别是近两年来,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使得人们的投资热情空前高涨。 二、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一)个人理财产品缺乏多样性 目前,市场上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竞争异常激烈,但是与欧美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我国的个人理财只能说是形似,远没有达到神似。个人理财的精髓应该是它的个性化服务,人在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财需求是不一样的,风险偏好程度也不一样。针对人的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的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推进产品创新,才是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真正推动力。 (二)居民理财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重庆市个人理财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居民个人理财认识仍然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急功近利,无风险防范意识。“理财=赚大钱”这一错误认识存在于大部分人的脑海中,不少人一上门就问银行客户经理“买你的产品我能赚多少”,“你们发售的基金最低收益有多少”。在资本市场火爆,基金高收益的诱惑下,不少居民甚至把自己养老看病的救命钱,全部投资于基金等高风险理财产品,他们哪里知道,繁荣盛世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资本泡沫一旦不幸破灭,他们的财富梦想将彻底丧失,甚至退休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盲目跟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长沙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 ------长沙市长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英贤辈出,革命历史丰富,城市风貌独特。1982年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长沙市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区域性商贸、科技、文化、信息中心的进程中,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和开发改造速度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的长沙人民继续继承长沙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张扬城市特色,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关系,使长沙市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与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都市。 一、长沙古城历史发展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之后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29年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长沙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

中国古代政治背景大全

中国古代政治背景大全 基本趋势: 1、自秦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地方斗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相权斗争),但地方势力和宰相也会有反扑,最后谁赢了你们都懂,明清双双达到顶峰 2、史书是大一统史观,大一统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说大一统好的一定要选,有利于也可以直接写 3、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合一定比分好(大一统史观),坚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今年可能会考) 4、下一代的政治制度一定会吸取前朝教训,重点感受宋朝那些制度,反应了赵匡胤有多怕唐末那种分裂局面再次形成的心情 先秦 夏朝——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取代禅让 商朝——神权王权相结合、德政(商汤) 西周——分封、宗法、家国同构、神权王权相结合、尚未实现高度权力集中(秦朝实现)

分封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统治 推动周边地区对中原文化认同(高考原题选项) 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高考原题选项) 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高考主观题原题答案)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等级观念 宗法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利于维护政治社会秩序 影响源远流长 触发条件(祖、宗、族、亲、祭祖……) 不同于宗法观念

春秋战国 周王室不行了(衰微) 分封宗法被破坏 社会动荡不安 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变法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雏形出现 贵族没落平民(士)阶层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秦朝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皇帝三公九卿郡县 修长城北伐匈奴南区百越之地,有利于各民族交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这么多年没见考过

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打起来 汉武帝推恩令分分分解决王国问题 刺史对应中央集权增强 中外朝对应君主专制强化 察举制征辟制,贵族垄断看道德做官 汉承秦制 外戚干政 独尊儒术重用儒生 没有真正解决地方势力强大的问题,东汉为地方豪强所灭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度形成(唐朝那叫三省六部) 门阀士族政治 九品中正世家大族当官寒门子弟无门 朝代更迭频繁

璀璨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背景

璀璨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背景 伴随着共和国60年华诞庆典阅兵的开幕,历史的风再次吹翻起60年前的那一页。在我的眼前,历历浮现出那冰雪覆盖的1935年那悲痛岁月中凄惨的日子,日本帝国大肆张开它的魔爪,伸向我中华的心脏——华北大地,而此时卑怯而可笑的国民党政府,却畏于帝国主义的淫威,成立伪政府,来满足一时的苟且偷生。 我感到卖国者的卑怯与可耻!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总是默默祈祷,我们的民族能尽早走出泥泞的困境,驱散这黑云的阴霾,而让我们中国人为感欣慰的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失望过一次,在倍受屈辱的民族背后,总有我们中华优秀儿女挺身而出。1935年12月9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6000名愤怒的北平人走上街头,高举正义的旗帜,勇敢地向卑鄙的暴虐宣战,向怯弱的卖国宣战。 我为你们深感骄傲!没有你,它的生命将陷入何等可怕的深渊。啊!你以坚忍不拔的行动告诉居心叵测的人们,中国人是不可辱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国人将为国而生,甚至为国而死! 虽然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 同胞们,当你伫足于雄伟而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流水东去的黄河之边。当你注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之时,你们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 六十年可谓弹指一挥间!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个国人的生活。 60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数不胜数,而自己的经历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通过我们国人的共同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五年前的“神五”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去年“神六”,太空迈新步。真可谓一次一个奇迹,一步一次飞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牵动着世界各国人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支持。炎黄子孙会手牵手、心连心,克服、战胜一切困难。 纵观60年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将会迎来更美好、更璀璨的明天。60年风雨同舟,60年沧桑巨变,谁也不会忘记60年前的个个历史见证。”我们坚信:“有了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背景,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永绽光芒!

