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程序的制订依据

合集下载

养猪户一定要懂猪场免疫程序制定4个原则

养猪户一定要懂猪场免疫程序制定4个原则

养猪户一定要懂的“猪场免疫程序制定的4个原则”免疫接种是防控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其目的是使疾病感染后果最小化。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合理地制定免疫程序。

制定一个良好的免疫程序的前提需了解不同病原的潜伏期、疫苗起效期(猪发病的严重程度、母源抗体的持续时间)、免疫持续期、疫苗相互影响情况、疫苗与其他疾病之间的影响情况等各影响因素。

以下为笔者整理的制定猪场免疫程序的一些基本原则,以期能为在如何制定免疫程序存在困惑的生产管理者提供参考思路:根据疾病流行特点制定正确地把握疾病的流行新特点,有利于免疫程序的制定。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传染性,选择疫苗时应充分了解猪场及附近一定区域内目前及过往疫情流行情况,以及区域流行的主要疫病血清型。

对某些未查清流行情况的新病必须谨慎,不能盲目使用疫苗,以免暴发该病。

不同的疾病有其不同的发展规律,在制定程序时应因地、因时制宜。

有的病原感染对各阶段猪群都具有致病性,而有的只危害某一阶段猪群,因此应考虑到在不同生产日龄进行不同病原疫苗的免疫。

有些传染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则需根据疾病的发病季节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考虑抗体水平当机体内抗体水平较高时接种疫苗会中和原有抗体水平,免疫效果往往不理想;而体内抗体水平较低时接种疫苗会出现空白期。

猪只免疫与母源抗体水平有关,母源抗体水平高,会干扰疫苗的免疫作用,只有当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水平,使用疫苗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免疫作用。

因此,在考虑制定免疫程序时应监测猪群体内抗体水平,选在抗体水平到达临界线前进行较合理。

猪场免疫程序制定后并非一成不变的,在制定好免疫程序后,还需结合猪场免疫监测结果、猪发病严重程度及当地疾病流行特点的变化,及时修改免疫程序。

疫苗的选择疫苗分为活苗与灭活苗,单价苗与多价苗以及强毒苗与弱毒苗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疫苗储存条件、免疫期与免疫作用不一样,所以在疫苗的选择上应结合猪场需求、疾病流行状况、疫苗起效期、疫苗免疫持续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免疫程序的制订依据

免疫程序的制订依据

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设计探讨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制定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对一种传染性或侵袭性疾病的免疫程序设计必须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疫苗的特点相结合,制定的程序必须适合本场的实际情况,但目前有不少规模猪场在免疫程序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结果导致一些疫病常常发生,给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来规模化猪场工作实践中推行的程序化免疫模式取得的经验与各位同行一起就免疫程序的设计进行探讨:1、免疫程序制定的依据:1.1 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首先考虑的是了解猪场附近一定区域内以往及目前疫情流行的情况,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传染性,附近区域的猪病疫情状态会影响或威胁猪场易感猪,如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等,在免疫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将当地经常流行、危害性大的疫病防制列入免疫范围。

但对某些未查清流行情况的新病必须谨慎,不能盲目使用疫苗,以免暴发该病。

1.2 科学地制定一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必须以实验室数据为基础猪只免疫与其体内母源抗体水平有关,母源抗体水平高,要干扰疫苗的免疫作用,只有当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水平,使用疫苗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免疫作用。

当前猪瘟免疫失败就与母源抗体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据王宝琴(1982)报道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在7日龄免疫,65—75日龄攻毒全部死亡,15日龄注苗,67天时能保护50%,30、40日龄注苗,71日和104日龄攻3/4以上得到保护。

四川省兽防站测定,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在20日龄免疫,3月龄攻毒只保护50%;50日龄注苗,8月龄攻毒还能保护75%,9月龄保护50%,可见母源抗体水平与免疫的关系。

因此要科学地制定一个免疫程序,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验室工作,以确定猪只母源抗体水平。

仔猪出生后头10—14天内其预防全身性感染的抵抗力主要是从初乳中获得,很显然如果母猪分娩后不能正常泌乳,就会影响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

仔猪采食初乳后血液中IgG水平在12—24小时就达到高峰,并会较长时间地存在于仔猪体内。

技术控猪场免疫程序制定若干基本原则(干货众多)

