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154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154张PPT)

2.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④物质尘埃
⑤有机物质
⑥物质基础
⑦水文特征
⑧水分
降水
水汽
热量 降水
调节作用
生物作用
分布地域
水系特征
流水作用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分异基础:水分分 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基础自测
下图是“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水分 无机盐
光 热量 CO2
有机物
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碳酸钙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课时的知识点,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知识点梳理:学生需回顾并梳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包括气候、地形、生物、土壤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2. 地图绘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区域(如本地区或全球某地),根据所学知识绘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布图,包括气候类型、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

3. 案例分析:选择一则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某地区的环境变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就上述地图绘制和案例分析进行讨论,分享各组见解,并就其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

5. 撰写报告:每组学生需撰写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地图绘制过程、案例分析过程及小组讨论的结论,重点突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整体性。

三、作业要求1. 地图绘制要求准确反映各要素的分布情况,标注清晰,色彩搭配合理。

2. 案例分析需结合实际,紧扣主题,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 小组合作过程中需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意见,最终形成统一的汇报内容。

4. 报告需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简练,字迹工整。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地图绘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创意性进行评价。

2. 教师根据学生案例分析的深度、广度及逻辑性进行评价。

3. 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合作的态度、参与度及汇报质量进行评价。

4. 综合以上评价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给予相应的分数。

五、作业反馈1. 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具体的反馈意见,包括地图绘制中的问题及如何改进、案例分析中的亮点与不足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等。

2. 教师将通过课堂或在线的方式,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和展示,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与答题套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与答题套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与答题套路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一、课标及解读1、课标: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它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而且应预测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本条要求的落脚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把握本条要求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是贯穿在整个课程内容中的,例如,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等等,还有很多自然地理过程,如地貌过程、天气过程等,这些“循环”和“过程”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表现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要把“整体性规律”结合课程内容不断加强。

其二,在掌整体性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解释某一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选择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与影响,形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新课标对本节要求为“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明确提倡运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以达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二、教材分析1、整体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不仅是必修1 模块的枢纽,也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点。

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大气、水、地貌三个要素的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只有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能更好的在生产生活中促进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本节又是必修2、3 学习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具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综合思维)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及关系是什么?2.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图表点拨] 教材P117图5-1-3,该图展示出:(1)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土壤、地貌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2)任何两个要素之间都是双向箭头,这个箭头表示二者之间发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正是通过这种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阳光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的。

(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 )4.“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提示] 1.×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体都会发生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选择性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拓展与延伸,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几章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讲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第二节差异性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安徽省马鞍ft市高二学生,对安徽省本土自然环境较为熟悉,之前已经学习“大气、水、地貌”以及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解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奠定基础。

同时,在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时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但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对具体的区域地理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佳,加之本节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

因此,需要使用案例及相关熟悉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掌握和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区域综合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处理材料信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1-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名学案配套课件)

高中地理必修1-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名学案配套课件)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水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地质循环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藏羚羊的例子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境 避风处、含盐土 壤充足

食物、水源、 避风处、含盐土 壤不足 境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案例:湖泊的变迁
经过a—e五个阶段的演化,地形、气候、生物、土
壤和水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案例:黄土高原
地貌
气 候
泥沙“染”黄了河水
水文
植被
案Hale Waihona Puke : 东北森林砍伐导致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恶性变化
1
2
3
4
5 5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C. 整体性特征 D. 差异性特征2.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③3.旅游爱好者王晓名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在游行日记中绘制了祖国轮廓图和一些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并写到“美丽的中华,不论你怎么看她,都有一种诱人的美。

”读图,完成下题。

王晓名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春季,沿g—h线自西向东所遇到的情形有:地势坦荡—阴雨连绵—青翠茶园B. 进入六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尘暴肆虐—阴雨连绵C. 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外江南”的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D. a—b自北向南依次为:雪峰连绵—驼铃叮当—峡谷众多、水能丰富—地面平坦、山青水秀4.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A. 喜光喜湿B. 喜阴喜湿C. 好热耐旱D. 耐寒好旱5.下面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题。

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有()(1)在T1A. 自然带①—②—③与自然带⑤—⑥—⑦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B. 自然带⑦为苔原带C. 自然带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西侧沿海有寒流经过有关D. 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与温度无关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2)在T2A.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降低B. 我国华北平原会变得更湿润C. 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D. 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6.读自然带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下题。

(1)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A. 热量B. 水分C. 海拔D. 纬度(2)图中甲最有可能是()A. 温带草原带 B. 热带稀树草原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7.“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