世界历史背景下为人民服务

世界历史背景下为人民服务 作者:耿玉礓 作为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其深刻的历史和逻辑根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历史对中国共产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历史发展规律高度所进行的自觉价值选择。适逢中国共产党九十诞辰之际,从世界历史眼光出发,重新审视和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开掘这一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对加强党建,提高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都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只是一个通俗易懂的短短九字命题,但它非常准确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其深刻的历史与逻辑前提,这一科学的价值命题并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提出的道德口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历史概念。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开创了世界历史,并逐步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危机不断发生,但每一次危机最终都转嫁到了劳动人民的头上。这引发了工人的政治反抗。席卷欧亚的工人运动表明,人民群众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马克思最先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主体的道理。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但这些财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却成为人民的对立物,物的价值的增值与人的价值的贬值成正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资本的压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自觉立下了为人类大多数谋福利的远大志向,将之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理想。在后来的学习研究中,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将这一理想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与《资本论》等一系列着作中,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的世界历史主体地位,以及工人阶级通过解放自己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历史规律。虽然资产阶级率先开创了世界历史,但资产阶级充当的不过是世界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准备着各种条件。马克思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与资本丛林法则的作用,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造就少数人的富裕与人民群众大多数人的贫困化。这决定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政党不可能成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政党,而只能成为为少数人服务的政党。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1]资本主义运动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它使人类在处理自然与社会、历史与价值、个体与类等关系层面都陷入了不可解脱的二律背反。马克思发现,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只有以共产主义的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才能走出以上这些二律背反的困境,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实现有机统一。因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程度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程度是一致的,共产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人民群众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世界历史的自觉主体。工人阶级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阶级,共产党则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马克思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私狭隘性,科学揭示并高度赞扬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共产党的大公无私性与先进性,并将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与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思想,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命题。1905年,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艺为谁服务时指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3]列宁将人民群众作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依靠力量,指出“工农政权办事首先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4]他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提出:“我们将努力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色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 【摘要】:说到现当代中国文坛,余秋雨是一位始终绕不开的作家。特别是他 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领了文坛一股鉴史伤古的散文创作潮流。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更是成为近一二十年年来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可以说是现当代历史文化散文的开创者和领跑者。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的具体描写,试通过对其文章的探究以及写作笔法的剖析,浅析其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和特色。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特色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等文集,被公认为全球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从“历史文化”视角写人状物,余秋雨总能注入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传达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文明批判,将人、自然、历史与文化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但其一些历史散文中也不免为了突出情感而故作矫情,给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下文将从历史的追忆、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诗意的语言、以及部分片段的做作矫情等几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对历史的追忆 作为历史文化散文,对名胜古迹的凭吊以及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自然是第一位的。余秋雨的散文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历史的追寻。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无法也不能为人们所忘却的文化传承,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写史的传统,可见历史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独特情感。余秋雨在散文作中将历史与文化相融,使其作品散发出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余秋雨笔下,历史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漫漫长河,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在文化历史中紧密相连。余秋雨写过敦煌,写过都江堰,但写到最后一篇却是《这里真安静》,是一片荒凉的坟墓。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在《莫高窟》中,他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气魄,在余秋雨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前人留下的骨架,而是充满了血肉、永远不会凋零的生命。在《道士塔》中,余秋雨面对面前的断壁残垣,想起了:“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

