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疏血通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疏血通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急性脑梗死(A C 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
大多数的急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形成缺血中心坏死区和缺血半暗带,后者因为有侧支循环代偿,神经细胞呈可逆性。
因此,早期再通闭塞动脉,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成为其治疗目的。
疏血通注射液的作用机理是:①抗凝、抗栓;②溶栓、间接溶栓直接溶栓;③改善血循环;④促进组织修复;⑤保护组织细胞。
鉴于该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本文将以用药方式为主线,介绍最近两年疏血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
1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1.1丁俊蓉等[1]将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疏血通注射液加常规治疗,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无明显不良反应。
1.2周义杰[2]对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用与1.1项下同样的方法做对比。
作者认为疏血通注射液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干预急性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的表达、减少血小板活化有关。
1.3曾建中用与1.1项下同样的方法做对比治疗,观察2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 疏血通注射液和其它药物对照使用(注:疏血通治疗者为治疗组,其他药物治疗者为对照组。
)2.1对照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徐志勇等两组疗效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
伊善君和苏莉娟的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均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降低血液流变学作用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照复方丹参注射液陈兴泳的实验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
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

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依达拉奉是一种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其应用范围和研究进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详细阐述,并探讨相关的研究方向。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它能够有效地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依达拉奉的应用较为广泛。
急性脑梗死会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造成神经元损伤。
依达拉奉能够迅速进入脑组织,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从而保护脑组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早期使用依达拉奉,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脑出血方面,依达拉奉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潜力。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脑组织会出现继发性损伤,其中自由基的过度生成是重要的致病机制之一。
依达拉奉能够减轻血肿周围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神经元凋亡,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除了脑血管疾病,依达拉奉在神经系统的其他疾病中也有应用。
例如,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延缓疾病的进展。
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依达拉奉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虽然目前的疗效尚不十分明确,但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心脏疾病方面,依达拉奉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细胞会因缺血缺氧而产生大量自由基,导致心肌损伤。
依达拉奉可以减轻心肌的氧化应激损伤,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
此外,在心脏手术中,依达拉奉也被用于预防术后的心肌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
然而,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瘙痒、肝功能异常等。
但总体来说,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大多为轻度和可逆的。
目前,关于依达拉奉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一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进一步优化依达拉奉的给药方案,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表达链激酶 ,其抗原性弱于天然链激 霉 ,r k进入血 液循 —s
环后 与纤 维 蛋 白原 结合 成 复 合 物 ,复合 物 作 用 于纤 维 酶 原 ,促
进其转变为纤溶酶起到溶栓作用 。李飞等” 。观察到 ,r k能 —s 降纤酶为一种蛋 白水 解酶 ,是从蝮蛇毒 中提 取 明显改善脑梗患者血液流变学 ,对患者的眩晕 ,肢体麻木等临
血 并 发症 明 显 减 少 。 由 于 上 述 特 点 ,L MWH 常 用 f急 性 脑 梗 的治 疗 。 赵建 华 等 用 L WH治 疗 急 性 脑梗 3 ,神 经 功 能 缺 M d 损 评 分有 所减 少 ,FB及 血 液 流 变 学 指 标 较 治 疗 前 明 显 减 低 , I
急 性 期 的 炎 症 反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早期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被认 为是能迅速开通闭塞的血管 的有效方法 ,能重建脑血液循环 ,挽救处于可逆状态 的半暗半 带脑细胞 ,缩小脑梗死 面积 ,减轻 神经功能受损 。 11 重组组织型纤维 酶原激 活剂 ( . n—P n—P A) A为 第 2 代选择性纤维 酶原激活剂 ,能激活血栓 中纤维蛋 白溶酶原 ,使 其转变为纤维 蛋 白溶 酶而溶 解血管 内血栓 ,很 少产生 全身抗 凝 ,纤溶状态 。r—P t A被 大多数 国家和 国际卒 中联合会 认为 是脑梗死的一线用药… 。有研 究认为 ,早 期使用 r—P t A静脉 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 ,能降低病死加致残率 ,治疗时问越早疗效 越佳 ,6 b内溶栓是 安全有效 的 。对 于部分年老体 弱的人群 , 07 g k 可能更为安全经 济。谭安 雄等 认 为 ,在使用 r — .m /g t P A治疗 急性脑梗过程 中出血并 发症发生率较低 ,主要 是由于 r— A对血栓 部位 具有 高度选 择性 降解 纤 维蛋 白原 的特点 , tP 不产 生 自身纤溶 的作 用。r —P t A溶 栓途径 一般有 主动脉 和静 脉这 两个途径 ,有报道认为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疗效无显著 性差 异 。但严斌 等 发现 ,动脉 溶栓微 血管 直接插入血 栓 ] 中,保护局部药物浓度 ,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 ,相对放宽 了溶 栓时间窗 ,且能减 低脑 出血 等并 发症 ,动脉溶栓优 于静 脉溶