技术控猪场免疫程序制定若干基本原则(干货众多)

技术控猪场免疫程序制定若干基本原则(干货众多)资料来源:兽医在线导读猪病是制约我国养猪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免疫接种:是防控疾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离不开免疫程序的制定。

猪场免疫程序制定的基本原则,是根据一定地区或养殖场内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动物健康状况和不同的疫苗特性,为特定动物群制定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疫苗的类型、顺序、时间、次数、方法、间隔时间等规程和次序。

一、目标原则1、保护胎儿:猪细小病毒,配种前4-8周免疫2次,保护怀孕全程。

2、保护哺乳仔猪:猪流行性腹泻产前40日龄、20日龄免疫。

3、同时保护母猪、胎儿、仔猪:猪伪狂犬、猪瘟和口蹄疫。

4、保护未发病的同群猪:紧急免疫。

二、地域性与个性结合原则因地/场/群制宜,通过病原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疾病类型,选择同源性高或交叉保护好的疫苗免疫,如口蹄疫。

三、强制性原则A类(一类)动物疫病。

如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蓝耳病强制免疫。

四、免疫分类原则1、基础免疫:猪瘟、猪伪狂犬和口蹄疫,关系猪场的生死存亡。

2、关键免疫:猪圆环病毒病和蓝耳病,严重免疫抑制。

3、重点免疫:母猪乙脑、猪细小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仔猪支原体肺炎。

4、选择免疫:细菌性疫病(猪链球菌、猪副猪嗜血杆菌、萎鼻疫苗等)。

五、经济性原则感染发病后严重影响生长速度,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投入产出比具有价值的猪圆环病毒病(80元)、猪气喘病(60元)、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25元)。

六、季节性原则3-4月份(猪乙脑)/4-9月份(链球菌、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10-来年4月份(口蹄疫/猪流行性腹泻)。

七、阶段性原则一般在易感染阶段前3-4周免疫,必要时4周后要加强免疫猪圆环病毒病、猪副猪嗜血杆菌(14、35日龄)。

八、安全原则首次应用新厂家、新品种、不同批次疫苗,先小群试验密切关注免疫副反应,如发烧、痉孪、流产、死亡。

然后再作定夺。

九、避免干扰原则1、母源抗体:合格率下降到65-70%时首免猪伪狂犬。

规模猪场免疫程序制定的原则

规模猪场免疫程序制定的原则

规模猪场免疫程序制定的原则第一,健康问题的评估。

制定免疫程序之前,必须对猪群的健康问题进行评估。

这需要进行充分的病原学调查和疫学调查,了解可能对猪群健康产生影响的疾病。

通过病原学调查和疫学调查,可以了解疾病传播途径、感染方式、致病性及病原的分布情况等,从而为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第二,疫苗的选择。

疫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选择适当的疫苗对确保猪群的免疫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病原的特性和感染途径,选择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的疫苗,确保适当的免疫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第三,免疫计划的制定。

制定免疫计划时应考虑不同生产阶段和疫苗的特性,确保最佳的免疫效果。

根据疫苗的免疫周期、有效期和保护期等因素,制定适宜的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案。

免疫计划应考虑到年龄、季节、环境和生产目标等因素,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免疫策略,确保猪群能够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下充分获得免疫保护。

第四,免疫程序的执行和监测。

免疫程序的成功实施需要有系统的操作和监测。

确保疫苗正确存储、接种程序正确执行、接种工具的卫生和消毒等都是关键环节。

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和免疫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五,保持免疫压力。

猪场要保持一定的免疫压力,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适度的免疫压力可以促进猪群的免疫系统发育,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

同时,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压力都会对猪群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制定免疫程序时需要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以及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免疫压力的强度和频率,确保猪群的免疫力能够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第六,与兽医合作。

规模猪场在制定免疫程序时必须与兽医进行密切合作。

兽医是猪场健康管理和疾病控制的专家,能够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

与兽医合作可以确保选择适宜的疫苗,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和操作程序,并及时处理疫情。