历史题型分类及答题模板一背景、原因类

历史题型分类及答题模板 题型一背景、原因类题目 ·设问方式 ·破题思路 1.宽泛性设问:在题目没有设置限定词的情况下,有关历史事件、现象的背景、原因、条件、因素、依据等可从国际及国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体表现为: 2.限定性设问: (1)根本原因 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

②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 ③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 ④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或社会制度入手。 ⑤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事件内因入手。 ⑥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入手。 (2)主观原因(内因)和客观原因(外因)。 (3)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直接原因往往是离事件发生最近的因素。 (4)主观原因:包括引发历史事件的主观、客观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典型例题 (山东高考)奴隶贸易对英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 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 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据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 (1)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 (2)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 信息速读 政治 1688年,光荣革命 国内经济 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 1670- 1776年国际 18世纪中期英国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1807年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

历史背景

晋文公,名重耳,谥号曰“文”,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兄,在位时间仅八年。在做国君之前,他被迫流亡列国,历时达十九年之久。他是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都是以他为主角的成语故事。 重耳生下来的时候生理上有些畸形,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并且是个重瞳子,上古的舜帝就是重瞳子。并给他起名“重耳”。晋献公季伟厚,把他与申生从贾国接回来。此时的公子重耳已经长成翩翩少年。但申生虽也是仁德君子,可他有个大款外公齐桓公,不久就被立为太子。有个强大的外公做后盾,申生获得的政治待遇也就更高。申生为献公太子,威望甚于重耳,最得国人的爱戴。大臣们都认为申生比重耳更适合接班献公。 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首领献其二女(长曰骊姬、次曰少姬)于献公,以此求和。回国后,宠爱二女,特别是骊姬。 骊姬奸猾诡诈、献媚取怜,得献公之专宠。不久姐妹俩皆有喜,骊姬孩子叫奚齐;少姬生子名卓子。子以母贵,二少子皆得献公喜爱。此时,献公隐隐有废申生而立奚齐之意。加之,骊姬从中挑拨,就打算分封申生、重耳和夷吾。在分封制的时代里,公族在外,其意即为分封。分封则另立宗庙,为旁支,就基本丧失了对大宗的继承权。骊姬之意很明显,可是献公是何等英明?岂会不知分封三子之意?然而献公一口答应重耳兄弟遭到后妈的嫉恨,骊姬第一目标是储君申生。申生在分封期间屡立战功。为了除掉申生,骊姬借口申生之母托梦,却在申生供奉于献公的胙肉中下毒。献公认定申生有弑父之心,申生逃亡曲沃。献公招三公子问罪,申生有口难辩,畏罪自缢。 重耳、夷吾听闻申生惨遭奸人迫害,前往探问。骊姬献谗:重耳、夷吾亦与申生同谋。重耳、夷吾听说后妈又将要陷害他们,便不辞而别,悄悄返回封地。献公见儿子们不辞而别,更确定其心中有鬼。 晋献公的大军兵分两路,分别围住两个儿子的封地蒲城与屈邑。夷吾虽敢于与父亲的军

中国古代各朝代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各朝代时代背景 新石器时代:政治上:禅让制 商、西周:政治上: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经济上:井田制 春秋战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从分裂走 向统一)政治上: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遭到破坏 ③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④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百家争鸣”的根本原 因) ⑤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经济上:①井田制逐步瓦解 ②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③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度(商鞅变法正式确立)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文化上:①私学的兴起 ②文化下移 ③百家争鸣 秦汉:政治上: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加强 经济上:小农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提高,实行重农抑商 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 魏晋南北朝:政治上: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并存 经济上: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西晋“永嘉之乱”又称“八王之乱”) 文化上:三教并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隋唐:政治上: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完善 ③科举制确立 经济上:①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唐中后期“安史之乱”) ③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 文化上:三并合一,文化多元 两宋:政治上:①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局部)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上:①经济重心完全南移(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市民阶层兴起④城市经济发展