脑梗相关文献

脑梗相关文献
摘要:
1.脑梗的定义和症状
2.脑梗的成因和分类
3.脑梗的诊断和治疗
4.脑梗的预防和康复
5.脑梗的相关研究进展
正文:
脑梗,也称为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堵
塞或破裂导致的脑部组织缺血缺氧而死亡。脑梗的症状包括突然发生的头痛、
偏瘫、言语障碍、意识障碍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脑梗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血栓形成,另一种是栓塞。血栓形成是由
于血管内膜损伤、血流减慢等因素导致的,而栓塞则是由于外部血栓进入脑部
血管引起的。脑梗可以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变部位进行分类,常见的有脑血栓形
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等。
脑梗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头颅 CT 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则主要包括
急性期的溶栓、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治疗,以及康复期的物理治疗、言语治
疗等。
脑梗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性疾病,戒烟
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定期进行脑血管筛查等。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例
如,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的研究,以及干细胞疗法、血管内治疗等新
技术的应用,都为脑梗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不同的发病时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且危险的疾病,在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所以,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脑保护治疗、改善侧支循环治疗、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为临床医师如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最近进展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行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多见于老年人。
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及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恶化,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会越来越严重[1],科学评估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2]。
所以,临床医师了解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增加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溶栓治疗1.1“时间窗”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神经功能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因此,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脑卒中中心的发展,为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赢得了时间,保障了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应该科学地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才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临床症状[3]。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探讨得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间[4],超过6小时后恢复血流,可引起再灌注损伤、继发出血和脑水肿。
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急性脑梗死需及时予以溶栓治疗,但受多因素影响,多数患者并无法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而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
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情况。
替罗非班为血小板抑制剂,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均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认可,但临床对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仍存争议。
本文主要对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上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替罗非班;急性脑梗死急性脑梗死为脑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所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好发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人群与伴有吸烟、饮酒、肥胖等不良生活协管的人群[1]。
目前临床可予以急性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溶栓等治疗。
若医院条件允许,还可行颅内动脉取栓、静动脉联合溶栓、动脉溶栓等治疗,以尽快稳定患者病情[2]。
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但其疗效较慢。
替罗非班为高效、高度选择性非肽GPⅡb/Ⅲa拮抗剂,多用于发病后48h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并已取得广泛认可[3]。
目前,临床对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等仍存争议。
基于此,本文以以往临床研究报道为参考,汇总、分析了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疾病治疗上的情况,以供参考。
1替罗非班药理机制急性脑梗死发病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栓形成、栓子脱落导致脑血管狭窄、闭塞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4]。
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可经细胞内信息传递使血小板形状变化、整合素表达得以激活,从而加快血小板粘连、活化,进而引发疾病或加重患者病情。