总之,规模猪场免疫程序制定的原则应包括健康问题的评估、疫苗的选择、免疫计划的制定、免疫程序的执行和监测、保持免疫压力以及与兽医合作等方面。

如何制订一个合理免疫程序

如何制订一个合理免疫程序

如何制订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免疫程序需要知已知彼,即既要了解本场的疫情,又要知道常见疾病和疫苗的特点和性能。

●根据本场的规模、性质、生产技术水平等提出免疫的要求。

●要了解本场和本地区主要猪病的流行情况(包括各类疾病抗体检测的数据)为制订程序提供依据。

●对危害猪场主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等知识要有所掌握。

这是执行免疫程序的基础。

●猪场常用疫苗包括国产和进口产品的种类、剂型、性能、用量用法、生产厂家、价格、优缺点等等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这是制订免疫程序的前题。

●当前疫苗的种类很多,对一个猪场来说,并非所有疫苗都要接种的,每种疫苗接种的次数也并非一致的,对一只猪来说,频繁接种疫苗可能导致免疫麻痹,甚至还能使病原产生抗苗性,所以疫苗并非接种越多越好。

●制订免疫程序要有明确的目标;是控制还是消灭某种传染病,在免疫程序中有所体现,有人认为:在一个国家内一要消灭一种传染病是不容易的。

但是在一个猪场中要控制某种传染病的危害是可能的,由于控制消灭,因此我们认为与病共存是当前许多猪场的权宜之计,这一观点是制订免疫程序的原则。

为此,我们将猪场的常见传染病分为以下几类,便于采用不同的免疫程序(其他防疫措施不在本文赘述)。

○急性、外源性的传染病:猪瘟、口蹄疫,通过基础免疫后,间隔6个月补防一次,是免疫的重点,必须拒之门外。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虽归属于本类疾病,但其流行有明显的季节特点,故免疫接种可定于每年的流行季节来临时进行。

○隐性、内源性的传染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感染、乙型脑炎、气喘病、兰耳病、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等,这类病往往在一些猪场内长期潜伏,时而隐居,时而袭击。

通过检验、检疫可判断其危害程度和发病方式,酌情选用疫苗,一般只要求免疫种猪,经过基础免疫后即行,不必反复接种。

因为这些疾病都有自然感染的机会。

○急性、内源性的传染病:仔猪黄痢、白痢、轮状病毒感染、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等,防制这类疾病着重改善环境条件,同时也可适当使用药物控制,疫苗接种与否,并不很重要,可根据本场情况而定。

免疫程序-文档资料

免疫程序-文档资料

免疫程序的制定
制定免疫程序的职能在国家级和省级。(卫生 部确定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 院批准后予以公布。省级卫生厅确定增加免疫 规划疫苗种类,经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国 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免疫程序的调整 在某个人群已经普遍得到免疫时,或某种传 染病的流行规律改变和已经消灭时,疾病谱变 化,新疫苗的研制成功等。
内容
免疫程序及制定依据、内容
培训目标
掌握现行的儿童免疫程序及制定原则、依 据、内容和方法
免疫程序
广义—指哪些人群(地域和年龄范围)需 要接种疫苗的种类,以及接种的先后次序 和要求; 狭义—指某种疫苗的初次免疫月(年)龄、 针次间隔时间、基础免疫完成时间及加强 免疫的时间、次数等。
制定免疫程序原则
考虑接种疫苗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应以最合适的初始免 疫年龄,最少的接种次数,最合理的针次 间隔时间,使其充分发挥疫苗应有的免疫 效果,达到预防和控制针对传染病的目的。 还必须易于实施,为接种当事人所能接受。
免疫程序制定依据
根据疫苗特性、免疫原理、传染病流行特征和对 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接种后的利弊和效益,以 及国家或地方疾病控制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后确 定的。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规划 传染病流行情况 当地传染病流行种类、强度、特点、因素,以及 年龄别发病危险性、年龄别并发症危险性等。 WHO把四苗针对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病种列入 EPI,中国把乙肝,其他国家风疹HIB等
联合免疫和几种疫苗同时接种
免疫实践研究证明:有些疫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并 不增加临床反应或产生抗原间干扰。 WHO倡导儿童计划免疫四种疫苗可同时接种。以简化免 疫活动,提高接种率。 国内研究实施乙肝可与四苗同时接种。报道也可与流脑、 乙脑疫苗同时接种。 联合疫苗是发展方向。要研制多联多价,即1针含多种 抗原。已经有四联、五联疫苗。 省规定每次不多于3种。 活疫苗接种4周后再接种另一种苗。灭活苗,间隔长短影 响免疫效果 长间隔比短间隔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好。 但过长会推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时间,增加暴 露的机会。 应间隔适当。 间隔过长中断者,不需重新开始或增加次数 间隔过短,超前的一次(包括起始提前)不应 作为程序中的一次,应认为无效接种。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