文化上:重文轻武,理学出现 元:政治上:①国家统一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 ③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文化上: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清:政治上:①专制皇权空前强化且日趋腐败 ②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③统治危机加深 经济上:①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阻碍其发展 文化上:①理学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新思想的萌发 ②同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逐渐传入 ③出现具有早期民主色彩的批判思想 ④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对外关系:对外逐渐由开放走向保守;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古代的重要转型期:春秋战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企业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企业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文化一词来源于社会人类学。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对于企业文化的正式研究始于西方管理学界,上世纪80年代,哈佛商学院的两位教授约翰?科特(John P.Kotter)和詹姆斯?赫斯科特(James L.Heskett)在长期研究后提出,企业是人构成的,文化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文化对企业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他们随后出版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开辟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全新领域。同时,战后日本经济和企业的崛起已对美国构成严峻挑战。人们发现,在包括科技水平、管理方法、组织架构等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日本公司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同类型的美国公司,这一现象引起学者的强烈兴趣。结果,80年代陆续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的管理艺术》、《追求卓越》等一批代表作品,宣告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企业文化包含很多内容,但其根本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作为经营理念的核心,为所有员工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并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的行动指南。研究发现,成功的公司对价值观非常重视,不仅在高级管理者心中,而且在公司绝大多数人心中,价值观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并把大家凝聚到一起,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例如,美国电报电话

公司提出的“全民服务”理念,IBM要求“向顾客提供完美服务”,杜邦公司提出的“让化学是美好的生活更加美好”,普华永道公司提出的“致力于技术的尽善尽美”等。在外部人看来,这些口号式的句子仿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在各自公司里,这些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具体含义,是经营宗旨的精髓与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这些价值观念与企业的基本理念紧密相连,为员工从事工作提供了指导原则。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有关著作汗牛充栋,蔚为大观,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管理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自19世纪西方国家陆续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经济学(或者称政治经济学)就把研究对象假定为“理性的人”。由于资源的稀缺,理性的人总是最大化的考虑自己的利益,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长期以来,西方企业的管理是“刚性”的,总是思考以最小的付出来得到最大的回报,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对工人的剥削。近三十年来,特别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或者称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企业界和管理学界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人不仅有理性,还有感性,需要被认可、被尊重、被鼓励。企业归根到底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讲是“柔性”的,除了科技手段、管理规则以外,更多地需要一种从