血小板、巨噬细胞表面广泛分布大量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于静息状态下不易与纤维蛋白原亲和,也不会自发聚集于血液循环内,而激活血小板后,血小板活化可使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表达得到促进,导致糖蛋白Ⅱb/Ⅲa受体构象发生变化,从而使其亲和纤维蛋白原能力增强,进而导致血小板聚集而引发血栓。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1. 引言1.1 疾病背景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脑血管的急性血栓性闭塞引起的脑缺血和梗塞,病情进展快、病情严重,易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甚至危及生命。
脑梗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内血栓形成或者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脑细胞缺氧缺血,引起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而且对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急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进一步完善脑梗死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2 治疗挑战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治疗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挑战。
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发展迅速,病情重、危险度高,治疗紧迫性强。
由于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易受损,一旦发生缺血缺氧,就会导致大量神经细胞坏死,从而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
脑梗死病因复杂多样,既有大血管疾病,也有小动脉病变,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个体化选择,不同病因造成的脑梗死其预后也存在差异。
脑梗死患者的病情易复发,患者需要长期定期随访,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全面管理,以减少疾病复发的风险。
如何有效地应对脑梗死的种种挑战,提高治疗的效果,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字数:221】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目前,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对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仍存在一定挑战,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迫切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4重症脑梗死的诊治与管理要点(全文)

2024重症脑梗死的诊治与管理要点(全文)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类型。
重症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减少其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降低卒中疾病负担的关键任务。
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为重症卒中临床规范化诊治和研究提供指导。
本文整理指南中关于重症脑梗死的概念、诊治及管理相关内容如下。
01、重症脑梗死的概念国外学者最早在1996年提出“恶性大脑中动脉(MCA)梗死”的概念来描述大面积MCA梗死,强调其恶性病程和不良预后。
后续衍生出重症脑梗死相关的众多名词术语,可总结为4组概念:(1)重症脑梗死:基于临床表现,多在发病1个月内评估,常定义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比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分]或意识障碍[比如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12分]或伴心、肺、肾等器官系统严重功能障碍。
(2)大面积脑梗死:基于影像学显示梗死范围,常用定义为CT低密度影>1/2 MCA供血区或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145 ml。
(3)恶性脑水肿:指脑梗死后脑水肿迅速进展,导致颅内占位、脑疝,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可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的恶性状态。
(4)危重症脑梗死:指患者病情严重,伴发呼吸循环系统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需要重症监护治疗或神经外科手术干预的状态。
02、重症脑梗死的诊治与管理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诊治流程如下。
第1步:判断是否有气道和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威胁生命的情况并及时处理。
第2步:评估是否适合静脉溶栓(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3步:评估是否适合机械取栓(核对适应证和禁忌证,请介入医师评估)。
第4步:评估是否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压迫脑干的大面积小脑梗死(核对去骨瓣减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请神经外科医师评估)。
第5步:评估是否符合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收治标准,纳入神经重症综合管理模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给予专科治疗、对症支持、并发症防治及相关内科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又被称之为缺血性的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出现供应障碍,使脑部组织出现局部的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引起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
现在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疗脑梗死,我们对脑梗死的治疗进行研究。
关键词:脑梗死;治疗现状;研究进展现在,脑梗死对患者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其中脑卒中有80%的患者都是由于脑梗死造成的,并且脑梗死有着很高的复发率,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出现残疾,更严重的会出现死亡[1]。
脑梗死在我国是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致残率在各种病情中排在首位,致死率仅仅在心肌梗死、癌症的后边,位列第三[2]。
脑梗死的出现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给我国的医疗机构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所以,现在这种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3]。
现在我们对脑梗死病情的治疗情况进行综述。
1治疗现状1.1基本治疗1.1.1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正常。
在病情的急性期,要对患者进行呼吸道的护理,保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在必要的时候,给患者提供机械通气,保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处于正常值以上。
?控制患者的体温[4]。