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从目前生产实践看,多数养鸡场(户)饲养蛋鸡所采用的免疫程序大都是参照疫苗厂家或由鸡雏供应商直接提供的免疫程序,这些免疫程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由于每个地方疫病的流行情况不同,免疫程序也不尽相似,养鸡场(户)必须根据本地的实际疫病流行情况和需要,科学地制订和设计一个适合于本场的免疫程序。

1.制订免疫程序应该考虑的因素(1)鸡场及周边疫病流行情况本场、本地区疾病的流行情况、危害程度,鸡场疫病的流行病史、发病特点、多发日龄、流行季节,鸡场间的安全距离等都是制订和设计免疫程序时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

如传染性支气管炎首免的时间一般在7~9日龄,由于春、秋两季温度变化较大,是传染性支气管炎高发期,首免的时间应选择在3~5日龄。

(2)疫苗毒力疫苗有多种分类方法,就同一种疫苗来说,根据疫苗的毒力强弱可分为强毒、中毒、弱毒疫苗;根据血清型同时又有单价和多价之别。

疫苗免疫后产生免疫保护所需的时间、免疫保护期长短、对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活疫苗比灭活疫苗抗体产生的快,病毒疫苗比细菌疫苗的保护率高。

毒力越强、免疫原性越好,对机体应激越大,免疫后产生免疫保护需要的时间越短;毒力弱则情况相反。

灭活苗免疫后产生免疫保护需要的时间最长,但免疫后能获得高而整齐的抗体滴度。

现在市场中经常见到使用毒力强的法氏囊活苗,毒力越强,对法氏囊的损伤就越大,易造成机体免疫器官的损坏,引起严重的自身免疫抑制,同时也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

(3)疫苗免疫后产生保护所需时间(即免疫空白期)免疫后因疫苗种类、毒株类型、免疫途径、毒力、免疫次数、鸡群的应激状态等不同而产生免疫保护所需时间及免疫保护期长短差异很大,一般的新城疫灭活苗注射后需15天才具有保护力。

抗体的衰减速度因管理水平、环境污染程度差异而不同,但盲目过频的免疫或仅免疫一次都是很危险的。

(4)疫苗之间的干扰多种疫苗同时免疫,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单苗与新城疫单苗同时混合使用或免疫间隔过短,会产生严重的干扰作用,两者间隔的时间最少为14天。

怎样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

怎样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

怎样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首先谈一谈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一、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是制定免疫程序的第一依据。

1、当地流行的重大疫病应该是免疫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传支的流行往往给养殖业造成重创,必须格外重视!在当地和周围没有的疫病,完全可以不防!2、应随时了解禽厂周围疫情变化,随时做出调整应定期对平常不进行免疫的几种危害禽业疾病如传染性贫血、肺病毒、传染性鼻炎等,进行监测,以确定环境中是否有此种病毒存在,下一批雏鸡入舍是否应该五、各种疫苗不同接种方法对于机体的免疫力的影响;不同的免疫方法对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着不同的效果。

如对于新城疫的免疫效果依次为气雾法-点眼法-滴鼻法-注射法-饮水法。

因不同的免疫方法其优点和缺点不同,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目的选用不同的免疫方法。

对呼吸道类传染病首免最好是滴鼻、点眼和喷雾免疫,这样即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应答又能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

1、不同疫病引起感染门户和免疫门户不同所采用的免疫方法不同,具有一定的固定性。

如呼吸道病一般采用气雾、滴鼻、点眼方法进行,法氏囊病一般采用消化道免疫方法如滴口和饮水,鸡痘一般采取刺种法,传喉一般采用滴眼、滴鼻和滴肛法。

雏鸡传支主要依靠局部粘膜免疫作用,来获得对传支的免疫力,蛋鸡传支还需要较高的体液免疫作用来支持。

2、不同疫苗所采取的免疫方法是有一定的固定性。

如一般情况下,弱毒苗可以采用气雾、点眼、滴鼻、注射、饮水、刺种等,而油苗只能采取注射法。

六、不同形式的抗体在体内的消长规律;1、疫苗免疫后,会在一定的时间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不断增高,达到高峰后再逐渐下降,到一定时间后降到保护范围以下,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进行免疫。