三门峡的历史文化五大特色

三门峡的历史文化具有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连接不断等特点。全市共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6处,收藏藏文物近7万件。这些文物上自远古,下至明清时代,综合分析,有以下五大特色: 一是新石器文化。在三门峡的新石器文化中有“三最”:其一,最具文化魅力的是渑池县仰韶村,出土文物以彩陶为代表,又叫彩陶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仰韶文化遗址多达5000处。其二,最典型的是庙底沟文化。由于该文化主要图案以花瓣纹为主且不同于其他同期文化而被学术界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说:“仰韶文化诸特征因素中传布最广的是属于庙底沟类型的。庙底沟类型遗存的分布中心在华山附近,这正和传说中华族发生及其最初形成阶段的活动和分布情形相像,所以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可能就是形成华族核心的人们的遗存……”其三,最大的遗址群是灵宝铸鼎原聚落遗址。目前基本调查清楚的有34处,其出土文物的断代认定正好与史书上记载的黄帝时期吻合,加之当地流传的许多有关黄帝的故事传说和至今仍延用的黄帝岭、荆山、夸父山、蚩尤山等地名,学术界初步认定这里是黄帝部落统一中原的定都之地。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分别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二是西周文化。以上村岭虢国墓地和虢都“上阳”城遗址为代表。上村岭虢国墓地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已发掘和探明的遗址多达731处。特别是第二次发掘和钻探,弄清了国君埋葬区的规模和遗址数量,发现了两座大型国君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是目前全国已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保存完好、排列有序、跨越西周至东周之际的大型公墓。虢都“上阳”城遗址总面积60万平方米,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先后发现了具有明显城市特征的城墙、护城壕、宫殿、供排水、作坊等遗迹,被专家确认为虢国都城遗址。这一发现,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 三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一个流域性的涵盖范围较广的概念,但在三门峡地区具有四个明显特色:第一,在黄河流经线上,三门峡是离黄河最近的两个城市之一(另一处为甘肃省兰州市)。不同于兰州的是,在三门峡,黄河流势平缓,水量增大,且两面环绕城市,形成独特的水城一体景观。第二,在黄河入三门峡境内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铸鼎原遗址群、函谷关、古陕州城、虢国墓地、仰韶村遗址、周桓王陵遗址等。古陕州城是离黄河最近的一座古城址,有2000多年历史。第三,有中游向下游过渡段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黄河三门峡谷、白浪峡谷等。第四,有万里黄河第一坝。坝区不仅有独特的峡谷地貌,有中流砥柱、梳妆台等千古名胜,还有大禹斧劈三门的神话 四是宗教文化。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圆寂后葬于熊耳山下空相寺,今有达摩塔及梁武帝萧衍所题“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古碑为证。空相寺是曾与白马寺、相国寺、少林寺齐名的河南佛都四大名刹。此外,义马的鸿庆寺和市区的宝轮寺也曾是北魏和盛唐时代三门峡地区的著名佛教寺院。至今尚存降魔变浮雕和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其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极高。这三座古寺名迹是佛教文化在三门峡地区兴盛和发展的最好物证。 道教成教于东汉,但被道教尊为教宗经典的《道德经》却是东周时期著名哲学家老子在函谷关写下的。《道德经》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本已有250种之多,成为仅次于《圣经》之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老子的《道德经》同函谷关一样,名人、名著、名关已成为道家文化在三门峡留下的千古不朽的文化圣事。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 下面是为大家提供与关于满族的由来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满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优秀范文一 满族的由来: 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之所以能统一东北,最后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并维持268年的统治,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权的腐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另一重要原因是满族的八旗制度,加上稍后组建的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大约十万铁骑,形成一支能征惯战、斩关夺将的威武雄狮。努尔哈赤初创时期并没有满族一词,从明朝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还称女真人。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