患者的体温大于39°或者患者的意识不清楚,要了解患者的发热原因,对患者及时的采取降温措施,或者给予患者抗生素的治疗,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正常的水平。
?控制患者的血压。
患者在急性期血压往往会升高,当患者的血压大于210/120毫米汞柱时,要对患者进行降压措施,并且要时刻的观察血压的变化,防止患者血压变化过快[5]。
④对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监测。
少数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会出现肌钙蛋白增高的状况,要及时的处理这种情况[6]。
1.1.2维持患者的血糖保持平稳,并且保证水电平衡[7]。
出现急性脑梗死的病患要时刻注意体液的控制,每天补充液体1500毫升左右;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液中钾的浓度和钠的浓度。
脑梗死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较低,但是,低血糖会导致脑部出现缺血损伤,并且会发生水肿,所以要尽快的调整患者的血糖浓度[8]。
大约有2/5的患者在脑梗死后会出现高血糖,这种病症对患者的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对患者使用胰岛素,将患者的血糖浓度调节在正常水平[9]。
脑梗死的患者如果可以正常的进食,不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营养补充,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则需要使用鼻饲,如果患者的进食困难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10]。
1.2溶栓治疗1.2.1静脉溶栓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发病短时间内,患者有溶栓适应证,要及时的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栓治疗[11]。
越早的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越好。
现在,溶栓对脑梗死的患者是最有效也是速度最快的治疗方式[12]。
在进行溶栓时,最先使用的溶栓药物是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治疗要求比较简单,操作简洁,速度快,对患者的创伤比较小,治疗的时间比较短,所需要的费用较低,容易被患者接受[13]。
静脉溶栓,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患者的病灶减小,减轻患者的脑水肿状况,对于脑神经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4]。
静脉溶栓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还对患者的术后生活有着明显的改善,但是这种手术方式用药量比较大,容易造成患者大量出血,二次治疗效果不佳,所以对于存在微血栓的患者效果最好[15]。
1.2.2动脉溶栓①动脉溶栓最常用的治疗方式是使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对股动脉或者颈动脉进行穿刺,通过血管造影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定位,把微导管导航穿刺进入到脑血管,对患者进行动脉内的溶栓[16]。
动脉内溶栓治疗方式,使用的药剂量较少,病灶周围的药物浓度比较高,可以很好的对病灶进行治疗,取得的溶栓效果好,治疗时间较短[17]。
这种方式适用于血管较大,出现的是单一的血栓,或者手术后不适合使用静脉血栓治疗的患者。
但是动脉内溶栓,需要借助血管造影,这需要的费用比较高,操作比较困难,需要耗费的时间比较长,需要技术比较高超的医疗人员来进行操作[18]。
这样动脉内溶栓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支付起,所以会有很多患者符合治疗的条件,但是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通过研究表明,脑梗死的患者使用动脉内溶栓比静脉溶栓的效果更好,血管的再次通畅概率高,患者的病死概率有效降低[19]。
②动脉溶栓加机械性破碎血栓目前,国外最近研究的动脉溶栓加机械性装置,在对患者的血管内注射溶栓剂,同时,对患者使用机械性的破碎血栓,最后将碎裂和溶解的血栓吸出[20]。
这种方式使用的溶栓剂量大大减小,能够有效的增加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脑出血的概率,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有着很好的临床效果[21]。
1.2.3动静脉联合进行溶栓最近有学者指出,可以使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方法,即颈动脉或者患者的大脑动脉出现了梗死,先使用溶栓剂静脉注射,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变化,对患者使用MRI扫描,确定患者梗死的部位有着异常的改变,使用动脉造影确定血栓阻塞的具体部位,然后使用动脉溶栓[22]。
研究表明,使用动静脉溶栓能够在短时间内治疗患者的血管梗死,但是这种手术方式还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的研究探索[23]。
1.2.4溶栓手术加超声波治疗现在国外文献表明,使用超声波溶栓治疗脑梗死,这种治疗手段可以加快患者的血栓进行溶解,加速血液再次流通,这是一种心形的治疗手段,需要在临床中进行大量试验证实[24]。
2研究进展2.1抑制患者血栓形成2.1.1使用抗凝药物早期的脑梗死患者,血栓有着很强的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体内的纤溶酶原抑制物含量大量增加,这种高凝的状态会导致患者的梗死面积进一步增加,造成脑梗死的病情加重[25]。
抗凝的主要作用是阻止血液中血栓进一步发展,并且用来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出现[26]。
临床中经常用到的抗凝药物是低分子的肝素。
低分子的肝素对患者的凝血系统影响比较小,不会造成血小板出现凝聚,不会增加血管的通透性,所以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的概率比较低[27]。
现在,对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为抗凝药物会将血管内部的血栓溶剂脱落,形成栓子的概率增加,所以对于中度的脑梗死患者不能使用抗凝药物[28]。
2.1.2抗血小板凝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是造成脑梗死的最主要原因,而血小板出现活化是造成血栓形成必要机制。
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脑梗死[29]。
在发病的早期,对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药物,能够有效的延缓脑梗死的发展,降低发病率,明显的改善患者的预后[30]。
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的用药量,早期每二十四小时使用200毫克,急性期的时候使用100毫克,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时候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
对使用阿司匹林有耐受性的患者建议使用氯吡格雷[31]。
2.1.3降纤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会大量的增高,使用降纤类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纤维蛋白原,并且能够增加纤维溶解物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栓的生成[32]。
但是在用药期间,要对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进行监测,防止患者出现出血。
2.2脑神经的保护现在,在临床中已经使用了多种神经保护药物,这些神经药物虽然在动物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疗效,但是在人体使用的数据还是比较少,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33]。