所以应根据抗体的消长规律,来确定疫苗免疫的间隔时间。

一般情况下,首免属于基础免疫,主要刺激机体产生识别和应答的能力,产生的抗体较少,维持时间较短,所以间隔时间也短,二免和再免产生的抗体维持时间逐渐延长;油苗产生抗体较多,维持时间较长,间隔时间可以延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模化猪场免疫程序设计探讨规模化猪场的免疫程序制定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对一种传染性或侵袭性疾病的免疫程序设计必须与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疫苗的特点相结合,制定的程序必须适合本场的实际情况,但目前有不少规模猪场在免疫程序的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结果导致一些疫病常常发生,给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来规模化猪场工作实践中推行的程序化免疫模式取得的经验与各位同行一起就免疫程序的设计进行探讨:1、免疫程序制定的依据:1.1 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免疫程序首先考虑的是了解猪场附近一定区域内以往及目前疫情流行的情况,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传染性,附近区域的猪病疫情状态会影响或威胁猪场易感猪,如猪瘟、口蹄疫、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等,在免疫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必须将当地经常流行、危害性大的疫病防制列入免疫范围。

但对某些未查清流行情况的新病必须谨慎,不能盲目使用疫苗,以免暴发该病。

1.2 科学地制定一个猪场的免疫程序必须以实验室数据为基础猪只免疫与其体内母源抗体水平有关,母源抗体水平高,要干扰疫苗的免疫作用,只有当母源抗体下降到一定水平,使用疫苗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免疫作用。

当前猪瘟免疫失败就与母源抗体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据王宝琴(1982)报道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在7日龄免疫,65-75日龄攻毒全部死亡,15日龄注苗,67天时能保护50%,30、40日龄注苗,71日和104日龄攻3/4以上得到保护。

四川省兽防站测定,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在20日龄免疫,3月龄攻毒只保护50%;50日龄注苗,8月龄攻毒还能保护75%,9月龄保护50%,可见母源抗体水平与免疫的关系。

因此要科学地制定一个免疫程序,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验室工作,以确定猪只母源抗体水平。

仔猪出生后头10-14天内其预防全身性感染的抵抗力主要是从初乳中获得,很显然如果母猪分娩后不能正常泌乳,就会影响仔猪对疾病的抵抗力。

仔猪采食初乳后血液中IgG水平在12-24小时就达到高峰,并会较长时间地存在于仔猪体内。

据高瑞伦(1984)检测了536头仔猪,1-2月龄保持母抗者占62.5%;3-4龄保持母抗者占36.8%(其中20%的猪在1:32以上);5-6龄保持母抗者占18.7%;7-8龄保持母抗者占5%,因此监测猪群母源抗体水平是制定猪场免疫程序的最根本依据。

1.3 了解疫苗质量与其特性把好疫苗的质量关,首先要选择正规的渠道。

对选购的疫苗产品要有批准文号、有效日期和生产厂家,同时要确保疫苗的来源稳定,不能频繁更换疫苗。

另外疫苗厂家提供的产品均有使用说明,实施免疫必须根据其特性进行免疫,合理的免疫途径可以刺激机体迅快产生免疫应答,而不合适的免疫途径可能导致免疫失败和造成不良反应,同种疫苗采用不同的免疫途径所获得的免疫效果是不一样的。

1.4 正确地把握疾病的流行新特点,以利于免疫程序的制定目前猪的传染病种类多、流行快、分布广,旧的疾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疾病又不断涌现出来,如现今流行的非典型猪瘟、圆环病毒2型、副猪嗜血杆菌、附红细胞体等等,如今规模化猪场面临的问题是越来越头疼,猪场流行的疫病常常是几种疾病并发,给防制上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近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流行形式已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形的地区性散发为主,通常3-4年为一个周期,疫点显著减少,多局限于所谓“猪瘟不稳定地区”的散发性流行。