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早期八旗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女真人在氏族制时期“凡出兵围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这里说的族党就是血缘关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屯寨讲的就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寨子、一个屯子、一个村子或更大一些范围的地方的族群。其基层组织叫牛录,管理人叫牛录章京,译成汉语就是佐领。女真人编入旗藉后,工作生活永远要归佐领管理,这个制度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清朝退位灭亡。 族党、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领是依政府法令编制而成的,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清代满族人严格固定在佐领之下。住,则居于一处;行,则统一行动;打猎、出兵作战都由佐领管理,调到新地仍聚居一处。公家的事听佐领的,家庭的事婚丧嫁要听族长的,哪支、哪辈、老姓是什么都由族长管,生男育女都到族长处登记,不会近亲结婚,也不会乱伦。辛亥革命以后,废弃了八旗制度。佐领和族长(满语叫穆昆达)相继逝去,典籍记载大多丢失烧掉,所以现在许多满族人难以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自然、历史文化特色 宜昌,古名夷陵“彝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朝雍正年间改称“宜昌”,意寓“宜于昌盛”,是一个有着27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是三国时期夷陵之战主战场,作为“世界水电之都,中国动力之肺”的宜昌,拥有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等百余处水电枢纽工程;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使者——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也都在宜昌,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湖北唯一)、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湖北唯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辖五区三市五县,区域面积2.16 万平方公里,截止2009年末宜昌城区人口,共159.8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4.80万人,流动人口约35万人;居住人口以汉族、土家族等民族为主。宜昌市总人口约399(2008)万。全市经济及综合实力仅次于省会武汉,是名副其实的“湖北省第二大经济体”及“湖北省综合实力第二强城市”。 宜昌的自然特色 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 宜昌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清江流经市域153公里。此外,还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条。宜昌市内河流总长3793公里,河流密度计每平方公里0.18公里。水能蕴藏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量达2500万千瓦,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装机21台,总容量27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57亿千瓦小时;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装机4台,总容量120万千瓦;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本市的三斗坪镇,东距宜昌市城区40公里;设计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83亿千瓦时;还有高坝洲电站、水布垭电站等五个大中型水电站和已建成的387座小水电站,装机总容量将达2300万千瓦,年发电量1100亿千瓦时,从而使宜昌成为我国最大的水电建设基地,并将成为全国的能源中心。“三峡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电城”。 旅游资源驰名中外 宜昌市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公布的40佳旅游城市;2000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正在向中国著名的旅游名城迈进。 宜昌境内拥有国家级AAAAA级景区一处,国家级AAAA级景区10处,分别为:宜昌市柴埠溪峡谷风景区、宜昌西陵峡口风景名胜区、宜昌车溪民俗风景区、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长江三峡工程坛子岭旅游区、三峡石牌要塞旅游区、宜昌市三游洞风景区、三峡大瀑布风景区、宜昌九畹溪风景区、清江画廊度假风景区,其总量目前居湖北省首位。国家3A级景区13处,是不折不扣的旅游名城。 全市已开放的旅游点350多处,享有盛誉的有100多处,长江三峡画廊及三峡水利工程坝址中堡岛、葛洲坝水利枢纽为全国旅游热线,世界著名。长江三峡四百里画廊在1985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1991年又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热点。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位于本市境内,其奇峡险滩,令人叹为观止,有“西陵山水天下佳”之称。这里还有历史悠久的巴人遗址和三国古战场遗址,被誉为“三楚名山”的玉泉山,“天下四绝”之一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1919年,在德国国防军特别班中,经济学讲师古特里德·费德(Gottfried Feder)启迪了希特勒,希特勒在与费德讨论并深入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后,认为国际资本集团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首要煽动者,而且还不断制造战争以获利。犹太人一方面利用资本主义的手段不遗余力地剥削人类,另一方面则用犹太人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学说去笼络在他们权势下的牺牲者,让这些廉价奴工们陷入互相争斗的悲惨命运。这引发了希特勒创立纳粹主义的动机。[6] 希特勒认为,纳粹主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资本为民族使用,而不是让国际犹太集团的资本操纵著民族。唯有民族的伟大,自由与发展,才能使资本对国家,也就是整个民族作出贡献。而这可以说是纳粹主义的诞生。 “法西斯”重定向至此。关于古罗马权力和威信的标志物,详见“束棒”。 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民国初年又译作棒喝主义[1])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政权下统治意大利。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 法西斯主义通常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2]、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3]、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大英百科》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则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发展历史[编辑] 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的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缩写是纳粹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以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在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 20世纪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1926年(昭和元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就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I)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4) 宋(960~1279) 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 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北宋政治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于开封。宋建立时,北边有劲敌辽和在辽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先后消灭了这些割据政权,安史之乱以来的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宋太祖采取如下措施,以限制地方藩镇的势力:①稍夺其权。把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同时派遣中央政府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②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开封。③收其精兵。派遣使臣到各地,选拔藩镇辖属的军队,收补为禁兵。在上述变革之下,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加强,前此那些藩镇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在宋朝统治的300余年中造成一个无心腹之患的统一的政治局面。宋王朝设三衙统领禁军。还建立了枢密院,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调兵权与领兵权析而为二,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宋太祖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见募兵制),使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及流浪汉转化为维护宋专制统治的军事力量。为能充分依赖军队以加强其专制统治,赵宋王朝制定了许多

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的有:①兵将分离政策。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开封的禁军定期更换。②内外相维政策。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畿,一半戍守各地。③守内虚外政策。宋初统治者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对辽强大的军事压力,并未采取认真、有效的对策。对官僚制度和官僚机构,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们也极尽防制之能事。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将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宋又提高了御史台、谏院等台谏官的权力和地位,作为皇帝的耳目。宋太祖、太宗建立的一些制度,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北宋与辽的和战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今北京),企图收复为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地区。在辽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雍熙三年(986),宋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在辽萧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军大败。咸平二年(999),辽萧太后、辽圣宗率兵南下,大败宋军。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圣宗又发兵南下,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朝大臣中只有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请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宋真宗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