通过降低颅内压可以减少患者脑疝的形成。
大面积的梗死往往会引发脑水肿,从而造成脑内压的升高,造成脑疝形成[34]。
所以我们使用脱水的方式减小患者的脑内压。
但是脑梗死的患者一般发生水肿的情况发生时间比较迟,脱水的时间不能太早[35]。
3小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在不断的被开发,但是仍然不能彻底的解决患者出现伤残的问题。
现在的治疗中还存在着脑梗死的再次发病如何避免,并且现在在使用抗凝药物时也会有很多的争议,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1]李淑娟,刘倩,李言洵,等.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5):225-229.[2]冯爱君,蒋曼丽,侯鹏飞,等.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及其亚型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5):507-512.[3]张宏伟,赵俊娜,李舟,等.急性脑梗死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8):68-70.[4]李慧敏,杨亚峰,刘瑞敏.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继发脑梗死方面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4):416-418.[5]李军.动态血压对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7,38(1):32-34.[6]陈东方,王锦达.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脑白质病变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8):820-822.[7]邱琴.以脑梗死为表现的急诊低血糖性脑病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0):1175-1176.[8]吴丽娜.糖尿病低血糖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循环状态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9):231-232.[9]刘艺飞.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症状及血尿酸水平的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4):42-44.[10]尹更生,李菊香,邱霞,等.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测的意义[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2):182-185.[11]连丽霞,张佩兰,罗玉福,等.比较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脑梗死后PLT、凝血指标、D-二聚体变化[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34(1):56-58.[12]鲁文先,苏毅鹏,陈金波.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出血性转化影响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25(1):29-33.[13]陈燕.不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对比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37-39.[14]马瑞,张晓惠,徐亚辉,等.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19-920.[15]李欣,李雯,刘凌云,等.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287-3288[16]田洪,郝磊,宋川,等.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相关因素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10):839-842.[17]杨伟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6):74-76.[18]关玉华,艾克拜尔?加马力,曹莹莹.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28(4):222-224.[19]何劲松.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25(11):132-133.[20]熊波,李航,史树贵,等.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与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3):185-188.[21]马朝晖,李贵福,尤劲松,等.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单中心回顾性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7):406-411.[22]许皓莉.动静脉联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71-73.[23]戚纪胜,符玲萍.rt-PA动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3642-3644.[24]杨清泉,周婷婷,林乔.超声波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8):62-63.[25]沈明强,吴冠会,董晓峰,等.双抗与抗凝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110例对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4):560-562.[26]沈明强,吴冠会,董晓峰,等.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30(2):141-143.[27]尹魁明,肖爱玲.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106-108.[28]杨明健.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2):11-13.[29]包颖.急性脑梗死溶栓出血性转化后抗血小板药物选择[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1):10-12.[30]路芳,刘翠,聂忆秋.抗血小板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的调控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1):68-70,76.[31]沈明强,石冬敏,程庆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聚集状态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2):105-107.[32]唐思治,包正军,罗霄鹏.降纤酶在改善脑梗死急性期APTTP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中的作用[J].河北医学,2016,22(4):566-569.[33]张晓红.神经节苷脂联合醒脑静对脑梗死后炎症损伤的脑保护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5):145-146.[34]李春雷,黄川锋,张峰.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醒脑窍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及脑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0:1873-1877.[35]姚恺,邬军锋,杨晓波,等.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137-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