发病特点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持续性感染、胎盘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等,在制订免疫程序时就必须考虑这些新特点。

2、免疫程序制定方案:结合免疫程序制定的依据及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特点现制定如下方案:2.1 猪瘟(HC/CSF)2.1.1 母猪后备母猪配种前半个月必须加强免疫一次,同时对于延期未发情、返情、流产猪只等必须及时补注;经产母猪的免疫不可选择普防及妊娠阶段免疫,否则易导致免疫失败、散发及隐形感染,同时坚决淘汰带毒母猪,一般情况下可选择分娩后14-20天免疫接种;目前主要有哈兽研研制的牛体反应苗、中牧成都研制的组织苗等。

2.1.2 公猪后备公猪在5个月龄时需进行免疫,同时在使用前半个月必须再次免疫接种;成年公猪宜一年三次免疫接种,同时免疫时最好分批免疫,并间隔一周,以确保精子活力;2.1.3 仔猪2.1.3.1 超前免疫(吮初乳前免疫)赖秀惠(1979)对初生仔猪进行超前免疫,4-8周后攻毒,仔猪全部存活,又推广应用1万头仔猪,效果良好。

盛祖恬(1983)选择了分娩前1 个月同期免疫所生的仔猪分成5组,以吮乳前不同时间进行疫苗接种,60日龄保护率为:0h,100%;4h,100%;8h,50%;16h,25%;哺乳组,25%;对照0。

抗体效价:0h,1:128;对照1:8以下,说明生后0-4小时作超前免疫效果良好。

在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0-4小时)进行猪瘟免疫接种,该法要求管理精细,猪舍条件较好,有保温设施。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疫区或受威胁地区,效果良好,但由于仔猪免疫系统应答能力较低,保护力一般持续较短,所以45-50日龄还必须进行二免。

2.1.3.2 常规免疫门常平(1980)对有母源抗体仔猪进行免疫接种,随后攻击强毒,发现15-25日龄首免者的保护力持续不超过65日龄。

因此,宜首免20-25日龄,二免60-65日龄。

2.2 口蹄疫(FMD)口蹄疫(FMD)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它可发生于任何月份,以秋末冬春为常发季节,尤其以春季为流行盛期,夏季较少发生,但在规模化猪场大群饲养的情况下,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因此,无论是疫区还是非疫区,必须进行疫苗接种。

当前许多猪场采用的是季节性预防,有的是每年3、9月份普防,有的根据当地疫情则每年三次(间隔4个月)普防,这些免疫方法对成年猪群效果较好,但母源抗体不是很均衡,因此可考虑分胎次免疫,后备母猪配种前1个月必须加强免疫一次,经产母猪断奶前进行免疫,分娩前35左右时再加强一次,这样仔猪的母源抗体就较为均衡,同时对于母猪本身的保护也得到了加强;成年公猪一年二次免疫接种即可,免疫时宜分批接种,间隔一周。

当然,目前常规疫苗由于佐剂的原因应激太大,产前接种影响大,因此,现兰州兽医研究所已研制出O型浓缩苗(Ⅰ、Ⅱ系等),采用的是进口佐剂,对猪群应激很小,成年猪群只要2ml即可,同时在接种前1周可于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如强力拜固舒等)以减小应激。

2.3 气喘病(MH)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同日龄猪只均可感染。

不可通过免疫母猪的方法来控制该病,有效措施主要是通过仔猪免疫接种,控制好气喘病,对控制呼吸系统综合症至关重要;目前主要推荐的有美国辉瑞的“瑞倍适”二针苗,即7日龄首免,21日龄二免;还有德国勃林格气喘病单针苗,即3-4周龄免疫。

但该病宜早免疫效果较好。

2.4 乙脑(JEV)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高峰一般多在夏季至初秋,每年的7-9月份,这与蚊的生长有密切关系,该病6月龄猪多发,妊娠母猪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木乃伊等,公猪表现为睾丸炎等。

因此,不可只免新母猪,同时对于后备猪只宜在5月龄时开始免疫接种,间隔二周后加强免疫一次。

经产猪只及成年公猪宜在每年蚊子出来前进行免疫,即3月底4月初,采用弱毒苗效果好;同时由于公猪最易感染,宜间隔二周再加强一次免疫。

2.5 细小病毒(PPV)主要引起母猪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长度小于16cm)以及不孕,该病头胎母猪多发,因此,该病主要免疫头胎及二胎母猪,三胎及以上可考虑不免疫接种。

同时切记千万不可使用弱毒苗,必须使用灭活苗。

后备公、母猪5月龄时与乙脑免疫时一起接种,这二种疫苗同时免疫没有干扰,因此,可考虑于猪只颈部两侧分开接种,同时间隔二周后再次与乙脑疫苗接种时一起加强免疫。

母猪妊娠阶段免疫时宜避开胎儿死亡高峰期,可选择在配种后30天左右免疫。

目前主要有上海农科院及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灭活苗等。

2.6 伪狂犬(PRV)近年来猪发病后表现过去少见的搔痒症状;出现了较过去严重的神经症状和失明病猪,死亡率显著增加,甚至部分成年猪也出现死亡; PRV具有嗜神经组织和嗜呼吸道的特性,因此患猪的临床症状与这两个器官有关,神经症状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猪,呼吸症状见于育成猪和成年猪。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且目前国内外对该病已基本研究透彻,因此,对该病的防制难度要小一些,现在的基因缺失苗效果相当不错,国内主要有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弱毒基因缺失苗等,国外主要有德国勃林格及美国辉瑞研制的弱毒基因缺失苗等。

免疫接种宜使用基因缺失苗,因其去掉了致热TK基因,对配种、妊娠阶段及分娩均影响很微,成年猪群可选择一年三次集中免疫,如猪场感染严重可选择一年四次集中免疫接种;仔猪群可根据本场母源抗体水平选择适宜时间接种,如感染严重猪场则于30-40日龄左右免疫;如感染较轻猪场可于50-60日龄免疫;2.7 蓝耳(PRRS)本病主要特征是导致初产母猪妊娠后期产死胎、木乃伊(长度大于17cm)以及早产等,经产母猪发生率要低一些,仔猪目前在保育阶段发病情况要少,主要表现于育肥段,以继发性感染为主,因此,控制本病的关键是做好生产公母猪群的免疫接种以及仔猪保育、育肥阶段的细菌继发感染预防工作。

现在还未有较为成功的疫苗进行控制该病,且对该病的防控也意见不一;因此,规模猪场宜自己根据本场周边及自身实际而制定相应免疫程序,选择弱毒苗还是灭活苗,弱毒苗效果要较灭活苗好,但易出现毒力返强;灭活苗较为安全,但效果不是很好,对猪群的保护没有弱毒苗坚强;如感染较重猪场宜选择弱毒苗,如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弱毒苗、德国勃林格的弱毒苗等,成年猪群可选择随胎次免疫或者一年分三次集中免疫,公猪一年二次即可,仔猪于25日龄左右(宜在猪瘟免疫之后)免疫一次即可;如感染较轻的猪场,成年猪群可选择灭活苗,随胎次免疫,于断奶配种前接种,公猪一年二次即可,仔猪可选择14日龄免疫,如保育后期呼吸道疾病发生率高可再,于30日龄时加强免疫一次。

2.8 其他疫病的免疫如链球菌、大肠杆菌、萎缩性鼻炎(AR)、副猪嗜血杆菌(HPS)、肺疫、丹毒等,主要根据本场实际情况而定,可通过定期药物保健做好预防工作的可选择不免,如本场哺乳仔猪关节疾病发生率不高可选择不免,另外大肠杆菌主要是初产母猪分娩的仔猪黄白痢易发生,目前尽管有二价、三价、五价苗等,但由于其血清型太多,且变异也太快,生产上实际使用效果不佳,因此,也可考虑不免疫;AR主要视保育、育肥段猪只“甩鼻”情况及生长情况而定,HPS目前国内还无较好的疫苗,关键是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一旦感染该AR、HPS也是很麻烦的事,控制相当困难;3、小结与探讨3.1 没有一成不变的免疫程序,各规模猪场制定的是有一定差异的,主要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还必须根据定期抗体监测对一些免疫需要调整接种时间(如猪瘟、蓝耳等),因此,绝不能照搬别场的免疫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